天門糖塑

天門糖塑

天門糖塑,興於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有1400年的歷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簡介

天門市位於美麗的鄂中腹地江漢平原,北倚大洪山脈,南瀕江漢黃金水道,土地肥沃、氣候適宜。
這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6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鍾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鏞等燦若群星的人物,均出自天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文化環境、自然生長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果實。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淘洗、過濾、選擇,那些對人有助、有益或有用的文化因素,便沉澱了下來,進入傳統,作用於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天門糖塑,正是歷史遺留的文化果實之一。
天門糖塑天門糖塑

歷史淵源

糖塑,追根溯源,古籍早有過“糖供”的記載,“糖塑”是用於祭祀的供品。又傳說明朝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面臨敵軍的毒蜂陣扎粘滿糖的稻草人,誘開毒蜂,從而獲勝。糖人由此而產生。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經過民間藝人傳承、發展,才使天門糖塑一枝獨秀。
民間藝術既是精神文化的結晶,也是人民物質生活的具體體現。天門所處的地域是古時的雲夢澤,多是湖泊。在舊社會的天門湖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大雨瓢潑,田畝成河,魚行鳥窩,鳥無著落。每當洪水泛濫時,人們只得四處逃荒,做糖塑就成了謀生的手段;天門糖塑就這樣在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根。天門糖塑藝人眾多,他們曾建立過“糖人工會”,制定“行規”、“行法”,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見的。在相當漫長的歲月中,天門糖塑成為整個區域的民眾在生活實踐中集體創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

原料介紹

天門糖塑的原材料和其他地區的糖人的原材料一樣,那就是“麥芽糖”。麥芽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從古至今,麥芽糖本是勞動人民的家用食物,在我們天門地區,每到臘月,家家熬糖,炊煙裊裊,鄉野瀰漫著麥芽糖的芽香。因此,糖塑的原材料是豐富的,不會產生危機。至於糖塑的用糖,對“火候”的要求要比普通家用的糖高得多,經過“選料”、“熬糖”、、“生火”、“化糖”、“加色”等幾道工序,才能用於糖塑製作。

製作手法

天門糖塑的製作手法,較之北方等其他區域的糖人製作手法,顯得更為複雜,技藝更多更精湛。其他地區的糖人多以“吹”為主,而天門糖塑則增加了“塑造”的成份,如搓、捏、團、挑、揉、按、壓、擦、撥、畫等。一團毫無生氣的糖,經過藝人的各種手法,就變成了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的藝術品。

技法分類

天門糖塑從手工技法上分為兩大類,即“吹”和“塑”,按行話稱為“泡活”和“頭子活”。也就是“吹”的糖人叫“泡活”,“塑”的糖人叫“頭子活”。動、植物類一般採用“吹”。人物類一般採用“塑”。不過,天門糖塑大部分作品都是“泡活”與“頭子活”的結合體,嚴格地說“泡活”與“頭子活”不可分割;“吹”、“塑”結合的糖塑作品,既有體量,能造成氣勢,又有細節,“百看不膩”。動、植物類的作品大概有幾百種,常見的有“雙獅戲球”、“游龍戲鳳”、“龍盤獅”、“龍鳳燭”、“麒麟送子”、“十樣錦”、 “蝴蝶戲花”、“金魚鬧菱”、“蓮藕”、“老鼠拖葫蘆”、“蛐蛐斗公雞”、“雞啄雞”、“蚱蜢”、“龍蝦”、“鸚鵡”、“桂魚”等。人物類的作品,品種繁多,很難統計,比較受民眾喜愛的作品有:“姜太公釣魚”、“齊天大聖”、“子龍救主”、“青河橋比箭”、“趙雲下山”、“張三打雞”、“林沖夜奔”、“八仙”、“三英戰呂布”、“武松打店”、“關公勒馬望荊州”、“哪吒鬧海”、“石遷盜雞”、“五龍捧聖”、“慕容貞斬蛇”、“送子娘娘”、“雷打張繼寶”、“安安送米”、“福祿壽三星”、“壽星騎鹿”、“老君騎牛”、“牧童騎牛”“打蓮湘”、 “打花鼓”等。

糖塑題材

天門糖塑的題材五花八門,無所不包。有名目的約有數百種之多,經常做的也有數十種。糖塑題材主要有三大類:忠義、吉祥、避邪。如“忠義”類的代表作《關羽夜讀》,“吉祥”類的代表作《龍戲鳳》,“避邪”類的代表作《除五毒》、《三怕》等。天門糖塑以吉祥類數量最多。

糖塑特點

天門糖塑做工精緻,看起來簡單,其實,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是難達到如此境界的。這一吹一捏、一揉一挑之間,滲透了糖塑藝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吹”,講究的是快而準確到位,因為糖膜是在攝氏20度以下的溫度中迅速凝固,氣溫越低,凝固越快,要求藝人眼疾手快、氣息均勻、動作熟練,不然就難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頭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難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備,健壯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幾十秒鐘的時間將一團糖吹製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這恐怕是其它藝術門類難以達到的。我們不能不敬佩天門糖塑藝人那巧奪天工的非凡絕技。
“塑”,講究的是結構和色彩,更要求糖塑藝人除了手上功夫外,還須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和靈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