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又稱黃米果,黃粄,是江西省特色傳統名點,屬客家菜,以田村黃元米果最為出名,口味正宗。發源於江西贛縣田村,後流傳至贛縣白鷺、田村、石芫,等地,直到現在贛縣石芫、白鷺、田村的黃元米果在贛州一帶也久負盛名。

基本信息

簡介

贛南黃元米果 贛南黃元米果

它是以贛南本地產的糯性“大禾米”為主要原料,是贛南客家人十分喜愛的食品和送禮待客的上等佳品。黃元米果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

做法

黃元米果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黃氣香質軟。60年代後多用粳米精製,工序繁瑣。現各地均改為機器製作,每年臘月均有黃元米果上市。製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後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將飯拌灰水,攤開晾乾後又蒸熟置於大石臼內,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後,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由於做工繁瑣,往往要親鄰朋友相助才會動工興做。機制黃元米果盛行後,民間仍有少數家庭在冬季手制黃元米果。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於缸中,可留至第二年夏天。有的切碎曬乾,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嫩、薰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

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

金黃可口的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也稱“黃米果”、“黃粄”、“黃粿”,起源於唐,興盛於明,屬客家特色點心。贛南、粵東、閩西、台灣和零散分布的客家地區都有製作食用黃元米果的傳統。黃元米果和北方的年糕有點類似,但外觀色澤上看,前者如其名色澤金黃,後者白色;在味道上,前者味道濃郁,後者清淡;在製作工藝上,黃元米果相比年糕也要複雜的多。
每年秋收之後,客家人便開始準備了,首先要準備不少黃荊枝葉(一種可入藥的灌木,廣泛分布在贛南)晾乾,再火燒取其灰,水濾便為“灰水”也就是鹼水。再取粳米和糯米加適量的黃梔子果實用灰水浸泡。製作黃元米果最好的大米當屬“大禾米”,但種植大禾米的人少,便改良使用一定比例的粳米和糯米代替了。

在這裡要重點說一下黃梔子,梔子是常綠灌木,因花香襲人,很多地方都將其培育成庭院綠化品種,梔子花可做菜吃,梔子成熟乾果是傳統中藥材。除做藥用外,黃梔子還是一種天然色素。用黃梔子乾果提煉而成的天然色素梔子黃便是黃元米果特有的金黃色澤的秘密。早先這植物少有人工栽培,村民若在山野遇見梔子樹,都倍加愛惜並牢記地址,待果實成熟時便來採摘這難得的黃梔子,沒有這個機緣的,就只能花錢去購買了。除用做黃元米果,很多客家的傳統手工美食都需用此來染色,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雖有不少地方有人工培育梔子樹,但怎么比的了化學合成的色素易得,廉價呢!這種天然的色素便被慢慢遺忘了。
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

天然色素黃梔子

經這“灰水”和黃梔子水的一日浸泡,大米便發脹成金黃色了,倒米入大甑,大火蒸熟成米飯。大甑是木工用杉木板手工製作的蒸飯器皿,“肚量”極大,是以前客家人必備的生活用具,但現代生活中難得再看到的了,煮這么多米,就得用這老古董。將煮熟的米飯拌灰水,攤開晾乾後又再次蒸,之後置於大石臼內。
石臼
 這時候,一早就邀約好的七八個壯漢子在一旁等著呢,大米一入石臼,大夥就用專用的木棍圍著不斷搗騰。木棍通常用山茶樹棍製成,山茶樹生長周期長,木質堅硬富有韌性,和石臼一樣,一副好的木棍是家族的傳家寶。經過七八人人不停搗的米飯會變得極富韌性,稱之為“糍”,這也是黃元米果極富韌性口感的原因。將糍置於案板之上用手揉搓均勻揉成圓柱體,不用刀,而是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厘米的黃元米餜,再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餜就製成了。
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

眾人合力製作黃元米果
如此加工的黃元米果色黃質嫩,細密滑膩,可湯煮、蒸食,也可油炒、油炸。不沾牙,不膩人,吃了還想吃,餘味無窮。米果可放置數十日不變質,如想保存更久,可泡在鹼水罈子中一年半載都不會變質變味,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新鮮如初。


製作成品的黃元米果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客家飲食文化是其中的瑰寶,在挖掘創新的同時,更要把其精華保留下來,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

相關

田村黃元米果已經成功列入第三批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國贛菜名點(名小吃)100個

江西省“創贛菜品牌四百工程”提出“中國贛菜名點(名小吃)100個”,一起看看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