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屋

曾大屋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圍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收容逃難人士,所以被尊稱為“曾大屋”。

簡介

曾大屋曾大屋
香港有好幾座不同名稱的圍城,在九龍的林村剛好有座保存最完整、規模也最大的曾大屋。顧名思義,這座城寨式的村落,居住著同是曾姓的族人。這座圍城並不是一座展覽式的紀念館,仍有住名居住其中。曾大屋呈長方形,共三進。屋與屋之間有信道及天井相連;圍牆上有排列整齊之孔及瞭望孔,圍的四角有更樓和樓,用以防禦外敵入侵。北面的圍牆有三個入口,門頂作圓拱形,正中的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祠堂位於最後一進排屋的中央,是舉行祭典及儀式的地方。在大屋前面有一個庭院,從前村民便是在這裡簸谷及風乾農作物。曾大屋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傳統式圍村建築,它位於新界沙田東部獅子山隧道公路旁,原名山下圍。因全村居民都姓曾而得名曾大屋。始建於1848年,開村始祖曾貫萬與其弟1830年到香港謀生。初期兄弟倆在筲箕灣開打石坊,20年後在沙田東部隔田村購買山地及田畝,興建城堡式山下圍大屋,占地有6500平方米。建築方式以屋連屋,圍成長方形的村寨,這是客家傳統圍村建造方法。大屋四角建有茶桶耳型雕堡,圍牆抵禦外敵入侵之用。

歷史

曾大屋曾大屋
沙田最早的先民是本地人,他們約於500年前移居至此,在區內開村立業;客家人則在200至300年前開始在沙田聚居。曾大屋約於130年前由一位石匠所建,這位曾姓石匠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發了大財,決定以畢生積蓄興建一條氏族圍村供子孫安居。曾大屋圍村採用了這位主人翁於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因此外觀與新界其他圍村迥然不同。曾大屋是五進式建築,北面圍牆有三個入口,正中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前庭有兩口水井,曾幾何時是圍村的食水來源。大屋瓦頂的飛檐別具特色,雕塑有鎮宅僻邪的作用。這條圍村通稱曾大屋,又名山下圍。
香港有好幾座不同名稱的圍城,在九龍的林村剛好有座保存最完整、規模也最大的曾大屋。顧名思義,這座城寨式的村落,居住著同是曾姓的族人。這座圍城並不是一座展覽式的紀念館,仍有住名居住其中。
由於客家族群的圍城已隨時代傾頹或改建,這些象徵香港早年的牌匠、雕塑、神像等。目前圍城內雖有人住,但戶數不多,顯得冷冷清清,他們也不排斥觀光客的參觀。
曾大屋內最特別的是家族祠堂,上頭寫著“曾氏家族議事廳”。傳統的木樑土牆的屋中,牆上掛滿了歷代先人的遺照,從圖像上來看,這個曾姓家還是個望族,戴有官帽、官帶的人不少。
圍城中也有一口水井,顯示客家圍城建築的特色,高大的圍牆及瞭望台為的是禦敵,城中的水井則是為了避免用水匱乏,遇敵圍攻時用能自給自足。

起源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又名曾三利)於1848年建造,歷時二十年,至1867年才建成。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
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劫漁船得鹹魚16瓮,登門求售,曾以每瓮800錢買下,後來他發覺鹹魚下面全是金銀,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結構

曾大屋曾大屋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採用了曾氏的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用以對付盜賊的侵襲。本來曾大屋外面有一條護城河圍繞整座堡壘,以吊橋銜接,但現已遭填塞,吊橋亦拆去。村內的建築主要分上、中、下三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分隔,這三個廳又稱為三楝上下進與左右兩橫屋相連,形成棋盤狀,圍屋內有住房百多間。圍村入口有三個大門,中門最大,門頂圓拱形,四周以麻石砌成,門頂石匾鐫刻著“一貫世居”,門上有酸枝木和鐵枝製成的門閂,並有一道鐵門。正廳門前有“大夫第”木匾和“祥征萬福”石匾。庭院內還有兩口井。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地理位置

曾大屋曾大屋
曾大屋位於博康恏南端,毗鄰獅子山隧道公路,是典型的客家圍村之一,是曾氏家族的根據地,始建於一八四八年,歷時二十年才完成。該建築物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造成,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粵東客籍圍村。沙田是近15年來飛速發展起來的住宅區。原來的沙田不過是吐露港沿岸有幾間小房子的小村子而已,戰後由於大規模的圍海造田,不久就形成了高層公寓林立的住宅小區。在新界,你可找到鄉郊幽地、傳統村落、配合四周環境的新市鎮步行徑和文化景點等極具特色的地方。沙田是新界的重要區域,以古色古香的廟宇圍村大自然遠足徑沙田馬場聞名。沙田原稱“瀝源”。瀝源即“清水之源”,因城門河而得名。明朝年間(公元1368至1644年),不少農民在此處傍水而居。全盛時期,有超過50條村落,其中以“沙田村”最廣為人知。1898年新界被租借予英國,當時有一位英國官員到瀝源巡視,當他詢問該處的名稱時,一位村民回答:“這裡叫沙田。”自此以後,“沙田”一名便用作泛指整個瀝源區。1970年,香港政府於新界大興土木,建設衛星城市,以應付不斷膨脹的人口。沙田是政府早期發展的新市鎮,其所處位置,為填海土地。乘九廣鐵路過了九龍塘站,列車進入獅子山隧道,出了隧道,右手的山頂上有一大塊石頭,這塊石頭被稱做望夫石。據說這塊望夫石很像背著孩子等待出海未歸的丈夫的女性形象,最初還看不出像人的形狀,隨著列車向右轉變,卻越來越看它像人的模樣,很有意思。在左右大山中間的平地,能看到很多的公寓大樓,均有30~40層的高度。這公寓群密集的地區就是沙田。沙田站與特別大的購物中心新城市廣場相連,其中日本的八百伴百貨店也在內。因為這裡只有此一家購物中心,所以周圍小區的人們均來此購物,每當周末都是顧客盈門。

相關事件

曾大屋更樓加了三叉戟避煞
客家圍村又稱“圍屋”,以房屋排列成圍牆,遠看如同堡壘。其最大特色是中軸線不設通道,而興建一組廳堂,兩側連線居住房屋,稱為“橫屋”。沙田曾大屋的格局屬“三堂四橫”,圍屋四角設有高聳的鑊耳形更樓,過去只有地位崇高的人才會採用這種設計,以示氣派。曾大屋的開基祖是客籍人士曾貫萬,他來港初期從事打石工作,其後發達,但他如何致富卻沒人能給出一個答案。無論如何,他於1847年購入今日山下圍的土地興建曾大屋,歷時20年才建成。1876年廣東發生旱災,他捐款賑災,獲清廷封贈“奉直大夫”(從五品),故其大屋又稱“大夫第”,今天在中堂(正廳)門上可見掛有“大夫第”的木匾。中堂門上還有一副“祥征萬福”石額,由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於1865年所書。其時張玉堂駐守九龍城寨,是清政府在九龍的最高代表。曾貫萬邀得這名“武功將軍”題字,可知他的地位不同凡響。曾大屋雖然保留至今,但因日久失修,屋內加建情況嚴重,以致到處顯得破破落落。很多曾姓村民已經搬離,把房間租給外姓人。有關單位本有計畫把它列為法定古蹟,但因業權分散,不少業主又移居外國,所以未能達成協定。若再拖延下去,難保建築物會進一步受損。

交通提示

交通:乘坐馬鞍山鐵路抵達沙田圍站,再步行約15分鐘便可抵達。另外,亦可乘九廣東鐵抵達大圍站,依照往車公廟的指示牌到達車公廟路後,繼續向北走,並留意往“乙明村”的指示牌,走至與沙角街的交界處時轉右,沿小路直上,便可到達曾大屋。步行時間約25分鐘;亦可於沙田新城市廣場乘搭81K號線巴士,在博康村下車,然後步行約5分鐘便到達。

相關圖片

曾大屋曾大屋

鄰近景點

魅力香港

香港(Hongkong)是一個年輕的城市,是一個充滿奇蹟和神話的城市,是一個令人無比激動的城市。世界級的建築、快節奏的生活、時尚摩登的娛樂享受,無不凸現出這座城市的驚艷魅力。

香港旅遊景點列表

地區名 景點名

香港 島

維多利亞海灣 | 海洋公園 | 星光大道 | 太平山 | 動植物公園[香港香港島]| 赤柱 | 尖沙咀 | 北角 | 赤柱警署 | 淺水灣 | 銅鑼灣 | 跑馬地賽馬場 | 香港大學 | 茶具博物館 | 皇后像廣場 | 蘭桂坊 | 維多利亞公園 | 中環廣場| 凌霄閣 | 上環 | 中銀大廈 | 太古廣場 | 灣仔 | 聖約翰大教堂 | 皇后大道西 | 午炮 | 樓梯街 | 香港公園 | 香港動植物公園 | 西港城 | 虎豹別墅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 集古村 | 香港賽馬博物館 | 半山區電梯住宅巡禮 | 軒尼詩道 | 荷李活道 | 香港西區 | 南灣 | 馮平山博物館 | 香港仔郊野公園 | 羅屋民俗館 | 香港仔 | 鴨利洲大橋 | 警隊博物館 | 文武廟 | 香港禮賓府 | 嚤囉上街及樂古道 | 鐘樓[香港香港島] | 徐氏藝術館 | 香港醫學博物館

九龍

紅勘 | 九龍城 | 彌頓道 | 太空館 | 九龍公園 | 宋城 | 柏麗大道 | 旺角 | 尖東海濱 |紅墈高山劇場 | 黃大仙廟 | 荃灣 | 九龍寨城公園 | 香港體育館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香港啟德機場 | 沙田馬場 | 香港科學館 | 鯉魚門 | 香港文化中心 | 西貢 | 雀仔街 | 吐露港旺角 | 香港藝術館 | 天后廟 | 九龍清真寺 | 李鄭屋古墓 | 曾大屋

新界

上水 | 清水灣 |大埔 | 元朗 | 屯門 | 粉嶺聯和墟 | 大帽山 | 落馬洲 | 車公廟 | 流浮山 | 鹿頸 | 吉慶圍 | 新界林村許願樹 | 米埔野生動物保護區 | 新田大夫第 | 新娘潭瀑布 | 香港鐵路博物館 | 萬佛寺 | 三棟屋博物館 | 青山禪院 | 三門仔 | 竹林禪院 | 望夫石 | 青松觀 | 圓玄學園

離島

香港迪斯尼樂園 | 南丫島 | 離島風景旅遊 | 大嶼山 | 長洲 | 青馬大橋 | 坪洲島 | 馬灣 | 海蝕洞 | 蒲台群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