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科

鴉科

鴉科(學名:Corvidae)有26屬122種。除南美洲和南極洲外,廣布於世界各地。中國有11屬27種,其中黑頭噪鴉(Perisoreus internigrans)為特有種。包括鴉和鵲。體壯,喙短粗,體長23~71公分,是最大的雀形類。羽衣可為單色的,或有對比明顯的花紋,通常有光澤。叫聲刺耳、響亮。大多群居,群組織程度發達,互助是重要特性。有些種類智力極高。雌雄的結合牢固,或終生配對。雄鳥幫助營巢,有時多數巢成一大群。在雌鳥孵卵時,雄鳥飼餵雌鳥。雜食性。

基本信息

概述

北噪鴉 Perisoreus infaustus北噪鴉 Perisoreus infaustus
鴉科(Corvidae),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個科。鴉科包括,是體型最大鳴禽,嘴和腳均強壯,食性雜,鴉通常羽毛顏色暗淡,鵲則通常顏色較鮮艷。鴉科是鳥類中智力水平最高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廣布於世界各地,有26103,我國有11屬27種。
鴉科鳥類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是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其近親卻多局限於澳大利亞附近地區,體型和習性也常與鴉類有一定區別,它們中既包括最難看的鳥類,也包括最美麗的鳥類。
最早的已知的鴉科化石來自17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鴉屬的種類占整個科的物種的三分之一以上。鴉科起源於澳大利亞並從哪裡普及到世界各地。

科屬

冠鴉 Platylophus galericulatas冠鴉 Platylophus galericulatas
鴉科(Corvidae)除南美洲和南極洲外,廣布於世界各地。我國有11屬27種,其中黑頭噪鴉Perisoreus internigrans為特有種。包括鴉和鵲。體壯,喙短粗,體長23~71公分,是最大的雀形類。羽衣可為單色的,或有對比明顯的花紋,通常有光澤。叫聲刺耳、響亮。大多群居,群組織程度發達,互助是重要特性。有些種類智力極高。雌雄的結合牢固,或終生配對。雄鳥幫助營巢,有時多數巢成一大群。在雌鳥孵卵時,雄鳥飼餵雌鳥。雜食性。
噪鴉屬 Perisoreus
有3種:北噪鴉Perisoreus infaustus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針葉林帶,我國見於東北和西北地區;黑頭噪鴉Perisoreus internigrans是我國青藏高原高山針葉林的特有鳥類,數量稀少;灰噪鴉Perisoreus canadensis分布於北美洲北部的針葉林帶,和北噪鴉一樣呈現環北極分布。
冠鴉屬 Platylophus
僅1種,即冠鴉Platylophus galericulatas。分布於泰國西南部至婆羅洲和爪哇島。羽冠發達,當發出刺耳的哨聲和“嘎嘎”聲時可上下擺動。
鵲鴉屬 Calocitta
有2種:黑喉鵲鴉Calocitta colliei分布於墨西哥西北的太平洋沿岸;白喉鵲鴉Calocitta formosa分布於中美洲。尾羽尖長,可達50厘米;羽冠發達,激動時會挺起。
冠藍鴉 Cyanocitta cristata冠藍鴉 Cyanocitta cristata

冠藍鴉屬 Cyanocitta
有2種:冠藍鴉Cyanocitta cristata分布於北美洲東部和中部,暗冠藍鴉Cyanocitta stelleri分布於北美洲西部。為當地常見鳥類。
藍鴉屬 Cyanocorax
有17種。分布於美洲熱帶地區。體羽鮮艷,頰部皮膚裸露。
叢鴉屬 Aphelocoma
有5種。分布於北美和中美洲。西叢鴉灌叢鴉)Aphelocoma californica分布從美國西部至墨西哥南部,體長約30厘米,飛行緩慢,但在地面活動相當靈活,以長腿跳躍行進,以堅果、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松鴉屬 Garrulu
有3種:松鴉橿鳥)Garrulus glandarius、黑頭松鴉Garrulus lanceolatus、琉球松鴉Garrulus lidthi。松鴉廣泛分布於歐洲、西北非、喜馬拉雅山脈、中東至日本、東南亞,常見於我國華北、華中及華東的多數地區。體長約35厘米;翼上具黑色及藍色鑲嵌圖案,腰白,髭紋黑色,兩翼黑色具白色塊斑;飛行沉重,振翼無規律,兩翼顯得寬圓。性喧鬧,喜落葉林地及森林;以果實、鳥卵、屍體及橡樹子為食;主動圍攻猛禽。常被捕捉作籠養鳥,稱“沙和尚”。
綠藍鴉 Cyanocorax yncas綠藍鴉 Cyanocorax yncas

灰喜鵲屬 Cyanopica
僅1種,即灰喜鵲Cyanopica cyana。不連續分布於歐亞大陸,有兩個地理種群,一個分布於伊比利亞半島,即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另一個分布於亞洲東部,我國見於長江流域及以北的廣大地區。體長約40厘米,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頭和後頸亮黑色,背上灰色;翅膀和長長的尾巴呈天藍色,下體灰白色。棲息於平原和低山,常見於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園和風景區的稀疏樹林中,常十餘只或數十隻一群,穿梭於樹林間,不喜久留,似游擊式活動,驟然成群飛向這裡,又突然飛向別處。不甚畏人,遇驚嚇時一鬨而散。食物以昆蟲為主,兼食喬灌木果實及種子。4~6月繁殖,營巢於樹杈上,產卵4~6枚,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孵化期17~18天,育雛期約18天。常被捕捉作為觀賞鳥。
綠鵲屬 Cissa
有3種:藍綠鵲Cissa chinensis、黃胸綠鵲Cissa hypoleuca、短尾綠鵲Cissa thalassina。前2種我國均有分布。藍綠鵲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指名亞種為罕見留鳥,我國見於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及廣西的海拔400~1800米的亞熱帶森林。體長約38厘米;尾長,嘴紅色,翼栗色,眼紋黑色,綠色的楔形尾尾端黑白相間;與短尾綠鵲的區別在尾較長,頭頂多黃色,三級飛羽羽端黑色。性隱蔽,棲於密林,常聞其聲但不見其身,以小家族群棲於原始林及過伐林和次生林。
藍綠鵲 Cissa chinensis藍綠鵲 Cissa chinensis

藍鵲屬 Urocissa
有5種:斯里蘭卡藍鵲Urocissa ornata、台灣藍鵲Urocissa caerulea、黃嘴藍鵲Urocissa flavirostris、紅嘴藍鵲Urocissa erythrorhyncha、白翅藍鵲Urocissa whiteheadi。後4種我國均有分布。台灣藍鵲僅分布於台灣,為我國特有種鳥類。黃嘴藍鵲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北部、中國、緬甸及越南北部,我國見西南及西藏東南部海拔1800~3300米的森林,分布區內無紅嘴藍鵲。白翅藍鵲分布於越南北部、寮國北部、中國西南及海南島,不常見於高至海拔1400米的常綠林及混交林,體羽黑白色,區別於其他藍鵲。紅嘴藍鵲體分布於馬拉雅地山脈、中南半島及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棲息于海拔2100米以上山林中,較為常見。頭、頸、胸部均為黑色,頭頂羽尖綴白;體背藍紫色;尾羽延長,尤以中央兩枚更加突出,尾端白色;喙和足為鮮紅色。性喧鬧,成對或以家族群活動;在樹間滑翔,兩翼平展開,顯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圖紋。常被捕捉作觀賞鳥。
樹鵲屬 Dendrocitta
有7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部和東南亞。我國有3種:棕腹樹鵲Dendrocitta vagabunda分布遍及南亞、東南亞,我國見於西南及西藏東南部邊境地區高可至海拔2000米的灌叢和森林,喜數隻成群在樹上或竹林上層部位活動。灰樹鵲Dendrocitta formosae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東部及東北部、緬甸、泰國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國華中、華南及東南,常見於中國東南部中高海拔400~1200米的開闊林間,但於喜馬拉雅山脈分布可至2400米。黑額樹鵲Dendrocitta frontalis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北部及印度東北部低山,我國西藏東南部(墨脫)及緬甸-雲南邊境的高黎貢山有記錄。
鵲屬 Pica
有2種:黃嘴喜鵲Pica Nuttalli分布於北美洲。喜鵲Pica pica除南美洲、大洋洲於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我國見於除草原和荒漠地區外的全國各地,有4個亞種,均為當地留鳥。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後白。棲息地多樣,常出沒於人類活動地區,喜歡將巢築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穀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喜鵲在我國是吉祥的象徵,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
黑尾地鴉 Podoces hendersoni黑尾地鴉 Podoces hendersoni

地鴉屬 Podoces
有4種。分布於亞洲中部。我國有2種:黑尾地鴉Podoces hendersoni分布於蒙古及我國西北部,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開闊多岩石的地面及灌叢,以種子及無脊椎動物為食,營於地面,但喜在樹上停棲。白尾地鴉Podoces biddulphi分布僅限於我國新疆環塔克拉瑪乾荒漠東至羅布泊海拔900~1300米有胡楊分布的山麓地帶,為我國特有種,目前種群數量已不足7000隻,屬於瀕危物種,但我國政府幾乎從未有任何保護措施。
擬地鴉屬 Pseudopodoces
僅1種,即褐背擬地鴉Pseudopodoces humilis。僅分布於青藏高原及我國西部崑崙山脈,為我國特有鳥類。體長僅19厘米,下體近白,眼先斑紋暗色,中央尾羽褐色,外側尾羽黃白;幼鳥多皮黃色並具皮黃色頸環。棲于海拔4000~5500米的林線以上有稀疏矮叢的多草平原及山麓地帶,喜氂牛牧場,常在寺院或住宅附近挖洞營巢。兩翼及尾抽動有力,飛行顯弱且低,兩翼不停地扑打。此屬分類地位受到一定爭議。
須嘴鴉屬 Ptilostomus
僅1種,即須嘴鴉Ptilostomus afer。分布於非洲。
星鴉屬 Nucifraga
有2種:北美星鴉Nucifraga Columbiana分布於北美洲西部。星鴉Nucifraga caryocatactes分布於古北界北部、日本及中國台灣;喜馬拉雅山脈至我國西南及中部,甚常見於我國亞高山針葉林。單獨或成對活動,偶成小群。棲於松林,以松子為食。也埋藏其他堅果以備冬季食用。動作斯文,飛行起伏而有節律。
紅嘴山鴉 Pyrrhocorax pyrrhocorax紅嘴山鴉 Pyrrhocorax pyrrhocorax

山鴉屬 Pyrrhocorax
有2種:紅嘴山鴉Pyrrhocorax pyrrhocorax分布於古北界、中東、喜馬拉雅山脈、中亞及東亞,我國主要分布於新疆東部、甘肅西部、內蒙古及華北山地一帶。體長約36厘米,通體黑色,喙形細長而彎曲,呈朱紅色;棲息於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的中高海拔區、我國東北部較低海拔處的建築物及農場周圍。飛行甚敏捷,在熱氣流上玩耍,滑翔時短寬的兩翼及顯見的初級飛羽“翼指”張開。結小群至大群活動,有時和寒鴉混在一起飛行。有時作為觀賞鳥飼養。黃嘴山鴉Pyrrhocorax graculus分布於西班牙、北非、地中海、中東至中亞、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部及中部。外形似紅嘴山鴉,但嘴較短且為色,飛行時尾更顯圓,歇息時尾顯較長,遠伸出翼後,飛行時兩翼不成直角。一般棲於較高海拔,群棲性,結群隨熱氣流翱翔。
鴉屬 Corvus
有41種,為鴉科最大一屬。分布幾遍全球。我國有7種,大多為留鳥,以禿鼻烏鴉Corvus frugilegus、達烏里寒鴉Corvus dauuricus、大嘴烏鴉macrorhynchos較為常見。體長40~50厘米,亦是雀形目個體最大的類群;體羽大多黑色或黑白兩色,黑羽具紫藍色金屬光澤;翅遠長於尾;嘴、腿及腳純黑色;鼻孔距前額約為嘴長的1/3,鼻須硬直,達到嘴的中部。棲於林緣或山崖,到曠野挖啄食物,集群性強,除少數種類外,常結群營巢,並在秋冬季節混群遊蕩。行為複雜,表現有較強的智力和社會性活動。鳴聲簡單粗厲。雜食性,很多種類喜食腐肉,並對秧苗和穀物有一定害處;但在繁殖期間,主要取食小型脊椎動物、蝗蟲、螻蛄、金龜甲以及蛾類幼蟲,有益於農;因喜腐食和啄食農業垃圾,能消除動物屍體等對環境的污染,起著淨化環境的作用;一般性格兇悍,富於侵略習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內的卵和雛鳥。繁殖期的求偶炫耀比較複雜,並伴有雜技式的飛行。雌雄共同築巢。巢呈盆狀,以粗枝編成,枝條間用泥土加固,內壁襯以細枝、草莖、棉麻纖維、獸毛、羽毛等,有時墊一厚層馬糞。每窩產卵5~7枚。卵灰綠色,布有褐色、灰色細斑。雌鳥孵卵,孵化期16~20天。雛鳥為晚成性,親鳥飼餵1個月左右方能獨立活動。

典型大小和式樣

鴉科鳥類有圓形的鼻孔,鼻孔被羽毛覆蓋,它們的尾羽和翼羽發達,雄性與雌性之間外部類似。溫帶的鴉科鳥類大多數是黑色的,有些有白色的部分,一些有發藍色或者紫色反光的羽毛。大多數熱帶鴉科鳥類羽毛色彩鮮艷。鴉科鳥類有非常強的、堅固的喙,翼距一般在23至71厘米之間。鴉屬鳥類是雀形目中最大的鳥類,大小在50至70厘米之間。不同的種可以按大小、形狀和地區分類。它們的粗糙的叫聲類似。

社會行為

有些鴉科鳥類組成有組織的團體,比如穴烏有很強的社會級別,在孵卵時期組成群體。許多鴉科鳥類群體內部互相提供幫助。
年輕的鴉科鳥參加複雜的社會和群體遊戲。有時它們還會成群進行技巧性的攀枝或者飛行表演。
鴉科鳥類非常凶。比如藍雀會對任何威脅它們的巢的動物進行攻擊。烏鴉甚至於會供給狗、貓、渡鴉和猛禽。一般來說這樣的攻擊被用來分散其它動物的注意力以偷盜食物。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鴉科鳥類一般是害鳥,它們破壞農業生產、襲擊家禽。大多數農民和家禽生產者反感鴉科鳥類。

食物和覓食習慣

鴉科鳥類是雜事性動物,它們的食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幼鳥、小的哺乳動物漿果水果、種子和屍體。但是許多鴉科鳥類,尤其是烏鴉,適應了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生活,開始依靠人類社會的產物為食。在居住區附近的烏鴉的食物大多數包括人類的產品,比如麵包、麵條、烤土豆、犬食、三明治和其它飼料。由於人類食品生產過剩,導致了部分鴉科鳥類數目的增加。
冬季鴉科鳥類往往成群覓食。烏鴉群尤其以其對穀物的破壞而著稱。但是烏鴉也吃許多對農業有害的東西,比如害蟲和雜草。鴉科鳥類的喙無法撕肉和撕破動物的皮,這是為什麼鴉科鳥類喜歡吃屍體的原因。

遷徙

鴉科鳥類的遷徙習慣與其食物來源有關,比如在能夠獲得足夠的人類生產的食物的地區的鴉科鳥類一般定居。鴉科鳥類可以在多種不同的氣候中生活,在溫帶它們身上的黑色羽毛為它們提供吸收陽光中的熱量的能力。在缺乏食物的時候鴉科鳥類也會突然遷徙。過候鳥生活的鴉科鳥類在秋季(一般八月左右)組成大群,然後南遷。

築巢和繁殖

星鴉 Nucifraga caryocatactes星鴉 Nucifraga caryocatactes
世界各地的鴉科鳥類均有聚群共棲的習慣,有些共棲的群可以含兩千隻鳥。鴉科鳥類的伴侶之間的聯繫非常強,有些鳥類的伴侶甚至是終身的。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會出現與其它鳥交配的情況。鴉科的鳥雄雌一起在樹上建築大的巢。孵卵期內雄鳥經常餵雌鳥。巢由許多由草和樹皮交織在一起的樹枝組成。鴉科鳥類每次可以產3至10枚卵,一般數目在4至7枚之間。卵一般呈綠色,帶有棕色的斑點。孵出後有鳥一般在巢內待六至十周(各種鳥各不相同)。雄鳥和雌鳥共同養護幼鳥。
鴉科鳥類尋找配偶的過程相當複雜,一般一隻年輕的雄鳥要經過一系列測驗,包括飛行技巧,後才會被一隻雌鳥選中。
不像其它許多鳥類那樣,鴉科鳥類(尤其烏鴉)隨人類的發展而擴展。烏鴉和渡鴉通過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適應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與人類適應得最強的是美洲烏鴉。通過墾荒和建立含有許多漿果和昆蟲的灌木叢人類為烏鴉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烏鴉和藍雀往往選擇墾荒後重新自然化的土地上的年輕的、繁茂的樹築巢。渡鴉一般選擇比較密集的森林中的大樹。
穴鴉可以在建築物內或者穴中孵卵。

偏見

鴉科鳥類典型的黑色的羽毛、它們的腐食習性以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偏見,人類很久一直將鴉科鳥類看作死亡、災難、疾病、不公正等的象徵。在歷史上和在許多文化中鴉科鳥類被看作是惡運的前兆和邪惡的同伴。

傳說

在西方鴉科往往被與魔鬼連在一起。雖然如此也有將鴉科鳥類說成是非常聰明的傳說。美國土著人相信大地是渡鴉製造的。北歐神話中的神奧丁經常爭求渡鴉的意見。在美國土著人中渡鴉雖然非常狡猾但是依然是一個非常普及的圖騰。在歐洲文學中渡鴉被看作是陰暗、悲傷和死亡的代表。但在中世紀渡鴉也被看作是雄性生機的代表。除此之外還有渡鴉與一起狩獵的傳說。

帶羽毛的猴

在所有鳥類中鴉科的大腦與身體之間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比例類似黑猩猩,幾乎與海豚一樣,比人類只小一點。它們的智慧很明顯地體現在它們的幼鳥相當長的發展期中。在這段長的發展期中幼鳥可以從它們的父母那裡學到必要的技巧。由於大多數鴉科鳥類合作孵卵,它們的幼鳥可以從整個群的不同成員學習。有些學者認為鴉科是所有鳥中最聰明的。在實驗室中鴉科鳥比其它食肉哺乳動物要聰明,其操作技巧幾乎與一樣高。一些智商測驗認為鴉科是所有鳥中智商最高的。
鴉科鳥類的覓食技巧、記憶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和群體行為體現出了它們的智慧。很久以來在大的社會性的社群中生活就已經被看作是高智力的一個標誌。在這樣的群體中其成員必須能夠區分其它成員的性別、年齡、繁殖力狀態、級別,並必須不斷更新這些數據。因此社會複雜性與高智力密切相關。
除此之外還有單個的關於鴉科智力的報導。比如有一隻烏鴉據報導將核桃放在十字路口上,讓過往的汽車來幫自己壓碎它們,然後等紅燈時安全地取食被壓碎的核桃。鴉科鳥類也往往偷盜。它們會觀察其它鳥隱藏食物,然後等這些鳥離開後去偷盜被隱藏的食物。有些鴉科的鳥將隱藏的食物不斷地改變隱藏地來防止它們被偷盜。隱藏食物需要很好的記憶能力。據報導有的鴉科鳥類可以在九個月後依然找到它們隱藏的食物。有人認為它們使用垂直的路標(比如樹)來記憶地點。
由於只有偷盜過其它鳥的鴉科動物才會使用更改它們的隱蔽處的方式來防止被偷盜,因此有人認為鴉科鳥類能夠通過自己的經驗來預言其它鳥的行為。這個能力至今為止只有人類才體現出來。實驗證明有些烏鴉能夠使用過去的經驗來克服新的困難。
有些烏鴉能夠致用樹枝製作鉤子來從樹洞中吊出幼蟲。不同地區的鴉科鳥類的工具也各不相同,這似乎說明它們有文化上的區別。在所有動物中只有猴有這樣使用工具的能力。
使用草人來驅逐鳥類是一個在農業中常用的手段,但是由於鴉科動物非常聰明它們很快就識破了這個騙局。它們甚至往往棲息在草人上。雖然農民不斷設法驅逐鴉科鳥類,但它們在數量和分布上不斷擴大。

地理分布

除極地和南美洲最南端外世界各地均有鴉科動物。最近鴉科動物重新進入澳大利亞,導致了五個新的種和一個新的亞種的產生。

受威脅的物種

雖然大多數鴉科鳥類不受威脅(有些可能還是通過人的作用避免了滅絕的厄運),但是還是有少數鴉科鳥類受到威脅,比如在東南亞熱帶雨林被破壞的過程中也有鴉科鳥類受到滅絕的威脅。

雀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包括現存鳥類一半以上的種類,形態和習性都有極大的多樣性。雀形目可分為亞鳴禽和鳴禽,鳴禽具有最發達,最複雜的鳴肌,非雀形目鳥類只有簡單的鳴肌甚至沒有鳴肌,亞鳴禽的鳴肌則介於二者之間。亞鳴禽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鳴禽則遍及世界各地,是數量最多也是最進步的鳥類。雀形目通常進一步劃分成4個亞目,即闊嘴鳥亞目,霸鶲亞目,琴鳥亞目和燕雀亞目,共有64科,中國國有34科。
小類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亞鳴禽(suboscine)
雀形目闊嘴鳥亞目(Eurylaimi)、霸鶲亞目(Tyranni)及琴鳥亞目(Menurae)鳥類的統稱,與通稱鳴禽(songbird)或鳴禽類(oscine)的燕雀亞目(Passeres)種類,兩者有所區別。一般以為鳴禽是特化程度最高的鳥類,而亞鳴禽一詞意味著這些種類在解剖構造及行為方面較鳴禽原始,這種說法大致正確。
闊嘴鳥科 | 砍林鳥科 | 灶鳥科 | 蟻鳥科 | 食蚊鳥科 | 竄鳥科 | 傘鳥科 | 侏儒鳥科 | 霸鶲科 | 尖喙鳥科 | 刈草鳥科 | 八色鶇科 | 刺鷯科 | 裸眉鶇科 | 琴鳥科 | 藪鳥科 | 百靈科 | 燕科 | 鶺鴒科 | 山椒鳥科 | 鵯科 | 和平鳥科 | 伯勞科 | 鉤嘴鵙科 | 太平鳥科 | 棕櫚鵖科 | 河烏科 | 鷦鷯科 | 嘲鶇科 | 岩鷚科 | 鶇科 | 畫眉科
鳴禽(Oscines) 約占世界鳥類的五分之三。鳴禽的外型和大小差異較大。小的如柳鶯、繡眼鳥、山雀和啄木鳥;大如烏鴉、喜鵲。鶯科 | 細尾鷯鶯科 | 鶲科 | 攀雀科 | 長尾山雀科 | 山雀科 | 鳾科 | 短嘴鏇木雀科 | 鏇木雀科 | 啄花鳥科 | 太陽鳥科 | 繡眼鳥科 | 澳鵖科 | 吸蜜鳥科 | 鵐科 | 森鶯科 | 管舌鳥科 | 綠鵑科 | 擬黃鸝科 | 雀科 | 梅花雀科 | 文鳥科 | 椋鳥科 | 黃鸝科 | 卷尾科 | 垂耳鴉科 | 鵲鷚科 | 燕鵙科 | 鍾鵲科 | 園丁鳥科 | 極樂鳥科(風鳥科) | 鴉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