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十八縣市

贛州十八縣市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下轄兩個行政區、兩個管轄區、一個縣級市、十五個縣城:章貢區、南康區、章江新區、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瑞金市、贛縣、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興國縣、寧都縣、于都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

贛州十八縣市
圖為市中心南門口

面積:3.94萬平方千米
人口:總人口845.69萬
政府駐地:章貢區
郵編:341000
區號:0797
民族:以漢為主
地理坐標:位於東徑113゜54’——116゜38’,北緯24゜29’——27゜09’之間

概況

  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南部,簡稱贛南。東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巖市,南臨廣東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關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本省吉安、撫州兩地區。處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也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贛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本市轄1區2市15縣,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章貢區和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40.2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9.29萬公頃,有林面積271.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4.2%。總人口845.69萬人,其中市轄區56.91萬人(非農業人口36.1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11‰,下降0.06個千分點。
本市地處南嶺、武夷、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占全市土地面積的83%。
本市位於東徑113゜54’——116゜38’,北緯24゜29’——27゜09’之間,處於中亞熱帶南緣,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市內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以發展橙、柚為主的柑桔生產的自然條件被中國科學院南方山區綜考隊認為在全國堪稱得天優厚,贛南適宜建為全國的柑桔商品生產基地。本市是江西省的一個農業大區和經濟作物主產區,現已建成為全國的重點林區和全省的糖業、菸葉、桔生產基地,國家有關部門先後命名市內的信豐縣為臍橙之鄉、南康市為中國甜柚之鄉、安遠縣為中國九龍蜜柚之鄉、尋烏縣為中國蜜桔之鄉、大余縣為中國瑞香之鄉;石城縣為中國白蓮之鄉、崇義縣為中國毛竹之鄉、贛縣為中國板鴨之鄉、會昌縣為中國肉兔之鄉。
本市礦產資源以有色、稀有金屬礦為主,素有“世界鎢都”和“稀有金屬不稀有”之稱。鎢已探明的儲量占世界第一。稀土探明儲量居全國第二。被稱為江西省礦產資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鎢、銅、鈾、稀土、鉭鈮,除銅之外其餘四種主要分部在贛南。經過建國後的開採建設,贛州成了全國重點有鈀金屬基地之一。
市內著名的自然景觀,主要有安遠的三百山、龍南縣的九連山、大余縣有梅關古驛道。三百山為東江源頭,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發源地,現列為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了香港同胞到祖國內地旅遊的景點。九連山是我國中亞熱帶緣自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成的地段,保存有大量野生動植物活化石,被列為江西省的重點自然保護區。始建於秦、唐的梅關古驛道,是我國古代溝通南北往來的交道要道。此外,還有寧都的翠微峰、龍南的武當山、上猶的陡水湖、崇義的聶都溶洞,均是風景秀麗而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
市內的章貢區為贛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許多寧代文化景點,主要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城牆、巍然壯觀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岩等。全市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保存著一大批歷史古蹟。
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所在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贛州從事過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從贛州開始的。因此,市內保存的革命史跡眾多,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達203處。以當年中央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紅色故都”瑞金為中心,集中了遺址群5處計15個文物單位,屬全省、全國範圍內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跡群落。1955年授軍銜時,僅興國籍將軍就有54名,興國縣因此譽為將軍縣。

地圖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行政區劃

 贛州市轄1區2市15縣,即章貢區、南康市、瑞金市、贛縣、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全南縣、定南縣、興國縣、寧都縣、于都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以及市政府派出的具備縣一級人民政府管理職能的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4年末,全市共有283個鄉鎮、8個街道辦事處、5個管理區、10個國營林場、3475個村民委員會、49139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

贛南政區歷史悠久,遠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開化遠於唐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楚、吳、越,後又屬楚國。秦並六國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戰五嶺,使尉屠睢將五軍,其中一軍守庾嶺界,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漢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屬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漢滅楚,贛南始隸
漢。六年(前201),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于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其中贛縣、于都縣為新增設縣。西漢末年(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3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揚州,治於都。領於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陽都、揭陽(析於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7縣,為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之始。
晉太康元年(280),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三年(282),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於都,將南野併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元康元年(291),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郡治從於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併入贛縣、南野併入南康、虔化併入寧都。十三年(593),陂陽縣設石城場,併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於都、南康、寧都。
唐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如前。永淳元年(682),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貞元四年(788),分出於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祐元年(904),從於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三年(909),虔州屬梁。四年(910),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昇元元年(937),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宋開寶八年(975),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宣和三年(1121),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明明吳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順治十年(1653)至康熙八年(1669),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贛南3個政區複合為一。民國15年(1926),廢贛南道,縣直隸省。民國21年(1932)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併,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
蘇維埃時期(1928~1934)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
1949年7月,成立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18縣(市):贛州(8月析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1949年9月成立寧都(瑞金)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贛南分設2個行政區。1949年8月,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分區。1949年11月,贛州分區併入贛西南行政公署。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分區。1952年8月,撤銷寧都分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分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公署,同時撤銷贛州分區專員公署,廣昌劃入,領19縣(市)。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成立贛州專區。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1978年8月,設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領18縣(市、區),原縣級贛州市改稱章貢區。
2005年,贛州市轄1區、2市、15縣、138鎮、145鄉、8街道辦事處。另有5個管理區,10個營林林場。

地理氣候

 【地理位置】 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南部。東鄰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巖市,南毗廣東省梅州市、韶關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本省吉安市和撫州市。地處北緯24°29′~27°09′,東經113°54′~116°38′之間。縱距295千米,橫距219千米,全市總面積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總面積的23.6%,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贛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腹地,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連線長江經濟區與華南經濟區的紐帶。“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衝”,自古就是“承南啟北、呼東應西、南撫百越、北望中州”的戰略要地。贛州市人民政府駐章貢區,距省會南昌市423千米,距首都北京市2021千米,距廣東省廣州市465千米,距台灣海峽360千米。

【地勢】 山脈的分布和走向組成地貌骨架。環繞贛州市四周的有武夷山、雩山、諸廣山及南嶺的九連山、大庾嶺等,眾多的山脈及其餘脈,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勢。群山環繞,斷陷盆地貫穿於全市,以山地、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80.98%。其中全市丘陵面積2405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61%;全市山地總面積86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21.89%;兼有50個大小不等的紅壤盆地,面積6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7%。海拔高度,全市平均在300~500米之間,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崇義、上猶與湖南省桂東3縣交界處的齊雲山鼎鍋寨海拔2061米為最高峰,贛縣湖江鎮張屋村海拔82米為最低處。

【地貌】 西部中、低山構造剝蝕地貌 主要分布在贛州西部的上猶縣崇陽、寺下以西,崇義縣西部及大余縣內良、河洞、盪坪、左拔一線,主要山體為羅霄山脈南的諸廣山脈及南嶺山脈的大庾嶺,海拔500~2061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上升強烈,基岩裸露,山坡陡峭,山頂多呈鋸狀、壟狀,局部地方因沿節理裂隙風化和強烈流水侵蝕切割,可見鋸齒狀峰林、石筍、蘑菇山;有V型峽谷和嶂谷發育,也有瀑布、溫泉分布。境內為贛江支流上猶江、章水等河流發源地,植被茂密,森林、草場、水利資源豐富。
南部低山、丘陵構造剝蝕地貌 主要分布在贛州南部的贛縣、於都、會昌、瑞金南部及信豐、安遠、尋烏、龍南、全南、定南全境,主要山體為九連山和武夷山南段。其中強烈上升和侵蝕切割較強的低山地貌分布在中山的山前地帶,如會昌北面的武夷山南段,尋烏的中山排、桂竹帽,信豐的金盆山、油山,龍南的九連山,海拔500~1000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上升較強,山坡陡峭,山脊呈鰭狀、壟狀、尖峰狀,流水切割較強,有V形谷發育,境內為贛江支流桃江、湘江、濂水等河發源地,植被覆蓋好,為主要林區,以次生林居多,草場、礦產、水利資源豐富;間歇抬升,中等侵蝕和剝蝕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低山區的山前地帶,海拔200~500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緩慢,具有間歇抬升現象,基岩裸露,有薄層風化殼發育,並有崩塌、滑坡現象,流水切割中等,山坡較陡,山脊平緩,呈長垣狀、壟狀、饅頭狀,植被較稀疏,多河曲和侵蝕小盆地發育,為林農墾殖區。
中部丘陵河谷侵蝕堆積地貌 主要分布在贛州中部的於都紅色盆地底部及贛江主要支流上猶江、章江、桃江、貢水等河流中、下游兩岸,海拔小於300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升降緩慢,有間隙性,風化強烈、風化殼厚,溝谷寬廣,流水平緩,水土流失嚴重,有崩塌、滑坡、坳谷和沖溝發育,壟崗多向河谷傾斜,坡度平緩,山脊多呈壟崗狀、波浪狀,植被稀疏,崗地、階地自然水源不足,但土壤肥沃,水利設施較好,是重要的農業區。
東北部低山、丘陵構造剝蝕地貌 主要分布在贛州東北部的興國、寧都、石城及於都、瑞金北部,主要山體為雩山山脈及武夷山脈的北段。其中較強上升中度侵蝕切割低山地貌分布在雩山山脈兩側和武夷山山脈北段,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上升較強,流水侵蝕切割中等,山勢較陡,山脊呈鋸狀、壟狀,境內為贛江支流平江、梅江、綿江等河流發源地,植被覆蓋較差,森林資源較少,水利資源較豐富,草山、草坡較多,為森林培植、農牧區;以剝蝕為主中等侵蝕緩慢抬升的丘陵地貌分布在低山前緣和斷陷盆地地區,其特徵是新構造運動緩慢抬升,山勢平緩,呈緩坡狀、壟狀、饅頭狀,風化強烈,境內植被稀疏,森林資源貧乏,水土流失嚴重,為水土保持和主要農業區。
溶蝕侵蝕地貌 由灰岩組成的岩溶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於都的梓山及銀坑、瑞金的雲石山、會昌的西江等地。山體多奇峰怪石,呈鋸狀、壟狀或為面牙式、石林式山脊,有暗河、溶洞發育。由紅岩形成的丹霞低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龍南的武當山、寧都的翠微峰和賴村、章貢區通天岩等地。由含鈣質的厚層砂礫岩,經流水沿裂隙長期侵蝕,形成了岩壁直立或近似直立的石柱,桌形山、方山、單面山和各種洞穴等。

【山脈】 贛州市位於南嶺之北,山峰環列,山巒起伏,坡度較陡,一般在16~45度之間。環繞於四周的山脈:東有武夷山脈盤距,為贛、閩兩省天然分水嶺,東屬福建、西屬江西;南有南嶺山脈的大庾嶺和九連山橫亘,為贛、粵兩省天然屏障,嶺南是廣東,嶺北是江西;西有諸廣山脈屏後,將贛、湘兩省相連,西麓為湖南,東麓為江西;中東部有雩山山脈貫穿,以寧都肖田為發端,從東北向西南的興國、於都延伸至贛縣、安遠和會昌,斜座在貢江岸邊。武夷山山脈,蜿蜒在石城、瑞金、於都、會昌、尋烏、寧都等縣的部分地方,面積7932.6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20.14%;南嶺山脈(大庾嶺和九連山),盤踞在大余、信豐、全南、龍南、定南全境和安遠、尋烏、會昌、南康、贛縣、於都、章貢區的部分地方,面積17613.2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44.73%;諸廣山山脈,盤踞在上猶、崇義的全部和大余、南康、贛縣、章貢區的部分地方,面積6707.7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積17.03%,其東麓主要山峰齊雲山海拔2061.3米,為贛南境內第一峰;雩山山脈,盤踞在寧都、於都、興國、會昌、安遠、贛縣等縣的部分地方,面積7125.9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18.1%。

【河流】 贛州市四周山巒重疊、丘陵起伏,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縱橫。地勢周高中低,南高北低,水系呈輻輳狀向中心——章貢區匯集。贛南山區成為贛江發源地,也成為珠江之東江的源頭之一。千餘條支流匯成上猶江、章水、梅江、琴江、綿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9條較大支流。其中由上猶江、章水匯成章江;由其餘7條支流匯成貢江;章貢兩江在章貢區相會而成贛江,北入鄱陽湖,屬長江流域贛江水系。另有百條支流分別從尋烏、安遠、定南、信豐流入珠江流域東江、北江水系和韓江流域梅江水系。區內各河支流,上游分布在西、南、東邊緣的山區,河道縱坡陡,落差集中,水流湍急;中游進入丘陵地帶,河道縱坡較平坦,河流兩岸分布有寬窄不同的沖積平原。
贛江 贛江以章、貢二水在章貢區匯合而得名,古代傳說以“贛巨人”而名水。主源為貢水,發源於石城縣橫江鎮洋地石寮崬,為江西省最大河流。贛州市境內贛江長度45千米(自章貢區八境台至贛縣堯口),自南向北流向。河流落差11米,平均坡降0.24‰。贛江在境內處北緯24°30′~27°10′、東經113°55′~116°35′。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包括由湖南、廣東、福建省流入的流域面積1016平方千米),約占贛江總流域面積8.12萬平方千米的44.8%,流域形狀近似側面開口的馬頭形,全區18縣(市)基本屬於贛江上游區。
贛江一級支流
章水——古稱豫章水,章貢區俗稱境內章水為西河。發源於崇義縣聶都山張柴洞,流經崇義、大余、上猶、南康、贛縣,在章貢區八境台匯入贛江。章水主河長199千米,由西向東流,落差861米,平均坡降4.33‰。章水流域面積7696平方千米(包括由廣東、湖南省流入的流域面積599平方千米),流域形狀近似四方形,地勢西南面高,東北面低。
貢水——古稱湖漢水,又稱雩江、會昌江,章貢區俗稱境內貢水為東河。發源於石城橫江鎮洋地石寮崬(贛源崬),流經石城、瑞金、會昌、於都、寧都、興國、全南、龍南、信豐、安遠、贛縣,於章貢區八境台匯入贛江。貢水主河長278千米,落差309米,自東向西流,貢水流域面積26589平方千米(包括由廣東、福建省流入的流域面積282平方千米),流域形狀近似傾斜的菱形。東西狹,南北長,東南高,西北低。
贛江二級支流
上猶江——原名豫水,又名猶水、北章水。發源於湖南汝城東崗嶺,流入集龍墟後入江西,經崇義、上猶,於南康鳳崗三江口流入章水。主河長189千米,落差615米,平均坡降3.25‰。流域面積4583平方千米,其中510平方千米來自湖南。流域形狀擬梯形,自西向東蜿蜒于山嶺之間,河床多礁石灘險,上猶江電廠即建在鐵扇關下著名的陡水灘上。
朱坊河——又稱揚眉水、河田水。發源於崇義寶山癩痢石、經崇義揚眉、南康朱坊,於鏡壩流入章水。主河長80千米,自西向東流,落差475米。流域面積367平方千米。
湘水——又稱雁門水。發源於尋烏大坳上,流經尋烏羅珊和會昌筠門嶺、右水、麻州,於會昌縣城與綿江會合流入貢水。主河長101.34千米,自南向北流,落差743米,平均坡降1.63‰。流域面積2056.2平方千米,其中133平方千米來自福建省,流域形狀近似長方形。
濂水——又稱梅林江、安遠江,發源於安遠九龍嶂,流經安遠、會昌、于都縣,在會昌境內桑園壩流入貢水。主河長126千米,自西南流向東北,落差508米,平均坡降4.13‰。水流湍急,灘險較多。流域面積2259.4平方千米,形似菱形。
小溪水——又稱新陂河。發源於安遠老村耙泥嶂,流經於都祁祿山、小溪、新陂,於小溪口流入貢江。主河長60千米,自南向北流,落差305米,平均坡降3.2‰。流域面積664平方千米,形似柳葉形。
桃江——又名信豐江。發源於贛、粵交界的全南縣飯池嶂,流經全南、龍南、定南、信豐、贛縣,於贛縣伏坳流入貢水。主河長289千米,自西南流向東北,落差558米,平均坡降1.93‰,水流湍急,灘險礁多。流域面積7803.44平方千米,其中有149.27平方千米來自廣東省,流域形似關刀形,地勢東、南、西三面高,北面低,成馬蹄形。
綿江——又稱瑞金河,是貢水在會昌縣城以上的上遊河道,發源於石城縣雞公崬,流經瑞金日東、縣城,武陽、謝坊,在會昌縣城注入貢水。主河長130千米,自東北流向西南,落差243米,平均坡降2.13‰。多險灘礁石。流域面積1863平方千米,其中有135個平方千米來自福建,形似梯形。
澄江——又名西江河、九堡水。發源於瑞金仙壇腦,流經瑞金九堡、雲石山、會昌西江、小密,在於都水口流入貢水。主河長88千米,落差239米。流域面積831平方千米,形似L字形。
梅川——古稱河水,也稱寧都江、梅江。發源於寧都與宜黃縣交界的王陂嶂,流經寧都吳村、洛口、東山壩、縣城、瑞金瑞林寨、於都曲洋、段屋,於龍舌嘴流入貢水。主河長220千米,自北向南流,過寧都縣城後改向西南流,落差528米,平均坡降2.4‰。至新街河道彎曲接近360°,俗稱吊洲灣,已截彎取直建水電站。河道固定中洲多達50個以上,洲上灌木叢生,兩岸多荒山,水土流失嚴重。流域面積6789.12平方千米,東、西、北3面高,南面低,形狀近似Y字形。
平江——又稱興國江、平固江。發源於寧都猴子嶂,流經興國陳也、古龍岡、長岡、縣城、龍口,贛縣南塘、吉埠,於江口塘流入貢水。主河長132千米,自東北流向西南,過興國縣城後改向南流,落差753米,平均坡降5.7‰。流域面積2926平方千米,形似T字形,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約占57%,興國縣境流域範圍內85%山地面積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普遍淤高2~4米,砂河床高于田。

【天氣氣候】 贛州市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屬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冬、夏季風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酷暑和嚴寒時間短,無霜期長等氣候特徵。
2005年度(1月~12月)全市氣溫偏高,降水正常,日照偏少。春播期天氣偏好,但出現了春雪天氣;入汛比常年相對偏早,特別是進入5月份以後,全市暴雨、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頻發,降水集中、強度大,強對流天氣次數多,天氣氣候異常。夏、秋兩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乾旱,對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生產、市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根據各氣象要素和氣候災害情況綜合評價,2005年度氣候屬“一般”年景。
降水 全市總降水量平均為1628.2毫米,比歷年同期多26.9毫米,屬正常年份(其中興國、寧都、石城為偏多年份,瑞金、南康為偏少年份,其他縣、區為正常年份)。以石城2139.3毫米為最多,南康 1310.1毫米最少(比歷年同期少154.5毫米)。1~3月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53.2毫米,比歷年同期少10.4毫米,屬正常年份。以崇義465.5毫米為最多,信豐297.0毫米最少;章貢區為334.3毫米,比歷年同期少25.1毫米,屬正常年份。4~6月全市平均降水量為856.7毫米,比歷年同期多166.6毫米,屬偏多年份(其中大余、信豐、興國、寧都、石城為特多,南康、瑞金、章貢區為正常)。以石城1284.0毫米為最多,比歷年同期偏多471.9毫米(多近6成),章貢區612.1毫米最少(比歷年同期偏多3.2毫米)。7~9月全市平均降水量為328.5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66.5毫米,屬偏少年份(其中興國為偏多,大余、南康、安遠、尋烏為特少,全南、定南、會昌為正常,其他縣、市、區為偏少)。10~1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為89.9毫米,比歷年同期少62.7毫米,屬特少年份(其中上猶、興國、寧都、石城、瑞金為偏少,其他縣、市、區為特少)。
氣溫 全市年平均氣溫為19.2℃,比歷年同期高0.3℃,各縣(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8.4~19.9℃之間。全市年平均氣溫以於都19.9℃為最高,石城18.4℃最低;章貢區為19.4℃。
全市極端最高氣溫為40.4℃,7月17日出現在興國。全市極端最低氣溫以石城-6.0℃為最低,出現在1月1日;章貢區-3.9℃,也出現在1月1日。1~3月全市平均氣溫為9.4℃,比歷年同期偏低1.1℃。春播期間沒有出現明顯的春寒天氣, 屬偏好年景。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除安遠、龍南和全南是3月15日(比常年推遲4~7天)外,其它縣市出現在3月16日,與常年相近或推遲3~4天。4~6月全市平均氣溫為24.0℃,比歷年同期偏高1.1℃。7~9月全市平均氣溫為27.7℃,比歷年同期偏高0.8℃。10~12月全市平均氣溫為15.7℃,比歷年同期偏高0.7℃。
日照 全市平均日照時數為1458.2小時,比歷年同期少198.0小時,屬偏少年份。全市平均日照時數以石城1803.8小時為最多,崇義1089.4小時最少;章貢區為1617.6小時。

【主要氣象災害及氣候事件】 2005年全市共出現暴雨78站次、大暴雨8站次、特大暴雨1站次、強降水30站次,雷雨大風12站次,冰雹4站次、降雪20站次。
暴雨 2月:16、17日受中低層切變影響,全市暴雨達10站次、強降水1站次(上猶43.5mm/小時),局部地區引發了地質災害。
3月:29日安遠、尋烏、定南、全南、龍南5縣出現暴雨。
4月:9日受地面冷空氣和中層切變共同影響,全市暴雨3站次、強降水3站次。
5月:受中低層切變線影響,1~5日本市寧都、石城、興國3站出現了暴雨;9日尋烏、定南、興國、石城4站出現了暴雨; 14~15日本市部分縣(市)下了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信豐113.8毫米); 22日本市石城、寧都出現大暴雨(石城135.7毫米、寧都151.1毫米);24日上猶、興國、石城、瑞金、會昌、南康、章貢區7站出現暴雨、強降水1站次(興國);27日於都、寧都、石城、章貢區4站出現暴雨、強降水2站次(石城、寧都)。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15個縣(市)139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90.6萬人,倒塌房屋1.039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5.3681萬公頃,經濟損失5.76億元。
6月:2日受中層切變影響,全市暴雨4站次(會昌、安遠、定南、龍南)、大暴雨3站次(信豐120.1毫米、尋烏142.8毫米、大餘172.0毫米)、強降水1站次(信豐)。11~16日受高空低槽和中層切變影響,暴雨8站次(崇義、南康、寧都、定南、全南、龍南、安遠2次)、強降水5站次(上猶、安遠、全南、龍南2次)。19~23日受高空低槽和中層切變影響,暴雨11站次(大余、興國、信豐、瑞金、定南、全南、寧都2次、石城3次)、大暴雨2站次(石城101.0毫米、寧都124.3毫米)、強降水5站次(興國3次、石城2次)、特大暴雨1站次(興國203.8毫米)。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8個縣(市)12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30.4367萬人,倒塌房屋11475間,受災農作物5.9233萬公頃,絕收面積0.4688萬公頃,死亡大牲畜4464頭,直接經濟損失4.3674億元。
8月:受第10號熱帶風暴“珊瑚”及其減弱後的低壓影響,13~15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其中寧都、會昌、定南、信豐出現了暴雨。據上猶縣防汛辦統計:13~14日上猶縣西北部(雙溪鄉、寺下鄉、紫陽鄉、安和鄉、社溪鎮、平富鄉、營前鎮、水岩鄉)等8個鄉鎮遭受暴雨襲擊,最大降雨量達146.3毫米;大暴雨導致洪水泛濫,造成山體滑坡17.5萬立方米,倒塌房屋330間,計3600平方米,土石流沖毀農田17.33公頃,毀壞道路8千米,沖毀水坡38座,沖毀塘壩39座,水渠12.5千米,河堤倒塌2950米,沖毀機電井56口,沖毀機電泵站13座,毀壞電力通信線路1.2千米,直接經濟損失1420萬元。19日崇義出現了暴雨;23日定南出現了暴雨和強降水,由於降水集中,強度大,造成了山洪暴發,河水急漲,縣城楊梅河河堤多處漫頂,縣城龍亭路、建設路、東風路等主要街道嚴重積水,積水深度達0.7米。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1.2千公頃,沖毀損壞各種水利灌溉設施100多處,損壞提防50多處,沖毀水陂塘壩等40多座,損壞倒塌房屋123間,直接經濟損失253餘萬元;27日會昌出現了暴雨。
9月:2~5日受颱風“泰利”和北方弱冷空氣共同影響,全市大部分地方普降大到暴雨,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全南出現了暴雨,於都出現了強降水。
高溫、乾旱 進入7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全市大部分縣(市、區)一直維持晴熱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大於35℃:西部片16~19天,東部片20天、北部片18~19天、中部片19~20天、南部片6~8天。另外,夏初至7月26日止,全市有17個縣(市、區)達到乾旱標準。其中信豐縣為中度乾旱,8月12日安遠也出現了中度乾旱。據信豐縣防汛辦調查統計,全縣受旱面積1880公頃,其中:農作物輕旱1530公頃,農作物重旱面積350公頃,水田缺水面積1800公頃,旱地缺墒面積80公頃。山塘、水庫蓄水總量0.877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少10%。持續的高溫乾旱對農業、工業、運輸及人民生活等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9月12~21日,全市持續晴熱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普遍達34~37℃,寧都、信豐日最高出現歷年最高值,瑞金出現月平均最高值。 9月中旬平均氣溫較歷年同期高2.9℃,其中定南、瑞金、會昌、全南、尋烏、石城六縣(市)創歷史同期新高。下旬又出現了一段高溫天氣,其中崇義、上猶兩縣的旬平均氣溫破歷史記錄。
10月6日~11月 6日全市大部分縣(市、區)除29、30日下了小雨,其它時間基本無雨, 特別是11月1日以來,全市氣溫異常,17個縣(市、區)的上旬(平均)氣溫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降雪 受較強冷空氣影響, 2005年1月13日全市大部分縣(市、區)下了小~中雨夾雪,降雪9站次,其中興國雪深4.0cm為最大;3月11~13日,有16站次出現了罕見的春季雨雪天氣,給公路交通、果業及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
強冷空氣 3月12日,全市17個縣站達到強冷空氣標準,24小時降溫為11.7~15.8℃,過程最低氣溫在-0.5~1.6,以石城-0.5℃為最低。
強對流天氣 2月16日受中低層切變影響,贛州出現了風速為每秒20.3米的大風。
4月9日受高空低槽和中層切變影響,全市大余和崇義境內分別出現了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全市出現強降水3站次,大風1站次、冰雹1站次。
5月1~4日贛州、大余、瑞金、上猶出現了大風,其中上猶還出現了冰雹。5月3日安遠雷擊造成1人死亡。5月14日上猶縣紫陽鎮出現強降水天氣,不到4小時降雨多達210多毫米,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16~18日受高空低槽和地面靜止鋒影響,大余、瑞金、興國出現了雷雨大風天氣。
7月18~22日,受颱風“海棠”外圍雲系和減弱後的低氣壓影響,上猶、龍南出現了強降水,18日瑞金出現了風速為每秒19.3米的大風。
8月 4日受9號颱風“麥莎”影響,尋烏17時35分,出現極大瞬間風速為每秒19米的大風;同日14時39分上猶出現冰雹,最大直徑達2厘米。

【水文特徵】 位於贛江上游的贛州市是以暴雨洪水為主要自然災害的地區。每年4~9月為汛期,5~6月為洪水的多發季節,近15年間,早汛和秋汛也時有發生。河流徑流量補給主要是降水,屬雨水補給型。全市年徑流量329.9億立方米。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衡。汛期(4~9月)徑流量為270.2億立方米,占全年徑流量的81.9%;非汛期徑流量為59.7億立方米,僅占全年徑流量的18.1%。
降水與洪災 2005年4~9月,全市平均降雨1157毫米,較多年值(1067毫米)偏多8.4%。其中5月(平均394毫米)是全年降雨最多的月份。石城站745毫米降雨量,創下了歷史單月降雨量的最高紀錄。全年出現較大的暴雨過程20餘次。其中成災暴雨9次,且多屬局部暴雨。5月18日凌晨,信豐縣新田鎮突發特大暴雨,3時~6時暴雨量達180毫米。該鎮低洼處房屋進水深近2米,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大片農田受淹,交通中斷。全市各江河共有34站次洪鋒水位超過了警戒水位,主要江河未出現大洪水。
山洪地質災害發生比往年大增。5月以來,在上猶、寧都、信豐、石城、安遠、贛縣等11個縣相繼出現災害性強降水過程,均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山洪地質災害,僅僅24天6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即超過2004年全年總和。
水資源及用水情況 全市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水資源量336.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約4000立方米,高於全省、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005年全市水資源量為320.33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值比較減少4.8%,接近正常年水平。全市總供水量24.63億立方米,其中,農林牧漁業18.13億立方米,占全市總用水量的73.6%;工業與建築用水量3.10億立方米,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2.6%;服務業用水量0.42億立方米,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7%;居民用水量2.78億立方米,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1.3%;城鎮環境用水量0.20億立方米,占全市總用水量的0.8%。
河流水質 經對全市14條大中河流及18個縣(市、區)23個水質監測站重要水域的27個河段水質監測結果分析顯示,豐水期Ⅰ、Ⅱ優良河段13個占48.1%,Ⅴ類重度污染水河段2個占7.4%,超Ⅴ類嚴重污染水河段1個占3.7%;枯水期Ⅰ、Ⅱ類優良水河段9個占33.4%,Ⅴ類重度污染水河段4個占14.8%,超Ⅴ類嚴重污染河段4個占14.8%。水質較差的河段為贛江贛州市中心城區下游等處,主要超標污染物有氨氮、COD、總磷和砷化物等。河流水質呈下降趨勢,其中,枯水期貢水贛縣至贛州市中心城區河段、贛江贛州市中心城區下遊河段、崇義水崇義縣城區河段和全南縣城區河段水質下降尤為明顯。

民間藝術

 

民風民俗

交通線路

 

美食

 南瓜子養生油
經國家權威機構檢測含有96%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和0.28%以上維生素E,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有顯著的食療作用。
茶樹菇
“茶樹菇”俗稱“神菇”。特點是菇蓋簿而柄長,其味尤在柄,氣味清香、濃郁、純正。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無污染,集營養、保健於一身的純天然綠色食用菌。中醫學認為“茶樹菇”性平,甘溫,益氣壯陽,滋陰補腎,健脾胃,利尿,對小兒低熱、尿床有獨特藥用之療效。該菇老少皆宜,實為現代菜譜中的美味佳肴。

魔芋
魔芋的主要成份為葡萄甘露,含有多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吸收性強,吸水後膨脹80—100倍,其膠遇酸水解,遇鹼成粘性的膠體結構、可配製成各種膠狀食品,故稱“魔芋”。它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能化痰消積、消腫、通經化絡,除血脂,同時具有擴張末稍血管,興奮離體腸管,對白血病的白細胞有抑制作用,為最佳的天然抗癌和健身營養食品,深受日本和東南亞客戶歡迎。

龍南紫皮大蒜
龍南紫皮大蒜是龍南縣歷史悠久的名優特產,蒜頭呈淡紫色或紫白色,瓣肉細嫩緻密,蒜包緊實耐貯,生食香脆辛辣,熟食香味濃郁,品質優良,營養豐富,既是佐餐之佳品,又具藥用之功效。大蒜中的“大蒜素”對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等多種病菌有明顯的抑制和滅殺作用,“配糖體”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大標油”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常食大蒜,對人體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等系統的疾病都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地方民間都把大蒜作為防流感、肝炎、流腦的首選天然良藥。

超甜玉米罐頭
超甜玉米是經過玉米品種改良,不斷提純而成為水果型的優良玉米品種。它與傳統玉米相比較,具有澱粉含量很低、糖(果糖)量高的優點,一般玉米含糖度為4°左右,而超甜玉米含糖量最高可達17°,且易於人體吸收,糖尿病患者也可食用,超甜玉米粒是一包糖水,吃起來清甜爽口,而且含維生素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銷售量不斷上升。其產品主要銷往日本。目前年產量達5000噸。

香脆芋荷
香脆芋荷原料精選於偏遠山區的種植基地,無任何公害,加工工藝以現代技術結合傳統的客家風味。具有色澤金黃,香脆、微酸,並含有豐富的粗纖維,是可以與四川榨菜媲美的醬菜產品,產品遠銷省內外,倍受客戶青睞。

友家月亮巴
友家月亮巴是客家食品代表之一,以其形如“滿月”而得名,具有色澤金黃、薄、香、脆、酥、回味悠長的特點。

南酸棗糕
齊雲山牌南酸棗糕,選用齊雲山山區特有的天然野生南酸棗為原料,由江西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創製。含有原果固有的豐富黃酮、維生素C、果酸、有機酸、胺基酸、鈣、鐵、鋅、鉀等營養成份。果味濃郁,嫩糯細膩,口感獨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南酸棗具有行氣、活血、養心安神、消食、醒酒、解毒的作用。南酸棗糕採用先進特殊生產技術,不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劑,是純正天然的營養健康食品。

五豐牌、漢仙牌系列米粉
“五豐牌”、“漢仙牌”系列米粉採用公司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的稻穀為原料,運用獨特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精製而成的米制食品。它具有純大米製作,無任何食品添加劑;產品外觀晶瑩透明;水煮不糊湯、不斷;適用蒸、炒、煮、拌、釀等各種烹調製作;口感柔韌、爽滑、富有彈性等諸多優點。

銀杏葉茶
銀杏是非常古老、珍稀的樹種,其果實“白果”是傳統的中藥材。銀杏葉中含黃酮甙、銀杏苦內脂、白果內脂等藥效成份,可改善人體大腦的血液循環和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對動脈供血不全、心絞痛、心肌梗塞、因腦栓塞腦血管痙孿等引起的中老年大腦功能不全及老年性痴呆等有明顯功效。銀杏葉茶是以九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千年銀杏葉為主要原料,套用現代科技精製而成的袋泡茶,為純天然飲品,開水沖泡後,色淡黃、味甘苦,可作預防、保健食療產品長期飲用。

“雲華”雲片茶
該茶採用良種鮮葉,經殺青、攤涼整形、炒乾等龍井工藝工序手工精製而成。其外形扁平、挺直、光潔、色澤綠黃鮮亮、香氣高長、滋味醇和鮮爽,湯色碧綠明亮、葉底嫩綠勻齊的特點。具有止渴生津,提神益腦,防病降壓抗衰老等功能。2002年、2003年獲贛州市名茶評比第一名。

寧都“小布岩”茶
茶產自海拔800米的高山深壑中,生態環境優越。其外形彎眉藍毫,內質嫩香持久,湯色黃綠明亮,飲後回甘留芳。產品自1982年以來,獲各種獎項20多種,2001年8月正式通過國家有機茶認定頒證。

客家紅蜜酒
此酒選用特等雜交優質糯米和古老酒藥,採用科學配方,在傳統工藝基礎上更新技術,精心釀製而成。為綠色食品,呈金黃色,酒質綿甜純厚,口感豐潤悠長,喝了順心順喉不傷腦,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

“綠涼”苦瓜酒
苦瓜酒溶解了苦瓜的苦瓜甙、苦瓜亭和多種胺基酸,對於糖尿病的降糖,火體之身的敗火,無名火牙的緩解疼痛,燒傷病人的局部癒合都能起一定的作用,為純天然綠色食品酒,其外觀新穎獨特,是酒類產品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唯一蔬菜酒。

寧都黃雞
為中國名優土雞,全部實行林間牧養的無公害化生產,“三黃”(喙、羽、脛)、“五紅”(冠、髯、臉、眼圈、耳葉)等特徵,個體矮小、肉質鮮嫩。其蛋白質、總胺基酸及單位面積雞纖維數量等指標均優於國內多個肉雞品種。

興國魚絲
興國魚絲是興國縣久負盛名的著名土特產品,它以新鮮細嫩的草魚肉、優質薯粉為主要原料,具有營養豐富、爽滑不膩、柔韌適口、易貯耐存的特點,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美味食品。

石魚
石魚,又稱千年魚,是一種虎屬小型魚,頭扁平、體纖細、前部渾圓後側扁、色白如銀。長年生活於無任何污染的河流溪水中,被稱為地球冰川時期的活化石,現在數量稀少。據《上猶縣誌》記載,石魚不但肉質細嫩、鮮香可口、風味獨特,是居家、宴客的上等佳肴;而且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和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以及維生素A、B、鈣、磷、鐵等元素,是老人、孕婦、幼兒的理想補品。

小青瓜
屬水果型黃瓜,正常瓜型長13cm左右,重30克左右,瓜質青綠色、光亮,瓜肉嫩、脆、甜,專供城市超市櫃檯,是時下最流行的鮮食黃瓜。

峽山道菜
峽山道菜以大蔸菜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與微波殺菌,真空密封包裝製作。其色黃褐,味甘甜綿香,富含胺基酸和維生素C等營養成份,具有開胃健脾之功效,是男女老幼均宜的“綠色”保健食品。

全南荷包豆
荷包豆適應在海拔較高,晝暖夜涼無污染的山區生長。全南出產的荷包豆含有豐富的優質植物蛋白、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等,是天然的綠色食品。經科學論證,常食用能健脾胃、益肝腎、去風濕,老幼皆宜,是饋送親友之特產佳品。烹飪方法:洗淨後用水浸泡3—4小時,配以豬足、豬骨或豬排骨煲湯,熟爛後即可食用。

“仙人湖牌”100%純真珍珠粉膠囊
仙人湖牌純真珍珠粉膠囊,取自風景綺麗、水質優良的陡水湖優質淡水珍珠為主料,採用先進的緩流超細粉體工藝研製出至真、至純、幼細的珍珠粉,完全保留珍珠的天然成份,使人體充分全面吸收,其鈣質已經活化,無任何副作用。珍珠自古以來就是婦女“養內護外”的珍品,常服珍珠粉可以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去翳明目、嫩艷肌膚、潤澤顏色,本品已經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產品質量保險,若純度不及100%,消費者可獲5萬元賠償。

“夢真”草蓆
採用台灣“龍鬚草”和日本“藺草”為原料,產品細膩柔軟,舒適保健,綠色環保。產品現有普通席,單、雙挽邊席,折席等十多個規格品種。

定南蜜梨
定南蜜梨是定南縣經過多年努力,精心培育的名牌產品,因其皮薄、心小、味甜、汁濃、早上市等獨特的風味和優勢被譽為"夏果之王",該縣也因此於1997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蜜梨之鄉"稱號。

寧都精製紅薯澱粉
以優質鮮紅薯為原料精製而成,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和漂白劑,質地潔白、純淨、衛生,口感細膩,味道鮮美,保持了紅薯原有營養成份及保健功能,是製作高級冬粉、冰雪糕、肉丸的上好原料,也是各種麵點,快餐食品的添加劑,廣泛套用於化工、紡織、醫藥等領域,年產量10000噸以上。

信豐紅瓜子
信豐紅瓜子是信豐出口的傳統名產。南宋高宗建炎丁未年由非洲傳入中國,在信豐縣栽種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尤以土壤肥沃的沖積地所種之白瓢瓜為最佳。信豐紅瓜子色澤殷紅,板粒寬大,殼薄仁厚,香脆可口,且有生津、消食、潤肺之功能,一直被消費者視為酒宴茶會、逢年過節之珍品,早在清末就暢銷東南亞和港澳市場,華僑譽之為“吉祥的象徵,典雅的禮品”,博得“信豐紅瓜子大王”之美稱。
建國後,信豐紅瓜子的商品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為該縣出口創匯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尤其是1980年,省政府批准信豐為出口紅瓜子生產基地後,種植面積基本上穩定在萬畝左右,商品量達3200擔以上,80%供出口。目前,正進一步致力於品種改良和擴大種植規模,以增強其出口創匯能力。

信豐蘿蔔乾
信豐蘿蔔乾俗稱“香乾蘿蔔、腳板蘿蔔”,是信豐傳統名產,具有悠久的歷史。食用可生可熟,可醬可醋,具有順氣、消食、化痰、平喘等功效,其甘香嫩脆的獨特風味是人們佐餐的理想佳味食品。信豐智豐食品廠生產的“同益牌”“腳板”蘿蔔乾和信豐聯營食品廠通過精深加工生產的旅遊系列食品,1999年均榮獲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產品獎。

信豐臍橙
1982年中國南方綜合考察隊確認信豐具有臍橙栽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信豐臍橙被譽為“橙中之王”,果皮橙色,大而無核,色澤鮮雅,肉質脆嫩,甜酸適中,風味清香,素有“臍橙進房香滿堂”之譽,營養豐富,堪稱果中佳品。信豐臍橙在全國橙類評比中多次名列榜首,“朋娜”、“紐賀爾”、“納福里娜”等5個臍橙品種被評為國優產品,信豐臍橙12個品系全部達到優良標準。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優質果品”稱號。從1983年起,信豐縣一直被上級列為臍橙特供基地。信豐臍橙在市場上享有盛譽,供不應求,並遠銷港澳、日本、法國、英國、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信豐縣從1971開始栽種臍橙。30多年來,信豐縣咬定青山不放鬆,把臍橙作為農民致富、經濟發展、財政增長的主導產業,依據優越的自然條件,由國家柑桔權威擔綱技術總顧問,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發動全縣幹部職工、農戶大辦果園,引進外商規模開發,形成了“高標準建園,多元化開發,規模化種植,莊園化管理,系列化服務”的生產管理模式,被國家技術監督局定為全國唯一的臍橙標準化示範區。信豐已建成了以105國道和京九沿線為軸心的百里臍橙帶,形成了安西、大阿、西牛、同益、大塘埠等五大萬畝果業基地,成立了縣鄉果農協會,全縣共有果業面積22萬畝,產量6萬噸,其中臍橙15萬畝,產量3萬噸。信豐縣委、縣政府把臍橙作為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龍頭,到2010年,實現人平1畝果。

興國紅鯉魚
素有“金獅紅鯉魚”的美稱。興國民間放養紅鯉魚有千餘年的歷史,與婺源縣的“荷包紅鯉魚”、萬安縣的“玻璃紅鯉魚”齊名,被譽為“江西三紅”。興國紅鯉魚以其體高、背寬、肉厚、色艷揚名全國。該魚肉質鮮美,含有脂肪及多種胺基酸,營養豐富,具有補氣、養血、安胎、止咳之功效。尤其對婦女體質有獨到的滋補功能,被推為婦女受孕安胎的特效藥用食品。興國紅鯉魚通體紅艷,儀表美觀,又成為一種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魚種。北京天安門金水河中,就有興國紅鯉魚供遊人觀賞。全國有28個省市引种放養興國紅鯉魚。國家為保護地方特產,特將興國紅鯉魚列為非出口魚種。

興國灰鵝
興國灰鵝是興國縣的傳統特產和主要出口產品,具有耐粗飼、生長快、抗病力強、個體適中、產肉性能高、肉質嫩美等優良特徵,是家禽品種中草食型優秀肉用品種,是江西省級地方優良品種,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被廣大消費者讚譽為美味食品、健康食品、健美食品。

興國九山生薑
馳名古今,據《新唐書》中《元和郡縣誌》記載:九山生姜被唐朝列為虔州(今贛州市)貢品。而今,九山生薑仍享有盛名,遠銷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地區,它具有表皮金黃、色澤鮮艷、肉質肥嫩、粗壯無筋、甜辣適口、入菜不鎪、易於存窖等特點,故有“甜香辛辣九山姜,賽過遠近十八鄉,嫩如冬筍甜似藕,一家炒菜滿村香”之美傳。它可以治療胃腹冷痛、虛寒吐瀉、飲食不振、消化不良、風寒感冒、咳嗽頭痛等症狀,不僅是上好的調味品,而且還可加工成醬姜、甘姜、薑片、姜粉、姜油、糖薑片、五味姜等。用姜製作的食品,食用方便、開胃提神、強心健腦、駐顏美容,實為居家旅遊、老少皆宜之佳品。九山生薑已成為興國縣的一項主導產業,平均年產量達2萬噸。

興國甜橙
具有果大質優,出汁率高、籽少,風味濃郁,耐儲運,適應性、抗逆性強,穩產高產等特點,其綜合性狀達到國內同類品種領先水平,是優良的鮮食、制汁兼優型品種、江西柑桔榨汁生產線的優質原料,是江西省橙類地方優良品種之一。

尋烏柑桔
尋烏柑桔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面積達30萬畝,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蜜桔之鄉”。尋烏園藝場引種的早熟品系“宮川”和中熟品系“尾張”兩個品種,在全縣多種氣候和土壤條件下均生長快、結果早、易豐產,果實色澤美觀,呈橙黃色,扁圓,無核,甜酸適度,在全國果品鑑評會上兩次奪冠。從美國引進的臍橙品種,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屬尋烏柑桔之王牌。20世紀90年代以後臍橙的種植髮展很快,已成為尋烏柑桔的主要品種之一。

特產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景點

 2005年,全市主要風景名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贛州;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座:贛州;國家AAAA級旅遊區1處:通天岩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區1處:崇義陽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蘇維埃革命遺址群、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通天岩石窟、贛州古城牆、龍南客家圍屋;國家級森林公園7個:安遠三百山、寧都翠微峰、大余梅關——丫山、崇義陽嶺、上猶五指峰、上猶陡水湖、龍南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龍南九連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安遠三百山;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崇義陽嶺、崇義齊雲山、石城贛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8處:贛州通天岩、寧都翠微峰、瑞金羅漢岩大余梅關古驛道、上猶陡水湖、崇義聶都溶洞會昌漢仙岩龍南小武當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慈雲塔玉虹塔七里鎮窯遺址、贛州文廟大寶光塔、羅田岩摩崖石刻、水頭步蟾坊中共贛南省委舊址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土地革命幹部訓練班舊址、朱華塔、“水鎮江南”題額、中央江西省委舊址、中央兵工廠舊址、江西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江西省軍區(含紅軍檢閱台)舊址、長岡鄉調查舊址、江西省委舊址、江西省軍區舊址、山堂古窯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際節孝坊、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黃陂會議”舊址、小布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洋溪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大柏地戰鬥舊址。還有新開發的景區:興國蘇區幹部好作風紀念館

歷史名人

鍾紹京
鍾紹京,字可大。唐顯慶四年(659)生。興國縣長岡鄉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官至中書令,封越國公。
紹京聰穎好學,尤擅長書法,今版《鍾紹京小楷字帖》,即從其所書《靈飛經》拓片中所選編。
唐景龍年間(707~710),紹京為宮苑總監。四年,韋後將中宗李顯毒死,把禁衛軍大權抓到韋氏一姓手中,荒淫嗜殺,企圖步武則天之後塵,再做女皇。臨淄王李隆基與紹京等商策除之。舉事之際,臨淄王從暗道入苑,會聚於紹京廨舍。紹京率丁匠200餘人執斧鋸相從,斬關入宮,除韋後及其黨羽。事平,擁立中宗之弟、臨淄王之父睿宗李旦復位。拜紹京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鏇晉中書令,封越國公。後改任戶部尚書,外任彭州刺史。延和元年(712)睿宗讓位臨淄王李隆基,紹京仍任戶部尚書。鏇改任太子詹事。後被人誣告對帝心懷不滿,貶為果州刺史,繼又貶為懷恩尉,再遷溫州別駕。開元十五年(727),紹京入京見帝,即授太子右諭德。後遷少詹事。天寶元年(742)卒,終年83歲。建中元年(780),追贈紹京為太子太傅。大中初,宣宗將唐立朝以來的將相功臣繪像,畫紹京像列凌煙閣將相名臣之中。
盧光稠 譚全播
盧光稠字懋熙,別名十七郎。上猶縣雙溪鄉人。光稠生於唐開成五年(840)。譚全播生於唐大和八年(834)。唐僖宗年間(847~888),政治腐敗。各地紛紛起兵,自據一方。為防禦計,譚、盧相與聚兵,眾推全播為首領,全播擁立光稠為帥。盧於唐光啟元年(885)占虔州,稱刺史。天復元年(901)取韶州。後一度占潮州。梁開平三年(909)光稠請命於後梁,表示願通道路輸貢賦,以便海外諸國來朝。後梁太祖朱晃認可,置百勝軍於虔州,授光稠為防禦使兼五嶺開通使,轄虔、韶二州。又建鎮南軍,封光稠為舟汝王,食邑1500戶。開平四年(910),光稠病篤,將符印交全播,全播不收。復傳命於京師開封,立光稠子延昌為尚書,全播事之。是年十二月,光稠病逝,年70歲。 
開平五年(911)冬延昌被部將黎球所殺,眾欲立全播,全播不從。州人相率趨全播家,為請全播,全播乃出。遣使請命於梁,授全播為防禦使兼嶺南節度使。全播治虔州七年,貞明四年(918)卒,終年84歲。盧、譚據虔、韶二州33年,剪奸除暴,減租稅,濟貧困,保境安民,深得黎民愛戴。唐天復二年(9O2)擴虔州城東、西、南之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唐天祐二年(905),與縣民黃廷玉議建上猶場。史稱盧、譚治虔有善跡。
鄭獬
鄭獬,字毅夫,寧都縣人,生於宋乾興元年(1022),皇祐五年(1053)賜狀元及第。歷任陳州通判、翰林學士、開封知府。
鄭獬少負俊才,詞章豪偉峭整,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因不肯行新法,為王安石所惡,出知杭州,調知青州。引病辭退,提舉親鴻宮。宋熙寧五年(1072)病故,終年50歲。著有《鄖溪集》30卷(已入《四庫全書》)和《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鄭獬祖籍寧都城關西門,其祖父鄭建中往湖北安陸經商,寄籍安陸,故《宋史·列傳》及《中國人名大辭典》均載鄭獬為湖北安陸人。鄭獬為官清廉,逝世時家貧子幼,柩停寺廟10餘年,周守滕任安州知府時,才為之安葬。後來其子鄭宣義將鄭獬及其以上三代骸骨遷歸故里,葬於寧都城西蔚背嶺“美人獻花”,與祖墳同塋。

陽孝本
陽孝本,字行先,號玉岩,上猶縣安和鄉人,生於北宋寶元年(公元1039)。
孝本少時天資純正,好學寡慾,年青時通曉四書五經。29歲時由右丞尚書薄宗孟搶薦為京都(今開封)上庠(大學)館師。孝本長期追求寺廟、隱士的生活,加上受當時周、程理學家的文論影響,崇尚“有德者必有言……故言則成文、動者成章。”因而抱定做人的最高標準,潛心讀書,寡慾做人,不婚娶,不趨利,對功名也不屑一顧。
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大文學家蘇東坡貶職到嶺南儋州,途經虔州通天岩約見陽孝本。與陽相見,思想產生共鳴,論文一拍即合,他極欣賞陽的追求,“高風絕塵”的藝術境界和超邁豪情的浪漫主義情調。兩人同游州府名剎,垂釣郊野溪畔,在濂溪書院(舊址在今贛一中)舞文弄墨、在“夜話亭”里詠詩填詞,成為一時佳話。
至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無疾而卒,享年84歲,葬於通天岩西麓石穴。後人把他的生平業績載入《宋史·卷458隱逸》中,將其散見詩詞整理成冊曰《玉岩遺錄》並贈匾稱其為“南贛鄉賢”。現上猶縣安和鄉聯合村陽孝本故里仍保存有“蓮花井”、“陽氏宗祠”、“祖墳”等有關他的文物古蹟。

曾幾
曾幾,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市章貢區人。生於宋元豐七年(1084)。宋徽宗時,以兄曾弼為湖北提舉學士,渡江落水遇難,恤授將士郎。宋大觀初,特銓試500人,曾幾獲第一,賜進士出身,提升為國子學正兼欽慈皇后宅教授。高宗時,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紹興八年(1138)因與兄曾開力主抗金,為秦檜排斥,寓居上饒茶山寺。秦檜死後,起任浙西提刑,後來官至敷文閣待制。
曾幾學問淵博,為文純正雅健,尤工詩。推崇杜甫、黃庭堅。他和年輩較長的江西派詩人韓駒、呂本中有師生關係,但並不墨守江西詩派的那套理論;他也講句法,但並不流於生硬;也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詩大都明快活潑,風格清俊。南渡後寫的一些悲憤時事、憂國憂民之作,也具有這種特色。陸游曾從他學詩。陸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議稿》中說:“紹興末,先生居會稽禹跡精舍,某自敕局歸,無三日不進見,見必聞憂國之言。時先生年過七十,聚族百口,未嘗以為憂,憂國而已!”
曾幾病逝於宋乾道二年(1166),享年82歲。諡文清。陸游為其撰墓志銘,上饒建兩賢寺祀之。著有《經說》20卷,文集30卷。其《茶山詩集》已收入《四庫全書》。

池夢鯉
池夢鯉,贛州市章貢區人,據贛州市七里鎮《西平池氏世系譜》載:池夢鯉,字德華,南宋太學生,紹定年間(1228~1233)生於贛城南市街。宋鹹淳十年(1274)特科狀元。歿於祥興年間(1278~1279),葬於贛縣太由鄉桃源洞(今贛縣茅店鄉太陽坪村)。池夢鯉考中狀元時,適贛州七里鎮村北興建石橋,橋成,遂名“狀元橋”。迨後,贛城南市街其宅前曾建“狀元及第坊”,志其中狀元盛況。宋末大將張世傑曾為他寫像贊:“名甲金榜,宴賜瓊林,京兆行騶儀曹致勤,詩軼六朝,功擬五臣,忠良並譽,千古斯文。”池夢鯉生子四,長子他遷,幼子早殤,次子和三子的後裔遷居贛州七里鎮,繁衍至今。
池夢鯉中狀元時,年已40餘,正值元兵大舉南侵,南宋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際。越2年,元兵侵入臨安,俘少帝、皇太后、宗室、官吏、太學生北去。不久,宋亡。宋亡於異族,宋人崇尚民族氣節,多隱逸山林,不願仕之;加之元王朝重武輕文。因而《贛州府志》、《贛縣誌》僅記:“池夢鯉鹹淳十年甲戌狀元。”中狀元後之業跡及生卒具體時間至今失考。

魏禧
魏禧,字冰叔,號裕齋。寧都縣城關人。生於明天啟四年。清初散文家。因所居廬屋名勺庭,故學者稱他勺庭先生。又因五兄弟除兩個夭折外,三兄弟中,魏禧排行第三,故稱他叔子先生。
魏禧自幼不樂遊戲,嗜古學。11歲補縣學生。秉性仁厚,寬以接物;生有奇氣,預見性強;論事縱橫馳騁,倒注不盡。明亡以後,他棄諸生,隱居翠微峰,與兄魏祥、弟魏禮(時稱“寧都三魏”),以及南昌人彭士望、林時益,縣人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共9人,為“易堂學”,時稱“易堂九子”。魏禧束身砥行,才學尤高,為“易堂”領袖。當時翠微學派與南豐的程山(謝文薦講學處)、星子的髻山(宋之盛講學處),並稱清初“江西三山學派”。魏禧喜讀史,史學造詣尤深,據《國朝詩人征略》轉摘《聽松廬文鈔》中對他的評價說:“冰叔先生尤深於史,舉數千年治亂興衰、得失消長之故,窮究而貫通之,而又驗之人情,參之物理,本胸中所積而發之於文,故其勢一往而不可御。其行文之妙,得力於《史記》、老蘇者居多。”魏禧長於散文,為文凌厲雄傑,與汪琬、侯方域並稱清初三大文學家。魏禧40歲時出遊,往來於蘇、浙之間。康熙十七年,朝廷詔舉“博學鴻儒”,他託病不就。康熙十九年,他赴揚州,於十一月暴病逝於江蘇儀真舟中,年56歲。著有《左傳經世鈔》10卷,《文集》22卷,《日錄》3卷,《詩集》8卷。並行於世。

戴衢
戴衢亨,字荷之,號蓮士,大余縣人,生於清乾隆十九年。7歲能詩文,17歲中舉,在天津向乾隆帝獻詩,大受賞識。乾隆四十三年,中戊戍科狀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時稱小軍機),輔佐乾隆帝處理軍國要務、官員任免和重要奏章;曾隨乾隆帝南巡。嘉慶二年,以侍讀學士加三品卿銜兼軍機大臣(時稱大軍機),輔佐嘉慶帝除去權臣和珅,抄沒其家產,責令其自殺,清除其餘黨;整頓刷新吏治;整理財政,節約開支,不加賦稅,百姓稱頌。後任兵部尚書(從一品),專任將帥,鎮壓了堅持9年的白蓮教起義。又任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士。嘉慶十五年拜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兼管工部。次年病逝,終年57歲。諡文端,贈太子太師。
清代大學士是名義宰相,軍機大臣是實際宰相。戴衢亨任軍機大臣達15年,又拜大學士,在清代漢人官員中屈指可數。一生辦事謹慎,為官清正,深得嘉慶帝信任。著有《震無咎齋詩稿》、《南安詩草》。
戴衢亨之父戴第元,字正字,號省翁,乾隆丁丑科進士。授編修。曾主江南、山東、湖北鄉試。官至太僕少卿。叔父戴均元,字修原,號可亭,乾隆乙未科進士,翰林院編修,五任江南等省主考,四任四川等省學政,三任會試總裁,二讀殿試朝考卷,賞戴雙眼花翎,受宮保銜,任軍機大臣,拜文瀾閣大學士。兄戴心亨,字習之,號石士,乾隆乙未科與叔父同登進士,翰林院編修,先後典試江南,視學湖北。四人均才大學博。以其一家同出兩相四進士,譽為“西江四戴”。

陳熾
陳熾,原名陳家瑤,字克昌,號用挈,別號瑤林館主,清末維新派,瑞金市瑞林鄉人。生於清鹹豐五年,光緒八年中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著《庸書》百篇。光緒二十一年參加康有為發起組織的強學會,被舉為提調,翌年刊行《續富國策》四卷。光緒二十六年在北京去世,時年45歲。
謝遠涵
謝遠涵,字敬虛,清光緒元年生,興國縣長岡鄉人。父靜山,歲貢生,任教縣文瀾書院。謝遠涵幼隨父讀書。年17,考入縣學;年19,中光緒癸已科鄉試舉人;年20,中光緒甲午科進士,次年選為翰林,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一年,謝在北京參加康有為聯合十八省來京會試舉人“公車上書”,並在策試中針對時弊,力主“變通”。宣統元年,任四川道監察御史。
辛亥革命後,南昌盛傳將舉謝遠涵任江西都督,謝自忖難以勝任,遂回興國老家。在興國瀲江書院會見父老千餘人,宣傳“民國建立,五族共和,民權平等”。並號召剪辮子。眾見翰林公辮子已剪,紛紛仿效。民國5年,謝遠涵出任北洋政府內務部次長兼北京市政督辦,並代理內務部長。鏇由謝良牧介紹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7年,任廣東軍政府秘書長,與彭介石等組織以促進民主政治為宗旨的“民治社”,並任理事。其間受孫中山的委託,赴洛陽會見吳佩孚,商談國事,因吳驕橫自大,談判不果。11年,孫中山任他為江西省長,因故未到任,轉任江西礦務督辦兼督辦九江商埠事宜,其間曾協助興國商人在九江與德商合營德士古煤油公司。14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秘書處處長。21年8月,被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任為第十一行政公署(贛州)行政長官兼贛縣縣長。謝認識到這是利用其聲望,行剿共之需,遂隱居上海、南昌,堅不到任,次年5月被免除。抗日戰爭期間,隱居興國故里。抗戰勝利後,寓居贛州,深居簡出,過著淡泊恬靜的閒休生活。
謝遠涵晚年,目睹國民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逐漸同情人民革命。民國38年春,中共五嶺地委曾致函謝遠涵,動員他在贛州策划起義,因他臥病在床,力不從心,但仍對中共在贛州的地下活動給予掩護和支持。贛州解放前夕,謝毫不動搖,相信共產黨,並影響不少社會上層人士留在贛州,安心等待解放。解放後,陳奇涵、楊尚奎、羅孟文等都曾親自前往看望慰問。1950年冬,謝遠涵病逝於贛州寓所,享年75歲。

陳任中
陳任中(1874~1945),號仲騫、耐廬。贛州市章貢區人。19歲時補士弟子員,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鄉試中舉。武昌起義前夕,參與組織革命團體"贛學社"。辛亥革命爆發後,積極支持革命,為贛州推翻滿清統治作出了貢獻。民國初,任教育部僉事兼秘書,後晉升參事。北洋軍閥執政期間,任總統府秘書。民國14年(1925)改任教育部次長。九一八事變後,任行政院參議兼全國經濟委員會教育教導員。抗日戰爭爆發後返回贛州,頗受蔣經國推重,被選為贛縣行政會議主任委員。1943年9月任贛縣縣誌館館長。他博覽群書,擅長詩詞、書法、樂曲,著有《莊子釋義》、《中國通史編纂凡例》、《國樂舊譜今釋》、《尊光閣詩集》。

孔慶全
孔慶全(1876~1940),字紹堯,號性安。贛州市章貢區人。幼年聰慧好學,清光緒年間中舉。後東渡日本就學於明治大學法學系。留學期間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畢業後回國,在贛州與文教界進步人士組織革命團體"贛學社"。辛亥革命爆發後,與"贛學社"成員在贛州積極回響起義,籌劃光復贛州。國民革命軍北伐贛州時,協同地方進步人士支援北伐。1926年被推舉為贛縣修志局總纂。翌年赴南京任國民黨中央黨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採訪,專任江西訪輯。1931年任陸海空軍司令部南昌行營第五分會委員長兼贛縣縣長,上任後與張周垣、黃邦直等籌資重刊清同治《贛縣誌》,並作《重刊贛縣誌序》。1932年初赴南京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參事。著有《性安文集》。

陳贊賢
陳贊賢,字子襄,南康市東山人,生於1896年。民國元年畢業於南康縣立高等國小,不久考入江西陸軍講武堂。次年學堂解散,回到南康,受聘於唐江樂群等國小任教。7年,回鄉創辦東山高等國小。翌年,五四運動爆發,舉國憤激,陳贊賢發動南康各校師生和進步青年、社會人士組建救國會,舉行遊行示威,積極回響。10年春,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同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職,準備北伐。陳贊賢投筆從戎,赴廣西參加擁孫的贛軍,任司務長。11年春夏之交,參加北伐,進軍江西,至泰和,適陳炯明叛變,粵軍回師討逆,贛軍奉命留贛守衛己克之城池,陳贊賢因病回家治療。12年受聘任南康縣中區第一國小校長,創辦《蓉江教育》雜誌,傳播革命理論。並經常邀請有教學經驗人士,到校介紹教學經驗,推行國語拼音,改進教學方法,深受師生歡迎。同年6月,被公推為南康縣教育會副會長。14年7月,陳贊賢以參觀全省運動會為名到達南昌,與國民黨江西省黨委取得聯繫,由省黨部組織部長趙醒儂委派回南康籌建國民黨縣黨部,推動國民革命。12月,陳在南康籌組國民黨縣黨部事被泄,同時因率眾反對北洋軍閥拉,遭軍閥當局通緝,乃避於廣東南雄。15年春,在南雄加入中國共產黨,鏇被選為南雄縣總工會委員長。7月,赴廣州向中華總工會副委員長劉少奇匯報請示工作,奉委為全國總工會特派員。
民國15年8月,陳贊賢偕同朱由鏗回到贛州進行秘密活動,發展中共黨員。未幾,組成中共贛州支部,朱由鏗任書記。時原駐南雄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五師(師長譚道源)奉命進軍江西,任陳贊賢為該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該師入大余,於9月5日攻克南康,任陳贊賢為南康縣行政委員長(縣長)。同年10月,中共贛州特別支部成立,陳任書記。11月,成立贛州總工會,陳任委員長。
民國16年1月,陳贊賢率贛州工人代表團到南昌出席了江西省第一屆工人代表大會,並當選為江西省總工會執行委員。回到贛州後,於3月1日召開工人大會,傳達省工人代表大會精神,贛州工人運動愈加澎湃。與此同時,倪弼和陳建中也回到贛州,積極策謀鎮壓工人運動。接著,國民黨江西省黨部派遣賀其燊、余龍來贛,參與倪、陳等策謀,並以贛縣縣署名義致函贛州總工會,督促執行《取締工商糾紛辦法》。陳贊賢率領全城工人集體遊行,表示反對。同年3月6日,倪弼和郭鞏以開會研討執行《取締工商糾紛辦法》為名,邀陳到縣署開會,將陳贊賢槍殺於贛縣縣署西花廳。陳年31歲。
對於陳贊賢之被害,我國現代一些著名史學家如郭沫若、華崗等,認為這是蔣介石叛變革命,向中國共產黨人開的第一槍。

謝壽
謝壽康(1897~1973)號誥然。贛州市章貢區人。民國元年(1912)為江西省第一批官費留學生保送比利時留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國立南京中央大學文科主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後轉入外交界。民國19年起,先後任中國駐比利時、梵蒂岡朝廷等使節。他熟諳多種外文,是國民黨資深外交官。1973年6月病逝,享年76歲。

袁玉冰
袁玉冰(1899~1927.12),別號孟冰、冰冰,興國縣崇賢上沔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1歲進私塾讀書,15歲在興國高興墟成德國小讀書,19歲入南昌二中求學。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結識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先驅———李大釗。後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春,袁玉冰受黨組織之命從北大回到南昌工作。在南昌,他與趙醒儂、方誌敏等一起參與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民權運動大同盟”兩個公開民眾團體,並擔任民權運動大同盟交際部主任,領導江西民眾開展反對反動軍閥的鬥爭。1924年3月,中共中央調袁玉冰到上海工作,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地方委員會秘書、上海團地委宣傳部主任。同年8月,受黨組織派遣,袁玉冰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8月按黨的指示提前回國,任中共共青團上海地區執行委員會宣傳部主任、書記,為後來北伐軍勝利進軍江浙地區做了大量工作。1926年10月,參加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年底,奉調回江西工作,擔任中共共青團江西區委書記,並主編團的刊物《紅燈周刊》,使之成為宣傳革命理論、反擊國民黨新右派進攻的重要輿論陣地。後任中國共產黨江西區委宣傳部長等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全國各地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的工農積極分子慘遭殺害。在這危難時刻,袁玉冰毫無畏懼,於5月16日寫下《蔣介石政府的危機》一文,深刻揭露蔣介石“清黨”的實質,痛斥其鎮壓工農運動和叛變國民革命的種種罪行,號召人民奮起反抗,為自由而戰,為解放而戰。不久,袁玉冰被任命為中共九江地委書記,他不懼危險,出生入死,積極組織贛北秋收暴動。11月,袁玉冰調任中共贛西特委書記,在吉安準備組織暴動。12月13日,袁玉冰化裝進入南昌向省委匯報工作時,由於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敵人對他威逼利誘,用盡各種酷刑,他始終堅貞不屈,視死如歸。12月27日午後,袁玉冰在南昌下沙窩刑場英勇就義,時年28歲。

陳奇涵
陳奇涵(1897—1981),興國縣人。1919年入雲南講武堂韶關分校學習,1925年入黃埔軍校,任隊長、連長、政治大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派往江西從事革命運動,在贛東、贛南培訓工農骨幹,創建中共地方組織。1927年任南昌軍官教育團參謀長。先後創建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四團和紅軍第二十五縱隊,與贛南特委領導人一起創建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贛南特委軍事部部長,紅三軍、紅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參謀長,江西軍區參謀長,軍委隨營學校校長,紅十五軍團參謀長。參加了指揮中央蘇區一至四次反“圍剿”戰鬥,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教育局局長,綏德警備區司令員,中共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司令,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副司令員、吉林軍區副司令員,遼寧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西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三、四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陳奇涵是贛南中共地方組織的創建人之一,文武雙全,南征北戰,英勇奮鬥,為贛南、為全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朱明
朱明(1903-1964),興國縣鼎龍聯興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興國縣區鄉農民協會主席,縣蘇維埃政府土地部部長,縣僱農工會委員長,中共南康、上猶、崇義等縣縣委書記,中央組織部科員,紅九軍團地方工作部部長、紅二十三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部長,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延安中央黨校三部組教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雁門區委書記並雁門軍區政治委員,中共晉綏第二地委書記,第一野戰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二兵團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部第一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劉英
  劉英(1905~1942),瑞金市人。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同年入黨,歷任紅七軍團政治部主任,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政委,中共浙、閩、贛三省臨時省委書記,1942年月由於叛徒出賣,不幸在溫州被捕,關押在國民黨浙江省政府臨時駐地永康方岩。劉英在獄中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表現出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同年5月18日,在省政府倉惶南遷前夕,與張貴卿同時被殺害於馬頭山麓丹楓樹下。

郭大力
郭大力(1905-1976),原名郭秀勃。南康市人。幼時就讀於南康國小,後入贛州省立第三中學。1923年9月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24年9月轉入上海大夏大學攻讀哲學,此時便已潛心研究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1927年9月大學畢業後到省立上海中學教書,半年後被解聘。1928年2月開始在杭州大佛寺里著手翻譯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德文版),並於此時結識了王亞南,兩人決定合譯《資本論》。後由於多種原因,該書的翻譯工作中斷了。1929年9月在上海光夏中學教英文課,同時繼續鑽研經濟學著作和德文。11月後在上海以譯書為業,陸續翻譯了經濟學名著《國富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和《人口論》等。1934年起與王亞南一起重新開始翻譯《資本論》。與此同時又譯出了穆勒的《經濟學原理》、《生產過剩與恐慌》等經濟學著作。至1938年《資本論》1至3卷全部譯完。抗日戰爭爆發後,避居江西家鄉。1938年8、9月間,由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資本論》第1至3卷,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1月在贛州省立贛縣中學任教,並著手翻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史》。1940年10月到廣東文理學院講授政治經濟學。1941年回到江西老家,全力從事翻譯《剩餘價值學說史》這部百多萬字的巨著,到1943年11月翻譯完畢。1947年應聘到廈門大學教授政治經濟學,並撰寫了《生產建設論》,編譯了《恩格斯傳》。1949年5、6月間,由黨組織安排,經香港來到北京。同年由上海實踐出版社出版了《剩餘價值學說史》。1950年6月到馬列學院教授政治經濟學和《資本論》,並開始對《資本論》的第一個中譯本進行修改。1953年至1954年先後出版了修改後的《資本論》1至3卷。馬列學院改為中央黨校後,繼續教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並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195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1964、1968年先後出版了《資本論》第一、二、三卷的第二次修訂後的中譯本。“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被戴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1970年重譯《資本論》第4卷——《剩餘價值學說史》,到1976年春全部重譯畢。在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教學和宣傳工作的48年間,治學極為嚴謹,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竭盡辛勞,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建國後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6年4月9日因心臟病猝發在北京逝世。

古柏
古柏,字顯裘,別號勁生,1906年出生,尋烏縣篁鄉塘背村人。就讀於廣東梅縣廣益中學。1925年12月在梅縣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領導了尋烏縣“3·25”革命暴動,紅軍二十一縱隊黨代表,紅四軍前委秘書長,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華蘇維埃人民委員江西省委員,粵贛游擊縱隊司令等職。1930年5月,協助毛澤東作尋烏調查。紅軍長征後,留守蘇區指揮游擊戰,由於叛徒出賣,1935年在龍川縣鴛鴦坑的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古柏是我黨著名的革命烈士,毛澤東曾題詞:“吾友古柏,英俊奮發,為國捐軀,殊堪悲悼……”1985年,興建古柏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建在尋烏鎮山公園內,由鄧小平親自題辭;園內古柏青青,古柏烈士銅像生動傳神。

羅貴波
羅貴波,曾用名李文華、羅心夷,南康市潭口人,生於1907年。民國15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南康縣潭口區分部執行委員。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羅貴波先後組織領導了南康潭口農民武裝暴動、信豐縣農民武裝暴動、贛縣農民武裝暴動、南雄等農民武裝暴動。他曾擔任紅軍二十二軍副軍長,紅軍三十五軍軍長和中共贛南行委委員。1930年1月,他率紅三十五軍和贛南部分縣黨組織果斷平息了分裂黨、分裂紅軍、反對毛澤東的“信豐事件”。後率部在贛南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紅軍第一、第二次反“圍剿”戰鬥。在紅軍長征中,他任中央紅軍幹部團政治營政委、紅軍上級幹部隊隊長兼書記。他率部擔負中央領導機關及遵義會議的警衛任務;率領先遣部隊完成了搶渡金沙江絞平渡口和搶占江對岸敵軍江防陣地的任務,並參加了攻占通安洲的戰鬥。抗日戰爭爆發後,羅貴波先後擔任教導師政治部主任,晉西北區黨委副書記,八路軍一二0師民運部部長,三五八旅(新)政委,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政委,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軍政委員會書記、中共呂梁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他領導八分區軍民堅持對敵鬥爭,挫敗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羅貴波歷任中共華北晉中區黨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太原警備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政委。他率部先後參加了汾孝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中共中央駐越共中央聯絡代表、中國駐越南顧問團團長,中國駐越南首任特命全權大使,外交部副部長、部黨委副書記等職。1978年12月至1983年5月,任山西省省長、省委第二書記,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羅貴波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第八次、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並是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委員。他還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羅貴波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為增進中越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友誼,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羅貴波因病於1995年11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賴傳珠
賴傳珠(1910-1965),別名鵬英。贛縣大埠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2月18日領導大埠農民暴動,3月5日參與於都暴動。同年參加工農革命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跟隨毛澤東先後經歷了井岡山戰鬥,開闢中央根據地鬥爭和贛南、閩西曆次反“圍剿”戰鬥,首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連黨代表、支隊政治委員,第三十三團團長兼政治委員,第十二師參謀長,第三十團、三十一團政治委員,紅五軍團第十三軍政治部秘書長,第三十七師政治委員,紅五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第十三師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二師五團政治委員,第一師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六科科長,中共陝甘寧省委軍事部副部長、代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協助葉挺、項英為籌建和整編新四軍做了大量工作,“皖南事變”後,作為新四軍主要將領之一,協助陳毅、張雲逸等新四軍將領,指揮部隊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為開創華中革命根據地新局面作出了貢獻,曾任新四軍參謀處處長,江北指揮部參謀長,新四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馳騁東北戰場、華北戰場,參加了東北解放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夏、秋、冬季攻勢,遼瀋、平津戰役,以及挺進中原、直搗華南、進軍“兩廣”。曾任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東滿軍區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政治委員,第十五兵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五兵團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北京軍區政治委員,瀋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賴傳珠器宇軒昂、聲音洪亮,贛州口音。一生勤奮好學,博聞強記。從紅軍長征開始第一天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解放海南島,歷經15年6個月的戰鬥生活,逐日記載,無日間斷,60餘萬字,為中共黨史、軍史的珍貴資料。

廖容標
廖容標(1912-1979),贛縣韓坊水口村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上猶縣政治保衛隊班長,上猶縣第三游擊隊分隊長,湘贛蘇區獨立師第二團連長,紅三軍團第五軍一師一團連長,紅一方面軍第一師二團營長,獨立第五團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一旅副旅長,第一旅旅長,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山東軍區第四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渤海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警備司令部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公安司令部兼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康志強
康志強(1912~1986),原名康世發。興國方太鄉人。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1931年起,歷任紅一軍團第四軍十二師三十五團排長、連長。1932年,入紅軍學校學習。後歷任新編六師連政治指導員,紅軍學校彭楊步兵學校政治教員,軍委幹部團政治教導員兼連政治指導員,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連政治指導員。1936年調任紅軍一軍團二師一團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隨營學校政治大隊大隊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在強渡金沙江和直羅鎮戰役等戰鬥中,帶領部隊英勇作戰。1937年7月,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大隊大隊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鬥。1937年10月後,歷任八路軍三四四旅六八九團政治處主任、政委,三四四旅政委等職,在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中,指揮部隊取得長樂村戰鬥的勝利,受到上級表揚。1941年11月,任新四軍四師九旅政委。1942年11月,任淮北三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領導和發展了邳(縣)睢(寧)銅(山)抗日根據地,多次粉碎日本侵略軍的“掃蕩”。1947年4月起,任華東野戰軍二縱副政委、政委。1949年初任華東野戰軍二十一軍政委,指揮所屬部隊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1951年1月,任華東軍區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7月,任海軍東海艦隊政委。1975年8月任海軍北海艦隊副政委。1978年5月,任北海艦隊政委。1981年3月,任海軍副政委。1955年,康志強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國代表大會代表。1986年11月1日,病逝於北京。

邱會作
邱會作(1914—),興國縣高興鎮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九師二十五團,任通信員、宣傳員。193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1年7月任紅五軍團宣傳隊長。1934年9月起在軍委總供給部任統計員、政治指導員、總支書記。1934年,參加了紅一方面軍長征。1935年任軍委四局三科科長。1936年7月任紅軍西北供給部糧粏處處長。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供給部副部長。1940年任豫皖蘇邊區財政委員會主任兼新四軍四師供給部政委。1941年任新四軍四師政治部組織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熱遼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二分區地委書記兼赤峰軍分區政委,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後為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五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等著名戰役。1951年後任第十五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9年lO月任總後勤部部長。1968年7月任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是中共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參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1973年被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邱會作是林彪反革命集團主犯。

溫玉成
溫玉成(1915--1989.10.29),興國縣長岡鄉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第七師二十團宣傳員。興國縣警衛營幹事,獨立第十二團黨總支書記、政治委員,紅八軍團第二十一師六十二團政治委員、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紅五軍團騎兵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區隊長,新四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三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縱隊縱隊長,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松江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45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41軍副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軍長兼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

蕭華 
蕭華(1916-1985),興國縣瀲江鎮人。在國小讀書時,參加中共外圍組織贛南青年乾社,進行革命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任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紅四軍軍委青年委員,特務營政治委員,第十師三十團政治委員,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組織部部長。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共蘇區歷次反“圍剿”戰鬥;參加了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員,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關戰鬥,率部深入敵後創建了冀魯邊抗日根據地,為開闢、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任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南滿軍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委員、十四兵團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政委、特種兵司令員。參加了四保臨江、圍困長春、遼瀋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幹部部長,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蘭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甘肅省委書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
蕭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青年將領,能文能武。著有《論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四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一書和《長征組歌》文藝著作。

謝有法
謝有法,興國縣長岡人。1917年生。193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在紅3軍團任文書,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後曾任紅軍總政治部組織科統計幹事。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1939年夏到山東,任八路軍第一縱隊政治部科長、山東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山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津浦前線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9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膠東保衛戰和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第二、第五次戰役。1955年回國後,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同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後任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基本建設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瀋陽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學院政治委員。1983~1985年任政治學院顧問。199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