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山學派

江西三山學派 - 亦稱“江右三山”寧都易堂九子、南豐程山學派、星子髻山七隱,以“經濟”、“理學”、“氣節”“有聲於天下”。

亦稱“江右三山”

江西亦出現三大學派,又稱為“江右三山”,即寧都易堂九子、南豐程山學派、星子髻山七隱,以“經濟”、“理學”、“氣節”“有聲於天下”。

寧都易堂九子

易堂九子中魏禧、魏際瑞、魏禮三兄弟又被稱為“三魏”,他們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為《大鐵椎傳》。
易堂九子為“寧都三魏”(魏禧與兄魏際瑞、弟魏禮)、李騰蚊(寧
都人)、彭士望(南昌人)、邱維屏(寧都人)、林時益(南昌人)、彭望(寧都人)、曾燦(寧都人),均為清初善詩文者。
易堂九子是寧都歷史上最負盛名的一個文學社團,他們在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惜的是現在的寧都年青人知道“易堂九子”的並不多,寧都現在也沒有專門的紀念館之類的場所來讓人們了解他們,

南豐程山學派

說南豐程山學派得從謝文洊的經歷講起。
謝文洊(1615-1681)
字秋水,號約齋、號程山。世人稱“程山先生”。江西南豐人。清初著名理學家。補諸生。 生當明季,少年時,在舅父家得朱熹晚年時論著,愛不釋手,細讀精研,對他後來治學影響甚大。21歲時,其父謝天錫在廣昌縣香山築舍,命謝文洊與兄弟在此讀書,研習應舉學業。崇禎十二年(1639),他應鄉舉未中,遂厭薄舉業,漸生出世之志。十七年,明朝滅亡,他毅然盡棄舉業,入香山學禪。29歲時,研讀了陸九淵《象山集》,始志於儒。復讀王畿《龍溪集》與王守仁《王文公集》,遂與友研討良知之學,提出了“萬物皆備於我,前後皆備於今”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清順治六年(1649),在新城(今黎川)神童峰大興講會,與人辯論中受講友王聖瑞影響,讀羅欽順《困知記》後,轉崇程朱之學,乃專心研習。39歲時在南豐縣城西建“程山學舍”,設“尊雒堂”,李萼林、邵睿明等亦講學其中,後皆折節稱弟子。時稱“程山學派”,被譽為“江西理學之宗”。與髻山宋之盛、翠微峰魏禧等聚論甚密,並稱“江西三山”。

程山七子

謝文洊與同邑邵睿明、李萼林、傅與、甘京、黃熙、曾曰都講學其中,世稱“程山七子”。
謝文洊的理學,魏禧的經術文章,宋之盛的氣節被推為清初“江西三山學派”之祖。

星子髻山七隱

明末遺老宋之盛不願仕清,歸隱山中,與同鄉吳一聖、余晫、查世球、查轍、夏偉及門人周祥發共同講學,世稱“髻山七隱”。
宋之盛的家鄉在星子,崇禎已卯(1639年)考取舉人,但不久明朝就滅亡了。他是個封建正統文人,對王陽明理學很有研究,去粗取精,時有新解,一時接受不了清廷統治,所以乾脆遁隱起來,一心致力於程朱理學的闡釋與宣揚,特別是在晚年專攻程頤主敬說,持敬謹嚴。他的老鄉吳一聖當過白鹿洞主,查轍通曉天文、律歷、勾股、醫術,夏偉刊刻過《白鹿洞書院志》,都與宋明理學頗有淵源關係,亦有研究。共同的愛好和志趣將他們緊密聯繫在一起,聚集髻山,講學不輟,互相切磋,體學精勤,培植起了很大的名聲。
“髻山七隱”中名氣最大,成果最豐者當屬宋之盛。他“以明道為宗,以識仁為要”,形成一定理論見解,被學者稱為“髻山先生”,與南豐人、講學程山的理學繼承人謝文洊相交甚契,並有時名。宋之盛在康熙戊申(1668年)五月去世後,謝文洊還專門到髻山,搜輯其遺稿,以存後世,但遺憾的是僅留存了《髻山文鈔》二卷,無法一窺宋之盛學術之全貌和真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