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文化

贛文化

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

基本名稱

贛文化,即江西文化,又稱“江右文化”、“贛鄱文化”。
(圖)贛文化贛文化

主要內容

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東晉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話;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剛正、嚴己、修身,是一代名臣的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凜然正氣,忠貞愛國,樹起了民族精神的豐碑,他所寫的愛國主義詩文,令人迴腸盪氣;一代文宗歐陽修積極參與朝政改革,仕途坎坷,他領導的詩文革新運動成效顯著,他在史學、文學、譜牒學、金石學等方面均有創造性的貢獻,他的不少名篇為傳世經典。。。。。。
第一個提出殺秦檜謝天下的廬陵胡銓遭流放23年而不屈,譽為江西千年脖子最硬的人,他所寫的愛國政論文,一直是後人聲討賣國賊的範文;“詩壇霸主”楊萬里,一生憂國憂民,宦海浮沉痴心不改,他創作的“誠齋體”詩歌,傳頌千古;世界上最大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主編解縉,不僅才華卓絕,還以敢於直指時弊,敢於與奸徒鬥智鬥勇而朝野聞名;明末抗清名士艾南英,撐起南明朝一片天;近代革命家李烈鈞,湖口祭旗討袁,開創“二次革命”。。。。。。
還有宋代寫出我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禾譜》的曾安止、愛國詞人劉辰翁、名相周必大;明代編繪我國第一冊分省地圖集的羅洪先、內閣首輔楊士奇、唯物主義哲學家羅欽順、空想社會主義實踐者何心隱、陽明心學的傳承者鄒守益等一大批江西名士,無一不是“文章節義並重”的奉行者和典範。
他們不僅為贛文化增輝,還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

文化概述

近代以來,新淦出土的青銅鼎、餘干出土的陶器靖安挖掘出的古劍古扇這些在江西現已出土的文物表明,江西或許在殷商時期,就應經擁有了一個獨立於中原的文明體系!而現在贛文化的研究者們也普遍認為:贛文化的主軸是古越文化,她不斷地融合了南下的中原移民帶來的華夏文明,從而形成了江西特色的贛文化體系。
贛文化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歸納為:先秦古越文化-(融合中原移民後)魏晉傒文化-(再融合中原移民後)江右文化,贛文化在兩宋到達其巔峰,這時期的江西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處於全國最頂尖的地位,更誕生了一大批如王安石、歐陽修、曾鞏、黃庭堅、晏殊、晏幾道、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這樣的文化大家。到明代,憑藉著南昌寧王的勢力和贛人的聰慧,江西仍然是全國的領先省份之一,這是贛文化的另一個高峰。在兩宋至明中前期這段贛人的黃金時代里,贛人創造了精美絕倫的瓷器藝術,傑出的戲曲劇種弋陽腔,充滿神秘色彩的儺文化,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以及科學巨著《天工開物》,佛學、道教、文學、哲學、畫壇更是湧現諸多江西流派。這些光彩奪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贛文化里最閃光最榮耀的一頁,也是贛人對中華文化作出的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明中後期以後,贛文化開始逐漸衰弱。儘管如此,仍然誕生了如八大山人、蔣士銓、陳寅恪這樣的文化大家,更有著一批產生了相當影響的文化流派。現北京大學、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均設有贛文化研究機構,南昌紅谷灘新區的秋水廣場有展現贛文化煌煌千年的贛文化長廊。

贛地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裡,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虞集、揭傒斯、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魏良輔、湯顯祖、宋應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驌、黃秋園、古龍、公劉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贛文化三大重鎮

洪都:
南昌,這座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古城,位於長江南岸贛江下游,土地廣袤而肥沃,這裡是贛文明最早的發源地。煌煌千年,在此孕育而生。然而,探尋南昌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距今約20萬年以前。

相傳,黃帝的樂臣洪崖來南昌西山掘井修煉,創製音律,洪崖井一時成了人們爭往的勝地。南昌也得名“洪州”、“洪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江西全境屬九江郡管轄;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公元前202年,劉邦令御史大夫灌嬰率兵“渡江定郡地”,進駐南昌,次年灌嬰正式設定豫章郡,從此,豫章一名成為古代江西的通稱。

唐初的滕王閣,氣魄宏大,結構靚麗,登樓可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讚賞不絕。唐宋之時,南昌水路發達,商業繁盛。章江門外,滕王閣下,商船往來,日夜不息。詩人韋莊有詩為證:南昌城廊枕江煙,章水悠悠浪拍天。芳草綠遮仙尉宅,落霞紅襯賈人船。

明朝時期的南昌城,一度進入了鼎盛時期。在南昌民間,老百姓中流傳著一句民彥:七門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說的就是當時南昌城的盛況。據史載,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親臨南昌,命都督改建南昌城,南昌城門由原來的十二座減為七座,城市的防守卻更鞏固了。改造後的南昌七大城門分別是:章江門(今章江西路與榕門路交接處)、惠民門(今船上路與南浦路間)、廣潤門(今船山路、棋盤街、直衝巷交叉處)、進賢門(今永淑路、系馬樁交匯處)、順化門(今八一大道、儒子路交匯處)、永和門(今八一大道、疊山路、南京西路交匯處)、德勝門(今勝利路與陽明路交匯處,八一橋旁),當時的南昌府管轄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奉新、靖安、武寧及寧州,範圍不會比今天小。

南昌鍾靈毓秀。春秋戰國時期,孔聖人的弟子澹臺滅明(字子羽)“南遊至江”,中原文化開始傳入。西漢至今,南昌孕育了西漢高士徐稚(徐孺子),淨明道派創始人晉代治水專家許遜,南朝名臣鄧琬、胡諧之,教育家雷次宗,唐朝隱逸詩人來鵠(來鵬),小說家王定保,五代南方山水畫的開山大師董源、巨然,北宋名相陳恕、陳執中父子,詞人晏殊、晏幾道父子,詩人洪朋、洪芻、洪炎、洪羽,南宋宰相京鏜、詩人裘萬頃、詞人石孝友、趙善括,元代散曲作家劉時中、旅行家汪大淵,明代名臣胡儼、張位、姜曰廣,天文學家歐陽斌元、“曲聖”魏良輔、理學家魏良弼、魏良政、魏良器兄弟、易學家章潢、享譽海內外的畫壇巨擘“八大山人”朱耷、畫家牛石慧、“三大醫家”之喻昌(喻嘉言),清代散文大家王猷定,《四庫全書》編輯彭元瑞、裘曰修和曹秀先,一門三督撫的湖廣總督程鷸采、江蘇布政使程煥采、山東巡撫振威將軍程懋采三兄弟,近代音樂家程懋筠、法學家梅汝璈、中國植物學之父胡先驌、民國要員熊式輝、數學家曾炯、京劇表演藝術家蕭長華、畫家黃秋園、詩人公劉、作家古龍等等。

歷代許多名士文人,如澹臺滅明、梅福、王勃、張九齡、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韓愈、歐陽修、蘇轍、朱熹、辛棄疾、陸游、楊萬里、文天祥、唐寅、湯顯祖、宋應星、毛澤東、郭沫若等,都在南昌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話軼事和不朽詩文,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寶庫。

2000年來,南昌一直都是贛文化的中心,來自江西各地的才子們在這裡交融、創作,從這裡走向全國,成就了兩宋以來光輝燦爛的江西文化:徐稚下陳番之榻乃有千古美談、黃豫章夢枕洪都創江西詩派、湯顯祖仙居百花洲而作臨川四夢、豫章社匯聚節義江西才子、東湖畔的“東湖書畫院”開創江西畫派、隱居青雲譜的八大山人、弋陽兩班入洪開派贛劇、豫章十景、繩金塔、佑民寺、西山萬壽宮、梅嶺、古七門、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多少江西風流。。。。。。

臨川:

“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向為世人矚目。

“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湧現的生動寫照。

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餘人,湧現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撫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檔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100多人。《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幾占三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鞏、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游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占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廬陵:

吉安,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吉安,是古代江南的佛教發祥地;吉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黑釉瓷生產中心基地;吉安,是長江中下游的青銅王國。。。

以大文豪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為代表的2855名進士、18名狀元,繪就了"隔海兩宰相、五里三狀元"的絢麗畫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社會考中狀元,這固然不易,若能囊括"鼎甲"中的全部第一、二、三名,則尤被視為奇蹟,然而在明朝的公元的1400年和1404年兩屆蟬聯的"鼎甲"中第一、二、三名全都是吉安人,且公元1404年"全國統考"第一名至第七名全為吉安人,這種盛況不僅空前,也是絕後的,故古代稱吉安為人文薈萃的名區。

南宋名相、文學家、膠泥活字印刷試驗成功第一人周必大;愛國詩人楊萬里;辛派詞人劉過;天文科學家曾民瞻;農學家曾安止;明代《永樂大典》主編解縉;傑出的地理學家羅洪先;理學大師羅飲順;理財名臣周忱;外交家陳誠;多才多藝的畫家郭詡;人力耕地機的發明歐陽必進等先後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贛派學術與文化

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它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峰。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說,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西詩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崑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脫,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艷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蘊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幹的北宋江西詞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江右詩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說:“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贛劇】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弋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劇的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表演行當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

贛劇,著名演員有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等。

附:南四腔之首的弋陽腔: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瀰漫於中國的戲曲舞台,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鏇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鏇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洪武二十四年,弋陽戶數,19,718戶,人口51,653人。至清順治六年,弋陽縣人口僅有11,801人,人口銳減五分之四。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弋陽人口急劇減少,“固有戶存而人去者,逋亡遷徙,不著汔土也著於世矣。”由此,對於嘉靖年間“弋陽之調絕”,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釋。

【瓷文化】

景德鎮是以盛產瓷器而聞名於世的,有著瓷都的美譽。

“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從漢代起,景德鎮就開始了制瓷歷史,據文獻記載已有近1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制瓷歷史進程中,它集各地名窯之大成,匯聚制瓷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德鎮瓷器,並以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造型優美,製作精良而著稱於世。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唐天寶元年改稱昌南鎮,景德鎮市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以來,歷經千年風雨保持瓷器產銷經久不衰。景德鎮瓷器是一個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和蘊含著濃鬱陶瓷文化氛圍的產品,世界因瓷器而認識中國,英語中的CHINA是代表中國,也是瓷器的稱呼。景德鎮又是因瓷而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進御瓷器的底部要寫上“景德年制”四字,據《宋會要輯》(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載)記載“江東路饒州浮梁縣景德鎮,(宋)景德元年置。”明確記載景德鎮的置鎮時間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鎮瓷器就成了皇家宮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統治後進一步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門監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並為官府機構樞密院定燒印有“樞府”銘文的卵白釉瓷。元代時期的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這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制胎原料的進步,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的變形,因而能燒造頗有氣勢的大型器皿,並採用了還原焰燒成,使景德鎮瓷器的特色充分顯示出來了,使中國畫技巧和制瓷工藝的結合更加成熟。具有強烈中國氣派與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現,使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蘭釉等等顏色釉瓷的燒製成功,它標誌著景德鎮已經能熟練掌握各種呈色劑,從而結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的局面。

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敘述當時景德鎮瓷器的產量時是這樣說,“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指景德鎮),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

明代以後,朝廷專門在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燒造的瓷器專供朝廷之用。將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在當時形成了“官民競市”的繁榮局面。此時景德鎮瓷器的生產是“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寢”的江南雄鎮。景德鎮在明萬曆時期就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了。當時的景德鎮在全國處於制瓷業中心的地位,它不僅擔負著宮廷御器和明政府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的全部官窯瓷器的製作,而且還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清王朝對景德鎮的陶政設施,大致沿襲明代遺制。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並設立了督陶官,監造瓷器。景德鎮瓷器生產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制瓷技術更趨嫻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溫顏色釉“晶瑩純全”,琺瑯彩、粉彩精細秀雅,康熙時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風格別致,雍正時期的墨彩樸素清逸,乾隆時期的青花玲瓏和仿古瓷雕等特種工藝瓷巧奪天工,出神入化,令人驚嘆。

景德鎮瓷器在近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繼承歷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有了創新和發展。而今,瓷器已成為江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具識別性的風物之一,千年以來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謂是江西文化里精緻華美的一章。

【贛菜】贛菜作為中國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積澱。《後漢書》中的《豫章記》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舉辦的盛宴,興奮之余贊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曾記載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贛菜,正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
特色

贛菜由南昌、九江、贛南三大流派互相滲透交匯而成。贛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獨具特色。贛菜選料廣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製作精細,在烹飪中突出“原汁原味”:

1.在烹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燒、燜、燉、蒸、炒為主。
 

 

2.在原料選取上,崇尚綠色、生態、健康理念。江西生態環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綠色健康的,如鄱陽湖的藜蒿、井岡山的竹筍、軍山湖的大閘蟹、餘干的辣椒等。

3.在味型上,以辣為主。與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贛菜的辣是香辣、鮮辣,辣味適中,南北皆宜,具有廣泛的適應群體。

贛菜在技術上大同小異。取料以地方特產原料為主,配製上講究精選嚴實,刀工精細,突出主料,分色配料。烹飪方法上講究火工,擅用燒、炒、燉、燜、蒸等法,其中粉蒸是一特色,比如粉蒸肉、粉蒸大腸,須放入醬油、辣椒末、白糖、料酒、蔥末、薑末、味素、胡椒粉等,即原汁原味、又香味別具。在質感上,講究原汁鮮味,酥、爛、脆,油而不膩,味重偏辣,接近湘菜和川菜體系。其中南昌菜是贛菜菜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講究配色、造型。其中三杯狗肉、豫章酥雞與五元龍鳳湯等都是菜中精品,藜蒿炒臘肉、瓦罐湯、米粉蒸肉、南昌炒粉、涼拌粉都極具地方特色,煌上煌烤滷出窯於現代口味。

烹飪技法

贛菜製作頗講求程式。在刀工處理上,有三法十八種,要求厚薄均勻,長短一致,不能藕斷絲連。配料時注重營養成分的搭配和利用藥膳的營養原則,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效果。上漿掛糊採用麵粉和生粉均可,但必須在加熱前上漿。烹調時注意調味和火候。菜成後,還要選好盛具,講求裝盤的造型美,並適當選用異形盤,直奔主題,引起人們的食慾。上桌時還有順序原則,比如先冷後熱、先味輕後味重、先淡後鹹、先鹹後甜等,都蘊含了相應的科學道理。

風味菜點

江西著名的風味菜點有:豫章酥雞五元龍鳳三杯仔雞瓦罐湯香質肉、冬筍乾燒肉、藜蒿炒臘肉、原籠船板肉、潯陽魚片、炸石雞興國豆腐米粉牛肉金線吊葫蘆、信豐蘿蔔餃樟樹包面、黃元米果、米粉蒸肉、豆泡燒肉、八寶飯、井岡山煙筍、南昌獅子頭南安板鴨、貴溪捺菜、萍鄉燻肉、南昌炒粉等等。

【儺文化】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後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心性創造了燦爛的巫儺文化。“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巫儺活動在生命意識上滿足了廣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儺之風的傳承與流布融入習俗之中,即使在現代,仍以傳統文化的形態存留於民間。

巫儺活動在贛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經三千年的沿襲、發展,江西儺文化形成了歷史積澱豐厚、原始形態古樸、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系完整等鮮明的特點;江西儺事活動分布廣泛,其中的許多民俗遺存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據 1995 年調查統計,全省有 25 各縣(市)有儺事活動,保留的儺舞儺戲節目 247 各;江西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矚目,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十大商幫之一,盛極一時,以講究賈德著稱。

江西在兩宋以後,由於得天獨厚,人傑地靈,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曆元至明,江西繼續保持這一經濟優勢。在明朝,江西人口僅次於浙江,居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於地產豐富,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匹、木材……繳納稅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卻居全國第一。

明代江右商幫的興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較為有利的經濟基礎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經濟環境,得益於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運動實質上就是一種經濟擴張,使江右商幫在當時能夠發展起來,才有了“無江西人不成市場”之說。

江右商幫的興起,為江西的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貿易的繁榮造就了江西當時的輝煌:“瓷都景德鎮名揚萬里;樟樹無藥,卻成為“藥都”有“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說;九江雄踞長江之濱成為當時極具影響的商埠,在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垂涎;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業的迅速發展,素有“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真是百業興旺。

贛派建築

以樂安流坑、安義羅田等江西古村落為代表的贛派建築文化:其布局簡潔,樸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贛派民居建築。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臥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彩畫和墨繪,其風格明快,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反映了贛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人合一”的崇尚,對倫理道德的尊重。“理學名家”宅門前和大宗祠遺址上的元明時代的紅石獅子,文館享堂內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繪,都是難得的藝術精品。而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更是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

融於自然的山村環境,獨特别致的村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築群落,完善實用的排水系統,那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文情脈脈的匾額楹聯,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積厚流廣的家庭遺存,古樸純真的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無不構成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相融洽的環境空間。

可以說贛派建築,既是中國古建築文化中極其華美一章,又豫章大地上贛派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

【書院文化】

古代書院曾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稱人文之鄉,在書院建設方面因其起步早、數量多、影響大等特點而頗負盛名。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唐玄宗在長安設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校刊、收藏經籍。從事教學活動的書院大約始於中唐時期,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江西的桂岩書院即創建於這一時期。桂岩書院在唐洪州高安縣境內,地處縣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岩,即今江西高安縣華林鄉。桂岩書院的創始人為高安人幸南容。幸南容於貞元9年(793)中進士,曾官為國子監祭酒。814年告老還鄉,創建桂岩書院,“開館授業”。這是江西書院史上最早的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聚徒講學書院之一。除桂岩書院外,江西建於唐代的書院還有皇寮書院、虎溪書院、李渤書堂、東佳書院、景星書院等。

此後,江西書院代有增置。據清雍正《江西通志.書院》統計,江西共有書院368所,其中創建於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它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