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大奎

紀大奎,男,字向辰,別號“慎齋”,臨川縣龍溪鄉(即龍骨渡)人,生於清乾隆二十年(1756),卒於清道光五年(1825),終年80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紀大奎[]字向辰,別號慎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由拔貢知四川什邡縣。工書。著有慎齋遺書十餘種。

勤奮

紀大奎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羨慕古代名人淵博的學識,勤奮攻讀。其父紀松軒曾教他學《易》,要求非常嚴格,要他牢牢記住“慎獨”二字,並命其將這二字作為書房之名(古時書房又叫書齋),因而他自號“慎齋”。

為人

紀大奎為人耿直。乾隆四十四年(1779),他中舉後,擔任《四庫全書》館膳錄。當權者很賞識他的才學,想請他“課讀”(即現在的家庭教師),打算以後援引他進入翰林院或內閣做官。他了解到這些情況,堅決拒絕。他說:“我與其通過非正當的途徑得到富貴,倒不如走正當途徑長守貧賤好。”

政績

紀大奎還頗有政績。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出署山東商河縣知縣,以後相繼改任丘縣、樂昌、棲霞、福山、博平等縣知縣。在任內,他十分關心民間疾苦,著意維護社會治安,盡力讓百姓休養生息,獲得全縣人民的愛戴,人們都把他當作自己親人一樣看待。

孝順

紀大奎對父母很是孝順。父母逝世時,他正在外縣任職,得知這個不幸的訊息以後,哀痛萬分,一夜之間竟然骨立失形,見者無不為之悲詫
奔喪回家後,紀大奎便不想離開家鄉。直至嘉慶十一年(1806),迫於朝廷命令,不得已又復出任四川什邡縣知縣。到任之初,有人向他建議:“什邡縣民性強悍,宜示之以威。”他說:“如果無德可懷,專示以威,有何益處?”因此,他在任內注意布德行仁,境內大治。之後,被提升為合州知州,直到道光二年(1822)才因病告退回家。

學識

紀大奎也是一位具有豐富才識的學者。他不僅是對理學精研殫思,造詣頗深;就是對地理、數學、考據、占卜等也無不精曉,特別是對地方志感興趣,並很有研究。他在什邡縣任內,就曾親自編纂了54卷的《什邡縣誌》;因病告老回家後,又抱病來縣城主編了一部32卷的《臨川縣誌》序言中曾稱他“其識超然,其才卓然,其德粹然,學貫古今,胸羅經史,足與李穆堂先生輝映先後”,評價甚高。
紀大奎著作甚多,除上述地方志外,尚著有《觀易外編》、《雙桂堂稿續稿》、《地理國學》、《筆算便覽》等書行世。
由於紀大奎既有學問,又有政績,為了紀念他,人們特將撫州城從東門口橋下至十字街以東的街道,命名為“慎齋路”,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的那些名人和賢士

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