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一瀟

熊一瀟,康熙三年(1664)中進士,改庶吉士,康熙九年,受命與御史布舒巡視河東鹽政。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熊一瀟(1638—1706)字蔚懷,南昌縣人。先世為豐城挈崗村人,後遷南昌東壇。祖父熊維寬,廩貢生,四中副榜。父熊馮,明崇禎十五年舉人。一瀟5歲喪父,16歲入學。在宗伯李閬園別墅讀書,才學大進。康熙三年(1664)中進士,改庶吉士。五年,改浙江道御史,多有奏疏。九年,受命與御史布舒巡視河東鹽政。

在審核吳三桂叛亂逆案時,力反擴大株連,為之平反者眾多。十七年,遷太僕寺少卿,同年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二十年,遷順天府府尹,次年任刑部右侍郎。二十六年調吏部右侍郎,同年十月升工部尚書。次年因所保舉官員犯罪,受到降三級留任的懲處。後又因勘察黃河築堤事革職,三十一年,起復原官,三十四年,補太常寺卿,三十五年(1696),轉大理寺卿,升工部尚書。致仕之日,康熙御賜“怡情泉石”匾額。一瀟在京任官時,發現在江西戍守的清軍回時,多將江西女子帶去,遂每每將其贖出,交由江西漕船帶回家鄉,為此而被救人的家人供奉祭祀。在他推動下,南昌創建“豫章書院”。

熊一瀟平生清節自持,在京城續娶李夫人,“葛帳繭衾,瀟然一室。京師命婦,恆引以為愧”。

人物評價

蔣士銓在為一瀟撰寫的墓志銘中評道:“夫興朝名世之臣,每生於末季,使歷喪亂饑寒,備知生民疾苦,而後加諸上位,以競其用。舉前代弊政,疲民待以存活者登之衽席,鹹蕩滌而噢咻之功德何其懋也。”

清代的那些名人和賢士

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