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

豫園

豫園座落於上海黃浦區,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它建於1559年,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與設計風格。豫園於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它已經成為到上海觀光的國內外遊客常去的遊覽勝地。豫園內有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江南三大名石的玉玲瓏。園側亦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附近有多家著名食店,包括以小籠包著名的南翔饅頭店、綠波廊及上海老飯店(餐廳和住宿)。2014年5月21日,彭麗媛邀請亞信峰會領導人夫人游豫園。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建立

豫園豫園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

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穫,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後,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布滿亭台樓閣,曲徑遊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弇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註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僕。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由於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後,園林日益荒蕪。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園中亭台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

清代

豫園玲瓏石豫園玲瓏石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餘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餘年。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餘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曆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紮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鹹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紮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鹹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此後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後演變為商場。光緒元年(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蹟日趨湮沒。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築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於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後

豫園豫園

解放後,豫園得到妥善保護。1956年經市政府批准,撥出專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築,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並把豫園和內園連線 起來融為一體。修復後的豫園大門從原東面安仁街遷至園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橋劃為園外景點外,全園有大小景點48處,大體可分成東部、西部、中部以及內園等景區。豫園恢復了秀麗典雅的名園風貌。1961年9月,豫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外各方人士喜愛的遊覽參觀娛樂 場所。豫園對外開放後,仍不斷進行修繕。1956~1961年大修時,限於當時財力物力,玉玲瓏景點雖恢復了玉華堂、會景樓等建築,但園林仍顯得較空曠失平衡,與整個豫園幽深曲折,小中見大的特色不太和諧,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間明代環龍橋被拆除,周圍的曲池被改建為防空洞,古園林格局遭損。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絲洞及萬花樓前小假山花牆出現險情,經區政府批准,拆卸險牆二處按原樣修復。同時,改變了與古園林風貌不協調的水泥路面,調整了花木布局,擴建了東園門等。總計完成大的和較大整修項目23項,零星小項目上百項。

1986年3月,區政府決定,投資600餘萬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園。聘請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達峰,參照清乾隆時期的豫園布局和江南古典園林特點,進行設計、指導。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園東部景區,包括玉玲瓏、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周圍景點。這一區域歷來受破壞嚴重,修復工程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環龍橋,擴大水面,修建積玉假山、浣雲假山、玉玲瓏照壁和百米積玉廊。一、二期工程於

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修復內園古戲台。內園古戲台因周圍居民居住,長期重門深鎖,無法對外開放。區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支持下,動遷13戶居民、2家企業,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間動工修繕古戲台,並新建兩側雙層清式看廊。重放光彩的古戲台,建築宏敞,藻飾精美,畫棟雕梁,使豫園增添了一個環境典雅、古趣盎然的新景點。陳從周題名為“曲苑”。

1989年發現三穗堂、仰山堂部分樑柱被白蟻蛀空,區政府決定立即搶修,花費50萬元,當年調換了被蛀空的樑柱。1993年,外觀採用仿明清建築形式、內部具有現代文物保護設施的文物樓動工興建,加強園內文物的保護工作。

現狀

現今,豫園占地30多畝,初始規模大半恢復,園內亭台樓閣、假山水榭、古樹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當,勝似當年。豫園修復後正式對外開放,30多年來,以其秀麗景色和眾多文物,吸引著無數中外遊人。60年代初,陳雲、陸定一、郭沫若、謝覺哉等國家領導人相繼來園遊覽,有的留下墨寶,成為珍貴文物。80年代來園參觀的外國領導人日益增多。1986年10月15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江澤民、吳學謙等陪同下,先在湖心亭品茗聽曲,後沿九曲橋步入豫園遊覽。10餘年來,豫園先後接待來自世界各地數十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

文物價值

龍牆磚雕龍牆磚雕

散布於豫園的許多磚雕、石雕、泥塑、木刻,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緻。《神仙圖》、《八仙過海》、《廣寒宮》、《郭子儀上壽圖》、《梅妻鶴子》、《上京趕考》、《連中三元》等極具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豫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從建園時即和書畫結緣。明代著名書畫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曾在豫園賦詩題額、揮毫作畫。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楊逸、錢慧安、吳昌碩、王一亭等在得月樓發起組織的“豫園書畫善會”成了海上畫派的濫觴。經過多年積累,豫園現珍藏書畫、家具、陶瓷等珍貴文物數千件。

1999年在豫園建園440周年之際,江澤民同志欣然應邀為這座江南名勝題詞“海上名園”。用黃山石勒刻的題詞石矗立於豫園大門內,成為豫園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豫園西部景區

三穗堂

位於豫園正門處,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原為樂壽堂,清初曾被征為上海縣衙辦公之地,改建西園時重築為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豐收之徵兆”。有5間大廳,屋宇宏敞。大廳中間有“城市山林”和“靈台經始”匾額。匾額下是當代書法家潘伯鷹書寫,豫園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園記》,扇上雕刻著稻穗、黍稷、麥苗和瓜果。三穗堂南臨大湖,堂前檜柏分植,景觀頗廣遠,“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東西築石樑,九曲以達於岸。”三穗堂在清代中葉曾為豆米業公所議事、定標準斛之所,又稱“較斛廳”;還曾是官府召集鄉士紳商宣講皇帝諭旨之處,是當時滬上紳士富商的政治、經濟活動場所。三穗堂南荷花池、鳧佚亭、綠波廊、濠樂舫、鶴閒亭、清芬堂、凝暉閣等成為豫園外景點。

仰山堂卷雨樓

位於三穗堂之後,與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5楹,後有迴廊,曲檻臨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鑑。堂中有“此地有崇山峻岭”匾,道出這裡是觀賞大假山景色的絕佳處卷雨樓為曲折樓台,取唐詩“珠簾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樓,煙霧迷濛,山光隱約,猶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為豫園絕景。

假山與亭子

豫園豫園

大假山由明代江南疊石名家張南陽設計建造,高約4丈,用數千噸武康黃石堆砌。假山峰巒起伏,磴道紆曲,澗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蔥蘢,山下環抱一泓池水。遊人登臨,頗有置身山嶺之趣。清末名人王韜曾描繪:“奇峰攢峙,重巒錯疊,為西園勝觀。其上繡以瑩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盤鏇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巔視及數里之外。循徑而下又轉一境,則垂柳千絲,平池十頃,橫通略約,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別有一天。於此覺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塵障為之一空。”400多年中,豫園景物時廢時興,而大假山仍保持舊觀。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為登此可挹園內秀麗景色;一在山巔,稱“望江亭”,意為立此亭中“視黃浦吳淞皆在足下。而風帆雲樹,則遠及於數十里之外”。昔重陽節時,遊人來此登高望遠,浦江帆檣,歷歷在目。

元代鐵獅

豫園豫園

仰山堂東遊廊口,有一對鐵獅,姿態生動,鑄工精緻。座上各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九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鐵獅原置河南安陽縣衙大堂前,曾被日軍運往日 本,抗戰勝利後歸還中國,長期存倉庫內,修園時移置此。漸入佳景的是賞獅穿廊繞牆而入即遊廊,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於池上。廊間設方亭,有匾曰“漸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狀似美女柔腰顧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遊人信步之意。

萃秀堂

位於大假山東北峭壁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西園廟產轉屬餅豆業公所,並經大規模修葺,建築構造精粹,幽靜峻潔。四周攔以圍牆,堂前峰巒林立,花木陰翳。

亦舫

在萃秀堂東牆外,俗稱船廳。明代以後,江南園林常在水邊建石舫,用以臨水賞月,而直接在陸地上築舫不多見。此系後增建。

萬花樓 花神閣遺址,改建西園後稱“萬花深處”,西園勝景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餅豆業公所重建,後因添建格思堂(早已拆去),僅存一樓。當時主要用於祭祀活動和同業議事,以人神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1950年後恢復“萬花樓”名。

魚樂榭

跨於溪流之上,傍山臨水,憑欄可觀賞水中游魚。溪上築一垛隔水花牆,牆上有漏窗,牆下處有半洞門,水從洞門流去。這裡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手法,遊人至此,有不知何處是盡頭之意。

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老枝虬乾,生機勃發。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復廊

魚樂榭東有迂迴復折長廊,稱復廊。中間構築方亭一座,匾額曰“會心不遠”。此意出自《世說新語》:“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間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復廊東段用牆分隔為二條。牆上設窗洞,從窗洞左顧樓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圖畫,匠心獨到。

兩宜軒

位於復廊南側,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

點春堂和煦堂

點春堂於清道光初年(1820年)為福建花糖業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共5間。廳堂畫棟雕梁,宏麗精緻,門窗的扇上雕刻戲曲人物,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詩人蘇東坡詞“翠點春妍”之意。鹹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領袖陳阿林在此設城北指揮部。現為僅存的小刀會起義遺址。堂內陳列著小刀會起義軍用過的武器、自鑄的日月錢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廳堂面對一座小戲台,鏤金錯彩,式樣精巧,名“鳳舞鸞吟”,俗稱打唱台,是當年花糖業公所宴請演唱和歲時祭供之處。打唱台東南有小假山,水從假山下石竇中流出,匯成小池,戲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點春堂後有臨水檻,可憑檻觀魚,有匾額“飛飛躍躍”,字型飄逸灑脫。和煦堂在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開,夏涼冬溫,故取名“和煦”。後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軒,名“學圃”。八角亭與學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欄為明代之物,稱“古井亭”。和煦堂與點春堂東部假山上有座抱雲岩,水石繚繞,洞壑深邃。抱雲岩上有小樓,上下二層,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登快樓可眺西面大假山和豫園全景。延爽閣畫棟垂檐,精緻錯落。點春堂北有藏寶樓,上下各5間。東有靜宜軒、聽鸝亭。據民國《上海縣續志》記載,點春堂初建時附近還有釣魚磯、水神閣、一笑軒、莊樂亭等景,早已毀棄。

豫園東部景區

玉玲瓏玉華堂

玉玲瓏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約1丈餘,玲瓏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皺漏瘦透之美,為石中甲品。古人曾謂“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以一盂水灌石頂,孔孔泉流”。

玉華堂原為潘允端書齋,清道光年間重建,改名為香雪堂。八一三淞滬抗戰時被日機炸毀。1959年重建,仍名玉華堂。堂內現按文人書房布置,陳列著明代紫檀木畫案等珍貴家具。

積玉水廊積玉峰

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池西及玉華堂前後,流水瀠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蘭、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靜。

會景樓九獅軒

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九獅軒在會景樓西北,1959年重修豫園時,拆去民宅,鑿池壘石,池北築軒,名“九獅軒”。軒前置月台,可憑欄觀賞池中荷花。

豫園中部景區

中部景區有得月樓、綺藻堂 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後,光緒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義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緻,畫梁彩棟,修廊曲欄,華麗幽靜。樓前有“皓月千里”匾額,皓月當空時,俯視湖心亭、九曲橋上月光,

別有情趣。清代上海人王萃龠禾一副描寫得月樓的聯語“本地風光,舊時月色”,耐人尋味。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內裝潢美觀,別具一格。堂檐下有100個不同字型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猶如方茶壺,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織亭

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光緒二十年(1894年),布業公所為紀念古代紡織家黃道婆而建。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

浣雲假山

位於得月樓北,1986年重修豫園時以太湖石堆砌。山有臨流石徑,依山脈迂迴曲折而上。山洞內有清泉,登得月樓隱約可聞泉水聲。陳從周題識“浣雲”。

藏書樓

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面,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宣統元年(1909年)在此設豫園書畫善會,上海知名書畫家常來雅集。現樓上闢為海派書畫陳列室。

內園景區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辟,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復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面積僅2畝餘,但十分精緻,亭台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布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

亦稱“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靜觀”和“靈沼峙”兩塊貼金匾額。靜觀之名,取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大廳對面奇峰林立,堆疊多姿,或如三官獻壽,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飛舞,或如九獅盤球。據說

靜靜觀之,能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石峰間有許多百年古樹。靜觀東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兩側曲廊迴繞,樹蔭蔽日,修竹瀟灑挺拔,環境幽深。

觀濤樓

位於靜觀大廳西南側,又稱“小靈台”,三層全木結構,高10餘丈,清時為城東最高建築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觀賞“滬城八景”之一“黃浦秋濤”。

還雲樓延清樓

面對靜觀大廳,東西相連,為串樓形,並可通向觀濤樓和船廳,還雲樓內橫匾“還雲”,為清末上海名紳姚文?題識。還雲樓原為上海錢業公所產業,豫園、內園屢遭戰火破壞,而此樓卻免遭劫,大有“手揮絲桐,目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袖中”之感。

聳翠亭

聳立於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 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緻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船廳

出聳翠亭而上是船廳,雖築於假山上,但周圍用瓦片小磚鋪地,成波浪狀,仿佛舫于濤中行,其構造為園林建築所罕見。

九龍池

位於內園靜觀大廳東南,池內砌湖石,東西兩壁隙間中藏4個石雕龍頭,水中倒影亦為4個龍頭,加上池狀若龍身,故稱九龍池。

古戲台

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1974年移建於此,經過修繕和增建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戲台正面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頂部藻井呈穹窿狀,上有22層圈和20道弧線相交,四周28隻金鳥展翅欲飛,中間是一面圓形明鏡。藻井不僅裝飾華麗,而且符合聲學原理,即使沒有擴音設備,也能取得良好音響效果。戲台兩側石柱上鐫有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書法挺秀遒勁,為崑曲藝術大師俞振飛手筆。戲台對面設貴賓嘉座,均為清代太師椅和茶几;兩邊有雙層看廊,安放著仿古紅木靠椅和條桌,共有200個座位。環境典雅,古趣盎然。

豫園植物

豫園風景豫園風景

豫園的綠化布局合理,植物配置得當,層次分明,其特點是古樹名木多、大盆景多、擺花多。全園共有喬灌木670餘株,常綠和落葉樹約各占一半。古樹名木有27株,其中百年以上20株,200年以上5株,300年以上2株。在萬花樓前的一株古銀杏已有430餘年樹齡,樹高26米,冠幅13.8米,直立如巨人。

在靜觀大廳前的一株白皮松,樹高6.2米,冠幅7.2米,樹齡已有200餘年,每年花開繁盛,為上海所罕見。魚樂榭南側的一株老紫藤,樹高4.2米,有300餘年樹齡,牆外設紫藤架,紫藤枝幹盤繞,每逢春天,朵朵白色瓔珞滿架,深受遊客喜愛。在亭、台、樓、閣、廳、堂、廊榭的周圍栽植銀杏、女貞、廣玉蘭、白玉蘭、紫薇、瓜子黃楊、白皮松、羅漢松、桂花、茶花、茶梅、香樟、紫藤。有的地方擺設了鐵樹、五針松、羅漢松等大盆景。在群置、散置的湖石間與橋旁栽植青楓、五針松、茶花、桂花、杜鵑、瓜子黃楊、黃馨等,在牆腳下植常綠的箬葉、天竹、麥冬、竹、盆花等。整個園內樹木蒼翠,層次分明,體現了明清兩代古典園林的藝術風格。

豫園活動

豫園成為城隍廟西園以後,一直免費開放,東園於每月朔望之日也對外開放。豫園是城內遊覽和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豫園舉辦各類花展歷史悠久,還有重陽節登高望遠活動、元宵節燈會等遊藝活動,平時常舉辦奇石、書畫展和茶道活動等。這些傳統民間活動在日軍占領上海後基本上停辦。1979年以後,花展、燈會、書畫展等活動相繼恢復。

豫園花展

豫園花展豫園花展

豫園的花會(花展)約起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以後相沿成習。花會以菊花為主,其次有蘭花、梅花等,參展的盆花皆由私人提供,並評出優勝者。梅花會多在農曆正月初二舉行,但不是年年舉辦。蘭花會通常每年在東園舉辦一次,時間多在農曆四月下旬,會期三天,會上將公認的最佳品稱為“狀元”。菊花會在每年農曆九十月間舉行,會址通常設在萃秀堂一帶,屆時各室內廊間、徑邊石上均菊影婆娑。所用的盆具也極講究,有的是名貴的瓷盆,每盆菊花標明藝菊者姓名,請行家品評,凡被評為“新巧”、“高貴”、“珍異”的都屬上品。參加花會的花卉,只要花主願意就可以購買,價格由雙方議定,有的名花要幾十兩銀子一盆。從1988年開始,豫園又逐漸恢復舉辦花展,1991年豫園與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花卉養鳥盆景協會共同舉辦菊花盆景展覽,有10大類100多個品種5000餘盆菊花參展。1992年舉辦的上海菊花藝術展,10家工廠提供了4500盆菊花,還有一些盆景及根雕參展。

元宵燈會

上元觀燈是中國的古俗,豫園元宵燈會比花會歷史更長,規模更大,熱鬧非凡。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韜在《瀛壖雜記》(1875年出版)中寫道:“城隍廟內園以及萃秀、點春諸勝處,……正月初旬以來,重門闊啟。……上元之夕,羅綺成群,管弦如沸,火樹銀花,異常璀璨。”豫園周圍大街小巷也是群燈似海,一些大戶人家出燈有多至二三百盞的。民國以後,燈會逐漸衰落。1979年豫園重新舉辦元宵燈會,至1992年,舉辦8屆,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88年集觀燈、品曲、賞畫等娛樂為一體的龍年遊園會;1989 年與江蘇鎮江俗藝燈彩公司聯合舉辦的燈會;1990年為迎亞運會和國慶,由南市區政府和上海市文化局、旅遊局、廣播電視局、《解放日報》社、《文匯報》社、《新民晚報》社聯合舉辦的燈會;1992年為迎接‘92中日友好觀光年和江、浙、滬旅遊年,由蘇州姑蘇燈彩廠創作布置的燈會。

豫園燈會時間:(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正式亮燈期間)每晚18:00-22:00;

豫園門票:按照往屆,除了元宵節前後三天外其他時間門票是免費的,元宵節前後三天預約的旅行社團隊,予以免費放行,豫園(內園門票)成人40元/人,

書畫展覽

清道光年間,吳家麟在豫園創辦萍花書畫會。以後在得月樓又有一個題襟館金石書畫會,首任會長汪洵,繼任會長為吳昌碩,會員近百人。光緒年間,任伯年、蒲竹英、虛谷和尚等都以豫園為點創作書畫。清同治年間,書畫家殷某的父親在豫園中創辦飛丹閣,既作為收購和銷售書畫的營業部,又供書畫家集會、交流、創作和住宿。當時,上海畫派的重要人物政綺、王秋言、吳慶雲、胡公壽、吳滔、吳谷詳、湯伯潤、任熊、任薰、任顧、任伯年、張熊、蒲作英、吳昌碩、吳友如等,經常出入于飛丹閣,任伯年不少的畫作就有“作于飛丹閣”的題記。清宣統元年(1909年),由姚鴻、黃俊、汪琨等人發起,高邕逸等人創辦了豫園書畫善會,會址設在得月樓。該會除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度停止活動以外,前後存在40多年,其成員近200人,這在清末上海諸多書畫社團中可稱罕見。豫園的書畫善會除進行頻繁的藝術創作、交流、研究活動外,很注重慈善事業和書畫同人經濟上的互助,故稱“善會”。該會會章明文規定:“會員售畫所得潤資,照章儲蓄半數於會中,存錢莊生息,遇有慈善事宜,公議撥用”。該會於民國9年出版楊逸著的《上海墨林》一書,記述了上海歷代金石書畫家的小傳,以後重印時又增補了民國17年以前去世的上海金石書畫家的小傳。宣統元年,又由陳石痴、徐竹賢、沈墨仙、袁天祥等書畫家發起,在豫園中成立宛米山房書畫會,會員多為書法愛好者,以陶冶情操為主,有許多名畫家也常到此相聚談藝,匯集一些作品舉行展覽。抗日戰爭中該會會址被毀,會員星散,抗日戰爭勝利後一度恢復活動,但因會員逐漸減少以至最終消失。

民國19年6月15~25日,上海市教育局在內園及得月樓舉辦民眾藝術展覽會,從個人或團體中徵集到書畫881件、手工及刺繡499件、雕塑115件、攝影151幀,參觀人數2.15萬人。

從1960年起,市、區文化部門先後邀請沈尹默、郭紹虞、豐子愷、吳湖帆、謝稚柳、王個簃、賀天健、唐雲、程十髮、張大壯、朱屺瞻、吳青霞等書畫家30餘人為豫園賦詩作畫,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前,豫園每年都組織兩三次書畫活動,眾多書畫家陸續為豫園創作了上百幅作品。1977~1978年間,50多位書畫家被邀集來園,特別是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劉海粟、謝稚柳、唐雲、應野平、田恆等50多名畫家參加豫園雅集,當場作畫18幅。1979年,得月樓再次成為書畫樓,綺藻堂中陳列著只供鑑賞的名家作品與可以出售的書畫,有時還聘請知名書畫家來現場揮毫,向中外賓客交流書畫藝術或出售書畫作品。

1990年9月20日在點春堂的東西廂房及後走道舉辦了“上海豫園書畫藏品展”,展出的書畫作品是從近千件藏品中挑選出的40餘幅精品,除明、清畫作外,有任伯年、齊白石、虛谷、沈宗敏、倪墨耕、王震、張大千、江寒汀、豐子愷、關良、翁同、吳大、沈尹默等的書畫。1991年,豫園先後舉辦“實物浮塑展”、“書畫精品義賣展”、“紀念上海建城700周年保護老城廂文物古蹟書畫義賣展”、“南浦書畫精品展”、“今秋畫展”等活動,1992年,以書畫為主題的展覽共舉行6次。

其他活動

豫園活動豫園活動

上海城內無山,民國初和在此以前每逢“重陽節”,城中人扶老攜幼來豫園大假山登高望遠。農曆六月初六日內園有曬袍會,名為曬袍,實質是展示各種款式的服飾。1990年9月舉辦南京收藏家的“雨花石精品展”,展出了被譽為“天賜國寶”、“中國一絕”的200餘枚雨花石。1991年9~10月在綺藻堂舉辦了“柳州紅河奇石展覽會”。1992年9月28~29日在綺藻堂舉辦’92豫園商城遊園購物節茶藝表演,等等。

1977年在老君殿下開設飲料室為遊客服務,供應茶水、飲料。1979年初,市文物商店,友誼商店古玩分店,古籍書店,工藝美術品服務部等單位,先後在豫園藏書樓設立營業點,向外賓供應各種古玩、工藝品、旅遊紀念品;豫園偶也請書畫家當場揮毫作畫、寫字出售。1980年起,豫園與綠波廊餐廳聯合在綺藻堂、得月樓等處舉辦宴請業務,外賓可在園內品嘗上海老城隍廟的特色點心和海派風味菜餚。

1983年在會景樓開設了旅遊紀念品賣品部,出售品種逐步增加到有玉器、紫砂陶、景泰蘭、紅木擺件、文房四寶、薄胎瓷器、稀金飾品、仿古青銅器等十個大類,五六百個品種。

2012年豫園老上海里弄風情夜市活動7月5日在豫園商城中心廣場上拉開序幕。此次老上海里弄風情夜市的主場景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七十二家房客”生活原貌以半剖面全立體的方式直觀地呈現給遊客,凸顯舊時弄堂里那份幸福、和諧與快樂。

豫園商城

豫園旅遊商城,又名老城隍廟市場,曾名豫園商場,位於老城廂東北隅,與老城隍廟、豫園毗連。商城集老城廂地區人文景觀、明清建築和特色商市於一體,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商業中心和旅遊勝地。1992年,市場內共有商店151戶,從業人員4341人,商品銷售總額9.04億元,其中豫園旅遊商城114戶,2824人,銷售額6.24億元,利潤4801萬元。

老城隍廟市場的形成,與老城隍廟、豫園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城隍廟香火鼎盛,節會性的臨時廟市向固定市場演變,商賈沿園徑開店設鋪,形成商街10餘條。及至清末,箋扇、玉器、眼鏡、書攤、畫像等店鋪星羅棋布,形成熱鬧市場。

清末民初(1907~1914年),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發起填福佑浜、方浜為路。至民國9年場內有商店135家,攤販眾多,道路為塞。民國15年,被焚毀的城隍廟大殿重新建成,成立邑廟董事會,管理城隍廟及市場,商業益發興旺。

民國26年,日軍侵滬,南市慘遭浩劫,城隍廟闢為難民區,商店停業十有六七,攤販幾近絕跡。滬人在租界建新城隍廟,遂稱此為老城隍廟。

民國34年,抗戰勝利,小世界內的福佑、世界商場復業,有櫃戶300多家,銷售美國剩餘物資和小商品。障川路(今麗水路)一帶的商店工場,集中經營以進口塑膠生產的鈕扣、髮夾等小商品,加上場內賽珍飾品等行業的發展,使老城隍廟市場小商品經營特色更為顯著。民國36年,場內有商店、工場276家,攤販300多個。次年,物價狂漲,地痞流氓敲詐勒索,店主叫苦不迭。

解放後,政府鎮壓流氓勢力,建立攤商聯合會,市場秩序正常,交易又趨活躍。

豫園商城豫園商城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老城隍廟市場內私營商店實行公私合營,分別由20個區店領導。區商業一局建立老城隍廟市場管理處,協調場內各行業的關係。1959年,攤販組成合作商店。是時,場內有商店160戶,門市部207個,工場5個,從業人員1195人。商店中:公私合營企業72戶,合作商店26戶,個體戶及攤販62戶。當年,為恢復豫園,拆除得意樓茶館等10餘家商店;拓寬麗水路,建設停車場,使老城隍廟地區形成有廟、有園、有商市的格局,交通條件也有改善。

1959年7月,經營百貨等六個行業的批發單位,從各區店劃出,建立老城隍廟日用品批發部。批發部可向市內外採購、發料加工、組織生產,形成有較多靈活性的小商品流通渠道。

三年困難時期,市金融、物資部門專門撥出黃金、木材等物資,維持小商品和特色商品的經營。老城隍廟日用品批發部設工場11個,利用邊角廢料,生產剪刀、信封、鈕扣、玩具等小商品。場內設工藝美術商店,供應鍍金飾品、珍珠項鍊等商品,並擴大花鳥等經營品種。老城隍廟南翔饅頭等小點心,以及奶油五香豆等特色食品,每天也有一定數量上市。1965年,老城隍廟日用品批發部劃歸市百貨公司領導,使場容和小商品的集散功能受到影響。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老城隍廟市場管理處被迫停止工作。場內近百個店面,或專營批發,或作為倉庫,市場冷落,銷售不振。1971年與1966年相比,小百貨從2321種減少到1063種,小點心從139種減少到80種,菜餚從254種減少到102種,共約減少一半。1971年,原在市場內的批發部業務網點遷入小世界大樓,沿街店面悉數開設零售商店,並按照傳統,確定以小商品、土特產品、特色商品以及品種規格多為特色,開設50多家專業商店。整頓後,全場經營品種達14600種,其中小商品8488種,分別比整頓前增加70%、65%。1972年,區建立豫園商場,管理全場的區財貿系統商店。商場可去產地採購,可在全國性商品交流會上組織貨源,拓寬小商品的進貨渠道。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70年代末,生產線帶、手帕、皮鞋等工廠跳過批發部門與商場有關商店合作,產品直接在商店上市。光明花邊線帶店與線帶廠掛鈎後,1979年銷售比上年增長2.1倍,廠方也掌握市場信息,增產花邊等產品。1979年起,豫園商場開展自行採購業務,建立小商品生產基地,發料加工、定牌監製,先後與外省市1000多家企業形成業務關係。至1983年,商場建立從事批發業務的小商品經營部,翌年,又擴大為老城隍廟小商品貿易中心,各專業商店也開展兼營批發業務。

1979年,豫園商場地區的飲食、煙糖、果品、照相等行業,劃回所屬區公司管理,百貨、紡織、服裝、土產、五金交電等行業,仍隸屬豫園商場。區建立豫園商場管理委員會,協調豫園商場地區的商業活動。

1978年,商場地區各行業陸續開展商店建設。老飯店新址落成後,營業面積擴大至800平方米。1979年,飲食業將樂圃閬茶樓改建為綠波廊餐廳,經營老城隍廟特色點心、菜餚。1980年,結合塑膠廠遷移,豫園商場開設電視機、電料商店,後合併為南方家電服務中心。1981年,開設老城隍廟工藝品商店。1983年,商場各行業與豫園聯合舉辦元宵燈會,開設夜市。各商店在保持經營特色的同時,尋找新的銷售生長點。是年,老城隍廟工藝品商店等成為上海首批黃金飾品銷售單位,並以動人的廣告宣傳和精湛的商品特色,使該店黃金飾品銷量名列全市之首。

隨著旅遊事業興起,豫園商場地區被列為上海對外開放的主要遊覽點之一。1986年1月,上海市市長江澤民來此參觀時,題詞“希望你們多創外匯,為四化服務。”同年10月,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來滬訪問期間。遊覽豫園商場,經海外傳媒機構報導後,海外遊客來豫園觀光者日增。

1987年12月,豫園商場被批准為上海商業系統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成立豫園商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本650萬元,向社會發行個人股,並上市交易,1992年5月每股100元的市價突破萬元。

1988年6月,劉振元、莊曉天兩位副市長召開專題會議,討論豫園旅遊區建設發展問題。次月,區政府建立豫園旅遊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由區長兼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分管副區長和有關部門領導兼任,管委會領導、組織旅遊區建設等活動。1989年,豫園旅遊區在麗水路建造仿古牌樓,兩側商店按照明清市井建築格式,進行整修。1991年,旅遊區內圈的道路、廣場,鋪設仿青磚大型水泥砌塊,最佳化商業旅遊環境。同年,市財貿辦與區政府聯合成立豫園地區改擴建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由市財辦副主任擔任,副總指揮由分管副區長和市財辦主任助理擔任。指揮部對旅遊區的發展進行規劃,並組織實施內圈、舊校場路等建設工程。至1992年5月,成立上海豫園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本1.13億元,向社會發行股票,同年9月股票上市交易。

豫園旅遊商城建立後,加快工程建設進度。1992年完成綠波廊餐廳、松雲樓、九獅商廈、童涵春二期等改擴建工程,開張營業;南翔饅頭店、湖浜美食樓、小商品批發公司、豫園商廈等工程,1993年竣工營業。同時,商城調整網點布局,開拓經營業務,將時美金銀珠寶行遷至商城主要進口處,新建珠玉匯市,蒙特麗首飾行和日用雜品、食品自選商場。1992年豫園旅遊商城的銷售、利潤比上年增加59%、122%,超過預定計畫。

領導參觀

2014年5月21日,彭麗媛與多國元首夫人游豫園。

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21日邀請出席亞信上海峰會的部分國家領導人夫人共同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文藝演出。

彭麗媛和來賓們到上海豫園,參觀金山農民畫、麵塑、顧繡、木版水印、扎染等展示,欣賞少兒歌舞《茉莉花》、崑曲《牡丹亭》選段、滬劇與二胡《燕燕做媒》、太極·古琴《高山流水》、京劇選段《梨花頌》等演出。

高棉首相夫人文拉妮、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夫人阿坦巴耶娃、亞塞拜然總統夫人阿利耶娃、哈薩克斯坦總統女兒納扎爾巴耶娃抵達豫園,受到彭麗媛熱情歡迎。

彭麗媛陪同來賓們觀看金山農民畫、麵塑、顧繡、木版水印、扎染,她們邊看邊聽取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負責人的介紹,饒有興趣地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絕活兒,對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讚不絕口。

聽說顧繡傳承人蘇惠萍可將一根絲線“劈”成240根,用來繡魚尾巴、鳥翅膀,一位來賓問:“能穿根針試試嗎?”蘇惠萍將一根用手“劈”了多次、細若遊絲的線對準針眼,一次就穿過。“太厲害了!”“了不起!”……彭麗媛和來賓們發出讚嘆。

在還雲樓,彭麗媛和來賓們欣賞少兒歌舞、京劇、崑曲、滬劇、太極拳、書法、剪紙藝術。濃濃的中國元素、精彩的文藝演出,贏得來賓們陣陣掌聲。豫園花園內的午宴,彭麗媛和來賓們品嘗了上海特色小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