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漢仙岩

會昌漢仙岩相傳“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得道成仙於此。

基本簡介

概況

國家4A級旅遊景區漢仙岩位於會昌南部,閩粵贛三省邊境,緊靠206國道,距瑞金市區約90公里。漢仙岩風景區因漢鍾離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是江南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心景區南北跨度為15公里,東西跨度為5公里,面積約為75平方公里,融碧水、丹山、古村、溫泉、森林為一體,由漢仙岩前後山主景區、湘水仙境、盤古山、羊角古城、過江坪古松林、會仙溫泉等構成,蘊涵著深厚的八仙文化、盤古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古代稱漢仙岩三十六景或四十八景,但經過不斷發掘,遠不止此數。據不完全統計,漢仙岩風景區有景點二百餘處。

主要景點

白蓮地、僧帽石、羅漢石、玉筍峰、九曲登門道、會仙亭一線天、鷂子翻身等,崖壁上還保存有歷代題詠。隸屬曾有“贛南四大名鎮”之一美譽的筠門嶺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南部、武夷山脈西麓、贛江貢水上游,有206國道、會武省際公路穿過,是革命戰爭時期會尋安中心縣委所在地,鄧小平為第一任縣委書記。可從筠門嶺鎮街道出發沿羊子岩水庫逆水上溯,風景秀美。

導遊詞

概述

漢仙岩是江南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進入主山門後我們所看到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試劍石:

試劍石

試劍石是相傳呂洞賓在漢仙岩煉劍,十年才煉得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他在這個石頭上試刀鋒。舉劍一劈,石頭被劈成兩半。至今這半塊石頭遺留在這裡,另一半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

九曲登山道

走在我們腳底下的就是登上漢仙岩主景區的九曲登山道,曲折上山表示遊客登山的虔誠同時也增加了登山的樂趣。

旗桿石

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塊大石頭是明清時期,駐守漢仙岩上游的羊角古城的官兵插旗用的基石。在我們山腳下的營坊村就是他們的練兵場。營坊村也是因此而得名的。筠門嶺是閩粵贛三省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訓練時漢仙岩也成為軍事基地,因此這塊大石頭上面至今仍然留有插過旗幟的凹槽。據羊角周姓老表說該村歷來就有崇尚飛列之民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當時駐軍的影響。由於羊角古城的駐軍歷來訓練有素,能攻善戰,勇猛著稱。故贛南民間就有這樣的說法“梓山的蚊子,羊角的兵”(傳說於都梓山的蚊蟲咬人很厲害)。顯然,羊角古城的駐軍作戰勇猛。

千手觀音

大家往這邊看,這棵樹是不是很特別,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棵香樟樹被當地老表尊崇為“千手觀音”,它輕柔的枝條伸向來客的方向,像觀音伸出千手,普護眾生,當地的老表紛紛插香朝拜,希望該樹能像觀音一樣保一方平安,保來客安康。

虔南第一山

大家抬頭所看到的“虔南第一山”五個刻字是明朝士大夫王廷臣書寫的。虔南所指的就是贛南一帶,漢仙岩還有“江南小蓬萊”的美譽。這都是當年一些文人墨客描述漢仙岩風光的。右上方有漢仙岩三個字,落款人已被風化了,據說是個好士者留下的,給我們做了個免費的招牌。

合掌門

眼前所看到的這個由兩塊大石頭合在一起,形似兩個手掌合在起的石門,形狀像是神仙合掌,這也是進入漢仙岩主景區的第一道山門,合掌門。另一種說法是,人們來到這裡朝拜神仙,必須虔誠合掌參拜,所以才叫合掌門。 
過了合掌門,進入洞內我們細心的遊客可以看到石壁上刻有“獅”“龜”兩個字,這兩個是把守山門的兩隻神獸,站在底下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塊形似龜的一塊石頭,這也是就是把守在這裡的神龜。 
再往前走就進入了第二道門,鞠躬門,通過這道門進入仙岩勝地,人們就必須要虔誠鞠躬,不能褻讀神仙,否則,把守山門兩傍的“獅”“龜”將給予懲罰。 
眼前這座升樂寺是近期修建的一座寺廟,是一座佛教寺廟。 
再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一塊開闊的平地,被後人稱為“三空勝地”。這裡曾建有一座念經佛堂叫“圓寧庵”。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僧人明圓帶著他的弟子真寧,由寧都來這裡“卓錫”,建築念經堂。知州胡金池合其師徒法號,題名為“圓寧庵”。由於明圓,真寧師徒極力開拓,從此岩跡更為顯著,香客和遊客日益增多,漢仙岩進入鼎盛時期。在右邊的摩崖石刻上詳細的記載了明圓、真寧師徒拓建寺廟的時間、地址、山地田產及四向界址。這塊平地四周曾建有過不少建築,早期這些建築由年久失修,早已破壞,所以這塊平地被後為稱為“三空勝地”。 
位於三空勝地東側大石壁上我們可以看到“壁立萬仞”四個大字。這個四字每字高約七尺多,寬四尺多,字型古樸蒼勁,枯筆絕妙。據說是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奉政大夫、吏部員外郎鄒元標所寫。下方石壁上刻著這樣一首詩:“壁立萬仞沖九霄,雲封霧鎖尺難描。誰書萬仞流千古,模糊字跡題元標。”歷經百年風雨剝蝕,如今該詩字跡已不可分辨。民間也有人認為這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作品。我們面前的這塊大石壁南北長約80米,高60-70米,石壁平整寬闊,上面有幾十處明代摩崖石刻,因年代久遠,風雨剝急電,大都已字跡難辨。 
大家抬頭可以看到一個形似人頭的石頭,叫做人頭石。又稱美女峰。傳說呂洞賓在山中發現一位採藥美女,就是上前去調戲她,豈料美女乃是一條修練千年的大蛇,張口吐信與呂洞賓鬥法。呂洞賓畢竟是漂過大海顯過神通的大仙,道術高強,口念咒語,手指一點,美女蛇便蜷縮在地,又變回美女,僵化為石。 
現在我們通過的這道門是第三道門,定宗門。是當年圓寧庵的一部分。定宗門是為郭子章品茶走道而建造。過了這道門我們可以看到有“漸入佳境”題刻,也可能是當年郭先生所題。 
前面所看到的這個石頭叫做天開石,相傳明圓向八仙祈求幫助,石頭自動飛開,所以叫做天開石,古代設有天開閣。閣內有藏書閣,存的都是佛教經典和詩詞歌賦。天開閣後面是觀音堂,後來也曾經供奉過玄帝,現在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在天開石上面就是講經台,是一個天然的石台,是當年僧人進經誦佛的地方,原來這裡建有講經堂。 
我們這裡還有一種很奇特的植物,叫仙人花。你諾是在春未與晚秋之間來游漢仙岩,可以看到三空勝地、龍洞邊、天台上下等處簇擁著一簇簇綠葉紅花,相傳它是漢鍾離撒種的。這種花的花期比較長,有三四個月之久,而且比較稀有,即使在全國各地的植物園也難尋蹤影,為漢仙岩所獨有。它的根、莖、花、葉是止血消炎化瘀的外敷良藥,藥到病除,十分靈驗,當地人稱之為仙人藥,因其花色紅艷亮麗,因而又稱其為仙人花。古時有不少文人雅士為之動容,並作詩讚嘆。文天祥途經漢仙岩時,正是仙人花盛開之時,曾吟詩讚曰“春來奇洞紅花陪,秋溜仙逕和雲翔”。 
在我們前方抬頭可以看到石壁上刻有“天子萬年”四個大字。民間傳說這四個字是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所寫楷書。文天祥曾經領兵由梅州北上收復會昌,他在途經漢仙岩時,因憂患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因此寫下“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在這裡,期望力挽狂瀾,延續南宋王朝。可惜歷史給文信國公開了個玩笑,南宋王朝很快被成吉思汗彎弓射倒。文天祥自己也成了階下囚。民間還有種說法是:“天子萬年”四個字是南宋另一位民族英雄岳飛所寫,依據是此字跡與於都羅田岩岳飛所書寫字跡十分相似。我們所看到的“天子萬年”四個字是橫批,它兩邊還有副對聯。這副對聯中有幾個字經百年風化已模糊不清了,我們還能看到沒有被風化的幾個字。 
在我們正上方的這座石拱橋是鎮龍橋,這座橋單拱石砌,高3.7米,寬和深各4米。據說文天祥題寫“天子萬年”之後,南宋皇帝大為震驚,以為漢仙岩這個地方要另出真龍天子,便下令在這裡修建了鎮龍橋。 
過了鎮龍橋往前,有一亂石犬牙交錯,相互嵌疊,形成一條曲折宕轉的石洞,叫九倒洞。此洞長約20米,只容一人匍匐而過,為九倒洞,意思是過此洞倒來倒去,千迴百轉。“九”不是確數,極言其多的意思。通過此洞時大家一定要小心,儘量低頭慢慢通過,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這傍邊還有一首勉勵詩。那首詩的意思是比喻我們人生要經歷的坎坷,人們要是跨過去就可以大展宏圖。 
鑽出“九倒洞”立身,轉身可看到上方有一天然石條,按地質學原理,這是經地質作用而至亂石齊下,自然形成的,按民間傳說這是八仙度人成仙的仙橋,叫仙人橋。在紫雲縹緲時,如果有誰奮力登攀,登上山頂,過得這座橋,就可以成仙。可惜幾人都沒有這處膽識,寧做凡人也不願冒死成仙。清朝嘉慶進士賴澤霖寫詩感嘆:“競道明圓咒石開,梯雲更上雨花台,石橋只許仙人過,俯瞰懸崖卻步回”。根據詩意,賴進士這個文弱書生,曾經攀登山頂,俯視下面的懸崖,才膽戰心驚卻步而回的。而今天,能夠登頂的人也為數不多了,大家就不要爬了,搞得不好就要成仙了。 
爬到這裡有一處比較險要的地方,通過此處要折身騰躍而下,此處為鷂子翻身。這可能就是根據這個地勢而得名的。經過此處大家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相互幫助接應而下。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從上而下的道叫回煙逕。下面就是漢鍾離得道處,從鷂子翻身到漢鍾離得道處之間的百米石逕,僅能容兩人並肩而過,兩邊是刀劈斧削般的高聳石壁。令人稱奇的是,人們在漢鍾離得道處繞香燃燭放鞭炮時,所產生的煙霧都向回煙逕順峽飄散,在香客較多時在半空中可以看到煙霧繚繞,像一種仙境,非常好看。是一道非常美麗的景觀。 
漢鍾離得道處,相傳漢鍾離原是漢朝的一位赫赫戰功的將軍,因為性格耿直,得罪權貴,遭到貶謫,於是看破紅塵,跟隨鐵拐李雲遊四海。來到漢仙岩,他覺得這裡是塊修身養性的寶地。鐵拐李就留他在這裡悟道,暗中卻指使山神夫婦化作一對新婚夫婦,時常在漢鍾離眼皮底下卿卿我我、交歡作樂。漢鍾離目不斜視,心不淫亂,終於修成正果,得道成仙,玉皇大帝指責山神夫婦違犯天條,將他倆點化成石,男的成了“天根”,女的變成“月窟”。“天根”、“月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 
仙人弈樂,相傳是漢鍾離得道成仙和王梓看漢鍾離跟韓湘子下棋的地方。這個故事最早見於東晉乾寶的《搜神記》,主人公是王質。“王質”、“王梓”讀音相近。清朝進士賴澤霖可能也無法判斷,所以寫了這樣一首詩:看弈曾聞爛斧柯,此間原說是仙窠,天根、月窟等閒住,誰得鍾離妙招多。 當地人說:仙人弈樂下盤棋,不成神仙也沾仙氣。燒炷線香敬敬神,一年到頭行好運。 這裡的確很神奇,再熱的酷暑,這裡仍然清風拂面;再熱的盛夏之夜這裡也不會有一隻蚊子出現。 
站在漢鍾離得道處抬頭向上看可以看到一隻猴子台頭向上望天空。叫猴子望月。大家都知道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幾隻猴子拉成一串在水中撈月,只有這隻猴子望見了天上明月。它勸猴子們:別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幾隻猴子悻悻離開了它,只留下這隻猴子形單影隻。它呆呆地望著天上明月,至今沒有司出其中三味。各位遊客,這則寓言是不是值得玩味?

笏碣

這塊碣石,看起來像古代大臣上朝議事時有和的笏板。這塊笏板傳說是當年曹國舅入朝為官時用過的。

石龍升天

又稱龍洞,石壁飛靈。傳說古時候一條石龍日日受八仙仙氣薰陶,終於修成正果,飛升上天。明朝有位大官周元 曾作詩詠贊:洞口石移開混沌,崖巔龍臥隱雲霓,漫夸吳會饒形勝,還許仙岩跡與齊。

仙泉

傳說此井最早為漢鍾離煉丹時為取水方便所掘,八仙聚會時常飲此泉,夏日飲用倍感清沌。與石罅泉不同的是,一年四季,但仙泉只在前三季出現。 
站在仙泉左邊的平台往龍洞內看,在龍洞內,隱約可見一尊身穿白色鎧甲、高大英開的將軍塑像。相傳楊文廣兄妹與鰻精交戰,最終戰勝鰻精,迫使鰻精躲到福建鵝叫山下的深潭中。為了讓鰻精不再作祟,楊文廣在就在鵝叫山印了像,又在這裡塑了石像,嚇唬鰻精。 
如果有勇氣攀登崎嶇山路,登上後山,就可以看到懸崖陡壁上的石禾倉,還可以看到當年楊文廣逃跑時乘坐的神像,同時還可以領略後山迥然不同的險峻風光。 
一線天,贛南名山多有一線天,但以這裡的一線天為佳。前人描述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兩岸將合愁難渡,一線斜開別有天”、“一痕界破表天色,岩底乾坤別有情”。抬頭我們看到的青苔,就好像是仙人從天上灑下的金子。 
天台,又稱練丹台,相傳是八仙煉丹的地方,又傳王梓曾在這裡煉丹三年,丹成服後羽化升天,這裡是避暑的好地方,明朝萬曆年間曾任會昌知縣的崔允升賦詩詠贊:“古洞天開入翠微,仙蹤古蹟更多奇。巍峰坐嘯風生腋,絕壁高扳雲滿衣。白酒盈樽欣共倒,黃花滿地笑忘歸。生平最喜尋幽勝,指入天台一解頤。 
小天台,從天台石階而下,山道之左即為小天台。這裡原來有座北極院,富麗堂皇,是遊人歇憩的好地方,後來院毀,只剩下石基,原北極院兩側石門框各刻有“天台之外有天台,造化安排真異哉”。廟裡祭祀著四尊高大銅佛,可惜文革時期遭到毀滅性破壞。明朝官員周元詩歌《登小天台》寫出了這裡的昔日勝景:曾聞採藥到天台,萬樹夭桃夾樹開。此日天台可相訪,御風恍若上蓬萊。 
捨命燒香,與天台對峙的巨石曰“捨命燒香”,其頂部不足兩平方米,原設有燒香亭與石香爐供遊人燒香。兩石峰之間懸空架有一條石,長1.2米,寬僅20多公分,山谷深不見底,俯視令人膽寒,過去求子燒香的女子都要捨身的通氣,故名。這裡流傳這要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婦女結婚多年,沒有身孕,因此受到家婆和丈夫的虐待。這位婦女日日祈求八仙救苦救難。忽一夜夢見八仙許諾說:只要去燒香亭燒柱香,就可以早生貴子。第二天,這位婦女帶著香燭去上小天台,一看,神壇還在對面,相隔四尺,無橋可過,低頭一看,下面白霧茫茫,不知深淺。這位婦女想起無子的悽苦,橫下心捨命一跳。誰知正好踏在燒香亭前面。虔誠燒過香,感動了神靈,返回時兩石峰之間居然有一座石橋。這位婦女回去不久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一對男雙胞胎。 
問天台,相傳這裡是僧人參禪悟道的地方,因為天台在上,所以叫“問天台”。也有人說這裡是向天地神明鳴冤叫屈的地方,往往十分靈驗,還有說是捫心自問的地方。“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為人做了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會仙亭,相傳漢鍾離在山中得道成仙后,經常邀請其他七仙在這裡聚會,海闊天空,縱論仙術,指點河山,笑談塵世。所以有緣份的人們往往能看見這座山頭不時有五彩祥雲飄忽。後來亭子坍塌,從此仙跡杳然,元未明初詩人張光烈賦詩詠嘆:“天連危石石連天,籟靜亭虛聚八仙;黃鶴歸時空寂寂,斜飛孤鶩晚霞前。” 
從會仙亭往下看,羊角水、羊角古城堡、過江坪、古松林盡收眼底;坐在亭中,和風習習,盛夏酷暑令人心曠神怡。古人謂之“賞心悅目”,一點不假。前人認為仙岩風光,以此為最。 
後山景區 後山景區險峻高懸。登至後山,居高臨下,放眼四望,風光無限,如置身天際一般。但登後山如懸入天際,須歷經重重疊疊的險關隘道,史稱“九道天關。”中有一石洞,上顧下望,如懸雲霧間。此洞稱“騰雲洞”。繼續攀登,幾經曲折,將至“九道天關”盡處,又見一洞懸於頭頂,名為“通天洞”。出了此洞,即豁然開朗。如同來到了天宮帝闕,可見處處附著深化的奇山異景。 
出了“通天洞”,迎面即見“三寸金蓮”似的巨石,名叫仙姑鞋,相傳八仙大戰龍王時,從海上戰至天際,混戰中何仙姑不慎丟下一鞋子在此,遂化為石。 
天梯,擦“何仙鞋”而過。拾階而上,將至後山景區頂端。此蜿蜓曲折的接替,有百丈有餘。在明清時,此處即有路,古稱“天梯”,只因年長日久,人跡罕至,風雨剝蝕,已經毀了。現在我走的天梯是後來通過我們開發,就地取材,重修而成。 
漢仙印,天階邊有一巨石,方方正正,有5米見方,古人稱之為:“漢仙印”。相傳為漢鍾離將軍的法器之一,其底部有符文口語。漢仙岩原有鰻精、蛇精、妖精等妖魔作亂。禍害百姓。漢鍾離雲遊至此修道,以其法印鎮妖除怪,自此漢仙岩方圓百裡面姓安居,再無妖魔騷擾。 
巨靈石,走罷天階,左側一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石縫,如刀斧霹,“切”面平直,將一巨石硬是從火山“切”分而開,相傳此為開山之神--巨靈的傑作。 
回道谷,登上天階,進入幽深涼爽的石峽,只能望見一線陽光。現代人習慣稱此此類峽谷為“一線天”,此峽相傳為呂洞賓修道飲酒下棋之處。呂洞賓自稱“回道人”。“回”為“呂”中的二個“口”相套而成,故稱回道谷。 
古藤仙道,從回道谷折身出來,登上藤蔓遍布的林蔭小道,似踏仙蹤,尋古蹟。歷史上此處原有石階古道,傳說是呂洞賓及其他仙人漫步往來的仙道之一,只因風吹以蝕,古道不存,這也是現今重修而成。 
望天台、望龍台、神虎峰,步出古藤交錯、遮天敞日的仙道,往克登至一石頂平台,為望龍台。這裡視野開闊,放眼四周,奇峰異石,盡收眼底。西側與臥龍峰僅一峽只隔。西南方向一山峰則似匍伏著的一蹲“神虎”,在側首南望,史稱“神虎峰”為守護漢仙岩的一個守護神。明朝中丞大夫郭子章曾將此山峰與羊角水相映成趣的畫面稱為“虎頭羊角之聚”。立此望龍台,可沾龍氣,樹虎威,助您各項事業如龍騰虎躍,迅速發展。 
紫霄峰,望天台南側屹立一太聳石山,此為漢仙岩整個景區的臨高絕頂之處,駐足於此,盤古山,湘子江的萬種風情盡收眼底,宛如置身於天界中紫霄寶殿,可縱觀人世滄桑、怡人風景。但此處暫未開發,還請遊客止步。 
神馬峰,在望天台東南邊不遠處,有一奇峰,似駿馬在靜靜的南望。史稱“神馬峰”。為曹國舅的坐騎所化。八仙過海時其坐騎---神馬留此看家護院。但歷經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八仙們也許還在南海嬉戲,樂不思蜀,記忘歸漢仙岩。神馬只好苦苦守候。 
臥龍峰,於望天台隔崍相對,有一長條山脊,約有1公里長,自南向此伏臥,酷似一條臥龍。相傳八仙大戰龍王,從海上戰至天宮,龍王終敗,被定化於此。 
仙人谷,望天台與臥龍峰之間約2公里長的峽谷,一直延伸至湘子江岸邊,最窄處不足半米,僅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站在峽谷底向上望去,只能見一線雲天。發間自古稱此為仙人谷。有緣之人,也許在此可遇見仙人漫步。 
天門,自望天台拾階南下,即如自天際徐徐踱往人間塵世,這裡峭壁聳立於步道兩邊,形成天然的一道石門,堪稱天險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宋朝,楊文廣曾駐軍於此,明末常有土匪在經安營紮寨,故也稱明雄關。立此天門,上顧下望,如置身於凡塵與天宮之間。透過天門,放眼下望,只見滔滔湘子江、層層稻田、裊裊炊煙,人間一幀美景與天境的神幻融為一體。 
天階,這險峻、崎嶇向下的道路便是由仙界通往地界的天階了。 
三龜獻壽,在天門下,洞崖處有幾處造型奇特的岩石,細細看來,宛如一隻小龜正趴在一隻老龜身上,還有一隻正緩緩探出頭來,似在尋找仙界的各路神仙。此處絕景被稱為“三龜覓仙”或“三龜獻壽”。 
八寶洞,徐步踏下天梯,兩峰相夾之下,有一種秘岩洞,足有60米長。相傳是當年八仙藏寶之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時的寶貝,便隱藏於此,各位如感興趣可以探寶。 
洞天福地,走下天梯,只見奇石相擁,犬牙交錯。至此如要尋找出口,若不是有護攔和步道“指引”,還真不知去向如何。只見一巨石橫架,下留一昏暗的岩洞。若從下往上觀望,只能一孔觀天。而由上至下鑽出此洞,給人以“高天著地”之感。高懸的身心落地,你既會覺得漢仙岩景區確實別有洞天,神氣如夢境,也會長噓一口,還是人間更塌實,更美好。 
古寨門,懷揣踏實的心,走出一約50米,有一石條砌成的門,不足1米寬、2米主,門邊有橫閂的凹牆。此古寨站建於明代,歷史滄桑,可見一斑。 
天象(海豚躍涯)步出古寨門不遠,仰有左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陡峭的石壁處,刻畫出了祥和的“象眼”和長長的“象鼻”,這尊守護神----天象,在靜靜的鎮守在著仙家聖地。 海豚躍涯,這天象又被稱為海豚躍涯。那天然分裂出的石壁,又象是海豚細長的嘴部,海豚的頭部也清晰可見,海豚向山下躍身而。幾千萬年前,漢仙岩風景區應該是一片汪洋,這海豚是欲回歸海洋母親的懷抱。 
魚鼓,這裡有一直徑約20米,高10米的半圓狀天然“天屏”相傳為張果老的翱物“魚鼓”。張果老的魚鼓可占卜人生,預測人間變遷。據當地老輩人介紹,歷史上古人可見到圓圓的“魚鼓”的全貌。只因歷經歲月滄桑,山洪沖刷,泥土逐漸堆積,將“魚鼓”掩埋了大半,只露出現今所見的小半圓。堆積在“魚鼓”前的積土形成了現今的土坪,長滿了翠竹,組成了一副竹石圖,如詩如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