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麂

貢山麂

貢山麂(拉丁文名: Muntiacus gongshanensis),鹿科、麂屬動物,分布僅見於中國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中高山闊葉林、過去常被誤認為是菲氏麂,這兩種麂在高黎貢山地區麂皮收購總數中所占比例不到10%,每年僅數十張。當被命名為新種時,可能已成為一種瀕危動物。現已引起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關注。

基本信息

簡介

貢山麂貢山麂

中文學名:貢山麂
中文目名:偶蹄目
中文科名:鹿科
中文屬名:麂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Muntiacus gongshanensis
英文名:Roosevelt's Muntjak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Ma,1990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的一種麂類體重16kg,體長950mm。額頂無簇形冠毛。額腺不明顯。頦腺甚小。角粗短,角柄明顯短於角長,角柄長約30mm,直徑為13.5mm;角細而尖,70mm左右,顯著較菲氏麂的粗大。足蹄為麂屬中最發達的一個種,雄性前蹄67×30mm,後蹄55×36mm。體背暗棕紅色,體側和四肢暗黑色,角柄和額棕黃色,腋下、大腿內側和下頜純白色,尾背與背色相似。80年代末,施立明和馬彩霞(1988)經染色體研究發現其核型特殊。其染色體數目2n=8(♀),9(♂),與菲氏麂有明顯區別,可能是一個新種。後來發現其頭骨特徵和角型亦有差異,而被命名為新種(馬世來等,1990)。

分布情況

僅見於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的貢山、福汞和瀘水,西藏東南部波密;國外分布於緬甸東北部(高黎貢山西坡)。

生境與習性

要棲于海拔2000m的中高山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一般單獨活動。多夜間活動,清晨和黃昏活動較頻繁,白天活動較少。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喜水,能游泳、跨溪溝行動自如。通常5-7月產仔,孕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

種群現狀

貢山麂在高黎貢山地區數量稀少,過去常被誤認為是菲氏麂,這兩種麂在高黎貢山地區麂皮收購總數中所占比例不到10%,每年僅數十張。當被命名為新種時,可能已成為一種瀕危動物。現已引起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關注。

致危因素

分布狹窄,棲息面積小(約近500 km2),分布區內種群數量稀少和狩獵是本種致危的主要因素。

飼養情況

未見有關人工飼養的報導。

現有保護措施

無。

保護措施建議

雖然其棲息地已建立了怒江自然保護區和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但由於多被誤認為是一般的麂類,不屬保護範圍,故常有獵捕。建議列入我國國家級I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加以嚴格保護。

偶蹄目百科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約220種,其中包括許多對人類生活很重要的動物。偶蹄目是唯一在現代仍然繁盛的有蹄類。因蹄多為雙數,且第三、四趾同等發育,共同支持體重而得名。
阿拉伯長角羚
北山羊
北普度鹿
巴島花鹿
斑紋麂羚
斑羚
波斯黇鹿
白唇鹿
白尾牛羚
白尾鹿
白臉牛羚
白腹麂羚
貝氏新小羚
布氏小羚羊
草原鹿
藏原羚
赤斑羚
赤短角鹿
赤額瞪羚
赤麂
長頭麂羚
長角羚
長頸羚
赤鬣羚
藏羚羊
大羊駝
大羚羊
大耳羚
大額牛
德氏大羚羊
戴氏盤羊
短角羚
大角羊
鄂氏麂羚
鵝喉羚
菲律賓黑鹿
菲氏麂
非洲水牛
高加索山羊
高鼻羚羊
互氏水羚
亨氏牛羚
紅瞪羚
紅麂羚
褐麂羚
黃背麂羚
黑尾鹿
黑斑牛羚
黑斑羚
黑耳岩羚
黑額麂羚
黑馬羚
黑麂
華西鬣羚
紅斑羚
加島花鹿
加拿大盤羊
家山羊
居氏瞪羚
巨角塔爾羊
高棉野牛
喀氏小羚
肯亞林羚
利氏麋羚
林羚
林麝
羚牛
藍牛
藍馬羚
藍麂羚
驢羚
駱馬
安氏林羚
鬣羚
鬣鹿
鹿瞪羚
明多羅水牛
梅花鹿
棉蘭老水牛
毛冠鹿
氂牛
秘魯馬駝鹿
美洲犎牛
美洲駝鳥
馬羚
馬鹿
麋羚
麋鹿
南葦羚
扭角林羚
捻角山羊
歐洲犎牛
歐洲盤羊
坡鹿
普度鹿
普氏原羚
盤羊
青臀麂羚
雙峰駝
四角羚
宿氏鹿
山地羚
山瞪羚
山羚
山葦羚
斯氏瞪羚
沙羚
索氏瞪羚
藪羚
麝牛
山羊
土耳其盤羊
湯氏瞪羚
豚鹿
跳羚
駝鹿
台灣水鹿
倭岩羊
倭新小羚
倭短角鹿
紋背麂羚
維氏盤羊
葦羚
魏氏麂羚
喜馬拉雅塔爾羊
小林羚
小短角鹿
小羚小岩羚
小野豬
小麂
鏇角羚
細角瞪羚
西伯利亞狍
西敏山羊
西班牙山羊
西里伯斯水牛
雪山盤羊
須野豬
馴鹿
西里伯斯鹿豚
喜馬拉雅麝
印度羚
原牛
原麝
岩羊
岩羚羊
疣豬
羊駝
野山羊
銀小羚
野氂牛
侏羚
智利馬駝鹿
棗色麂羚
棕短角鹿
沼水羚
沼澤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