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氏牛羚

亨氏牛羚

亨氏牛羚,所屬動物界,屬牛科,哺乳綱。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亨氏牛羚
拉丁學名:Damaliscushunteri

亨氏牛羚
亨氏牛羚

界:動物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有胎盤亞綱)Euther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亞目:反芻亞目Ruminantia
科:牛科Bovidae
亞科:狷羚亞科Alcelaphinae

簡介

亨氏牛羚(學名Damaliscus hunteri)是生活在肯亞索馬里邊界乾燥草原的狷羚。
亨氏牛羚分布圖亨氏牛羚分布圖

體態特徵

亨氏牛羚又稱為“四眼狷羚”,這是因它們那大型的眶下腺。亨氏牛羚肩高100-125厘米及體重80-118公斤。它們的毛皮是沙褐色的,雄性的毛皮較雌性的為灰,而腹部較淺色及在鼻粱上有白帶。頸背有一層非常厚的皮,當耳朵收起時形成一隆起部份。角呈豎琴形及明顯是環狀角。
亨氏牛羚亨氏牛羚

草原上找到。它們是於暮晨出沒的動物,早上及晚上會牧草。群族包含2-40頭雌羚,並由一頭雄羚所帶領;而5頭雄羚亦會組成單身的群族。整個群族多不會有遷徙,因雄性多是有領地的。當激烈爭鬥時,雄羚會以膝部蹲下,但當摔角時則會以四肢站立。

極危的動物,野生數目約為500-1200頭。於1970年代,數量約為14000頭,但到了1980年代就只有7000頭。亨氏牛羚數目的下降相信是因家牛的競爭及乾旱令疫病漫延。

生物學分類

真核生物域Eukarya轉角牛羚屬Damaliscus亨氏牛羚D.hunteri

生活習性

亨氏牛羚可以在乾燥的草原上找到。它們是於暮晨出沒的動物,早上及晚上會牧草。群族包含2-40頭雌羚,並由一頭雄羚所帶領;而5頭雄羚亦會組成單身的群族。整個群族多不會有遷徙,因雄性多是有領地的。當激烈爭鬥時,雄羚會以膝部蹲下,但當摔角時則會以四肢站立。

瀕臨滅絕的極危物種

亨氏牛羚(學名:Beatragushunteri),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被列為“極危”物種。亨氏牛羚僅在索馬里南部和肯亞東北部地區生存,並且分布範圍在迅速縮小。在察沃國家公園目前新引進了一小群亨氏牛羚。在20世紀末,亨氏牛羚的數量急劇下降,從20世紀70年代的10,000隻降到1995年僅有300隻。僅存的亨氏牛羚現被認為處於即將滅絕的危險境地。許多因素導致了亨氏牛羚的數量大幅下降,例如與牛爭奪資源、嚴重的乾旱、疾病和盜獵都對亨氏牛羚的生存構成了威脅。為了保護這一物種,1994年亨氏牛羚管理委員會(HNC)成立。2004年,委員會創立了亨氏牛羚戰略管理計畫,其中描繪了未來五年對亨氏牛羚的保護措施:包括建立保護區、減少接觸家畜疾病、加強監管、促進對這一獨特物種的生態旅遊,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使美麗的羚羊擺脫滅絕的命運。[2]

偶蹄目百科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約220種,其中包括許多對人類生活很重要的動物。偶蹄目是唯一在現代仍然繁盛的有蹄類。因蹄多為雙數,且第三、四趾同等發育,共同支持體重而得名。
阿拉伯長角羚
北山羊
北普度鹿
巴島花鹿
斑紋麂羚
斑羚
波斯黇鹿
白唇鹿
白尾牛羚
白尾鹿
白臉牛羚
白腹麂羚
貝氏新小羚
布氏小羚羊
草原鹿
藏原羚
赤斑羚
赤短角鹿
赤額瞪羚
赤麂
長頭麂羚
長角羚
長頸羚
赤鬣羚
藏羚羊
大羊駝
大羚羊
大耳羚
大額牛
德氏大羚羊
戴氏盤羊
短角羚
大角羊
鄂氏麂羚
鵝喉羚
菲律賓黑鹿
菲氏麂
非洲水牛
高加索山羊
高鼻羚羊
互氏水羚
亨氏牛羚
紅瞪羚
紅麂羚
褐麂羚
黃背麂羚
黑尾鹿
黑斑牛羚
黑斑羚
黑耳岩羚
黑額麂羚
黑馬羚
黑麂
華西鬣羚
紅斑羚
加島花鹿
加拿大盤羊
家山羊
居氏瞪羚
巨角塔爾羊
高棉野牛
喀氏小羚
肯亞林羚
利氏麋羚
林羚
林麝
羚牛
藍牛
藍馬羚
藍麂羚
驢羚
駱馬
安氏林羚
鬣羚
鬣鹿
鹿瞪羚
明多羅水牛
梅花鹿
棉蘭老水牛
毛冠鹿
氂牛
秘魯馬駝鹿
美洲犎牛
美洲駝鳥
馬羚
馬鹿
麋羚
麋鹿
南葦羚
扭角林羚
捻角山羊
歐洲犎牛
歐洲盤羊
坡鹿
普度鹿
普氏原羚
盤羊
青臀麂羚
雙峰駝
四角羚
宿氏鹿
山地羚
山瞪羚
山羚
山葦羚
斯氏瞪羚
沙羚
索氏瞪羚
藪羚
麝牛
山羊
土耳其盤羊
湯氏瞪羚
豚鹿
跳羚
駝鹿
台灣水鹿
倭岩羊
倭新小羚
倭短角鹿
紋背麂羚
維氏盤羊
葦羚
魏氏麂羚
喜馬拉雅塔爾羊
小林羚
小短角鹿
小羚小岩羚
小野豬
小麂
鏇角羚
細角瞪羚
西伯利亞狍
西敏山羊
西班牙山羊
西里伯斯水牛
雪山盤羊
須野豬
馴鹿
西里伯斯鹿豚
喜馬拉雅麝
印度羚
原牛
原麝
岩羊
岩羚羊
疣豬
羊駝
野山羊
銀小羚
野氂牛
侏羚
智利馬駝鹿
棗色麂羚
棕短角鹿
沼水羚
沼澤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