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先嗇宮原稱“五穀王廟”,又稱“五穀先帝廟”,主祀有“五穀王”之稱的農業守護神:神農大帝。台灣日治時期更名為“先嗇宮”,為三重市唯一的縣定古蹟。
“先嗇”之名取自古代天子所祭拜之“八蜡”,“八蜡”者,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等八神,而其中以“先嗇”為首,為農業神之首,即是神農,由於所供奉之主神即為神農氏,是故以先嗇為廟名。
先嗇宮原在新莊市頭前地區,乃清高宗乾隆廿年1755年所建。因不堪淡水河水患之擾,遂移至三崁店(近新莊、三重交界之河邊,約今之金陵女中後方),後又再度遷建於三重市五谷王北街,為三重市最古老之廟宇。
清宣宗道光卅年(1850年)鄉紳林茂盛倡議擴建廟殿,於是廟宇擴建為前後二殿。大正十四年(1925年),募款重修。今日所見之建築,就是本年由總董事林清敦邀仕紳李種玉、李聲元、黃論語、蔡雍、鄭根木等再度集資重建之作。
信仰功能
主祀神農大帝。一般認為,神農大帝是農業神、醫藥神,不但可以保佑農業的收成,也有保佑患病之人迅速痊癒的功效。
配祀有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閩南有名的醫神保生大帝、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三官大帝、傳說中開闢天地的盤古、首作八卦圖的伏羲、開台有功的延平郡王國姓爺、保佑士人學子的文昌帝君、掌管婦女生產的註生娘娘、善於耕作的周朝始祖后稷、古代戰爭女神九天玄女、道教星辰女神斗姥、守護廟宇轄區的“境主”、與人民最親近的基層神祇土地公、本廟建廟大德牌位等,讓信徒可以把各種不同的心愿,向職司不同的眾神祈求。
對場作
對場作,就是邀請兩組工匠,同時進行修建工程。對場作分法有兩種,其一,為前後分法的前後對場,分為前殿組與後殿組同時進行;其二,為以中軸線將建築分成左右兩邊的左右對場,一組一邊同時進行,比賽技術也比賽巧思。對場建造的最初原因,不一定是要兩組工匠相互競賽,但在左右對場的情況下,左右雙方的設計美感施工技巧用料水準,相形明顯,使得兩組工匠有不能輸給對方的心態,更加認真製作。這樣的結果,造成左右兩邊不相對稱的有趣現象。
而先嗇宮,此次改建就采對場作,陳應彬(中和積穗)率黃龜理(板橋圓山)製作虎邊,吳海桐(新莊)率王款(二重埔)製作龍邊,由兩派工匠共同施工,由於匠師的流派不同,對場作的結果,使本廟呈現特殊的建築風格。
三川殿前步口棟架為一通一獅座,吳海桐製作龍邊,屋檐下為十字形看架斗椰,檐口吊筒垂花為鏤空雕,較細緻華麗,螭虎栱則頭嘴收較深,身體較平順。
虎邊為陳應彬製作,屋檐下為單一斗栱,其吊筒垂花為實心雕,螭虎栱角有仰角、貼首,身體喜作轉折,像S形。前步口龍堵附壁架上制獅座,虎堵則為夾筒,棟架上獅座龍邊杏眼、昂首、側腿、左掛彩、球尾部有少獅三隻,虎邊姿態雷同,但右掛彩球露出尾端獅毛並置人物二尊。
先嗇宮是屬於激烈競爭的對場,是全台灣現存對場對比最明顯的建築。整體來看,龍邊相較於虎邊而言,龍邊雕刻較繁複,工法較細緻,龍邊用料亦明顯多於虎邊。
慶典
農曆四月廿六日的神農大帝聖誕:先嗇宮是三重地區最有歷史的一座廟宇,也是三重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的神農大帝聖誕日,整個三重地區都有熱鬧慶典,號稱“三重大拜拜”,與五月初一新莊大眾廟的“新莊大拜拜”齊名。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