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廟廟會

藥王廟廟會

明清兩代,北京藥王廟有10處,其中最著名的有4座,即東直門內的小藥王廟(又叫東藥王廟),地安門外西步量橋的西藥王廟,安定門內的北藥王廟和崇文門外東曉市的南藥王廟。東藥王廟在原東直門內46號,屬積慶坊。據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載,該廟為“萬曆三年太監馮保建,上賜額普濟藥王廟,內庭施藥於此”。清代吳長元《宸垣識略》也記載:“福世藥王廟在東直門內街北,明萬曆有御製碑。”

歷史記載

藥王廟廟會藥王廟廟會

明清兩代,北京藥王廟有10處,其中最著名的有4座,即東直門內的小藥王廟(又叫東藥王廟),地安門外西步量橋的西藥王廟,安定門內的北藥王廟和崇文門外東曉市的南藥王廟。 東藥王廟在原東直門內46號,屬積慶坊。據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載,該廟為“萬曆三年太監馮保建,上賜額普濟藥王廟,內庭施藥於此”。清代吳長元《宸垣識略》也記載:“福世藥王廟在東直門內街北,明萬曆有御製碑。”

《北京市文物騰跡大全》(東城區卷)記載:東直門內大街85號(原46號)有廟坐北朝南。據50年代調查,該廟很大,山門為歇山調大脊筒瓦頂,兩旁各有角門一座,額書“敕建福世普濟藥王廟”;山門內為天王殿,面闊三間10米,進深8米,硬山調大脊筒瓦頂,前有月台,殿前有螭首方座石碑一座,額篆“敕建福世普濟藥王廟碑銘”,明萬曆年間立。

《日下舊聞考》、《光緒順天府志》也均記載藥王廟有明萬曆年間碑。從文獻記載可知,該廟原有三殿,前殿供奉釋迦牟尼像,中殿是藥王殿,供奉伏羲氏、神農氏,並有張仲景、孫思邈等。藥王是神化了的古代名醫或傳說中的名醫,如傳說曾嘗百草的神農氏以及扁鵲等。民間傳說孫思邈因救活一條白蛇而被尊為藥王。後殿是兩層樓式佛殿,供奉觀世音菩薩眼光娘娘送子娘娘。1937年調查時,該廟由白賢珍道士住持。

藥王廟屬道教廟宇,除每月朔望開廟外,歷年四月二十八日傳為藥王聖誕,照例在藥王廟舉行廟會,香火旺盛。廟會上有不少香客前來燒香,廟內外均有小商販,都是賣酸梅湯、汽水等清涼飲料的。民國後逐漸冷落。1985年調查時,山門及各殿尚存,萬曆碑已無下落,該廟刻有“敕建福世普濟藥王廟”等銘文的大鐘已移至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陳列

藥王廟介紹

藥王廟廟會藥王廟廟會

西藥王廟在地安門外海子西側,臨西步量橋。《春明夢余錄》:“皇城內河來自玉泉山,經高梁橋分而為二,一灌城院;一從德勝水關匯入後湖,至藥王廟西橋下流入禁地。”于敏中等人椐實地考察予以更正,指出“今藥王廟東有橋名西步量橋,玉河水由此入”。其東還有火神廟,即火德真君廟。西藥王廟為明末大太監魏忠賢所修。《淥水亭雜識》載,該廟為“天啟中魏忠賢所建也,落成時帝加獎諭,賜賚甚厚。”由於西藥王廟瀕臨什剎海,風景優美,當年遊客很多。每逢朔望開廟,燒香者眾多。崇禎時,作惡多端的魏忠賢被誅,人們把當時廟前的歌功頌德碑盡行搗毀。廟會也逐漸消失。

北藥王廟在舊鼓樓大街。《宸垣識略》載,該廟為“明嘉靖中建,有本朝順治間大學士洪承疇碑二”。至民國時,秋生考察記載,當時“廟雖大半坍塌,古碑尤存”。清《燕京歲時記》:“小藥王廟在東直門內路北,北藥王廟在舊鼓樓大街。自正月起,每朔日、望日有廟市,市皆婦女零用之物,無甚可觀。”

南藥王廟

藥王廟廟會藥王廟廟會

規模最大的南藥王廟在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建於明代末年。相傳為武靖侯李誠銘出資所建。清康熙年間重修,殿宇宏偉。據明《帝京景物略》載,廟祀有三皇,即伏羲神農黃帝。其次有:“左次,孫思邈,曾醫龍子,出千金云乎龍藏者;右次,韋慈藏,左將一丸,右蹲黑犬,人稱藥王也。側十名醫、三皇時之岐伯、番公、秦之扁鵲,漢之淳于黃、張仲景,魏之華佗,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蓋儒道服不一矣”。院內有碑,廟前有兩尊大鐵獅子,山門牆上寫著“敕封藥王廟”。進入山門,兩側是鐘鼓樓,樓前有兩個大旗桿,每年臘月掛紅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底。廟宇分三層,第一層正殿,東西各有三間配殿。第二層正殿為玉皇殿,東配殿為斗姥娘娘殿,西配殿有九位聖母。第三層是三清殿,正殿五大間,正中供三清,兩側十餘位天神。整個南藥王廟占地20餘畝。明末清初,這裡香火極盛,每月朔望及藥王爺生日燒香進香人絡繹不絕。

據《帝京歲時紀勝》載,廟會期間,“拜廟進香者多不得入廟,於神路街外設香池數處,焚香遙拜”。而《帝京景物略》記載,“月朔望,焚楮香,祈報弭焉。男女彭彭然,晨夙興,午余罷。”歷年四月二十八日為藥王爺生日,在廟內戲台上演戲慶祝。藥王廟還養魚種花,設過花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後,南藥王廟周圍出現各種手工業作坊,春秋做小帽,夏天做草帽,冬天做氈帽、皮棉帽,以後又出現荷包、手巴掌、布襪子、鞋墊等批發貨攤。因為南藥王廟的老道允許一些作坊把設攤用的工具和貨物暫存在廟裡,所以,大部分貨主攤商遷至南藥王廟前營業,這樣,沒有廟會期間,這裡也有集市,而生意愈加興旺。到民國初年,市場從原來十幾個貨攤,發展到五六十個。到20年代,藥王廟周圍有攤販近300個,最初主要是趕廟會擺攤的小商小販和四鄉八鎮的商販,後來一些外地客商也來藥王廟辦貨。解放前夕,南藥王廟百貨批發市場紛紛倒閉,大多數批發商店也奄奄一息,整個市場前景暗淡。

藥王廟藥王廟

解放後,恢復了南藥王廟百貨批發市場。到1954年,南藥王廟百貨批發市場很快出現繁榮。1955年,這個市場已有攤商3000多戶。到1956年,結束了南藥王廟百貨批發市場的歷史。南藥王廟現為中學所在地,為崇文區文物暫保單位 南藥王廟。在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建於明末,相傳為武靖侯李誠銘出資所建。清康熙年間重修,殿宇宏偉。奉祀伏羲、神農、黃帝孫思邈韋慈藏。還有“三皇治世”以來的諸名醫:三皇時的岐伯雷公秦朝扁鵲漢朝淳于意張仲景,魏之華陀,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朝李景和塑像道裝,儒服者不一。 院內有碑,皆恭順侯吳惟英所書。廟內有一戲台,為昔日酬神之所,台上有匾額“道濟群生”四個字。舊時,每逢朔望各開放一日。香火很盛,除夕夜至大年初一徹夜不斷,拜廟進香者,多不得入廟,於廟外設香池數處,焚香遙拜。歷年四月二十八日為藥王爺生日,在廟內戲台上演戲慶祝。北藥王廟在舊鼓樓大街迤北,系明嘉靖年間(1522-1567)建立。廟內有明末宰相洪承疇碑二。三為後海藥王廟,在地安門外什剎海西,為明天啟年間(1621—1628)魏忠賢所建,沿堤傍柳,風景甚佳。每逢朔望開廟,燒香者眾多;四為小藥王廟,在東直門大街路北,廟址狹小,僅一層殿,內供藥王。平日不開放。每年藥王生日則有不少香客前來燒香。廟內外均有小商販,所售皆婦女日用小百貨和汽水、酸梅湯等清涼飲料。

魏忠賢的生祠

北京的藥王廟有十餘處,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座,即東直門內的小藥王廟,又叫東藥王廟,什剎海西邊的西藥王廟,舊鼓樓大街北端路西的北藥王廟和崇文門外東曉市的南藥王廟。而在這四座藥王廟中南藥王廟是規模最大的。南藥王廟在崇文門外東曉市街路北,始建於明天啟年間,為武清侯李誠銘所建。不過最初李誠銘也不是為了建藥王廟,而是為大太監魏忠賢建的生祠,這座生祠名“鴻勛”。

藥王廟藥王廟

魏忠賢當年在朝中一手遮天,為所欲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普通官員,被其迫害者不計其數,因此許多人為了保全自己,對魏忠賢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他們有的拜魏忠賢為乾爹,還有的對他行五拜三叩禮,呼九千九百歲爺爺。為了表達對魏忠賢的忠心,有人就興起了為其建造生祠之風。生祠就是為歌頌和祝福當時還活著人的功德,而建立的祠廟。從天啟六年開始為魏忠賢建造的生祠比比皆是,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七十多座,光北京就有十二座之多。武清侯李誠銘本是國戚,他為了討好魏忠賢就在崇文門外東曉市也為其建了一座生祠。沒想到崇禎皇帝登基後,魏忠賢的“死期”就到了。崇禎皇帝早就對魏忠賢不滿,他登基不久就著手收拾魏忠賢和他的一乾黨羽,最後魏忠賢畏罪自殺,崇禎皇帝幹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魏忠賢一死,從前阿諛奉承他的人也紛紛被治罪,李誠銘因是國戚而免罪,但是魏忠賢的這座生祠就不能再辦下去了,被沒收後敕封為藥王廟。

這座藥王廟占地二百多畝,有廟房近二百間。由於曾是魏忠賢的生祠,所以建築考究,廟內青石為基,青磚砌牆,磨磚對縫,雕樑畫棟,雄偉莊重。此廟在清康熙年間曾重修過。藥王廟舊址現改建為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現在在十一中校園裡還有藥王廟復建的建築,主要是藥王殿三間,三清殿五間及前中院東西配殿等建築。舊時南藥王廟每逢初一、十五兩日有廟會。在明末清初時,藥王廟香火極盛,元旦、除夕徹夜不斷,而以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最為熱鬧。這一日是藥王誕辰日,從四月中旬開始,進香拜神者就蜂擁而至,有的甚至擠不進廟門,於是藥王廟就在廟外神路街設香池數處,供香客們焚香遙拜。歷年四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在廟內戲台還會演戲慶祝。而清中期以後,香火逐漸冷落了。但來此趕廟會的人越來越多。藥王廟曾養魚種花,廟會上設過花市。藥王廟廟會,在廟內以售賣各種風味小吃為主,廟外商販雲集,各種遊藝、貨品琳琅滿目。每月逢朔望之日以藥王廟為中心,漸漸形成了一個貿易市場,由此東曉市街便發展繁榮起來。

北京傳統廟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