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藥王廟

南藥王廟在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建於明末,相傳為武靖侯李誠銘出資所建,廟會期間有很多古代巫術遺存的封建迷信活動。

建築簡介

明清兩代,北京藥王廟最著名的有四座。最大的系南藥王廟。在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建於明末,相傳為武靖侯李誠銘出資所建。清康熙年間重修,殿宇宏偉。奉祀伏羲神農黃帝、孫思邈、韋慈藏。還有“三皇治世”以來的諸名醫:三皇時的岐伯、雷公,秦朝的扁鵲,漢朝的淳于意、張仲景,魏之華陀,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朝的李景和。

南北藥王廟

塑像道裝,儒服者不一。院內有碑,皆恭順侯吳惟英所書。廟內有一戲台,為昔日酬神之所,台上有匾額“道濟群生”四個字。舊時,每逢朔望各開放一日。香火很盛,除夕夜至大年初一徹夜不斷,拜廟進香者,多不得入廟,於廟外設香池數處,焚香遙拜。歷年四月二十八日為藥王爺生日,在廟內戲台上演戲慶祝。
北藥王廟在舊鼓樓大街迤北,系明嘉靖年間(1522-1567)建立。廟內有明末宰相洪承疇碑二。三為後海藥王廟,在地安門外什剎海西,為明天啟年間(1621―1628)魏忠賢所建,沿堤傍柳,風景甚佳。每逢朔望開廟,燒香者眾多;四為小藥王廟,在東直門大街路北,廟址狹小,僅一層殿,內供藥王。平日不開放。每年藥王生日則有不少香客前來燒香。廟內外均有小商販,所售皆婦女日用小百貨和汽水、酸梅湯等清涼飲料。

廟會來由

南藥王廟在崇文門外東曉市街路北,始建於明天啟年間,為武清侯李誠銘所建。不過最初李誠銘也不是為了建藥王廟,而是為大太監魏忠賢建的生祠,這座生祠名“鴻勛”。
魏忠賢當年在朝中一手遮天,為所欲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普通官員,被其迫害者不計其數,因此許多人為了保全自己,對魏忠賢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他們有的拜魏忠賢為乾爹,還有的對他行五拜三叩禮,呼九千九百歲爺爺。為了表達對魏忠賢的忠心,有人就興起了為其建造生祠之風。生祠就是為歌頌和祝福當時還活著人的功德,而建立的祠廟。從天啟六年開始為魏忠賢建造的生祠比比皆是,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七十多座,光北京就有十二座之多。
武清侯李誠銘本是國戚,他為了討好魏忠賢就在崇文門外東曉市也為其建了一座生祠。沒想到崇禎皇帝登基後,魏忠賢的“死期”就到了。崇禎皇帝早就對魏忠賢不滿,他登基不久就著手收拾魏忠賢和他的一乾黨羽,最後魏忠賢畏罪自殺,崇禎皇帝幹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魏忠賢一死,從前阿諛奉承他的人也紛紛被治罪,李誠銘因是國戚而免罪,但是魏忠賢的這座生祠就不能再辦下去了,被沒收後敕封為藥王廟。
這座藥王廟占地二百多畝,有廟房近二百間。由於曾是魏忠賢的生祠,所以建築考究,廟內青石為基,青磚砌牆,磨磚對縫,雕樑畫棟,雄偉莊重。此廟在清康熙年間曾重修過。藥王廟舊址現改建為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現在在十一中校園裡還有藥王廟復建的建築,主要是藥王殿三間,三清殿五間及前中院東西配殿等建築。
舊時南藥王廟每逢初一、十五兩日有廟會。在明末清初時,藥王廟香火極盛,元旦、除夕徹夜不斷,而以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最為熱鬧。這一日是藥王誕辰日,從四月中旬開始,進香拜神者就蜂擁而至,有的甚至擠不進廟門,於是藥王廟就在廟外神路街設香池數處,供香客們焚香遙拜。
歷年四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在廟內戲台還會演戲慶祝。而清中期以後,香火逐漸冷落了。但來此趕廟會的人越來越多。藥王廟曾養魚種花,廟會上設過花市。藥王廟廟會,在廟內以售賣各種風味小吃為主,廟外商販雲集,各種遊藝、貨品琳琅滿目。每月逢朔望之日以藥王廟為中心,漸漸形成了一個貿易市場,由此東曉市街便發展繁榮起來。
藥王廟會是民間的藥王節,舊時的藥王節是中國神仙文化與中醫文化在民間雜合的產物。錦州地區把伏羲神農、軒轅作為主神,兩旁排列扁鵲、孫思邈、王叔和等神醫牌位的三皇廟作米藥王廟者為多。
廟會期間有很多古代巫術遺存的封建迷信活動。諸如用紙紮下個替代病人的紙人,拿到藥王廟會上去燒掉,謂之“燒替身”;讓許過願的小孩到廟上跳過一條板凳,然後逃出廟去象徵逃脫了小鬼的追索,謂之“跳牆”;把成串的鹹菜疙瘩掛在一個象徵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藥王傳說

傳說藥王是壯醫藥神。他發現藥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藥、採藥、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藥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藥王並進行採藥防病活動。農諺說:“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這是根據錦州地區的氣候特點總結出來的農事活動經驗。
藥王廟會是民間的藥王節,舊時的藥王節是中國神仙文化與中醫文化在民間雜合的產物。錦州地區把伏羲、神農、軒轅作為主神,兩旁排列扁鵲、孫思邈、王叔和等神醫牌位的三皇廟作米藥王廟者為多。廟會期間有很多古代巫術遺存的封建迷信活動。諸如用紙紮下個替代病人的紙人,拿到藥王廟會上去燒掉,謂之“燒替身”;讓許過願的小孩到廟上跳過一條板凳,然後逃出廟去象徵逃脫了小鬼的追索,謂之“跳牆”;把成串的鹹菜疙瘩掛在一個象徵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約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他蒐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縣)學道,鍊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鹹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藥物,為人治病。他蒐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
他蒐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藥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到暮年,體態特徵和生理、病理都有變化。欲求長壽,須注意飲食起居等養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養性序第一》中特彆強調老年人“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並“兼之以導引、行氣”及“房中補益”之術。他對人之衰老過程和表現,心理特徵和變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醫療等都有全面的觀察和深透的分析。認為老年人當從事諸如調氣、按摩、導引、行氣以及散步等適合老人特點的活動,從而豐富了道教內修的內容與方法,並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認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懸邈,雲跡疏絕,徒望青天,莫知升舉”。但他把煉丹作為製藥的手段,其目的在於救急濟危。他煉製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亂,腹病脹滿,屍�e惡風,癲狂鬼語,盅毒妖魅,溫症”。史載其著作計三十餘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