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

朔望

朔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同的時刻。這時月球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望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差 180°的時刻。這時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當 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陰暗的一面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曆每月的初一。東漢以前的 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當作不變的常數,以朔望月的周期來算朔,算出的朔後來稱作“ 平朔”東漢前後發現了 月亮運動的不均勻性,此後人們就設法對平朔進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稱為“定朔”。

概念

當 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陰暗的一面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曆每月的初一。

當 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朔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同的時刻。這時月球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幾乎和太陽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為照不到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是看不見的。望是指月球與太陽的地心黃經相差 180°的時刻。這時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滿太陽光,所以從地球上看來,月球呈光亮的圓形,叫作滿月或望月。從朔到下一次朔或者從望到下一次望的 時間間隔,稱為一朔望月,約為29.53059日。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因為月球繞地球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運動都是不均勻的,二者之間也沒有簡單的關係。因此,每兩次朔之間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最長與最短之間約差13小時。在 中國古代 曆法中,把包含朔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時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並以朔日作為一個朔望月的開始。在曆日的安排中,通常為大小月相間,經過15~17個月,接連有兩個 大月。

東漢以前的 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當作不變的常數,以朔望月的周期來算朔,算出的朔後來稱作“ 平朔”東漢前後發現了 月亮運動的不均勻性,此後人們就設法對平朔進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稱為“定朔”。首次載有這種修正算法的 曆法,是 劉洪創製的《 乾象歷》。隋代 劉焯的《 皇極曆》,才把日行也有 遲疾(就是地球繞 日運動不均勻性的反映)的因素考慮到“定朔”的計算中去。

另釋義

1.同時這也是兩個極端,“無月為朔,滿月為望”。表達了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渴望、希望之情,同時也說明了大自然不變的規律,由無到有,由有到無,生生不息,生生不滅!

2.文言文中朔望意為農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如百官朝參如朔望(各級官員仍然在每月初一與十五上朝參見)(《明史 張寧傳》)

月相原因

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的一部分反射出來,這樣,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隨著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周期變化。進一步說,雖然月亮被太陽照射時,總有半個球面是亮的,但由於月亮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時時改變著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對著地球的半個球面與被太陽照亮的半個球面有時完全重合,有時完全不重合,有時小部分重合,大部分不重合;有時大部分重合,小部分不重合。這樣月亮就表現出了陰晴圓缺的變化。

“朔”發生的原因

“望”發生的原因

月相

一、新月(農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二、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三、上弦月(農曆初八左右):90度;

四、盈凸月(農曆初九左右-----農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五、滿月(望日,農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六、虧凸月(農曆十六左右-----農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七、下弦月(農曆二十三左右):270度;

八、下峨嵋月(農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農曆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即不見月亮。

以上有四種主要月相:

新月(農曆初一日),

上弦(農曆初八左右),

滿月(農曆十五日左右),

下弦(農曆二十三左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