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慈藏

唐代醫學家。名訊,以字行,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初為道士,精於醫術,於武則天時任侍御醫(684-704年),後於中宗景龍間(707-709年)任光祿卿,主管宮廷飲食,與當時名醫李虔縱、張文仲齊名。晚年告老辭歸,為鄉里所重,人尊之為“藥王”,常於藥王廟中塑象祭祀之,以示敬重。

基本信息

簡介

唐代醫學家。名訊,以字行,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初為道士,精於醫術,於武則天時任侍御醫(684-704年),後於中宗景龍間(707-709年)任光祿卿,主管宮廷飲食,與當時名醫李虔縱張文仲齊名。晚年告老辭歸,為鄉里所重,人尊之為“藥王”,常於藥王廟中塑象祭祀之,以示敬重。

藥王由來

《中華醫史雜誌》1996年第2期上發表了鄭金先生《中國歷代藥王及藥王廟探源》(以下簡稱鄭文)一文,拜讀之後,覺得確是一篇考證和議論俱美的文章。但在閱讀之際,也對文中的一些提法有疑惑。
一、鄭文說:“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1566)載曰:‘韋訊,道號慈藏(或有斷句為‘韋訊道,號慈藏’者)。……世仰為藥王,醫家多祀之。’古醫書所載藥王以此為早。”事實上,有更早者。198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明代熊宗立名方類證醫書大全》,附有熊宗立的《醫學源流》。《醫學源流》自撰跋文,署明寫作時間是“景泰新元庚午”(1450)。文內說:“愛隋唐已來,真人孫思邈、藥王韋慈藏等,皆有動天地、感鬼神、驚人駭俗之藝,歷代推為名醫也。”可見該文比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記載“藥王(韋慈藏)要早一個世紀。
還有比《醫學源流》更早記載者,這就是宋代許慎齋的《歷代名醫探源報本之圖》。《醫學源流跋》云:“……宋代許慎齋又錄唐及五季宋金數代之人,如通真子劉元賓、潔古老人張素元等,序次以續乎伯宗所作,名之曰《歷代名醫探源報本之圖》。”而《醫學源流*藥王韋慈藏》說:“藥王姓韋氏,名訊,道號慈藏,醫中之聖,藥中之王。靈應如神,人皆仰之,今醫家皆圖繪其像而祀之。《名醫圖》贊曰:‘大唐藥王,德號慈藏,老師韋訊,萬古名揚。’“可見《名醫圖》的讚詞中記載了藥王韋慈藏。考《醫學源流》,書內多次引用了《歷代名醫圖》、《名醫圖》的內容,最末一次引用的是“按《歷代名醫圖》:金有何公務、侯得和、馬宗素、楊從政、袁景安”,這正與許慎齋之書收錄名醫迄於金代相吻合。因此,在沒有更可靠的證據出現之前,只能說《名醫圖》、《歷代名醫圖》都是許慎齋《歷代名醫探源報本之圖》的簡稱,是這本古醫書最記載了藥王韋慈藏。
二、鄭文說:“至明代醫藥書中,藥王稱號被移植到唐代醫家韋慈藏的名下。先是徐春甫在《古今醫統》說韋訊(道號慈藏)被玄宗封為藥王,此後陳嘉謨《本草蒙筌》再加敷衍:‘藥王韋氏,名訊,道號慈藏,大唐人。醫中之聖,藥中之王。靈應如神,人皆仰之。今醫家皆繪其像而祀之。歷代名醫圖贊曰:大唐藥王,德號慈藏。老師韋訊,萬古名揚。’該書第一次配上了一幅藥王圖。”這段話可能有兩處提法不當。第一,藥王稱號被移植到韋慈藏名下,並非出於明代,而是出於宋代許慎齋的《歷代名醫探源報本之圖》。第二,從“藥王韋氏”到“萬古名揚”一段文字並不見於《本草蒙筌》,而是見於熊宗立的《原醫圖》一書中。《原醫圖》大約成書於成化十二年(1476),是現存最早圖文皆備的醫家傳記專書。明代末年,劉孔敦曾將此書附刊於《本草蒙筌》卷首,並把書名改作通俗易懂的《歷代名醫圖姓氏》。另外書林劉氏也曾在明代末年將《原醫圖》附刊於《本草蒙筌》卷首,但把書名改作《歷代名醫考》。可見“該書第一次配上了一幅藥王圖”中的“該書”,也指的是《原醫圖》,而非《本草蒙筌》。
三、鄭文說:“宋代民間曾把唐代的韋善俊稱作藥王,元代道書則記載韋古是唐玄宗所稱的藥王,明代徐春甫把藥王一名轉嫁給了唐代醫家韋慈藏。”似乎藥王主人的置換是以時間為序、單線式的。但如果韋慈藏在宋代即有藥王之稱一說成立的話,也許此觀點就靠不住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