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廟廟會

灶君廟廟會

老年間相傳農曆八月初三是灶君的生日,所以老北京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一至初三會舉辦“灶君廟會”。

基本信息

老年間相傳農曆八月初三是灶君的生日,所以老北京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一至初三會舉辦“灶君廟會”。

灶君廟廟會灶君廟

灶君

灶君即老百姓俗稱的灶王、灶王爺。“灶”以前稱為爨,後在春秋時代改稱為“灶”,在戰國七雄時代將“灶”尊譽為“灶君”,亦稱“灶神”。早期的灶君顯然有男女兩種形象。 《莊子·達生》篇,灶有髻。司馬彪注云:“髻,灶神名,著赤衣,狀如美女”。道家古籍上則把灶神說成是崑崙山上的“崑崙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四則曰:“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資料載述,先祖炎帝、火神祝融曾經也任過灶神之職,可見非同一般。 《淮南子·汜論訓》 :炎帝作火而死為灶。

記載

《周禮》注,顓頊氏有子曰黎祀為灶神。後人把這兩種形象結合到一起,所以有了“灶神公婆”的說法。這些說法都告訴我們灶神是管人間之火的。古代社會人們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禦野獸、治疾防毒都離不開火的燃燒。民以食為天,隨著火的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就離不開灶火了。老北京及全國各地都建有許多灶王廟,家家戶戶也都要在灶間供奉灶王爺。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灶王生日,臘月初一跳灶王,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臘月三十接灶王爺等舉行多次祭灶典儀。老北京的家庭按照民間過生日吃“挑壽麵”的習俗,要在灶王爺畫像前供上三碗壽麵條並焚香禮拜。老北京有多座灶君廟祭祀灶君,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廚行把灶王爺視為自己這個行當的祖師爺,每年的廚業行會要鄭重其事的組織廚師三次去灶君廟祭拜。如同木匠業拜魯班,茶葉行拜陸羽一樣。廚師的職業,二千多年前就有了。烹飪自古在人類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廚師們以灶君為始祖,故八月初三這天也稱為“廚師節”,舉行“灶君會”的活動。八月初三,是老北京惟一盛行的行業界的“節”,它盛行於明清之時,直到七·七事變前都有活動。這一天老北京的廚師集中在灶君廟或祠堂內在舉行祭祖活動後還要交流技藝經驗、收授門徒、牽線找工作等,最後是請戲班演大戲。這一天,許多廚師出身的飯莊老闆也前來祭灶神,一是向大家表示不忘本,二以希冀經拜祖後灶王爺能保障自己的生意賺錢興隆發財。

老北京時最大的灶君廟(又稱都灶君廟)坐落在崇文門外東花市大街路北。該灶君廟有三層大殿,每殿有房三間,中殿有前後門可穿堂而過,正殿供著灶君及灶君妻子(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灶君頭戴禮冠,身穿朝服,黑髯。清代吳長元的《宸垣識略》中曰:“都灶君廟在花兒市,明建,無碑可考,有古柏一。本朝康熙間重建,有國子監祭酒孫岳、翰林院編修馮雲驌二碑。門外鐵獅子二,康熙初年鑄。每年八月初一、初二、初三日廟市。”筆者青少年時,就住在東花市北面的一條胡同里,我家是老北京人,聽父輩人講,在舊時這裡的“灶君會”的廟會非常熱鬧,廟會開放時八大堂、八大樓、八大春、八大居等有名的酒樓、飯莊的廚師以及一些不起眼的小飯館的廚師和平民百姓均進廟焚香拜灶君。廚行的學徒還要在此舉行拜師、謝師、出師的儀式。屆時廟門外有很多售賣日用雜品、兒童玩具和各種小吃乾果的攤位。尤其因臨近中秋,這裡擺有很多賣兔兒爺和水果的攤子,以及花市特有的各種絹花、裝飾品攤位,吸引著眾多內外城的百姓前往遊覽。尤其灶君廟前的那對鐵獅子更吸引遊客前往觀看撫摸。這一雄一雌的鐵獅子,高約二尺,相顧而視威風凜凜。它們是康熙己巳年(1689年)間崇文門外上頭巷童子聖會的同仁誠獻的。後因年深日久和任人騎耍玩摸,這對鐵獅子已被磨得光滑發亮。筆者小時候也曾經多次騎過它們呢!鐵獅子給灶君壯了門面,所以在老北京留下了“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的歇後語。

民國以後

民國以後,因為灶君廟的房屋年久失修,殿堂破舊神像損壞已成危房,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時,由附近的回民國小董事會(董事長是馬連良之父馬西園)集資籌款買下灶君廟的地產,再經馬連良等校董多次組織京劇義演籌資於1941年11月改建成回民國小的新校舍。從此一座有樓房的新國小代替了原有的灶君廟,新學校定名為“穆德國小”,不過那對鐵獅子作為古蹟還保留著。當時很多適齡兒童都爭相報考該學校。小時候,我特別喜歡那對鐵獅子,愛屋及烏,央求父母讓我轉學,父母架不住我的懇求,也曾帶我前去報考,終因不是回族兒童而未能如願。這對鐵獅子在“文革”動亂時期曾“丟失”,八十年代初期穆德國小一位校董的後人偶然發現它們在中國工藝美術進出口公司倉庫內被收藏保護。後來北京市政府根據花市回族民眾的反映,將這對300年歷史的鐵獅子運回穆德國小。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從報紙上得到這個訊息,還特地去了趟學校,親手摸了摸這童年的夥伴。

北京傳統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