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寺廟會

黑寺廟會

黑寺有二,前黑寺和後黑寺。《燕京歲時記》載:“所謂黑寺,蓋指鐵色琉璃而言,今亦無之矣!”前黑寺正名慈度寺,在德勝門外馬甸迤南,為喇嘛廟。每年舊曆正月二十三日,開廟一天,舉行打鬼。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黑寺在海淀區東升鄉馬甸村西。原為前後兩寺,中以一街相隔。兩寺與附近的黃寺同為喇嘛廟,因覆以黑瓦,故俗稱黑寺。

前黑寺  

前黑寺原名慈度寺,建於清朝初年。坐北朝南,有殿5重,民國年間燒毀。後黑寺原名察罕喇嘛廟,為東蒙察罕呼圖克圖活佛於清順治二年(1645)募化創建。 位置:位於海淀區東升鄉馬甸村西

寺坐北朝南,原有殿3重,寺門額曰“大清古剎”。寺內依次為天王殿、正殿、後殿、活佛倉和後院。正殿內供奉三世佛,並供有關羽像,故又稱關公殿;後殿供有清康熙皇帝賜予的無量壽佛;活佛倉後殿西北,為東西並排的兩座四合院式建築,有房屋20多間;後院有坐北朝南的大殿3間及耳房數間。

寺內還曾有明正德十年(1515)最勝寺大鐘一口,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寺中舉行打鬼活動。民國年間大殿焚毀,寺遂敗落。附近有馬甸清真寺等。

後黑寺

黑寺黑寺
後黑寺在前黑寺之北,又稱察罕喇嘛廟,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康熙皇帝賜無量壽佛二尊,供奉於大 殿內。每年正月十五日及二十三日開廟兩天,正月十五日為“演鬼”;二十三日為打鬼。

廟會

黑寺一角黑寺一角
喇嘛廟的打鬼形式不一,但各寺均大同小異。黑寺打鬼的儀式與雍和宮略有不同。

打鬼之日,殿上廣陳供養,燃燈數百盞。殿的四角,各豎一面大旗,上繪四大天王像。

儀式開始時,由喇嘛“戳由巴”鳴金,招集僧眾上殿。“朝爾吉”以下的“勺撒”、“喇木占巴”、“噶卜處”、“溫則忒”、“德穆齊”、“哈愣”、“哈絲規”、“哈素爾”、“班第”、“哈由巴”、“戳由巴”、“骨念爾”、“顫嗎”、女喇嘛“尺巴甘赤”等皆列座。

首先由一喇嘛名“茶勃勒氣”往眾喇嘛手上撒淨水少許,謂之“打淨”,然後以醍醐拌麵,做成施與眾鬼吃的“胡朗八令”。

開始是由“班第”扮的二鬼,跳躍舞蹈。象徵邪祟初露,夜叉神奉大白傘蓋佛巡遊,見之欲以擒拿,但僅向其一

呼,即逃匿無蹤了。此時柄鼓、大鈸,以及一丈多長的大銅號——“鋼凍”合奏的西番樂,聲震殿字。一些小喇嘛們為了擴大場地,便揚起了白土子,說被沾上的一年晦氣,所以觀眾們自動後撤。

隨著西番樂的節奏,“哈素爾”十二人,戴著面具,裝扮天神天將,雙雙舞蹈,出殿庭而下。又有“哈愣”十人,扮成十地菩薩,穿著五彩斑爛的錦衣,手執骷髏天靈蓋碗、人棒骨以及降魔叉杵等法物,大舞特舞,象徵要以佛法收伏邪魔。隨後,溫則忒宣開經偈,眾喇嘛高聲唪誦經咒。這時“喇木占巴”扔了“八令”面,表示向眾鬼施食。再由二喇嘛扮成的牛頭護法,鹿頭護法邊舞,邊持刀砍地,作殺鬼之勢,表示將邪魔正法。最後,一喇嘛盔甲戎裝,持方天戟,從殿上吐著火焰跳躍而出,表示打鬼告捷。這時,觀眾們都不約而同地向其頂禮膜拜,還有的蒙藏香客、遊人把事先準備好的哈達獻上去。

跳罷“布扎”,就要送鬼——把一個象徵鬼的面人送到山門外火化。送鬼的行列浩浩蕩蕩。

凡扮演鬼怪的走在最前面,有少壯的喇嘛在“鬼怪”兩旁,甩著大鞭子,啪啪作響。名義上是“打鬼”,實際上是開道,遇有觀眾向前擁擠的,亦用作示威警告。還有時竟揚起了白土子,以驅散遊人。有的無賴故意挑逗,則喇嘛們追打越急,觀眾笑聲,此起彼伏。

扮演天神、護法的緊跟其後。兩旁有執旌旗、幡幢、傘蓋者,有如紅白口上的執事。後邊抬一紙身、油麵腦袋的“鬼”。

樂隊為二人拉著“鋼凍”二人吹;二人扛鼓二人打;後有一對大鈸。再後邊則是頭戴雞冠帽的“格布黑”(執法喇嘛),最後,是一頂大黃轎,內坐著“呼圖克圖漢”(活佛)。; 凡擠不到廟裡看跳布扎的觀眾,一律等著看送鬼。因此,送鬼行列一露頭,各玩藝場子的觀眾,各貨攤旁的人們一鬨而散,全都去看“鬼”。此是,打鬼活動的最高潮。

送鬼之後,遊人們紛紛扛著大糖葫蘆,風車,小孩們脖子上掛著大串山里紅,紛紛散去。此時“紫陌飛塵,輕車駟馬,魚貫入城”。一年一度的黑寺打鬼就宣告結束了。

相關詞條

北京傳統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