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空山廟會

蘊空山廟會

蘊空山廟會又稱蘊空禪院廟會,始於東漢。是以地方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民眾性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是關中東部地區著名的廟會之一。蘊空山廟會保留了眾多地方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民間工藝。這些活動不但承載著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且保護了地方傳統文化。

廟會簡介

蘊空山廟會,又稱“蘊空禪院廟會”,始於東漢。是以地方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民眾性活動和民間文化活動,是關中東部地區著名的廟會之一。它承載著大量的地方民俗事項,受到了當地民眾的重視。同時,也保留了關中東部地區,特別是華縣及周邊的以民間信仰為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是研究關中東部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依據,在民俗學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蘊空禪院,位於陝西省華縣大明鄉政府西南3公里的蘊空山北麓。舊名“雲寂寺”。該寺院廟建於漢代。因“懸棺”而盛名,加上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棺內葬者普乾禪師,出家前是崇禎皇帝的四太子,在華縣舉兵抗清。為了喚起百姓對大明江山的擁戴,他首先在方圓建造寺廟來保護自己,在短時間內相繼建起興國寺、護國寺、蘭若寺等廟宇。同時,他還將住地周圍的村莊命名為大明、崇寧、崇安。隨後,又派生出了朱張、南王、忠王等村名。

後來,因復國無望,於1674年農曆三月十七在雲寂寺出家,法號普乾。自從四皇子(普乾法師)到該寺出家修行,又將“鳳凰山”改為“蘊空山”、“雲寂寺”,後改成“蘊空禪院”。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的誓願,故普乾法師圓寂後以“懸棺”葬之。後人為了紀念普乾禪師,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集聚蘊空禪院上寺還願。久之,形成了今日的蘊空山廟會。

基本內容

蘊空禪院的古建築

圖1 蘊空禪院 圖1 蘊空禪院

1、北面三間“大雄寶殿”塑有釋迦牟尼佛像。

2、南面三間“十八羅漢”大殿(被毀)卷棚(被毀)“懸棺陵”、“漢塔、宋塔、清塔三個塔均有塔碑(文)。

3、東面有:“藥王洞”、“送子娘娘洞”、“關公洞”,這幾個洞由北向南依次排列。

4、西面有“廂房”供師徒食宿之處。

5、院門三間,門上懸掛“雲寂寺”牌子(被毀)。

6、院內有直徑約一米大的鐵鐘兩個(被毀)以上組成一座完整的古建四合院。

蘊空禪院廟會主要活動

圖2 蘊空山 圖2 蘊空山

1、北殿“大雄寶殿”擊罄念經、叩頭、燒香。

2、東面:

“藥王洞”祭神求藥免除病魔。

“送子娘娘洞”祭神、祈禱、求子。

“關公洞”崇拜英烈,為國為民效忠。

3、南殿數“羅漢”。

4、瞻仰中外歷史奇蹟——懸棺。

5、遊覽觀光“三塔”(漢塔、宋塔、清塔)。

6、禪院向南約兩華里之處,途經“野雞嶺”到“石破嘴”有一石屋,乃是“普乾法師”避靜安神之室。

除此之外,附近的五社村民捧香盤、供品,從四面八方排著隊向禪院奔去,這時“三眼槍”鳴槍祭拜。山上山下,峪道、峪口、河邊、林蔭下賣吃食的攤販高聲吆喝,人流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商販、雜耍、自樂班、秧歌、鑼鼓、社火、皮影、科技圖書、字畫交易、地攤問診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各具特色。這些場面組合在一起,顯得格外熱鬧。民眾在此遊覽,既豐富了知識,又陶冶了性情,還活躍了文化生活。

傳承譜系

華縣“蘊空禪院”廟會表現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民眾性集體廟祭求福活動;一種是民眾性瞻仰觀光,思想、經濟方面的交流活動。“蘊空禪院”廟會,自雲寂法師、普乾法師以來,歷代傳承人相繼去世,五十年代至今,“蘊空禪院”已有四代傳承人。三十多歲的四川比丘尼果貞禪師來院修行期間,因生活艱苦外出雲遊,離開了寺院。傳承人有:

蔣錄娃,男,漢族,出生於1937年5月,現年72歲,大明鎮方寨行政村高嶺組人,國小文化程度,居士。1993年至1997年主持“蘊空禪院”,對保護、發展“蘊空禪院”起了很大的作用。

盧明娃,男,漢族,出生於1934年4月,現年76歲,大明鎮裡峪口行政村郝窯組人,國小文化程度,居士。1997年至1999年主持“蘊空禪院”,對保護、發展“蘊空禪院”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雲峰,男,漢族,出生於1931年9月,現年78歲,大明鎮漁池行政村青龍組人,國小文化程度,居士。1999年至2001年主持“蘊空禪院”,保護和發展了廟會的活動,對丟失的文物進行廣泛蒐集。

昊雪英,女,漢族,出生於1947年12月,現年62歲,大明鎮漁池行政村上榮村人,國中文化程度,居士。2001年至今,由縣統戰部、縣宗教局等相關部門指定為“蘊空禪院”負責人。對保護“蘊空禪院”的古建築群、組織廟會、開展各項廟祭活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基本特徵

“蘊空禪院”廟會的特徵是,在於它高度集中的反映了文化、文物、文明、考古的價值。與集市類廟會相區別,是典型的地方民間信仰活動廟會是高塘塬區的信仰文化空間。儒、釋、道和地方民間吉祥神共處一廟,香客各取所需。從而,形成了一種和諧相處的文化氛圍。

“蘊空禪院”廟會是高塘及周邊地區民間香會聯合組織的活動空間,是檔次較高的民間香會的聯合組織。表達了以平民為主體的社會各階層民眾祈福消災,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各種香會組織在廟會上展示技藝,宣傳善行福祉的思想。從而,使“蘊空禪院”香會旺感,遊客不斷。

“蘊空禪院”廟會活動的宗旨是:合會共議,民主自由,一秉虔心,公議助善,自辦廟會,體現了地方民眾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蘊空禪院”廟會是關中東部著名的廟會活動之一,承載著大量的民俗事項,受到早期民俗學者的高度重視,圍繞其進行的學術考察,綿綿不斷,一直延續至今。

歷史淵源

蘊空禪院位於大明鎮裡峪口村南的蘊空山上,“蘊空禪院”廟會,是地方民間古老傳統的廟祭活動。

據說,廟會可追溯到漢朝(漢塔為證),那時的山叫“鳳凰山”。相傳雲禪法師,駕雲仙遊,選擇寶地於此,建寺修院,設堂授經,改名為“雲寂寺”。1644年,明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琅由北京潛逃於此,厲兵秣馬,養精蓄銳,立志復明。幾經與清軍交戰後,不願生靈塗炭,禍及禪院,遂與之求和。

四皇子朱慈琅在大明寺穩定下來後,就開始謀劃反清復明的大計。為了喚起百姓對自己的擁戴,首先,在附近建造寺廟來保護自己,相繼建起了興國寺、護國寺、蘭若寺等廟宇(現金惠鄉境內)。隨著反清復明事業的發展,又將周圍的一些村莊命名為大明、崇寧、崇安。隨後,又派生出了朱張、南王、忠王等村名。

從此,朱慈琅住過的大明寺盛況空前。並在大明、高塘、金惠、崇寧塬上,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天也奇,地也奇,大清地盤豎起大明旗。說也怪,唱也怪,得了大明宮,屍棺懸空中”。

公元1674年(即康熙14年),朱慈琅帶兵三次與清兵交戰,第四次戰敗,與清政府議和。從此,四皇子上“鳳凰山”削髮為僧。1701年,康熙四十年正月十五日過後,朱慈琅自覺力不從心,喚來眾弟子,盤膝圍坐,曰:“吾乃氣數已盡,力不從心,寢宮建成,棺材懸空,終生大業未能如願”,從此,“蘊空”二字取代“鳳凰”二字,以了夙願,蘊空含蓄,顯而不露,秘而不宣啊……農曆三月十七日,普乾法師圓寂,享年73歲。

遵照普乾法師遺囑,弟子們將師傅的靈棺用鐵鎖懸掛在空中,意為“生不做清官,死不沾清土”,到底是“了空遺蹟”,還是“鐵鎖空了”,孰錯孰對,撲朔迷離,無疑又給懸棺染上了一層神秘而耐人尋味的色彩。不過,大家對四皇子“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錚錚鐵骨都敬佩不已。從此,在黃河流域出現了空前絕後的一具“懸棺”,吸進著國內外的遊客到此觀光旅遊。

蘊空禪院廟會歷史悠久,據考證,從東漢就有此習俗,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每逢農曆三月十七日,方圓幾百里的人們起早朝山奔廟會,祭拜祈福,遊人如織,寺院擊罄吟經,香菸繚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農曆三月十七日有三層含義,一是,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後,四皇子到華縣大明生活了十七年;二是,四皇子在蘊空禪院削髮為僧十七年;三是,普乾法師圓寂十七年後,正好湊成三個十七,因此,就以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定為蘊空禪院廟會活動日。還有一種說法,蘊空禪院廟會這一天,忌演《煤山上吊》這齣戲。若唱此戲,必下大雨。

每年三月十七日,觀光旅遊的人們絡繹不絕。從山下到山上,人們攀登“之”形的十八盤,途經一對大石,傳說四皇子朱慈琅從山下背糧路過此石時,遇見兩隻老虎面對面而臥,擋住去路,嚇的他急忙將糧食放在路邊,隻身逃離。後來,再次下山,才將糧食背上山。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才把這兩塊石頭叫作“歇虎石”。

又據傳說,四皇子朱慈琅繼續向山頂攀登,路過文章閣,經常進廟供奉孔聖人(一說是韓愈)。於是就漸漸形成了一種習慣,後來文人登山,必效仿之。

還有一種傳說,在山頂廟的東側,有一清泉,當時雲寂和尚來到此處,沒有水喝,到處找水。後來,在東側的山溝里用钁頭無意挖出一眼清泉,至今泉水淙淙,長流不息。

“蘊空禪院”的古建築風格為:原山下有一座雕樑畫棟、建築宏偉的大殿和占地數畝的大佛院,因年久失修而被毀。北面三間“大雄寶殿”塑有釋迦牟尼佛像。南面三間“十八羅漢”大殿,現已被毀。“懸棺陵”、據說原山上塔群林立,後因地震等原因,無數塔被毀,現僅留漢塔、宋塔、清塔,唯清塔碑文歷歷在目。

院門三間,門上懸掛“雲寂寺”現牌子已毀。院內有直徑約一米大的鐵鐘兩個,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鐘聲傳至遠方,民眾常常聽到鐘聲,現已被毀。以上所有建築組成了一座完整的別有風格的古建四合院 。

活動道具

各種香會服飾根據會種和角色的不同而定。如:武會開路演員的服飾多為青(黑)色。青緞、彩褲系絲絛和虎皮戰裙。皇后打杏黃色三角旗,身穿黃色號坎、黃色套褲、青布鞋、白布襪。廟會期間有大型社火、秧歌、皮影戲、自樂班等活動。按照扮演不同角色穿不同服飾。廟會的指揮者是陀頭,身穿黃衣黃褲,樵夫頭戴軟斗笠,身穿夸衣,賣藥先生頭戴紅纓子官帽,身穿補子服,漁翁頭戴軟斗笠,身穿黃色長袍,漁婆身穿彩裙,頭戴花斗笠,身披纓絡,公子穿彩色長衫,下穿彩褲,頭戴公子帽,老者上身穿大襟紅襖,下穿彩褲,頭戴冠箍兒,小二哥身穿花衣,彩褲,打鑼的穿彩衣、彩褲。

各廟會相同的道具是撥子旗、門旗、龍旗、鳳旗、彩旗、錢糧挑子、龍幌、香袋、會帖子等。

武會場所樂器主要是:鑼、鼓、鑔、鈸。文、武會號佛時的樂器主要是:笙、管、笛、嗩吶等。

主要手工製品一為貢,紅色毛線,下帶綢布條,寫有福字、鞭炮、香、表等物件為香客必備,稱為“戴福還家”。二為桃木拐杖,山桃木製,供香客登山助用,並可驅邪。

器具主要是大殿里的香爐、蠟扦、燭台、簽筒、花瓶、鐵罄。

地理環境

華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地處東經109°36′至110°2′48″,北緯34°12′27″至34°36′27″,面積為1127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人口36萬。西連渭南、西安,占風物之盛,南依巍巍秦嶺,享屏障之固;東臨少華山、西嶽華山,占五嶽之美:北臨渭河、黃河,居中原之要地。它是關中平原東部一顆璀璨的明珠,為華縣增添了神奇魅力。

華縣,坐落在巍巍秦嶺北麓,滔滔渭河之南,集天之瑞氣,聚地之祥靈。境內地貌複雜,山、川、塬、溝交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境內有西(安)南(京)鐵路從高塘塬區穿越秦嶺。310國道、西潼高速、隴海鐵路、鄭西鐵路橫貫東西,交通密如織網,四通八達。

高塘鎮是高塘塬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這裡有震撼全國的渭華起義舊址。潘自力、鍾師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誕生在這裡,有“人文鼎盛”的美譽。

高塘塬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為蘊空禪院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要價值

“蘊空禪院”廟會的主要價值:“蘊空禪院”廟會保留了關中東部地區,特別是華縣周邊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地方傳統文化,是研究關中東部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依據,在民俗學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蘊空禪院”廟會,保留了許多民間組織,而這是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會的構成的主要因素。“蘊空禪院”的香會是民間的文化活動組織,保留了眾多地方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民間工藝。這些活動不但承載著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且保護了地方傳統文化。

“蘊空禪院”香會活動是廣大人民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活動形式,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它既增進了民眾之間的團結友愛,又營造了安定、詳和的氛圍,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瀕危狀況

蘊空山廟會這一種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形式,面對時代的變遷和強勢文化的衝擊,也面臨著消亡的可能。由於歷史淵源世代相傳,傳承人相繼衰老、去世,傳承受阻。使其支撐的廟會盛況不再重現,加之,廟宇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漢塔、宋塔、清塔等碑文部分被毀,使傳統廟會的一些程式和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由於上述因素的影響,所以,參與廟會的拜佛、燒香禮儀的人們愈來愈少,使一些原有的廟會活動形式難以維繫,大規模的廟會活動日趨減少。再加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破除迷信,倡導科學,已成為時代的主要潮流。因此,帶有迷信色彩的地方民間信仰活動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淡化。

遺產保護

為了保護這一瀕危文化遺產,華縣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一、每年召開一次香會聯誼會,與附近香會建立經常性的聯繫,定期訪問與日常友情往來相結合,不斷加深與各香會的感情聯絡。深入鎮、村,寺院摸底子;二、扶持香會的傳承和發展,支持香會活動,促進香會參加“寧山寺”進香廟會活動;三、每年廟會由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支持和管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廟會順利進行,保障活動安全。四、2008年3月17日,在華縣大明鎮唐壕村召開了有3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的蘊空禪院“懸棺”研討會,為蘊空山禪院的發展確定了方向。

保護的內容主要有:蒐集、整理“蘊空禪院”丟失器物。復修、配備被毀、被盜的古建築、器物等配套設施。發揮香會的組織活動和傳承作用。採取相應措施,加強對“懸棺”的保護。通過修復和保護蘊空禪院古建築群“懸棺”,充分利用廟會活動形式、發展這一特有的廟會文化,使其成為一頂傳承美德的載體,弘揚傳統美德,為縣域經濟和文化交流發揮更大的作用。短期保護工作要做好的有:組織專業人員蒐集、整理並形成文字資料,培訓傳承人。建立所有傳承人的檔案。製作音像資料,制定管理制度,召開研討會。建立音像資料檔案和管理制度,發揮其作用。建立組織,制定蘊空禪院修復實施方案,復修蘊空禪院被毀設施。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一、每年召開一次香會聯誼會,與附近香會建立經常性的聯繫,定期訪問與日常友情往來相結合,不斷加深與各香會的感情聯絡。深入鎮、村,寺院摸底子;

二、扶持香會的傳承和發展,支持香會活動,促進香會參加“寧山寺”進香廟會活動。

三、每年廟會由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支持和管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廟會順利進行,保障活動安全。

四、2008年3月17日,我們在華縣大明鎮唐壕村召開了有3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的蘊空禪院“懸棺”研討會,為蘊空山禪院的發展確定了方向。

保護內容:

一、蒐集、整理“蘊空禪院”丟失器物。復修、配備被毀、被盜的古建築、器物等配套設施。

二、發揮香會的組織活動和傳承作用。

三、採取相應措施,加強對“懸棺”的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