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台女神

瓊台女神的來源:在我國早期的歷史中,存在著許多關於母系社會的神話傳說,如果我們按照地域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在“西方”,其具體地點大致在我國西域及更遠的中亞一帶。一類在長江流域,其具體地點大致屬於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還有一類具體地點不明確,從有限的資料中所反映的情況來看,估計在北方或者黃河流域。“西方”的女神主要是崑崙山上的西王母以及由她衍生出來的太元玉女、九天玄女以及諸多女兒等。長江流域的女神主要是巫山女神和鹽水女神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女神。本文主要說明中國道教中增飾為女神的中華女性。

釋義

瓊台女神是指居住在用美玉築就的高台(高山)上的女性神仙。

來歷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道教的神譜中,女仙數量之多、地位之高,比起其它宗教,顯得十分突出。它曲折地反映了,早期道教的婦女觀中有較多的尊重婦女的傾向。”

名錄

一、西王母
二、斗姆元君
三、太陰星君
四、九天玄女
五、碧霞元君
六、媽祖
七、麻姑元君
八、送子娘娘
九、驪山老姥
十、慈航真人
十一、順天聖母
十二、紫虛元君
十三、電母
十四、采女
十五、素女
十六、紫薇夫人
十七、諶母
十八、太真夫人

簡介

西王母

道教創立以後,西王母被納入神系,成為道教至高無上的女神。東晉葛洪在《枕中書》中稱其為元始天王與太玄聖母通氣結精後所生之女,號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所治群仙無量也”。後來《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二二又宣稱她是自“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生而飛翔,以主毓神元奧於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而成太陰之精,女仙之宗,與太陽之精東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鹹所隸屬。凡是世上成仙之人,進入天庭,都要“先見西王母,後謁東王公”,然後才能進入三清境,拜見元始天尊。
據說黃帝討蚩尤之暴,鹹所未禁,當黃帝歸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文的真符,裁其戰略密訣:“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克矣。並且命九天玄女授黃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黃帝細心研讀了玄子之術後,遂克蚩尤於中原。當虞舜攝位佐堯治事時,王母遣使授舜自玉環。舜即位後,又授舜以神州地圖,遂使舜建功立業。在黃帝九州疆域的基礎上,將疆域擴展為十二卅。此時王母又遣使獻給舜一種古雅的樂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風。
魏時,曹植作《仙人篇》頌日:“東過王母廬,俯視五嶽間。”這“王母廬”即今之山東泰山腳下王母池,唐代時稱之為瑤池。據載,王母曾於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後創建道觀加以祭祀,隋朝李諤有文日:昔黃帝建岱嶽觀,遣玉女七人,雲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內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亦有體現。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就是調和陰陽,致召萬靈,統括真聖,“若隱若現,運百靈而準今”的女仙。他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樂,百歲蟠桃,開金碧之靈園”。他的神威,使“十方高聖同擁護,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聖仙真,當然會贏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據說西王母的誕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會集於瑤池,為王母慶壽,謂為“蟠桃會”。同時,她還常出入天庭,賜福賜壽於人間的善男信女。

斗 姆

斗姆,又稱“斗姥”。斗指北斗眾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稱斗姆尊號曰:九靈傑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精,又曰:中無梵�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後金真聖德無尊,又化號:大圓滿月光王;又曰:東化慈救皇君天醫大聖。道教尊稱為“圓明道母無尊”,簡稱“先天道姥’,謂之“象道之母”。
至於斗姆的神職,《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曰:“斗母降以大藥垂醫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解滯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應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療病疴,職重大醫。生諸無眾月之明,為北斗星之母。斗為之魄,水為之精,主生。”“玉池自化現金身,生九苞,放光明,毫光閃閃飛上無庭。左太陽,右太陰,東斗啟明星,而斗號長庾,南有萁星注福壽,北斗七 元注長生。紫微主,玉皇尊,二十八宿鎮乾坤,十二宮辰安天下,四聖天君把天門,三元三品三官帝,四聖四府四天丁。周無諸斗府,河漢眾星真,生天生地生萬物,保家保國保皇民,百萬雷兵常擁護,五千甲將盡隨行”。真是神威浩蕩,法力無窮!對此,經中繼續說道:能陽能雨能變化,救災救難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題名;商賈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長生,子孫得榮盛,夫婦壽康寧,萬邪自皈正,諸惡化為塵。因此得到了人們的虔誠信仰。斗姆的神話故事與紫光夫人生九子大致相同,是經曰:“斗母登於寶座之上,怡養神直,修煉精魄,衝然撮�,�入玄玄。運合靈風,紫虛蔚勃,果證玄靈,妙道放無極微妙光明,洞徹華池。化生金蓮九苞,經入間七周夜,其華池中光明愈熾愈盛,其時一上騰九華無中,化成九所大寶樓閣。寶樓閣中,混凝九直,梵�自然成章文曰:口(共九個字,左均為鬼,右依次為尊、帝、摩、尼、達、里、牛、缽、毛),前有無罡光敷,秘字文曰:口(共二個字,左均為鬼,右依次為至、爾),芒角然是九章生神,應現九道體,一曰天皇,二日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
如令道教的朝鬥法科均以斗姥為主神,民間尊稱“斗母”,斗姥的神號全稱是“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無尊”。
目前道觀中供奉的斗姥都是三目、四首、八臂,並稱斗姥元君的聖誕是農曆的九月初九。

太陰星君

太陰星君即為月神,俗稱“太陰”。溯其源,與中國古代對月亮的崇拜有關。
古人對月亮的崇拜,最早見於史料記載的是《尚書・堯典》,文稱:日、月、星辰為天宗,岱、河、海為地宗;天 宗,地宗合為六宗。王逸注《楚辭・九章・惜誦》時云:“六神,謂六宗之神也。”可見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們視為神 而加以崇拜了。其實古人祭祀月亮時,往往是輔助於太陽而行的。且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內外,以端其位。足以見古代“祭日為主,祭月為輔”的現象。
關於月亮的神話由來已久。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文中說帝俊之妻常羲生下了十二個月亮。其實更多的則是關於嫦娥(妲娥)、蟾蜍、白兔、吳剛、桂樹的傳說。《歸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妲娥(羿妻)竊之奔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又據《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據《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可見月中月兔已為當時人們達成共識。後來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就曾吟道:“白兔搗藥秋復春,妲娥孤棲與誰鄰?”說妲娥與玉兔共棲於月中。到了唐代,又有吳剛伐桂之說。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於是月亮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為神仙境界,中有雄偉的月宮,美麗的嫦娥,可愛的白兔,高大的桂樹,英俊的吳剛 。後來道教吸收了這一信仰,將其與太陽、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並為“十一曜”,稱其神為“十一太曜星君”。封月神為“月府素曜太陰皇君”,俗稱“太陰星君”。
在中國民間,至今仍保存了八月十五(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一般以月餅、瓜果、豆腐作為供品,一些地方在祭拜時還要念《太陰經》和《太陽經》,以祈禱月神保佑全家興旺平安。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元女”、“九天女”、“九天娘娘”,為中國上古女神。雖然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並不顯赫,但她是一個正義之神,形象經常出現在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亦常重要。
九天玄女的原始形象是玄鳥。《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這是殷商後代祭祀祖先的詩歌。意思是說天帝命令玄鳥生下商的始祖契,建立了強大的商王朝。玄鳥就是商的始祖。據《史記・ 殷本記》曰:“殷契,母曰簡狄,有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困而孕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封於商,賜姓子氏。”又據《呂氏春秋・音初》記載:“有 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台,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隘隘,二媛而爭搏之,復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返。”東漢高誘注曰:“帝,天也。天命降卵於有 氏,吞而生契。”契,讀作屑(xie,亦作楔。)傳說中為商的始祖,帝嚳之子。母親叫簡狄。居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一說居於蕃(今山東騰縣)。傳說商族與玄鳥有血緣關係,應與商族崇拜玄鳥圖騰有密切關係。
早在隋朝之前,就有一部叫《黃帝問玄女兵法》的著作。書中詳細記載了玄女助黃帝戰勝蚩尤的故事。此中玄女為玄鳥所化,雖尚未脫離鳥形,但到底還是時進了一步,成了一位救助危難傳授兵法的半人半禽的女神。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九天玄女由“天女魑”衍化而來。《山梅經・大荒北經》曰:“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魑。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卅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魑,雨止,遂殺蚩尤。”這個天女魑是由黃帝請下來的。專門對付蚩尤所請的風伯、雨師。原來大約屬於早期女魑之神,後來就變成了人身鳥首的玄女。
據《雲笈七羲》和《墉城集仙錄》記載:神農是一位有功於華夏民族的古帝王,但至其孫子榆治世時國政就連連失道,諸侯相互侵吞,戰火不斷。強盛者各據城邑,自僭五行而自為帝號者有太昊後裔青帝,神農後裔赤帝,共工氏後裔白帝,葛天氏後裔黑帝,有能氏部落首領黃帝。到了蚩尤時,不效先人之德,以安民心,反而依恃銅首鐵臂,興兵作亂,侵吞各邦,人民深受其害。蚩尤長相令人十分可怕,一般認為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或曰:“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劊戟,頭有角。
時黃帝繼位二十二年,禮賢下士,修身積德。為了拯救人民,奮起討伐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但蚩尤憑藉妖術,黃帝雖得風后和力牧二聖賢幫助,但仍九戰而不勝。於是黃帝虔誠祈禱於泰山,終使西王母深受感動。西王母遣使先授真符給黃帝佩戴,再命玄女降臨,傳授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以及兵符印劍。且為黃帝製造夔牛鼓八十面,遂使黃帝與蚩尤決戰勝利而平定四方。故唐朝文學家王勃《乾元殿頌》說:”帝座聞鼙,玄女薦龍庭之策。”至此玄女已完全脫離了動物的痕跡,成為了一位扶助應命英雄的上界女仙。
春秋時,吳王無道,玉帝遣玄女降臨凡間助越亡吳。玄女化身為南山處女,受聘越國為國師,教練六千君子軍。在吳越戰爭中,六千猛士所向披靡,但南山處女功成身退,不知所終。越王統治江東後,思念玄女前功,遣使尋訪,毫無蹤跡,即建仙女祠於南山之上,歲時祭祀。是時玄女游雲夢之地,見山中有白雲洞,仙氣締繞,遂往暫息。洞中自猿化身袁公,向玄女虔恭朝拜,終日摘花獻果,加以供奉,玄女見他小心謹慎,修持養道,遂盡傳劍術予他。功成攜白猿同上天庭朝見天顏,玉帝見之甚喜,封袁公為白雲洞君,敕他掌九天秘書。
據《隋書》記載,玄女曾向黃帝解答男女俯仰升降盈虛之術,表明玄女還是頗精養生之道的女仙。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俗稱為“泰山奶奶”。道教所奉女仙尊
神之一。
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崑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說為華山玉女。但―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並非泰山娘娘的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封神演義》又說余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開專有。
另外,民間傳說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故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廟,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許願還願,向其祈禱,香火不斷。
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曆的四月十八日,一說農曆的三月十五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

媽祖

天妃娘娘,亦稱“天后娘娘”,簡稱“天妃”,俗稱“媽祖”。關於天妃的來歷和身世,據史書記載,生卒年就有六種說法,只是稍有差異而已,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宋太祖建隆(960-963年)元年(960年)至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四年 (987年),即元朝王之恭《四明續志》卷九中所講的“室居未三十而卒”,僅行世二十七載。
天妃本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嶼。因出生一個多月,未曾啼哭,故而得其名曰默。其父林願,曾任宋代都巡檢,林默在家最小,長得眉清目秀,聰明惹人喜愛。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八按《莆田縣誌》云:林默出生時,“而地變紫,有祥光異香”。《三裁搜神大全》卷四則說:林默母陳氏,嘗夢南海慈航,與之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林默則滿周歲時,在襁褓中看見諸神像,叉手作欲拜狀。五歲能誦《慈航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少年時,一日在家靜思熟讀詩書,偶見一怪異道人從門前過,心中頓悟,拜之為師,得“玄微真法”。故長大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若以病告,輒意。可見林默還是個巫醫式的人物,而她最大的本領則常在海上得以靈驗。
一日,林默的四個哥哥乘船去經商,林默和其父母呆在家中。夜晚,林默突然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時,父母誤以為林默生了痢疾,趕忙將她推醒,急問其中緣故,林默睜開眼睛說道:“何不使我保全兄弟無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也就不再追問。
三天后,弟兄們歸來,痛訴海上之大風暴吞噬了大哥的船。並言颶風大起時,巨浪接天,弟兄各異船,見一女子牽五條桅紊而行,渡波濤若平地。父母適才知道林默瞑目,是出元神而救哥哥們,大兒子的船沉海底,是因為自己推醒女兒而使女兒元神不能保護兒子 平安,悔恨交加。此事越傳越神,林默連聲名大振。
林默長大後,誓不嫁人,經常朱衣雲遊於島嶼問,乘船渡海,憑著一顆慈悲心腸和一身好水性拯救海上遇難的漁民和客商,被當地人呼為神女、龍女。閩人在母家稱媽祖,因此又有人親切地呼其為“媽祖”。她在海上拯難行善的事跡,廣泛流傳於福建莆田地區。
林默就這樣在鄉間生括了二十七年。一天很傷感地對家人說:“我將遠遊去了,可惜無法同行!”說完,駕一葉小舟,泛海而去,杳無音跡。因她生前曾為鄉民們做過許多善事,大家都十分懷念她,不忍心地聽到她的死迅,就傳說她在湄洲嶼升仙去了。《揚州天妃宮碑記》說她在登仙時,“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祥雲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於是在雍熙四年(987年)在島上建廟,逐年加以奉祀,稱之為媽祖廟。
從宋代以後,媽祖就作為海上的救難神而受到人們的侍奉。幾百年來,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她顯靈濟世助人的傳說。
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北宋宣和(1119-1126年)年間,路允迪受命出使高麗(今朝鮮),途中遇大風暴,諸船皆溺,只有路允迪的船上有一神女降於桅桿上,飄流了二千多里,停靠在一小島上。路允迪平安歸朝後,稟告朝廷,皇帝十分高興,御賜“順濟”廟額,封媽祖為“崇福靈惠昭應夫人”。又據《莆田縣誌》記載,紹興已某,江口海寇猖撅,神駕風一掃而去。其年疫,神降於白湖,去潮數尺許,掘飲湧泉,飲者輒愈。再據明代學者洪邁著《夷堅支志》曰:“興化軍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境內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祈陰護,乃敢行。”元代因要將大批糧食從南方運往北方,故而開闢了海運和漕運。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須到媽祖廟中占卜吉祥後才能啟航。至元(1264-1295年)十五年(1279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廟,歲時祭祀。明朝時,天妃信仰更為盛行,據《莆田縣誌》記載。據說鄭和下西洋,涉淪溟十萬餘里,鄭成功渡海收復台灣,都曾得到田妃廟女神的佑助。由此,天妃信仰自福建泉州漳州傳入台灣,並在台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明莊烈帝(崇禎)特封之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又加封為“靜賢昔化慈應碧霞元君”。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因顯聖助舟師南征獲勝,被昭封為“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廟又稱“天后宮”。
天妃誕辰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每年的三月廿三日天妃廟都要舉行最隆重的的廟會,適時海峽兩岸的信徒均要雲集莆田天后祖廟,舉行聲勢浩大的祭典活動。

送子娘娘

送子娘娘又稱“子孫娘娘”、“授兒娘娘”、“碧霞元君”等,慈航真人也被奉為送子娘娘。她是道教中專司人間子嗣的女神。各地區有各地區的送子娘娘。南方江、浙諸省及少數北方地區多以慈航真人為送子娘娘。《中華全國風俗志》載:杭卅婦女無子嗣者多於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祭拜慈航,謂此日求子最有靈驗,水族則每月初一、十五進香拜祝,逢年過節供奉祭獻,倘若意得子,則要殺豬祭祀。北方各省多“泰山娘娘”,即“碧霞元君”為送子娘娘。有送子、賜福、保護兒童等職。《金瓶梅詞話》三十九回玉皇廟打醮,所鋪設諸多文書符命,其中有上給“監生衛房聖母元君”的。《歷代神仙通鑑》卷十五稱碧霞元君為“衛房聖姥”,監生衛房即有主管婦女生子之意。北京中法漢學研宄所1942年版《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也說:“傳說泰山娘娘為東嶽大帝之女,此神乃使婦女多子,並為保護兒童之神。”泰山娘娘供奉極為普遍,山東尤盛。送子乃泰山娘尊號之一。

驪山老姥

驪山老姥即女媧,亦稱無極老姥,“古女神而帝者”。她同伏羲、神農史稱三皇,是人類始祖。《說文》
云:“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云:“女媧功烈,非僅造人,又兼補天,”“誠天地初辟摩肩盤古之大神也。
驪山老姥摶黃土造人歷盡艱辛。《風俗通義》云:“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她為人們制定婚姻而又繁衍了人婁。
驪山老姥鍊石補天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淮南子・覽冥訓》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烏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卅,積蘆灰以止淫水。”才使得“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卅平,狡蟲死,顓民生。”使人得以安居樂業。
驪山老姥以德化人,扶持正義,教人多行善事,匆作惡跡。《淮南子》云:“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於後世。
驪山是老姥鍊石補天之處,《路史》云:“女媧,立治於中皇山之源,繼興於驪山。” 《長安志》中亦有“驪山有女媧治處,今驪山老姥殿即其處”的記載。《漢書・律曆志》將驪山老姥稱為“驪山女”,也是因其生活在驪山一帶之故,“驪山女亦為天子,遂以為女仙,尊日老姥”。
驪山乃老姥鍊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溫湯,供人民沐浴,能醫治多種皮膚頑症,故曰神揚,亦是老姥之聖德也。
驪山老姥不僅是道教供奉的女神,也是民間崇祀的遠古尊神,民間祭祀括動由來已久。每年農曆的正月二十日,陝西一帶民間的百姓均要做麵餅來紀念老姥鍊石補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老姥的誕辰日,適時驪山有老姥廟會,歷時五天,各地香客、民眾數萬人上山朝拜老姥,祭祀這位有功於民的遠古尊神。

慈航真人

慈航真人即佛教中所供奉的觀音,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就其來源道教有二種說法。其一
據《歷代神仙通鑑》卷記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昔度世間男女。
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其二據李善注引《靈寶經》曰:禪黎世界墜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歲,王怪之,乃棄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遣朱宮靈童,下教姓治弟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於是能言。于山出,還在國中。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穿地取水,百丈無泉。王郄懼。女顯其真,為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於是化形隱景而去。
佛教則認為她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至出嫁年齡,死括不嫁,出家為尼。妙莊王因此將其趕出王宮。後來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於一老僧,老僧診斷後認為只有以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妙莊王只得求救於自己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然二女堅決不允。無耐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長,道法高深,興許能夠救愈。妙莊王來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長,卻大吃一驚,原來仙長為自己三女兒,但此時已修成至道。女兒知道父親來意後,二話投說,當即割斷手臂挖掉雙眼奉給妙莊王。妙莊王心裡十分難過,遂祈求於神明,使女兒再生手眼,結果神靈有眼,女兒果然長出了一千隻眼和一千雙手。妙莊王十分感動,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廟,專門祀奉妙善,並稱之為“觀音”。
因妙善能夠應時現身,救苦救難,普渡慈航,所以道教將其稱為“慈航真人”,又因為她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助人孕產,所以道教有時還將其奉為進子娘娘。總之其在道教和佛教中的香火都十分旺盛。

順天聖母

順天聖母還職掌除蛇妖,又能催生助產,故婦女事之萬勤。其傳說古代典籍多有記載,且略有不同。據《三教源
流授神大全》載,夫人名陳靖姑,福建古田臨水村人。父諫議,拜戶部郎中。母葛氏,兄陳二相,義兄陳海清。相傳唐代中葉,蛇妖據臨水村之靈氣洞穴,興災食人,鄉人為之立廟,每年重陽進童男童女各一人,使不為害。後慈航路過,剪一指甲,化金光投胎葛氏腹中,遂化生夫人。年17歲時,入閭山學法,得受洞天玉女驅雷破廟罡,遂還鄉將蛇妖斬為三截,為鄉人剪除蛇患,後唐王后難產,夫人又以法催生下太子,遂敕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大奶夫人”,建廟古田,以鎮蛇母不得為害。自此,其法大行於世,專保童男童女,催生護幼,妖不為害。謝金鑾台灣縣誌》則稱夫人為陳進姑,福州人陳昌之女,曾身著朱衣,於臨水鄉仗劍斬蛇,為民除害,鄉人於白蛇洞側立廟祀之,自後靈跡甚著。
順天聖母又稱“順懿夫人”、“臨水夫人”、“大奶夫人”、“臨水陳夫人”、“陳夫人”。為福建奉祀的女神,信仰集中在福建和台灣一帶。原為唐末女道士陳靖姑,世人尊為臨水夫人陳太后。陳靖姑於唐哀帝天佑(904-907年)二年(905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閩都別記》稱其生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奇,引為吉兆”。十三歲時許真君授其道法,三年學成,回歸故里,許以縣令劉杞公為妻,常以閭山正法降妖伏魔,濟世救人。相傳閩王延鈞時,閩地久旱不雨,禾枯木萎,百姓無法生活,於是閩王下旨奉請法師,皆不得濟,後來陳靖姑不顧身孕和師父的囑託,毅然施法祈雨,結果大雨解除了百姓的乾旱和饑渴,而自己卻因此遭受劫難,時年二十四歲。
此後,陳靖姑英靈復赴閭山,求師再授保胎之術,並經常顯靈,救產護嬰,治病驅邪,濟世度人。百姓深感其恩與靈驗,立廟祀之,不久便在閩台一帶形成濃厚的信仰。宋淳中(1214-1252年)封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喝額“順懿”,後又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總之,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封號,初封“濟水夫人”,後加封“臨水崇福夫人”、“順天聖母元君”,而福建一帶皆呼之“臨水陳太后”,並在古田創建臨水宮祀奉她。陳靖姑所傳的道法稱開山派或三奶派,因為陳靖姑生時曾收李三娘和林九娘為徒,這樣陳靖姑是為大奶李三娘是為二奶林九娘是為三奶,她們皆得閭山道法,被奉為閭派祖師。該派因師承許真君,故應屬淨明道的一種,為民間符�派的一個支派。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傳入台灣,至今仍在台灣傳播,俗稱“紅頭道士”或“紅頭師公”,修煉方法與靈寶派接近。1959年在宜蘭縣羅東鎮西安里建爐源寺和1967年在台北縣新店市碧潭旁建臨水宮,供奉三奶夫人。現台灣供奉三奶夫人的廟觀很多,約有70多座,香火都十分旺盛。據說凡求子者,必攫順懿廟虔誠禱告。小兒出生後,自洗兒及滿月周歲,必在家中設位,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俗稱“唱夫人”。每年上元前二日,司事選擇婦人福壽者數人,為夫人灑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士女焚香膜拜。至夜,抬夫人像巡行街市,張燈結彩,鼓吹喧闐,小兒數百人,皆執花燈跨馬列前隊。儀式非常隆重。

紫虛元君

紫虛元君又稱“南嶽夫人”、“魏夫人”,亦稱南真。姓魏名華存字賢安,晉任城(今山東濟寧)人。據《南嶽魏夫人傳》載:魏夫人者,晉司徒劇陽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讀《莊》、《老》、《列》三傳,五經百氏,無不涉覽。志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沖舉,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納氣液,攝生夷靜,親戚往來,一無關見。常欲別居鬧處,父母不許。年二十四,強適太保掾南陽劉文字幼彥,生二子,長日璞,次日瑕。幼彥後為修武(今河南境內)令。夫人心期幽靈,精誠彌篤。二子粗立,乃離隔宇室,齋於別寢。後眾真下陣,而清虛真人王君(王褒)為之師,授以《太上寶文》、《八素隱書》、《大洞真經》、《靈書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經,合三十一卷。又據《太平廣記・魏夫人傳》記載,隨後景林真人又授其《黃庭內景經》諸真命玉女撫琴歌唱,一時仙樂繚繞,室居隔壁的劉文全然不知。其後,劉文去世後,華存知中原將亂,遂攜二子渡江,璞為庾亮司馬,又為溫太真司馬,後至安城太守。瑕為陶太尉侃從事中郎將。其後,華存冥心齋靜,潛心修道,道行與日俱增。晉成帝鹹和(326-335年)九年(334年),諸真授華存成藥二劑。華存服之,七日後撫劍化形而去,升仙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夫人,亦稱南真。治天台大霍山,後多次降仙茅山。並傳法於琅琊王舍人楊羲,授以《上清經》宋元(1086-1094年)年間,加封為高元宸照紫虛元道元君,道教尊其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著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儀》一卷,《總論》一卷行於世。
一般祀奉紫虛元君的廟稱為黃庭觀,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南嶽衡山集賢峰下的黃庭觀。

麻姑元君

麻姑元君亦稱麻姑,是古代一位女仙。葛洪《神仙傳》稱其為仙人王方平之妹,建昌人,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修道,為上真元君之亞。東漢桓帝時(147-168年在位),王方平仙人降於蔡經家,召麻姑。隨鼓簫之聲,眾官簇擁而至,衣著錦繡,光彩奪目,手似鳥爪,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腰際,自稱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王方平設宴招待,麻姑撒米祛穢,所撒之米全部變成珍珠。宴畢升天而去。或謂麻姑,唐朝時人,姓黎,字瓊仙,先入宮為宮人,後在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相傳在江西南城縣城西,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修道,並於此得道成仙,事見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碑文。據傳麻姑亦到過四川酆都鬼城。鬼城有麻姑洞 仙姑岩,麻姑曾於此修煉。麻姑傳說久已流行民間,相傳舊曆三月初三為王母娘娘的壽辰,麻姑於絳珠河畔用靈芝釀美酒為其祝壽。麻姑連成為吉祥長壽的象徵。形象為一跨鶴騰雲的漂亮女仙。祝女壽者多贈以此像,稱麻姑獻壽。

電 母

電母為道教神譜中掌管閃電的女神,俗稱閃電娘娘 金光聖母。其信仰源於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其神性最初概為男性神,是自電父衍化而來。在早期的民間信仰中,雷神兼司閃電,故雷公造型有兩目如鏡。後來雷公電父分職,至漢時已有電父之稱。《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注引《輅別傳》云:天昨檄召五星,宣布星符,剌下東井,告命南箕,使召雷公電父風伯雨師。隨著雷神逐漸男性化,電神也自電父過渡到雷神的配對神,遂稱為電母。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一六《補安南錄異圖記》曰:然後使電母雷公,鑿外域朝天之路。宋蘇軾《次韻章傳道喜雨》中有麾駕雷公訶電母的詩句。
除此關於電母的來歷又有諸神傳說。《鑄鼎余聞》云:致道觀雷部前殿,列電母秀使者,名文英。元代軍中有電母旗。《元史・輿服志》稱:電母旗,其上形象為:畫神人為女人形,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電母形象還出現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等小說中,後者稱其為金光聖母。明代余象斗《北遊記》又稱電母為朱佩娘娘,雷神曾給予她兩面雷電鏡,為雷神打人時照明。清代黃斐默《集說詮真》載,清代民間將電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兩手各執一鏡,號為電母秀天君。其形象應與明代小說有關。
總之電母為雷神屬部神,與雷神相配,民間信仰中多與其他氣象神合祀。蘭州金天觀中設有雷壇,專門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恃立其下。

采 女

道教傳說中一位精通房中術的神女。采女在漢代宮廷中,原指三等的宮女。《後漢書・皇后紀序》曰: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後世又稱彩女,通常指普通宮女。在中國古代房中術書籍中,采女是彭祖的學生,由君王派向彭祖學習房中之術。《醫心方》卷二八稱:素女云:有采女者,妙得道術。王使采女問彭祖延年益壽之法。另據《墉城集仙錄》記載,采女為商王宮女。少得養神之道,年二百七十餘,視如十五六歲少女。相傳商王留彭祖於掖庭,使采女問道於彭祖。采女問延年益壽之法,彭祖答曰:“服元君太一金丹,可白日升天,上補仙官,愛精養神,服食草藥,可以長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虛飛行,陰陽運凡,導引屈伸,使百節凡行,關機無滯,坐忘煉液,皆可以令人久壽。”采女面受修道之要,以教商王,商王行彭祖之道亦三百歲。

素 女

素女為古代傳說中的神女。她與黃帝同時,或言其擅長音樂。《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古文
苑》四引楊雄《太玄賦》:聽素女之清兮,觀宓妃之妙曲。或言其知陰陽天道。《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還於吳,當歸,而問於范蠡曰:何子言之,其合於天?范蠡日:此素女之道,一言即合天下事。或言其精通房中術。曾與九天玄女一道為黃帝之師,傳授房中術。故後世亦把房中術稱為玄素或素女之道。《論衡・命義》:“素女對黃帝陳五女法,非徒傷父母之心,乃又賊男女之性。”張衡《樂府》素女為我師,天老教軒宣。又《玉台新詠》卷一載張衡《同聲歌》
衣解金粉御, 列圖陳枕張。
素女為我師, 儀態盈萬方。
眾夫所希見, 元老教軒皇。
《雲笈七羲・軒轅本紀》 (黃帝)於玄女素女受房中之術,能御三百女。 《抱朴子內篇・極言》黃帝論道養性,則資玄素二女。後世有託名素女所傳的《素女經》為專講房中養生的著作。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載有《素女經》書名。《隋書・經籍志》著錄《素女秘道經》一卷《素女方》一卷《素女養生要方》等,但均失傳。清光緒(1875-1909年)年間,長沙葉德輝從日人丹波康賴所撰《醫心方》一書中,把零散的內容輯成《素女經》等房中術專著,共收入《雙梅景窨叢書》中。
此外,還有說素女為天河神女的。如陶潛《搜神後記》卷五稱:晉謝端於邑下得-大螺。取歸貯瓮中畜之。一日早出潛歸,於蘺外偷窺,見一少女從瓮中出。問從何來,答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

紫薇夫人

紫微夫人姓王,故又稱紫微王夫人。陶弘景《真誥》稱其名清娥,安愈意,或言愈音,為西王母的第二十位女兒,位為紫微宮左夫人,鎮守羽野玄隴之山。曾降凡人間,將太上寶經授給裴玄仁,並授以修煉之法,使其登仙。
又於晉興寧(363-366年)三年(365年)再度下凡,於道士楊羲之家授上清經書,指點楊羲修道成真。其勸善導引之功,在道教中廣泛流傳。陶弘景稱其才丰情綺,動言富逸,牽引始末,恆超理外。

諶 母

諶母,又稱“嬰姆”,姓諶,字嬰,三國時吳人。據《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稱,諶母居丹陽群黃堂,潛修至
道,童顏鶴髮,時人稱為嬰姆。遇仙童授以修真之訣大洞真經、豁落七元太上隱玄之道。諶母密修大法,積數十年,人莫知之。許遜吳猛聞其有道,遠詣丹陽請授大法,諶母乃授許君以孝道明王之法,數年後仙去。

太真夫人

太真夫人為西王母的小女兒,名婉,字羅敷。她與玄都太真王結為夫妻後,生有一子,任三天太上府的司直,主管督查天曹的違紀。因其年少貪玩,不顧正事,後被降管東嶽,管制鬼神之師,五百年內不許復職。太真夫人為使兒子儘快補過,特前往勸其勤奮修道。
太真夫人在返回天庭途中,救下了一名叫和君賢的官吏。見其有仙根,有意度化,遂更其名為馬明生,折回泰山石室中,先以豺狼虎豹試其膽量,再以美女財色試其誠心,馬明生皆神情自若,心堅情定,深得太真夫人的喜歡。後太真夫人要返天庭,遂將馬明生托給安期生,教誨道:神仙之方共有九品:
一名太和自然龍胎之體;二名玉胎瓊液之膏;三名飛丹紫華流精;四名朱光雲碧之腴;五名九種紅華神丹;六名太清金液之華;七名九轉霜雪之丹;八名九鼎雲英;九或雲光石流飛丹。這些皆是九轉的品位次第。得仙者亦有九品:一為上仙,號九天真王;二為次仙,號三天真王;三為太上真人;四為飛天真人;五為靈仙;六為真人;七為靈人;八為飛仙;九為仙人,這是九仙的品第,其問各有等差,不可超學。你所知道的金液丹法實為超學。至於玉皇的靈藥,非淺學之輩所能為之。你雖漸入真道,但久居人間,被塵世所染,道行不實,還需潛心修煉才是。現將安期先生引見於你,望以大道為重,循序漸進,早登仙路。說完便乘龍離去。
馬明生隨師博安期生週遊青城廬潛,歷時二十年,終於學得安期生傳授的金液神方,並按方煉成丹液,服之仙而去。

歷史評價

“女神是萬物之母。”
“女神崇拜對識別人種群、民族起源有重大意義。它標示著一個民族對種群文化基因的親和認同和凝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