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娘娘

天妃娘娘

天妃娘娘即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

天妃娘娘

天妃娘娘,亦稱“天后娘娘”,簡稱“天妃”,俗稱“媽祖”。關於天妃的來歷和身世,據史書記載,生卒年就有六種說法,只是稍有差異而已,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宋太祖建隆(960-963年)元年(960年)至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四年(987年),即元朝王之恭《四明續志》卷九中所講的“室居未三十而卒”,僅行世二十七載。

..

天妃本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嶼。因出生一個多月,未曾啼哭,故而得其名曰默。其父林願,曾任宋代都巡檢,林默在家最小,長得眉清目秀,聰明惹人喜愛。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八按《莆田縣誌》云:林默

出生時,“而地變紫,有祥光異香”。《三裁搜神大全》卷四則說:林默母陳氏,嘗夢南海慈航,與之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林默則滿周歲時,在襁褓中看見諸神像,叉手作欲拜狀。五歲能誦《慈航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少年時,一日在家靜思熟讀詩書,偶見一怪異道人從門前過,心中頓悟,拜之為師,得“玄微真法”。故長大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若以病告,輒意。可見林默還是個巫醫式的人物,而她最大的本領則常在海上得以靈驗。

一日,林默的四個哥哥乘船去經商,林默和其父母呆在家中。夜晚,林默突然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時,父母誤以為林默生了痢疾,趕忙將她推醒,急問其中緣故,林默睜開眼睛說道:“何不使我保全兄弟無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也就不再追問。

三天后,弟兄們歸來,痛訴海上之大風暴吞噬了大哥的船。並言颶風大起時,巨浪接天,弟兄各異船,見一女子牽五條桅紊而行,渡波濤若平地。父母適才知道林默瞑目,是出元神而救哥哥們,大兒子的船沉海底,是因為自己推醒女兒而使女兒元神不能保護兒子 平安,悔恨交加。此事越傳越神,林默連聲名大振。

林默長大後,誓不嫁人,經常朱衣雲遊於島嶼問,乘船渡海,憑著一顆慈悲心腸和一身好水性拯救海上遇難的漁民和客商,被當地人呼為神女、龍女。閩人在母家稱媽祖,因此又有人親切地呼其為“媽祖”。她在海上拯難行善的事跡,廣泛流傳於福建莆田地區。

林默就這樣在鄉間生括了二十七年。一天很傷感地對家人說:“我將遠遊去了,可惜無法同行!”說完,駕一葉小舟,泛海而去,杳無音跡。因她生前曾為鄉民們做過許多善事,大家都十分懷念她,不忍心地聽到她的死迅,就傳說她在湄洲嶼升仙去了。《揚州天妃宮碑記》說她在登仙時,“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祥雲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於是在雍熙四年(987年)在島上建廟,逐年加以奉祀,稱之為媽祖廟。

從宋代以後,媽祖就作為海上的救難神而受到人們的侍奉。幾百年來,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她顯靈濟世助人的傳說。

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北宋宣和(1119-1126年)年間,路允迪受命出使高麗(今朝鮮),途中遇大風暴,諸船皆溺,只有路允迪的船上有一神女降於桅桿上,飄流了二千多里,停靠在一小島上。路允迪平安歸朝後,稟告朝廷,皇帝十分高興,御賜“順濟”廟額,封媽祖為“崇福靈惠昭應夫人”。又據《莆田縣誌》記載,紹興已某,江口海寇猖撅,神駕風一掃而去。其年疫,神降於白湖,去潮數尺許,掘飲湧泉,飲者輒愈。再據明代學者洪邁著《夷堅支志》曰:“興化軍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境內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祈陰護,乃敢行。”元代因要將大批糧食從南方運往北方,故而開闢了海運和漕運。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須到媽祖廟中占卜吉祥後才能啟航。至元(1264-1295年)十五年(1279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廟,歲時祭祀。明朝時,天妃信仰更為盛行,據《莆田縣誌》記載。據說鄭和下西洋,涉淪溟十萬餘里,鄭成功渡海收復台灣,都曾得到田妃廟女神的佑助。由此,天妃信仰自福建泉州漳州傳入台灣,並在台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明莊烈帝(崇禎)特封之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又加封為“靜賢昔化慈應碧霞元君”。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因顯聖助舟師南征獲勝,被昭封為“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廟又稱“天后宮”。

天妃誕辰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每年的三月廿三日天妃廟都要舉行最隆重的的廟會,適時海峽兩岸的信徒均要雲集莆田天后祖廟,舉行聲勢浩大的祭典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