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嘴鷗

細嘴鷗

細嘴鷗(學名:Larus genei )是鸛形目鷗科中的一種中型的鷗。體型和羽色與未成年或冬季的紅嘴鷗相似。野外特徵是額低,下體帶有粉紅色,頸、嘴、尾均長;肩、背和翅的上表面淺灰色;冬季在耳羽區有不清晰的喑色斑。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冬季至印度次大陸、東南亞、菲律賓並遠及澳大利亞。喜潮間灘涂及沙灘,常結大群活動。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細嘴鷗
體略小(42厘米)的鷗。特徵為紅色的嘴纖細,腳紅,下體偏粉紅。翼略具褐色雜斑,尾具黑色次端橫帶。與紅嘴鷗越冬鳥的區別在耳上深色點斑模糊,嘴端無黑色,嘴纖細,頸較僵硬,嘴及腿的橘黃色較深。非繁殖期的鳥耳上具灰點。第一冬的鳥嘴橘黃色,眼先及耳後具黑色小斑。飛行時初級飛羽白而羽端黑色。側看頸部短粗,頭前傾而下斜,頸及尾顯長,弓背。虹膜-黃色;嘴-紅色;腳-紅色。叫聲帶鼻音;比紅嘴鷗叫聲深沉。
成鳥夏羽為頭、頸白色,背、肩、翅上覆羽、內側飛羽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尾白色;外側初級飛羽白色,
細嘴鷗細嘴鷗
端部黑色;內側初級飛羽淡灰色,尖端黑色;次級飛羽淡灰色;下體白色,下胸、腹常常有粉紅色。成鳥冬羽與成鳥夏羽相似,耳羽有比眼大的灰色斑。 幼鳥為頭白色,頭頂有較淡的黃灰色斑;後頸、背、肩、翅上覆羽淡褐色,羽緣淡灰色,形成鱗狀斑。腰、尾上覆羽、尾羽白色,尾有褐色次端斑;外側初級飛羽白色,外翈羽緣和尖端黑褐色。下體白色。

分布範圍

中國國內偶見於雲南大理洱海)、香港;在中國國外繁殖於自地中海西部經黑海裏海,東至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歐洲南部、西非、北非紅海波斯灣等地越冬;偶見於尼泊爾泰國,甚至日本

生活習性

 細嘴鷗除了繁殖期幾乎完全行沿海岸的生活,在海岸、島嶼
細嘴鷗細嘴鷗
、沙洲、海灘鹹水湖泊、鹽田、沿海沼澤地帶活動,偶爾進入海洋沿岸內陸平原的荒漠地帶淡水湖泊、草地、多草低地等處。通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集大群,飛行敏捷而輕快。在潮間帶覓食,以嘴在淤泥中探索;在空中搜尋時會急降水面,在離水面1m處躍入水中,在水中常倒立覓食。食物主要為魚、昆蟲、海洋無脊椎動物等。活捕或腐食,以腐物為食遠少於其他鷗類,所以通常不聚集在村莊附近,但在冬季也會與其他鷗類一起逗留在一些下水道的出口處。食物中魚類約占一半以上,植物性食物也是細嘴鷗的重要食物。

生長繁殖

甚常見候鳥,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冬季至印度次大陸、東南亞菲律賓並遠及澳大利亞。細嘴鷗的繁殖期為5—6月。常成小群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海邊沙灘和島嶼上。偶爾也在海邊沼澤地上營巢。巢甚簡陋,主要為地上的淺坑,內墊有枯草。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1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乳白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5—60×34—42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觀測記錄

細嘴鷗是中國偶見的冬候鳥,僅於1901年3月和1906年2月在雲南洱海和大理地區谷地有過二次採獲記錄(La Touche,1931—1934);香港在1991年2月、1992年4月、1993年2月有過3次見到的記錄;另於20世紀的80年代和90年代青海和河北海濱有過幾次未發表的記錄(Carey,2001)。中國國內未發現有館藏標本。
2012年11月29日,在四川樂山市,發現細嘴鷗。

保護級別

細嘴鷗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鳥綱鷗形目的所有種類

鷗形目是鳥綱的1目,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屬115種,中國有4科15屬37種。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於內陸江河湖沼。本目鳥類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有的種(如賊鷗)掠奪其他海鳥的食物、甚至卵和幼雛。企鵝是賊鷗的最大受害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