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燕鷗

烏燕鷗

烏燕鷗(學名:Sterna fuscata)為鷗科燕鷗屬的鳥類。烏燕鷗全長約430毫米。額為白帶斑,眉紋伸至眼前方;眼先條紋黑色,自嘴裂,延伸眼上方;下體的喉和胸部為白色,腹部和尾下覆羽灰色;尾灰白。棲于海洋小島岩壁上。以魚類和烏賊為食。分布於東南沿海一帶和台灣(夏候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圖)烏燕鷗烏燕鷗

烏燕鷗前額白色從嘴基沿眼先直到眼上緣。頭頂、枕黑色。貫眼紋黑色,與頭頂黑色相聯。後頸黑色而雜有白色。背、肩和翅深朱古力褐色。翅前緣白色。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外側尾羽外側白色,其餘尾羽同背。尾呈深叉狀。眼先,貫眼紋以下頰部、頸側、頦、喉和下體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也為白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頂具白色縱紋。

幼鳥通體淡黑褐色,背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緣。肩和內側次級飛羽具寬的白色尖端。腹、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和腳黑色。

大小量度為:體長400—420毫米,嘴峰35一43毫米;翅277—305毫米;尾184—196毫米,跗跖23—24毫米。

分布範圍

烏燕鷗廣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熱帶海域。 

亞種nubilosa遠離海岸,但偶見於中國東南部沿海、香港及台灣海上,尤其在颱風後出現。

生活習性

(圖)烏燕鷗烏燕鷗

烏燕鷗在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海洋。幼鳥常飛到更遠的海洋活動,通常在海上要度過3年以上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常成群活動。持久而頻繁地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時兩翅煽動緩慢而輕微,飛行輕快而敏捷,有時在空中翱翔和滑翔,並不斷掠過水麵捕食。

叫聲為鼻音的ker-waky-wak,或wide-a-wake聲。

主要以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等海洋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海面上,也在飛行中捕食飛行昆蟲。

生育繁殖

烏燕鷗的繁殖期為4—6月。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繁殖。通常營巢于海島或海岸岩石上,或沙石地上,特別喜歡在灌木旁的裸露沙石地上營巢。每窩產卵1-2枚。偶爾多至3枚。卵的顏色為乳白色、粉紅白色或黃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8一58×35—38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6天。經親鳥30天左右的餵養即能飛翔。幼鳥能飛翔後,即離開親鳥,到越來越遠的開鬧海洋中生活。大約經過3—4年的海上生活,才能達到性成熟,然後回到它原來的出生地參與繁殖。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鳥綱鷗形目的所有種類

鷗形目是鳥綱的1目,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屬115種,中國有4科15屬37種。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於內陸江河湖沼。本目鳥類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有的種(如賊鷗)掠奪其他海鳥的食物、甚至卵和幼雛。企鵝是賊鷗的最大受害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