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學名:Chlidonias leucoptera)屬鳥綱、鷗形目、鷗科。由於它頭和頸的全部以及上背均系絨黑色,肩部和腰轉為黑灰色,兩翅的復羽與翼緣呈白色,所以又稱它為白翅黑海燕。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白翅浮鷗白翅浮鷗
中文學名:白翅浮鷗

拉丁文名:Chlidonias leucoptera

英文名:White-winged tern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Temminck,1815

形態特徵

白翅浮鷗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夏羽頭、頸、背和下體黑色。尾上和尾下覆羽白色。尾銀灰色,呈淺叉狀。翅上覆羽銀灰色,小覆羽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羽乾白色,內側羽緣具楔狀白斑。第2—4枚初級飛羽外側及其以內的初級飛羽內外側均沾珠白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鴿灰色。

冬羽額、前頭和頸側白色。頭頂黑色而雜有白點。從眼至耳區有一黑色帶斑,並常和頭頂黑斑相連。頦、喉白色而雜有黑色斑點。背、腰灰黑色,中央尾羽鴿灰色。下體白色,微沾灰黑色。

幼鳥和冬羽相似。但頭頂為黑褐色,背、肩及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污白色。外側2對尾羽內側白色。尾羽羽乾白色。眼前緣和眼後耳區有黑色斑點。翅上中覆羽色淺,而具黑褐色羽於紋,在翅上形成淡包斑。下體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紅色,冬季黑色。腳紅色,冬季暗紫紅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62-80克,雌性63-77克;體長雄性228-266毫米;雌性200-255毫米;嘴峰雄性25-29毫米,雌性22-30毫米;翅雄性190-221毫米,雌性196-220毫米;尾雄性62-74毫米,雌性66-80毫米;跗跖17-21毫米,雌性16-18毫米。

生活習性

白翅浮鷗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主要棲息於內陸河流、湖泊、沼澤、河口和附近沼澤與水塘中。有時也出現在沿海沼澤地帶。常成群活動。多在水面低空飛行,覓食時往往能通過頻頻鼓動兩翼,使身體停浮於空中觀察,發現食物,即刻衝下捕食。休息時多停棲於水中石頭、電柱、木樁上或地上。

白翅浮鷗主要以小魚、蝦、昆蟲、昆蟲幼蟲等水生動物為食。有時也在地上捕食蝗蟲和其它昆蟲。

生育繁殖

(圖)白翅浮鷗白翅浮鷗覓食

白翅浮鷗的繁殖期為6-8月。常數對或數十對在一起繁殖。營群巢。通常營巢於湖泊和沼澤中死的水生植物堆上。巢屬浮巢。主要用蘆葦和水草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1枚,或多至4枚的。卵的顏色為赭色或褐色,被有深灰色或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9-39×21-27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分布範圍

白翅浮鷗白翅浮鷗
白翅浮鷗在中國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北部。越冬和遷徙時途徑新疆、河北、陝西、山西、山東、湖南、長江下游、浙江、江西、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和澎湖列島廈蘭嶼。國外繁殖於歐洲南部、北非、中亞哈薩克斯坦、西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和遠東。越冬於非洲、地中海、南亞和澳大利亞。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鳥綱鷗形目的所有種類

鷗形目是鳥綱的1目,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屬115種,中國有4科15屬37種。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於內陸江河湖沼。本目鳥類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有的種(如賊鷗)掠奪其他海鳥的食物、甚至卵和幼雛。企鵝是賊鷗的最大受害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