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鷗

北極鷗

北極鷗(學名:Larus hyperboreus),夏羽頭、頸、腰和尾白色、肩、背和翅上復羽淡灰色。冬羽頭、頸具橙灰褐色縱紋,有時擴展至上胸。繁殖於北冰洋沿岸和島嶼,以及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北極地區。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北極鷗北極鷗

夏羽頭、頸、腰和尾白色、肩、背和翅上復羽淡灰色,初級飛羽基部淡灰色,端部白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淡灰色,尖端白色;下體白色。

冬羽頭、頸具橙灰褐色縱紋,有時擴展至上胸。

幼鳥上體淡褐色,頭具褐色羽軸紋,上體和翅綴有赭色,形成不明顯的橫斑;初級飛羽淡菸灰色,內側較淡;尖端較暗,羽軸皮黃色,有時具不明顯的褐色亞端斑;其餘飛羽具白色尖端,尾菸灰褐色,具白色斑。喉白色,其餘下體淡灰褐色,微具斑紋。

虹膜黃色,幼鳥虹膜褐色,嘴黃色,下嘴前端具橙紅色斑,幼鳥嘴粉紅色,尖端黑色。腳粉紅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1232~2700克,雌性1221~2600克;體長雄性640~800毫米,雌性640~760毫米;嘴峰雄性 55~70毫米;翅雄性440~510毫米,雌性420~500毫米;尾170~210毫米,跗跖65~75毫米。

分布範圍

分布圖分布圖

繁殖於北冰洋沿岸和島嶼,以及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北極地區,越冬從冰島往南到法國、北美大湖和日本沿海。在中國見於黑龍江省牡丹江、河北、山東威海、江蘇沙衛山島、廣東沿海和香港地區。

生活習性

北極鷗北極鷗

北極鷗繁殖於北極苔原、海岸和島嶼。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遷徙期間偶爾進入內陸河流。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苔原湖泊、海岸岩石和沿海上空。飛翔能力強,也善游泳,在地上行走也很快。主要在海上和海邊活動,即使繁殖期間也不遠離海岸。

北極鷗主要以魚、水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水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雛鳥,鳥卵和從船上扔下的魚內臟和廢物。繁殖期也常在苔原陸地上捕食鼠類。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8月,通常成對繁殖。偶爾也成小群營巢。通常在3齡時才性成熟和可以參與繁殖。營巢於臨近海岸的河流與湖泊岸邊和苔原地上。巢多置於靠近水邊的懸岩上或平地上。巢甚粗糙,主要由水生植物和枯草構成,內墊少許羽毛,巢大小直徑為25~27厘米,深8~9厘米。雌雄親鳥共同參與營巢。每窩通常產卵2~3枚,偶爾4枚。卵的顏色為橄欖褐色;被有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9~89×50~63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7~28天。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命名人及時間
1. Larus hyperboreus hyperboreus Gunnerus, 1767
2. Larus hyperboreus pallidissimus Portenko, 1939
3. Larus hyperboreus barrovianus Ridgway, 1886
4. Larus hyperboreus leuceretes Schleep, 1819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現狀與保護

北極鷗北極鷗

北極鷗數量稀少,不常見,需要嚴格保護。

北極鷗在中國為冬候鳥。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鳥綱鷗形目的所有種類

鷗形目是鳥綱的1目,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屬115種,中國有4科15屬37種。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於內陸江河湖沼。本目鳥類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有的種(如賊鷗)掠奪其他海鳥的食物、甚至卵和幼雛。企鵝是賊鷗的最大受害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