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春,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中,與乃蠻部太陽罕、屈出律不欲魯(北乃蠻部首領)在納忽昏山之察乞兒馬兀特地區(今蒙古哈剌和林北納莫合山)的戰略決戰。此戰,是統一蒙古諸部戰爭中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春,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中,與乃蠻部太陽罕、屈出律不欲魯(北乃蠻部首領)在納忽昏山之察乞兒馬兀特地區(今蒙古哈剌和林北納莫合山)的戰略決戰。

經過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示意圖

鐵木真滅克烈部之後(參見合蘭真沙陀、折折運都山之戰),為統一蒙古,即謀滅乃蠻部。乃蠻部是蒙古高原上最大的一個突厥語系部族,勢力雄厚。自從乃蠻部亦難赤必勒格汗死後,長子台不花,號稱太陽罕,繼承其父汗位占據了乃蠻南部(本部),次子古出古敦不欲魯占據乃蠻北部。整個乃蠻地區西鄰康里地區、北接謙謙州、東鄰蔑兒乞惕部,南接哈剌魯、畏兀兒兩部,東南與西夏國接壤,東部與克烈部為鄰。乃蠻與蒙古有世仇。鐵木真滅克烈部之後,邊界直接與乃蠻相接,使太陽罕深感到威脅,同時,他覬覦已久的克烈牧地,已被鐵木真占領,不甘罷休,欲決雌雄。

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春,鐵木真正獵於帖蔑延之野時,得知太陽罕準備進襲的情報後,立即召集諸將商議。鐵木真採納別勒古台(鐵木真之弟)主動進擊的建策,並把軍馬集中在合勒河畔,進駐客勒貼該合答,對軍隊進行整頓;將所有軍隊按十戶、百戶、乾戶統一編制,委派各級諾顏(指揮官);組建了“扯兒必”官(統領),任命其親信那可兒(伴當)6人為扯兒必;成立護衛軍。設80宿衛,70散班,400箭筒士,以及輪番宿衛制度

整軍結束,於四月,祭旗出發。沿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西行,以哲別、忽必來為前衛,進至薩里川(今杭愛山之西南)與乃蠻前哨接觸。雙方前哨遭遇交鋒後,鐵木真軍一匹青白馬被乃蠻前哨奪去,乃蠻認為蒙古馬瘦,無力作戰。鐵木真率大軍到達薩里川之後,為使乃蠻太陽罕產生錯覺,以便延緩其進攻時間,恢復蒙古遠征軍的疲勞,不僅用“瘦馬驕敵”之計,而且採納朵歹扯兒必的建議,又用“增火驚敵”之計,白晝多設疑兵,夜令每人各燒火5處,以示蒙古兵眾勢強。

乃蠻前哨秉報說:蒙古軍已滿集於薩里川之野,且似日增無已,其火多於星辰。太陽罕聽後,準備後撤,誘蒙古軍到阿勒台山(今阿爾泰山)南麓,再行決戰。由於其子屈出律和大將豁里速別赤的堅決反對,勉強率軍進至納忽昏山(今巴顏烏拉山)東麓的察乞兒馬兀特地區(今西庫倫北200里)。

鐵木真得知情報,立即向乃蠻軍發起進攻。這次鐵木真採取了進如山桃皮叢,擺如海子樣陣,攻如鑿穿而戰的新的戰法,向太陽罕大本營衝擊,並迂迴包圍分割殲滅守衛在各山頭的乃蠻軍。雙方鏖戰於納忽昏山峽谷,救援太陽罕大本營的乃蠻軍被鐵木真軍迂迴分割,分別在各山頭被殲。太陽罕看到援救無望,便乘夜率軍突圍,因通路被蒙古軍封鎖,只好攀登山澗陡崖,人馬多半失足墜落山澗陡崖,死傷甚眾。太陽罕在突圍過程中受箭傷而死。

太陽罕之子屈出律和一部蒙古叛逃者札木合、脫黑脫哈等率殘部奔乃蠻北部的不欲魯汗,企圖重整旗鼓,共同設防。鐵木真乘勝分南北兩路追擊,他引西路軍追至阿勒台山征服太陽汗所屬部眾後,繼續北追古出魯克,進至不黑都兒麻源頭,設哨對峙。鐵木真大軍因冬季作戰不便,在汗呼赫嶺(今科布多烏布蘇諾爾湖西南之汗呼赫山)以南過冬。

開禧二年(1206年)春,冬雪盡融之後,鐵木真率大軍越過汗呼赫嶺向乃蠻北部軍進攻。此次作戰中,乃蠻北部首領不欲魯汗等被殺死。蒙古軍追擊乃蠻軍至額兒的失河(即今流入烏布蘇諾爾湖的帖斯河)全殲潰軍,只有屈出律渡過河,後逃亡西遼國。至此,強大的乃蠻部滅亡。北路軍由沈白率領,進攻逃至台合勒山(今庫蘇泊之北的比勒斯基果爾勒赤山)的麥古丹、脫里孛斤、察渾諸種蔑兒乞,亦獲全勝。鐵木真統一蒙古的大業至此完成。

評價

此戰,是統一蒙古諸部戰爭中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鐵木真以4萬人的劣勢兵力,戰勝太陽罕8萬之眾的優勢兵力,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鐵木真在這次作戰中,總結了以往的作戰經驗,改革了軍制,提出了“鑿穿戰”的三原則和“攻心為上”、“窮寇必滅”的作戰指導思想,對其獨特的戰略戰術思想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