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是東亞內陸高原。東界大興安嶺,西界阿爾泰山脈,北界薩彥嶺、肯特山、雅布洛諾夫山脈,南界陰山山脈,包括蒙古全部,俄羅斯南部和中國北部部分地區。大部為古老台地,僅西北部多山地,東南部為廣闊的戈壁,中部和東部為大片丘陵。高原面平均海拔1580米,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魯倫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等。較大湖泊有烏布蘇諾爾湖、庫蘇泊、吉爾吉斯湖、哈臘烏斯湖和哈臘湖。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炎熱短暫,降水稀少,以牧業為主,種植業和林業占少量比重。工業極不發達,僅有零星的畜產品加工業。

基本信息

地理

地形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 MongolianPlateau 東亞內陸高原。東界大興安嶺,西界阿爾泰山脈,北界薩彥嶺肯特山雅布洛諾夫山脈,南界陰山山脈,包括蒙古全部,俄羅斯南部和中國北部部分地區。大部為古老台地,僅西北部多山地,東南部為廣闊的戈壁,中部和東部為大片丘陵。高原面平均海拔1580米,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 年平均降水量約200毫米。冬季是亞洲大陸的冷源之一,最低氣溫可達-45℃,夏季最高溫可達30—35℃。以遊牧畜牧業為主,放養羊、牛、馬、駱駝。種植業僅限於河谷地區,主要為小麥、燕麥等。有、鐵、錳、鉬、鉛、鋅等礦。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MongolianPlateau)位於中國北部邊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包括蒙古全部,俄羅斯南部和中國北部部分地區。大部為古老台地,僅西北部多山地,東南部為廣闊的戈壁,中部和東部為大片丘陵。高原面平均海拔1580米,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魯倫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等。較大湖泊有烏布蘇諾爾湖庫蘇泊吉爾吉斯湖哈臘烏斯湖哈臘湖。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炎熱短暫,降水稀少,以牧業為主,種植業和林業占少量比重。工業極不發達,僅有零星的畜產品加工業。
內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地質與地貌

地質與地貌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魯倫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等。較大湖泊有烏布蘇諾爾湖庫蘇泊吉爾吉斯湖、哈臘烏斯湖和哈臘湖。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炎熱短暫,降水稀少,以牧業為主,種植業和林業占少量比重。工業極不發達,僅有零星的畜產品加工業。
高原地面坦蕩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洼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範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乾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乾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氣候特徵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四季明顯。

冬季(11月--次年4月)寒冷而漫長,全年最冷的一月,當地平均氣溫在-30℃至-15℃,最低氣溫甚至可以達到-40℃,並伴有大風雪;春季(5月--6月)和秋季(9月--10月)短促,並常有突發性天氣變化,如在秋季,蒙古剛才還是秋高氣爽,霎時便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有時甚至會突降大雪。蒙古的夏季(7、8月)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紫外線強烈,最高溫度可達35℃。風大,天氣變化快是蒙古氣候的最大特點。

水文

蒙古高原上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魯倫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等。較大湖泊有烏布蘇諾爾湖、庫蘇泊、吉爾吉斯湖、哈臘烏斯湖和哈臘湖。蒙古高原多為河流發源地,河水長且水量小,航運價值和水能都很低。內流河多為時令河,夏季為汛期

蒙古高原史

史前時期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
公元前18500年,貝加爾湖居住著阿爾泰人,屬於黃種人北亞人種。他們逐漸散居,定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是突厥族群,定居大興安嶺西側的是蒙古族群,定居黑龍江流域的是通古斯族,由於蒙古高原西部和中亞居住著原始印歐人(吐火羅人),在長期的戰爭和交往中,吐火羅人被突厥族群同化,所以後來的蘇美爾、匈奴、堅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黃白混血人種。隨著突厥族群的西遷中亞,他們與當地的晚於吐火羅人到來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也發生融合。前8000年,後來從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們西遷烏拉爾山,部分繼續西遷到北歐,他們與當地的白人融合形成烏拉爾民族,成為芬蘭、愛沙尼亞、摩爾多瓦、烏德穆爾特、拉普馬扎爾人的祖先。公元400年匈奴西遷、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厭達人西遷,一部分與中亞北部的突厥人融合後形成保加爾人、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爾人,另外一部分同化於馬扎爾人之中。突厥族群沿勒拿河、葉尼塞河向北極地區移民,形成楚科奇人、涅涅茨人、雅庫特人,他們沒有與白人發生融合,屬於純粹的黃種人。通古斯族群,原地一支演變為鄂溫克、肅慎民族;遷走一支演變為東夷,散布在環渤海灣沿岸;一支遷移到朝鮮半島,與當地的百越土著融合為韓民族。滿洲的通古斯民族還進一步遷到日本成為統治階級。突厥、蒙古、通古斯族群屬於黃種人北亞人種。

匈奴

匈奴屬於突厥族群(包括金山突厥、丁零、堅昆等)之一支,但匈奴王族是商朝北逃的夏桀的兒子淳維的後裔。“匈奴”即鬼方、混夷、獯鬻、葷粥、獫狁、胡等的異譯。“匈奴”原義,直譯成漢語為“人”,意為“天帝之子”。
匈奴族是“胡”的基礎上,吸收周圍各族人民發展起來的。在匈奴共同體中,有休屠、宇文、獨孤、賀賴、羌渠等部。其下,還有眾多氏族,如攣鞮氏、呼延氏、蘭氏、須卜氏、丘林氏、喬氏、當于氏、韓氏、栗籍氏、沮渠氏等諸姓。匈奴族早在公元前7、8世紀時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了。匈奴人最初的中心在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後始逐步移居漠北。所屬各氏族和部落,彼此間並沒有永久性的盟約關係,只是根據共同的利害關係隨時聚合離散。頭曼創立了匈奴帝國,統一了蒙古高原各突厥部落,與河西走廊吐火羅人、大興安嶺東胡人並立為草原大帝國。

鮮卑

戰國時期,今大興安嶺,居住著東胡,屬於蒙古族群。燕昭王時(前311-279年)東胡曾打敗燕國,後來,燕國又戰勝東胡,迫使東胡向北退卻一千餘里。燕國便在東胡退出來的地方設定上谷(今河北懷來縣)等五郡,並修築長城。

突厥

突厥族群同化了吐火羅人,成為黃白混血人種,仍居住在貝加爾湖以西。後來分化為四個部落:丁零、匈奴、堅昆、金山突厥。金山突厥初遊牧在今葉尼塞河上游,匈奴稱霸蒙古高原時期,鈉都六被推舉為金山突厥首領,吶都六有十個妻子,她們所生的兒子都“以母族為姓”。訥都六死後,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繼任首領。

金山突厥後來遷移到高昌(今吐魯番)的博格多山。5世紀中葉,柔然進入高昌一帶,金山突厥又移居阿爾泰山南麓,成為柔然的“鐵工”。487年,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與弟弟窮奇率10餘萬戶,脫離柔然,從漠北西遷至高昌西北,自立為王。在這以後30多年間,柔然與高車副伏羅部彼此攻戰,互有勝負。508年,柔然佗汗可汗伏圖西征高車,被副伏羅部王彌俄突殺於今巴里坤湖。金山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出其不意邀擊鐵勒,收服鐵勒5萬餘戶。土門自恃強盛,向柔然求婚,被阿那瑰拒絕,土門轉向西魏求婚,西魏將長樂公主嫁給土門為妻。552年,土門破柔然,阿那瑰自殺。於是土門自稱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國。
柔然太子庵羅辰率眾投奔北齊,柔然殘餘部眾另立阿那瑰侄鐵伐為汗,後又立鄧叔子為汗。553年土門死,兒子科羅繼位,號乙息記可汗。科羅在位一年逝世,弟弟燕都繼位,號木桿可汗。公元555年,木桿可汗出兵進攻柔然殘部鄧叔子,徹底滅亡了柔然。柔然殘部向西逃竄,在突厥追擊下一直逃到歐洲,與後來西逃的厭達人逐漸發生融合,稱阿瓦爾人,公元800年被查理曼滅亡。
金山突厥進而占據了原由柔然統治的蒙古高原絕大部分地區,又北向吞併了兄弟民族契骨(堅昆)。接著東進至遼河上游,逼契丹東移,契丹有萬餘家逃往高麗寄居。556年,木桿可汗和西魏涼州刺史史寧聯合進攻吐谷渾,大獲全勝。565年,土門的弟弟室點密在波斯配合之下,滅嚈噠國,進占中亞河中地區,以阿姆河與波斯分界。後來,突厥又乘波斯薩珊王朝衰落之機,南渡阿姆河,占領阿富汗。
突厥汗國的首都設在今哈爾(拉)和林。突厥可汗之妻的稱號為可賀敦;可汗的子弟一般稱為特勤。突厥的官員分為十等,葉護的地位最高,由可汗的子弟擔任,往往成為可汗的繼承人;其次的大官有屈律啜、阿波、頡利發、吐屯、俟斤等。其中吐屯為突厥可汗派駐屬國的代表,負監督之職。
572年,木桿可汗弟弟倫缽可汗繼位。581年倫缽病死,乙息記可汗科羅的兒子攝圖繼位,為沙缽略可汗,居於哈拉和林;倫缽可汗子庵羅稱第二可汗,遷居土拉河;木桿可汗子大邏便為阿波可汗,居於哈拉和林西北;室點密的兒子玷厥為達頭可汗,居於伊犁河流域;攝圖之弟處羅侯,稱突利可汗,統治奚、霫、契丹等族。
582年沙缽略可汗的妻子北周公主為報仇,煽動反隋,是沙缽略發兵40萬入寇,衛王楊爽等在呼和浩特市大破沙缽略軍。沙缽略可汗殺死阿波的母親,阿波投奔達頭可汗。達頭派阿波東征,阿波幾次打敗沙缽略,收復了自己的領地。居博格多山脈的貪汗可汗,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也歸附阿波可汗。於是,以達頭可汗為首的四支力量聯合起來,公開反對沙缽略可汗,形成了獨立的西突厥。從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
西突厥可汗,號稱“十姓部落”,控制了中亞。640-648年間,唐朝占領了天山以北地區,並在西域設定了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等軍事據點。651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叛唐,唐朝發兵平亂,於657年擊滅西突厥政權。
在東突厥汗國內,金山突厥分布在南部,鐵勒諸部則在北方。今土拉河北有僕骨、同羅、回紇、拔也古、覆羅等鐵勒的大部落,其首領都有“俟斤”稱號;另外還有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鐵勒“諸姓”部落。契骨位於葉尼塞河上游,在汗國的西北部。
頡利可汗在620年繼位以後,任命次弟為延陀設,主管延陀部;步利設主管霫部(突厥的東南方);統特勤主管胡部(來自中亞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色楞格河東),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東面)。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鐵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區的北面。

蒙古草原蒙古草原

585年,沙缽略可汗被西突厥達頭可汗所困,又東畏契丹,向隋告急,請求寄居呼和浩特市。沙缽略依靠隋朝支援,擊敗西突厥的阿波可汗。587年沙缽略可汗病死,弟處羅侯繼位,為葉護可汗。處羅侯即五可汗分立時東面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賜旗鼓西征阿波可汗,生擒阿波。588年,葉護可汗西征時中箭身亡。東突厥國人擁立沙缽略的兒子雍虞閭為主,稱都藍可汗。都藍可汗上表隋文帝請求通婚,而駐守突厥北方的處羅侯之子突利可汗染乾,也請求通婚。隋文帝於597年以宗室女為安義公主,嫁給突利可汗。都藍大怒,與西突厥達頭可汗合兵襲擊突利可汗。突利戰敗,部落潰散,突利可汗南逃朝見隋文帝。於是隋左僕射高熲、右僕射楊素分東西兩路出擊突厥,達頭可汗身受重傷敗逃。599年隋朝封突利可汗染乾為啟民可汗,在今山西省朔縣築城給啟民居住,隋皇室又將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為妻。但是,都藍可汗不斷侵擾啟民,為此,隋朝讓啟民可汗率部今陝西省靖邊縣和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之間放牧。599年,都藍可汗被部下殺死,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力圖兼併東突厥汗國。隋朝命啟民可汗派部下分幾路招撫東突厥各部。601年突厥9萬人降隋。啟民可汗又派遣若干使者,前往北方招撫鐵勒諸部等。603年,鐵勒的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達頭可汗,歸附啟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內遷。達頭部眾潰散,達頭可汗西奔吐谷渾,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啟民可汗把達頭的部眾收歸自己統率,並北遷蘇尼特右旗,便於管理整個東突厥汗國。
609年,啟民可汗病死,子咄吉世繼位為始畢可汗。615年隋煬帝巡狩北塞,始畢可汗圍攻煬帝於雁門(今山西省代縣)。隋末,地方割據勢力乘機崛起,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始畢封割據朔方的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梁師都引突厥攻破陝西省定邊縣;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畢可汗封之屋利設;其餘如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等人也先後稱臣於突厥。619年始畢可汗之弟俟利弗繼位,為處羅可汗,處羅復以隋義成公主為妻。620年處羅可汗死,處羅可汗弟咄苾繼位,為頡利可汗,他又以義成公主為妻。
627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叛離突厥。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什缽苾)與李世民結盟,突厥屬部契丹也歸附唐朝。這一年,突厥北邊的許多屬部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都歸薛延陀,共同推舉其俟斤夷男為薛延陀可汗,唐太宗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630年,李靖夜襲定襄,破突厥軍;李世勣大破突厥軍於呼和浩特市。頡利可汗逃至沙缽羅設蘇尼失處,蘇尼失擒送頡利,降唐,東突厥汗國亡。
降唐的突厥民眾多達10餘萬人,唐太宗將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之間。646年,漠北薛延陀可汗無道,被回紇等部攻殺,回紇等十一個鐵勒部落“百餘萬戶”內屬。唐在哈拉和林置翰海都護府,統轄漠北各部督府、州;在雲中(和林格爾縣)置雲中都護府,統轄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頡利失敗以後,李靖遷突厥殘部數百帳於雲中,以阿史德為其首領。後來雲中都護府易名為單于大都護府,瀚海都護府易名為安北大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和安北大都護府下屬的各都督府、州為“羈縻府州”,是唐朝設定的地方行政單位,其轄區包括在唐帝國的版圖之內。
679年,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反唐,二十四州突厥酋長回響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裴行儉大破突厥軍於包頭市,擒反叛酋長,殺突厥可汗。突厥迎頡利可汗侄伏念為新可汗,伏念向裴行儉投降被殺。682年,頡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陸占領呼和浩特市,招集伏念亡散殘部,自立為可汗。開始進攻并州和單于都護府,被薛仁貴擊潰。後突厥又頻繁入侵,693年骨咄祿病卒,弟默啜即位,向武則天投降,並消滅反叛唐朝的契丹軍隊。
698年默啜叛唐,武則天狄仁傑出戰。默啜又一再侵擾中原北邊,707年張仁願擊敗來犯的後突厥軍,並趁默啜西征突騎施之機,乘虛而入,奪取漠南,在黃河北築三座受降城,截斷了後突厥南侵之路。默啜改向西域擴張,714年進攻北庭都護府,被都護郭虔瓘打敗。默啜年老以後,更加昏庸暴虐,屬部紛紛離散。葛邏祿降唐,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祿屋部歸降。716年默啜北征九姓鐵勒拔曳固部,被殺死。九姓鐵勒中的拔曳固、回紇、同羅、霫、仆固五部一起歸附唐朝,被安置在山西省朔縣。 
骨咄祿之子闕特勤殺死了默啜諸子,擁立哥哥默棘連為毗伽可汗。734年毗伽可汗死,兒子伊然可汗繼位,不久病死,其弟繼立為登利可汗。741年登利可汗被殺,骨咄自立為可汗。742年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後突厥另立烏蘇米施可汗,744年拔悉密攻殺烏蘇米施可汗,後突厥立其弟白眉可汗。回紇和葛邏祿一起攻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南下占領突厥故地,745年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後突厥滅亡。

回鶻

秦漢時代丁零主要分布在今貝加爾湖一帶,後來一部分丁零人南遷,留在漠北的大部分丁零,稱之為敕勒(鐵勒)。由於鐵勒乘高輪車,南北朝時被人們稱為“高車”,袁紇為當時的高車六部之一。
隋代,袁紇演變為韋紇,分布在鄂爾渾河支流土拉河北,有10萬人口,民眾推舉時健俟斤為首領。時健死後,兒子菩薩繼位,韋紇易名回紇。627年,回紇、薛延陀、拔野古等部叛離東突厥。頡利可汗派侄兒欲谷設率領10萬騎兵討伐之,被菩薩打敗。東突厥亡後,回紇與薛延陀兩部稱雄漠北。
回紇本身原由九個氏族組成:第一個是藥羅葛,這是世襲回紇可汗家族的姓氏;二是胡咄葛;三是咄羅勿;四是貊歌息訖;五是阿勿嘀;六是葛薩;七是斛嗢素;八是藥勿葛;九是奚耶勿。以回紇為首的“九姓”部落聯盟有回紇、仆固、渾、拔曳固、同羅、思結、契苾、阿布思、骨侖屋骨。
菩薩死後,吐迷度繼任。646年,吐迷度聯合仆骨、同羅等部滅亡薛延陀汗國。647年正月,唐朝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任命吐迷度為瀚海都督。648年吐迷度之侄烏紇與其連襟俱羅勃謀殺吐迷度。燕然副都護元禮臣擒斬烏紇,俱羅勃被軟禁。唐太宗提拔其子婆閏繼其父職。651年瑤池都督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唐時,婆閏率領5萬騎兵,協助唐朝打敗賀魯,收復北庭(治所在吉木薩爾)。661年婆閏去世,侄兒比粟毒繼位。680年比粟毒死,兒子獨解支繼位。武則天在位時,後突厥默啜勢力強大,奪取鐵勒故地,回紇與契苾、思結、渾三部南下,遷至甘州(張掖縣)、涼州間。獨解支死後,兒子伏帝匐繼任瀚海都督。716年九姓鐵勒拔曳固部人殺死默啜。漠北的回紇別部移健頡利發與拔曳固等5部歸唐,被安置在山西省朔縣北。719年伏帝匐死,兒子承宗繼任唐瀚海都督,為甘、涼二州間鐵勒南遷四部的領袖。727年承宗遭河西節度使陷害,流放廣西上思縣,死於當地。唐朝任命回紇人伏帝難為瀚海都督,承宗族侄瀚海司馬護輸為承宗報仇,伏兵襲殺河西節度使,回紇部重返漠北。745年回紇等部和唐軍聯合,消滅後突厥。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被唐玄宗冊封為懷仁可汗,懷仁可汗南居突厥故地,立牙帳於杭愛山脈和鄂爾渾河之間。第二年,懷仁可汗攻殺後突厥最後一個君主白眉可汗,從此,回紇汗國取代了後突厥汗國。747年懷仁可汗子磨延啜繼位,號葛勒可汗。
755年,安祿山率領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15萬人發動叛亂,中原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756年唐肅宗即位於靈武,派遣郭子儀部將鐵勒人僕固懷恩出使回紇,請發兵援助。回紇葛勒可汗派葛羅支領兵入內地,與唐兵部尚書郭子儀所部朔方軍會合,殺敵3萬,俘虜1萬。757年葛勒可汗派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率領4000多精兵至鳳翔。唐皇子李俶與葉護結為兄弟,李俶率領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部眾15萬人,在長安附近與安祿山叛軍10萬進行陣地戰。唐將李嗣業、僕固懷恩殺敵6萬人,收復長安。李俶大軍至河南靈寶,敵軍15萬潰退,唐軍收復洛陽。759年,回紇葛勒可汗死,次子移地健繼位,稱牟羽可汗,其妻為僕固懷恩女。795年,回紇奉誠可汗阿啜死,無子,國人立其相骨咄祿為可汗,唐朝冊封他為懷信可汗。王室易姓,從此回紇原來的王室藥羅葛氏失勢,其後裔被懷信可汗送入唐朝內地。832年,昭禮可汗為臣下所殺。839年,回紇宰相陰謀叛亂被彰信可汗殺死,另一名宰相掘羅勿聯合沙陀朱邪赤心攻殺彰信可汗。這時,疫病流行,天降大雪,牲畜死亡,發生饑荒。840年,回鶻別將句錄莫賀與黠戛斯聯合,出動10萬騎兵進攻回紇,殺可汗和掘羅勿,回紇汗國滅亡。
841年靠近回紇牙帳的十三部推舉烏希特勒(勤)為烏介可汗,烏介可汗向唐朝借兵謀復國,並借烏拉特前旗居住,唐武宗不許。烏介可汗怨恨,進攻大唐,受傷。846年宰相逸隱啜殺烏介於阿爾泰山,立其弟遏捻特勤為可汗。848年依附於室韋的回紇遏捻可汗,聽說室韋將把他送往幽州,連夜西走,不知所終。南下投唐的回紇王子嗢沒斯被封為懷化郡王,843年回紇特勤龐俱遮、阿敦寧二部,回紇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諸洛固阿跌一部,牙帳大將曹磨你等七部,共3萬人,相繼至幽州降唐,他們被安置於中原各地。
回紇汗國滅亡以後,回鶻人全部西遷,分成三支: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一支投葛邏祿。“投吐蕃”的一支回紇人到達了河西走廊,依附於張義潮,後來發展成為甘州回鶻。“投安西”的一支回紇,在首領龐特勤率領下至安西都護府,後來發展成為西州回鶻(高昌回鶻),同化了當地的吐火羅人,後改稱為“畏兀兒”。“投葛邏祿”的一支回紇,後來和葛邏祿等部一起建立了黑汗(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同化了當地的雅利安人,成為維吾爾族的先民和哈薩克族的祖源之一。金山突厥人也大部分離開蒙古高原,遷往中亞西部和小亞細亞,同化了當地的雅利安人和希臘諸印歐民族。
金山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6世紀東伊朗人種粟特人幫助金山突厥創製了古突厥文,有40個字母,從右向左書寫,與古日耳曼人使用的盧尼文相似。後來回紇人也使用這種突厥文。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於突厥語世界。金山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契丹人、室韋人的統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後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金山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便向室韋人打開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金山突厥和回鶻對室韋人的經濟文化都有影響。

契丹

柔然國亡後,住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鮮卑後裔逐漸發展為契丹族,分為八個部落。北魏時,契丹各部落已開始對外擄掠,並以馬匹、皮毛與北魏交換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開始組成部落聯盟,聯盟長由大賀氏選充,有勝兵四萬。唐朝在契丹住地設松漠都督府,加號大賀氏聯盟長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武則天統治時期,契丹背唐,依附於突厥。唐玄宗時,突厥逐漸衰落,契丹再度附唐。
契丹貴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聯盟,劃分為乙室、迭刺兩個大部,自遙輦氏貴族中推選聯盟長,號稱可汗。涅里任軍事首長,稱夷離堇。這時,契丹處在回鶻汗國的統治之下,長達一百多年。
鮮質可汗時,契丹不斷向外擴張,擄掠鄰近部族和漢人地區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時,迭刺部貴族耶律阿保機當選為聯盟的夷離堇,多次帶兵攻掠唐朝州郡,俘獲牲口。906年,耶律阿保機充任聯盟長可汗。916年,建立了契丹國家。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
由於吉爾吉斯的祖先黠戛斯退居薩彥嶺-唐努山故地,契丹統治了整個蒙古高原和東北。1125年遼為女真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重建遼國,史稱西遼,又稱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的語言是東胡後裔的語言,它和蒙古語親屬關係密切。中間剃光,留下邊沿頭髮的髡髮髮式,體現了東胡後裔諸族的特徵,這種髡髮髮式在烏桓人、鮮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後來大部分同化於漢人,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韋

柔然國亡後,住在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東西、額爾古納河兩岸的鮮卑後裔發展為室韋人,分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統治,後與唐朝保持密切關係。室韋又名達怛。
室韋人的語言,保持東胡後裔語言和方言的特點,稱為原蒙古語,這種原蒙古語與後來經過突厥化的古蒙古語有很大差別。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的最早的漢文譯寫,見於《舊唐書-北狄傳》。蒙兀室韋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後來,關於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還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寫作“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所引《煬王江上錄》。“蒙古”開始只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才成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共同稱謂。
室韋部落從呼倫貝爾草原向漠北高原遷移,最早約在八世紀初。715年,突厥可汗率領軍隊征討烏護(鐵勒)人,破其汗庭,鐵勒人和室韋聯契約突厥軍隊作戰。西遷的原因是為了尋找新的牧場,遷移的過程是緩慢的。後來,在回鶻汗國統治漠北高原時期,室韋與八姓烏護人聯軍,在仙娥河(今色楞格河)等地與回鶻軍隊多次交戰,最後失敗。九世紀以後,當回鶻勢力退出漠北高原時,室韋人的勢力日益增長,已成為人馬眾多的強大遊牧部族。
室韋人的西遷,對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變化影響十分深遠,原來布滿突厥語族部落的漠北高原,從此開始了蒙古化過程。因此,在蒙古高原歷史上,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

乃蠻人是蒙古化的突厥人,居住在科布多和烏布薩泊,向西直至額爾齊斯河和齋桑湖,向東直至色楞格河上游。13世紀初,乃蠻王任用回鶻族學者塔塔統阿作為他的掌印官兼文書,因為回鶻突厥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
乃蠻人以北,在葉尼塞河上游分布著突厥族的黠戛斯諸部落,920年他們在契丹人的一次攻擊中被趕出了鄂爾渾河上游地區之後,在歷史上沒有進一步發揮作用。
克烈人屬於突厥族群,分布在色楞格河以南、鄂爾渾河上游、翁金河與土拉河流域,即今賽音諾顏境內(哈拉和林以西)。克烈可汗馬兒忽思不亦魯想得到東戈壁的霸權,但是被塔塔兒人打敗,並引渡給金朝,被釘死在一隻木驢上。馬兒忽思的遺孀策劃暗殺了塔塔兒汗。馬兒忽思留下了兩個兒子,忽兒察忽思和菊兒罕。忽兒察忽思繼承了汗位,他死後,他的兒子脫斡鄰勒登上克烈王位。脫斡鄰勒面臨著與叔叔菊兒罕的鬥爭,菊兒罕得到乃蠻王亦難赤的支持,暫時把脫斡鄰勒趕出其國。然而,脫斡鄰勒得到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的支持,又把菊兒罕趕走了。1199年,當脫斡鄰勒在金朝的幫助下,打敗塔塔兒人,短時期內地成為蒙古最強大的統治者。
克烈部以北、在貝加爾湖南岸的色楞格河下游,居住著蔑兒乞人,屬突厥族群或者蒙古族群。蔑兒乞人以北、在貝加爾湖西岸居住著斡亦刺惕人,斡亦刺(該名在蒙古語中意為“同盟者”)就是瓦剌的前身,屬蒙古族群。札刺兒部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處的南面或鄂嫩河附近,是降為蒙古人藩屬的一支突厥部落,後被蒙古人同化。滿洲北端、在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之間的“口袋形”地區內,居住著通古斯族群,其後裔Solon今天仍居住其地。
塔塔兒人漫遊在怯綠連河(克魯倫河)南岸和捕魚兒海(貝爾湖)、直到興安嶺。塔塔兒人屬蒙古族群,他們有時聯合成“九姓韃靼”,有時聯合成“三十姓韃靼”。12世紀的塔塔兒人已經成為令人害怕的武士,加入了最勇猛民族的行列。在滿洲方向,他們對金國構成了嚴重威脅。
真正的蒙古人,從狹義上講,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員的蒙古人,他們在鄂嫩河(斡難河)和克魯倫(怯綠連)河之間作季節性的遷徙。蒙兀室韋曾被突厥人打敗,逃到額兒古涅崑山區(額爾古納河一帶)避難。9世紀,蒙兀室韋後裔從額兒古涅崑山下來,進入色楞格河和斡難河(鄂嫩河)平原。當時有一個名叫朵奔-蔑兒乾的小伙子,娶了阿闌-豁阿為妻。生了兩個兒子:別勒古納台和不古納台。阿闌在丈夫死後,因夢天光入懷又生下了三個兒子:不忽-合答吉,是合答斤部的始祖;不合禿-撒勒只,是撒勒只兀部的始祖;孛端察兒,是孛兒只斤氏族的祖先。孛端察兒擄掠了扎兒赤兀惕族阿當罕氏為妻,阿當罕氏擄來時,已經懷有身孕,生下的兒子叫札只刺惕,即為札答闌氏之祖先。後來孛端察兒又與阿當罕氏生有一子巴阿里歹,即巴阿林氏之祖。孛端察兒還有一位正妻,生子名把林-失亦刺禿-合必赤,他是成吉思汗的直系祖先。
凡是阿闌豁阿所生的後代,均稱為“尼魯溫”蒙古,包括哈答斤(合答斤)、撒勒只兀、巴阿鄰(八鄰)、照烈、主兒乞、巴魯刺思、兀魯兀、泰赤烏惕、烏魯爾德部、忙古惕部、札只刺惕部、朵兒邊(今杜爾伯特)、散只兀惕;而不屬於阿闌豁阿後裔的,均稱作“都兒魯斤”蒙古,包括兀良合、弘吉刺惕、許兀慎、亦兀列思、亦乞刺思、伯牙烏惕、阿魯刺惕、火魯刺思、速兒都思。
真正的蒙古人在12世紀以前時就有要建立一個有組織的國家的初次嘗試。一位名叫海都的蒙古首領因擊敗敵對的札刺兒部而出名,海都的曾孫合不勒已經享有合不勒汗的王號,是第一位敢於起來反對強大的女真宗主們的人。金朝1135-1139年發動了反合不勒的戰爭,金將胡沙虎深入草原後被打敗,不得不於1147年向合不勒的第四個兒子忽圖刺汗(熬羅孛極烈)求和。
忽圖刺汗的兄弟斡勒巴兒合黑和堂兄俺巴孩被塔塔兒人捉住後,引渡給金朝,金人將他們釘死在木驢上。忽圖刺為報仇,攻掠金地。金帝於1161年與塔塔爾聯合進攻蒙古,摧毀了第一次蒙古王權,蒙古人回復到部落、氏族的舊秩序中。結果,忽圖刺之子拙赤和阿勒坦未能納入王室之列。
合不勒汗的次子是把兒坦巴阿禿兒,把兒坦巴阿禿兒的兒子是也速該。也速該沒有當過可汗,只是乞顏部的首領而已。也速該幫助克烈部王奪得王位,這一援助後來使成吉思汗得到了珍貴的友誼。也速該劫持蔑兒乞部酋長的年輕妻子月倫為妻,1167年月倫在斡難河右岸的跌里溫盤陀山生下長子成吉思汗(鐵木真)。鐵木真有三個同胞弟弟:哈撒兒、哈赤溫、鐵木哥,及兩個異母弟弟:別克台爾、別里古台。
1179年塔塔兒人在一次草原宴會上毒死了也速該,孛兒只斤氏族認為鐵木真年幼,拒絕服從於他。鐵木真的孛兒只斤部首領地位被泰赤烏惕部(稍微遠離蒙古主體,居住在貝加爾湖以東)首領俺巴孩的兩個兒之子塔兒忽台乞鄰勒禿黑、托多顏-昔惕兩兄弟奪取。當然,他們也屬於蒙古汗海都世系。
也速該死前,為鐵木真與弘吉刺惕部(在興安嶺北面、塔塔兒境)首領德薛禪的幼女孛兒帖訂婚。成吉思汗與她結了婚。其後不久,鐵木真把帳幕從斡難河河源遷到怯綠連(克魯倫)河河源處。
1175年,鐵木真遭到由脫脫別乞率領的一夥蔑兒乞人的襲擊,鐵木真的妻子孛兒帖落入敵人,鐵木真得以逃脫。鐵木真得到克烈部首領脫斡鄰勒和札只刺惕部人札木合幫助,在色楞格河支流布拉河共同擊敗了蔑兒乞人,奪回孛兒帖。
鐵木真和札木合分手後,“札刺兒部、乞顏部、八鄰部”跟隨著鐵木真,鐵木真贏得了最末兩代蒙古王后裔們[合不勒汗的曾孫(斡勒巴兒合黑之孫)主兒乞部首領撒察別乞、忽圖刺汗的兒子阿勒坦]的支持。原王室合法繼承人阿勒坦無疑是出於投機的原因謝絕了汗的稱號,他於1196年宣布鐵木真為汗(即蒙古人的王)。
塔塔兒人在金朝的援助下戰勝了蒙古人,成了東戈壁的主人,常常騷擾金國邊境。北京金朝決定援助和挑動克烈王脫斡鄰勒對付塔塔兒人,成吉思汗陪同克烈王出征。貝爾湖畔的塔塔兒人遭到慘敗,可汗蔑古真-薛兀勒圖被殺。金朝封賞脫斡鄰勒為王,因此,脫斡鄰勒被稱為王罕。在乃蠻王亦難赤必勒格的支持下,王罕的兄弟額爾客合刺推翻王罕,王罕逃亡到楚河,但未能得到西遼的幫助,於是到成吉思汗那裡避難。成吉思汗幫助他重新奪回了克烈部地盤。
乃蠻王亦難赤必勤格死後,兩個兒子台不花(塔陽)和不亦魯為占有一個妾而發生爭吵。台不花統治著科布多省諸湖,不亦魯統治著阿爾泰山區。王罕和成吉思汗聯軍攻擊不亦魯,迫使他向烏倫古河撤退,最終殺之。但是,不亦魯的一位部將可苦速-撒亦刺黑對聯軍發起突然反攻,王罕背著成吉思汗調走了自己的部隊。接著乃蠻人入侵克烈部境,王罕求援,成吉思汗派出四大部將博兒術、木華黎、博羅渾、赤老溫,大敗乃蠻人。
成吉思汗和王罕開始進攻仇敵泰赤烏惕部,殺其首領。由於乃蠻部和泰赤烏惕部的失敗而感到驚恐的許多部落接著組成了聯盟。但是,成吉思汗得到他岳父弘吉刺惕部德薛禪的及時通報,在捕魚兒湖附近大敗聯盟軍。
札只刺惕部首領札木合糾集了一個反抗同盟反對王罕和成吉思汗。1201年在額爾古納河畔的召開了一次盛大集會,札木合自封為古兒汗(世界之汗)、蒙古的皇帝。
王罕支持成吉思汗,迫使札木合退到額爾古納河下游。接著,成吉思汗進行了對泰赤烏惕部的最後戰爭,迫使泰赤烏惕人歸順,於是恢復了孛兒只斤氏族的統一。
王罕之子亦刺合(桑昆)慫恿父親與成吉思汗決裂,並鼓勵札木合到克烈部王宮避難。同時,古代蒙古汗系的合法後裔阿勒坦也靠攏王罕。1203年,成吉思汗與克烈人之間徹底決裂。成吉思汗明顯地處於劣勢,沿合勒卡河,朝貝爾湖撤退。在貝爾地區的合勒卡河入口處居住著弘吉刺惕部,成吉思汗以女婿的名義向他們求援,贏得了他們的支持。成吉思汗退到今滿洲里以北的班朱尼河附近。
與王罕聯合的幾位蒙古首領聯合策劃了一次謀殺這位克烈王的陰謀。王罕及時得報,襲擊了他們,札木合、阿勒坦、火察兒逃到了乃蠻部避難。1203年秋,成吉思汗從班朱尼河進軍斡難河,採取了攻勢。在土拉河和克魯倫河之間對克烈軍隊發起了襲擊,克烈軍被驅散。王罕及其子桑昆向西逃跑,一到乃蠻境,王罕就被殺死。桑昆越在額濟納河的西夏邊境上以剽掠為生,後來到了柴達木盆地一帶,最後是在庫車的回鶻人中被殺
克烈人投降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使自己成為東蒙古的主人。成吉思汗娶了王罕之弟禮阿紺孛的一個女兒亦必合別吉,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娶了札阿紺孛的另一個女兒唆魯禾帖尼公主,她在成吉思汗家族中將起著很大的作用。
台不花(塔陽)仍占據著西蒙古,自然,所有被成吉思汗打敗的頑固敵人都聚集在塔陽周圍。塔陽企圖得到汪古都突厥人的援助,汪古部突厥人作為金國的邊境衛隊,居住在山西省北部托克托。但是,汪古部首領阿刺忽失的斤加入到成吉思汗一邊。
成吉思汗與乃蠻的衝突是發生在今哈拉和林附近的杭愛山中,蒙軍取勝。塔陽身負重傷,塔陽之子屈出律與一些部民一起逃出,朝額爾齊斯河方向逃去。蔑兒乞部首領脫脫隨屈出律逃走。蔑兒乞部小酋長帶兒兀孫主動投降,並將愛女忽蘭嫁給了成吉思汗。
1208年秋,成吉思汗親自向額爾齊斯河上游進軍。途中,他接受了斡亦刺惕部首領忽都花別吉的不戰而降,用之為嚮導。屈出律和脫脫別乞被擊潰,脫脫陣亡,屈出律逃脫到西遼。札只刺惕部首領札木合過著冒險者的生活,後來被引渡給成吉思汗。最後,在葉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也於1207年不戰而降。
乃蠻部於1204年戰敗之後,塔陽的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在落入蒙古人之手後為成吉思汗服務。於是,產生了一種具有“回鶻文書處”的蒙古政府的萌芽。
1206年蒙古族在蒙古高原獨立建國。1234年滅掉女真族的金朝,占領北中國和東北。
朮赤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帖之長子,其次子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台之第二子;元太宗窩闊台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帖之第三子,是蒙古第二任大汗,窩闊台長子貴由為蒙古第三任大汗;拖雷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帖之第四子,拖雷有十一子:長子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
蒙古族學者搠思吉斡節兒於14世紀初寫的《蒙文啟蒙》奠定了蒙文正字法的基礎。

蒙古

從北方高原崛起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統帥之下,奇蹟般地用當初的20萬鐵騎,在20年之內,東征西討,連通了亞歐大陸。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曾一度統轄泱泱3,000萬平方千米內的720個民族。蒙古人的遠征雖然起初有雪恥的動因,可隨即由於連帶作用一發而不可收,給被征服地區帶去了巨大災難。但是在另一方面,用當時最快的信息連絡系統--四通八達的驛站制度給世界帶來了捷徑,使文化傳播與經濟往來空前大流通,甚至創立了國際自由貿易區;人才的廣泛流動和相對自由的施政氣氛,又使大片地區的繁榮景象延續多年。

經濟

蒙古的納來哈(Nalayh)和喬巴山(Choybalsan)出產煤,內蒙古包頭附近開採煤和鐵礦。此外還有鉛、鋅、螢石、鈾、石油、銀和鎢等重要礦藏。
經濟以遊牧畜牧業為主,放養羊、牛、馬、駱駝。種植業僅限於河谷地區,主要為小麥、燕麥等。種植業和林業占少量比重。工業極不發達,僅有零星的畜產品加工業。有煤、鐵、錳、鉬、鉛、鋅等礦.

居民

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

蒙古高原主要居民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至今仍使用傳統的蒙古文,蒙古國使用西里爾文字(新蒙文)。信奉薩滿教,自17世紀起還信奉藏傳佛教,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穹廬頂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住房,蒙古包內的地面鋪氈子和地毯。飲食主要有奶食,肉食。常以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分4個部分:首飾,長袍,腰帶,靴子。葬式大體有野葬(天葬),火葬,土葬(無墳丘)。節日主要有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小年賀大年。蒙古人傳統上是遊牧民族,主要放養牲畜(以綿羊和山羊為主),但在20世紀已廣泛發展牧場。雖然氣候惡劣限制了農業發展,但高原上仍可種植小麥、燕麥、其他穀物和蔬菜。內蒙古灌溉區還可種植甜菜和油菜籽。
內蒙古居民中漢族約占80%,大部分從事農業。
還有哈薩克人以及其他民族。

民風民俗

藝術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
蒙古族藝術文化生活非常豐富。蒙古族素有“音樂民族”之稱。其民歌體裁有長、短調之分。長調腔長詞少,悠揚嘹亮,流傳於牧區;短調則節奏規則,節拍固定,多流傳於半農半牧區。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馬步最具特色,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熱情奔放的豪爽氣質。經典的蒙古族傳統舞蹈大致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雅托噶”(“蒙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戰鼓等。非常愛馬的蒙古人對馬頭琴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為擦弦類弦鳴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為飾而得名。它由共鳴箱、琴桿、琴頭、弦軸、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組成。馬頭琴鏇律低沉而又悠揚,低音馬頭琴音色接近大提琴。蒙古族曲藝有“好來寶”(說唱藝術)、“烏利格爾”(一稱“蒙古說書”)和蒙古劇等多種。

服飾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蒙古袍一般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腰帶多用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繡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非常講究,品種多樣。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乳酪和優酪乳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當然還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蒙古民族頗注重飲食的文化氣氛,歌舞常伴,隆重場合還要朗誦專門的祝詞或讚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馬奶酒味道醇香,清涼解渴,是牧民款待貴客的最佳冷飲。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別提防的可能是姑娘們的敬酒歌,即便平時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經不住誘惑酩酊大醉。

社會

蒙古包勒勒車和配有精美馬鞍的駿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勒勒車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製成,車輪大、車身小,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運輸。過去,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遠行,顯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風情。現在,許多牧民都已經定居,住著寬大的磚瓦房,購有汽車、機車等交通工具。

文物古蹟

長城

長城長城
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邊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國趙北界長城沿陰山山脈南麓,蜿蜒於蒙古高原上。趙北長城東起張北經集寧、呼和浩特、固陽、五原至於高闕(今杭錦後旗)。燕北界長城則西起張家口以南的懷來縣經圍場、赤峰直達遼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禦匈奴,將秦、趙北界長城,燕界長城連線起來,修繕、加固、增築,形成的聞名於世的“萬里長城”,大部分構築在內蒙古高原之上。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秦始皇長城的基礎上,於今內蒙古高原上又增築了著名的“河西長城”和“武帝外長城”。河西長城東起今甘肅永登,經永昌、張掖、酒泉直至玉門以西羅布泊一帶。“武帝外城”,東起呼和浩特市以北的百靈廟西南,向西大約沿北緯42°線,於東經105°30′~106°之間進入蒙古國境內,又於東經102°30′進入內蒙古境內,至東經102°20′處額濟納旗蘇古諾爾湖東北,與“居延塞”相接,沿林肯河和額濟納河(今弱水),經金塔達酒泉,與河西長城相接。
遼代高原上築“遼代長城”(又稱遼代邊壕),起自額爾古納市上庫力鄉西3.5千米處一座戍堡,向西經拉布大林鎮沿根河南岸至額爾古納河,之後向南沿額爾古納河東岸再向西南經八大關行至陳巴爾虎旗紅山嘴,從此處越過額爾古納河進入俄羅斯赤塔州境內,繼續沿額爾古納河北岸西南行至10多千米後離開河岸,在滿洲里國門西4.87千米處進入中國,繼續西行60千米,在635號界堆附近進入蒙古國境內,在克魯倫河以北和烏勒吉河以南地帶向西南延伸,最後終止於烏勒吉河源與鄂嫩河源之間的沼澤地中,遼代長城在中國境內長度約210千米,俄羅斯境內長度約109千米,蒙古國境內長度約416千米,總長度約738千米。
明代長城南移,多沿內蒙古高原南部邊緣地帶修築。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他曾經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業績對於中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中部的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頭市185公里。這裡牧草騰碧浪,羊群卷雪花。藍天綠草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輝煌奪目的金黃琉璃寶頂,使這座帝陵顯得格外莊嚴。
陵園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陵園分作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六個部分。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富濃厚的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