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山脈

陰山山脈

陰山山脈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脈,東西走向,包括狼山、烏拉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等。山頂海拔2000米—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布。煤藏豐富。石拐溝煤礦已開採,為包頭鋼鐵公司及發電廠提供燃料。陰山北部的白雲鄂博蘊藏豐富的鐵礦和稀土金屬。包頭與白雲鄂博間建有鐵路。陰山山地位於溫帶半乾旱區與乾旱區。西部的狼山尤為乾旱,大青山較為濕潤。山坡低處為草地,中部有櫟、榆、樺等樹種。陰坡在2000米處有矮曲林。

地質地貌

陰山風光陰山風光

陰山山脈是中國北部東西向山脈和重要地理分界線。橫

亘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於東經106°~116°。西端以低山沒入阿拉善高原;東端止於多倫以西的灤河上游谷地,長約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側的大斷層崖和大同、陽高、張家口一帶盆地,谷地北側的壩緣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緯42°,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南北寬50~100公里。

陰山山脈是東西走向。屬古老斷塊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長約1200千米,平均海拔1500~2000米,山頂海拔2000~2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15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

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是斷層陷落形成的。山地大部分由古老變質岩組成,在斷陷盆地中有沉積岩分布。煤藏豐富。石拐溝煤礦已開採,為包頭市鋼鐵公司及發電廠提供燃料。北坡的白雲鄂博蘊藏豐富的多金屬礦和稀土金屬。

陰山山脈在呼和浩特以西的西段地勢高峻,脈絡分明,海拔1800~2000米,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位於狼山西部,海拔2364米。山與山之間的橫斷層經流水侵蝕形成寬谷,為南北交通要道,山脈主體由太古代變質岩系和時代不一的花崗岩構成,在兩側及山間盆地內有新生代地層。南坡與河套平原之間相對高度約千米,經長期流水侵蝕,現代山脈邊緣已較地質構造上的斷層邊緣向北後退10~30公里。山前和山谷兩側普遍發育有多級階地。山脈北坡起伏平緩,丘陵與盆地交錯分布,相對高度50~350米,丘間盆地沿構造線呈東西向分布,盆內沉積有白堊系,第三系地層,上復第四系厚層砂質粘土。源於陰山的河流橫切丘陵,支流極少,河床寬坦,現代水流級不相稱。

呼和浩特以東的東段海拔一般在1500米左右,地形紊亂,主要有蠻□山,蘇木山,馬頭山,樺山等。在集寧,張北一帶被玄武岩復蓋,部分地區的熔岩台地已被侵蝕切割成平頂低山和丘陵。低山和丘陵間盆地內有白堊紀,第三系和現代沉積。盆地間的嶺脊低而寬,相對高度300~500米,有些盆地中心集水成湖,較大者如岱海,黃旗海,安固里淖,察漢淖等。

氣候特點

山脈南北兩側的景觀和農業生產差異顯著。山南年均溫5.6~7.9℃,10℃以上活動積溫為3000~3200℃,無霜期130~160天,山北分別為0~4℃,900~2500℃,95~110天。山南風小而少,年均風速小於2米/秒,山北風大而多,年均風速4~6米/秒。年降水量東經110°以東,南北相差70~100毫米;東經110°以西,南北年降水量都很小,只差25毫米左右。在農業生產上,山南為農業區,山北為牧業區,山區為農牧林交錯地區。

陰山山脈還是中國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北界,屬溫帶半乾旱與乾旱氣候的過渡帶。西部的狼山尤為乾旱,大青山較為濕潤。

水系情況

陰山山南為外流區,屬黃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蝕為主,河流溯源侵蝕與分割作用較強烈,溝谷深切,地面破碎;山北為內流區,河流稀少,水量小,侵蝕基準面高,因而侵蝕作用不顯著,溝谷淺緩,地貌外營力以風蝕為主,地面平坦,風沙散布。

主要資源

陰山陰山

陰山蒙古語名為“達蘭喀喇”,意

思為“70個黑山頭”。陰山山脈是古老的斷塊山,是農牧交錯地帶。陰山的最大特點便是南北不對稱,南坡山勢陡峭,北坡則較為平緩。山脈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間。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時阻擋了南下的寒流與北上的濕氣,因此,陰山南北氣候差異顯著,是草原與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南麓的雨水較為充沛,適宜發展農業。山區植被稀疏,僅在東段的陰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樺、山楊、杜松、側柏、油松、山柳等樹種。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場,歷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區。

條件較好的山間盆地中有旱作農業,種值春小麥、莜麥、馬鈴薯等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山坡低處為草地,中部有櫟、榆、樺等樹種。陰坡在2000米處有矮曲林。

山區地質礦產資源豐富,大青山的煤礦、白雲鄂博的鐵礦和稀土礦都是品質高、儲量大的著名礦區。

岩畫

陰山山脈陰山山脈

陰山岩畫是古代遊牧民族鑿磨在陰山岩石上的美術圖畫,再現了中國北方各遊牧民族的歷史和經濟生活,具有極高的歷史、科考和藝術觀賞價值。岩畫主要分布於巴彥淖爾境內的陰山山脈西段(東起烏中旗阿其山、西至磴口縣布敦毛德溝,東西長300千米、南北寬40~70千米的區域內),已發現的53000餘幅岩畫,分別鑿磨在懸崖峭壁、溝底岩盤或山頂巨石上,有些是用石器工具磨刻,有些是用金屬工具敲鑿,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大部分岩畫仍保持完好。 從1976年開始,每年都有許多專家、學者和慕名而來的遊人到巴彥淖爾境內考察和參觀陰山岩畫,特別是1980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工作者蓋山林一行根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載,在巴彥淖爾境內的陰山西段發現了上萬幅岩畫,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高度關注,陰山岩畫一時聲名大振,被譽為“舉世罕見的珍貴古代民族文物”。

陰山岩畫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在烏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東西延伸5千米多。僅此一處,就密集分布有岩畫1000多幅。在地里哈日山東北不遠的山南坡和山頂部,也有大量岩畫,與地里哈日山岩畫連成一片,構成一個岩畫分布區。地里哈日山西南約8千米的瓦窯溝北山,每隔2~10米便有一處岩畫,總數在900幅以上。其次,在磴口縣的北托林溝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1幅岩畫,最遠間隔不超過10米,其總數在500幅以上。

岩畫群最密集處在磴口縣默勒赫圖溝一處迎北的崖壁上,東西長約50米,高約20米,有80個人頭像組成。另一處在格和尚德溝中段的一塊迎西的石壁上,寬約5米,高約15米,由50個單體畫組成,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岩畫面積最大的是烏後旗大壩溝口西畔石頭上的正方形岩畫,面積約400平方米,被列為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

陰山岩畫大多取材於遊牧民族的狩獵活動,其中數量最大,鑿刻最精緻的是動物岩畫。畫中動物有山羊、綿羊、盤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麋鹿、駝鹿(罕達猂)、狍子、馬、騾、驢、駝、牛、野牛、羚牛、狗、龜、野豬、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岩畫中狩獵的畫面也占有重要地位,數量可觀,藝術地再現了史前巴彥淖爾地區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是整個岩畫中最絢麗的部分。狩獵畫中表現了各種各樣的獵手、武器及狩獵方式,無論獨獵或眾獵,還是引弓射獵或圍捕野獸的場面,都表現其最緊張的一剎那,再現獵手對野獸致命處的打擊過程,表現出獵人獲得獵物的強烈願望和高超的捕獵技能,也反映出原始人類的文化藝術來源於人類同大自然的鬥爭這一規律。

除動物畫和狩獵畫外,放牧畫也占有較大比例。放牧畫產生於青銅器時代晚期,並一直延續到元、明、清三代。雖然年代相距甚遠,但其內容卻大體相近,如出牧圖、倒場圖、一條鞭式和滿天星式牧羊圖、牧馬圖。這些放牧方式即使在今內蒙古草原上,仍然比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車輛及出行騎士、騎士列隊、征戰圖、穹廬氈帳、人面形、人手足印、獸禽足印、原始數碼、圖畫文字、星圖,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靈圖象,在整個岩畫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們均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淳樸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特別是幾處天體星象岩畫,在世界岩畫中也是罕見的。

陰山山脈陰山山脈

陰山岩畫的題材和分布地點有一定的規律性:野生動物圖象多出現在山巔岩石上;狩獵場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頂;神靈頭像和天體星象幾乎全部磨刻在山溝的垂直石壁或溝邊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認為神靈居於水流湍急之處)。這些規律和作畫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人們的認識水平是相一致的。 陰山岩畫的藝術特色是質樸、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題材來源於自然,紮根於生活,再現作者所處的環境、所經歷的事情。在構思、技巧和表現力諸方面,均顯示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樸實健康的美學觀和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陰山岩畫並不是對大自然原封不動的照搬,而是把從現實中捕捉到的形象加工創造,把表現對象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並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圖,因而作品顯得非常生動。許多運動物象動感強烈,或引頸長嘶,或回首短鳴,或漫步緩行,或四蹄騰躍,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互舔吻親昵。作者為了強調某一事物,運用誇張、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表現中心,如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間鬥爭的圖畫,在構圖和比例上往往突出勝利者的形象,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陰山岩畫的製作方式主要有敲鑿法和磨刻法兩種。敲鑿法是利用比畫面石料硬度高的銅器或鐵器,在畫面上打擊成點,連點成畫。用敲鑿法製成的岩畫,線條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稱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畫,痕深面光,斷面成“U”形。此外,還有劃刻法和顏料塗畫法。

陰山岩畫大體分為四個時代、五個時期:

第一代岩畫是新石器至青銅器時代,屬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畫,畫面質樸、風格簡約,手法多為敲鑿、研磨,是反映河套地區史前人類生活的珍貴文物。

第二代岩畫是春秋至兩漢時期匈奴人製做的岩畫。是陰山岩畫的鼎盛時期,許多岩畫刻畫了鹿的各種姿勢,與鄂爾多斯高原出土的匈奴銅鹿形象相同。

第三代岩畫為中世紀岩畫。分為兩個時期,即南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畫和五代至宋代回鶻、党項人的岩畫。突厥

陰山山脈陰山山脈

人岩畫數量較少,內容以表現家畜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一些山羊圖形的岩畫,與蒙古國發現的唐代碑刻上的典型突厥風格的野山羊形象相似,其表現手法有抽象化、圖象化的特徵;回鶻人岩畫的突出特點是用鐵刃畫刻而成,線條細而淺,題材多仿前代作品,並有少數植物圖案和回鶻文字。党項人岩畫大多是敲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澤新鮮,多如新作一般,並伴有西夏文字;其藝術特色是形象性很強。

第四代岩畫是元代至明清時期蒙古族的作品,稱為近古代岩畫。利用敲鑿和顏料塗畫兩種方法,顏料岩畫為蒙古族特有,是用石灰和動植物油調成顏料塗於岩石上而形成的。岩畫內容除一部分反映牧人生產、生活(如奔馬、雙峰駝、牧工圖)之外,其餘作品多與喇嘛教有關。

旅遊資源

陰山岩畫陰山岩畫

陰山古剎在呼和浩特市北100公里,是遼闊的蒙古草原上眾多喇

嘛廟宇中的一座。四周有茫茫無際的古原大地,殿宇雄偉的姿態映襯在藍天和綠草之間,就像繡在綠色緞面上的精美圖案。

陰山古剎規模並不很大,只有三處殿宇,但建築精巧玲瓏,金碧輝煌。大殿建於方整的台基上,樓高兩層,飛擔微翹;紅柱迴廊,柱頭雕飾彩繪精美。殿門兩旁有壁畫圖案,殿內的壁畫更琳琅滿目,牆壁、棟樑、布幔,都有絢麗的彩晝,色澤鮮明,經久不變。題材除佛教故事人物以外,還有鳥獸花卉,生動多姿。

廟頂建築為歇山形式,檐緣四周圍以天台走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