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之戰

黃州之戰

黃州之戰,蒙古窩闊台汗九年(宋嘉熙元年,1237年),在窩闊台攻宋之戰中,蒙古軍攻宋黃州(今屬湖北)的作戰。

黃州之戰

公元1237年下半年,南宋嘉熙元年,蒙古窩闊台大汗九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宋軍抵禦蒙古軍入侵的戰役。
右圖:黃州之戰形勢圖
黃州之戰形勢圖

起因
繼1235-1236年蒙古第一次侵宋戰爭後,1237年,蒙古大汗窩闊台發動了第二波侵宋戰爭。由於此前成都府路已遭蒙古嚴重殘破,襄陽又被攻占,此次蒙古軍將重點放在了東線,攻取淮西敵區,企圖以此擾亂江北,窺伺江南。早在1237年初,蒙古漢軍大將張柔不斷攻掠南下,克九里關(大致位於湖北孝感),陷曹武(今湖北京山),為蒙古入侵淮西做好準備。

戰役經過

1237年十月,蒙古宗王口溫不花、萬戶張柔大舉入侵,抵達光州(今河南潢州)。光州城防分成北城與南城,在蒙軍的圍攻下,十一月,南城的守將率先投降。隨後,蒙軍集中主力攻破北城,光州陷落。
光州的失陷,使淮西門戶大開, 蒙古軍隨即分四路出擊。塔思率部向東南推進策應口溫不花,史天澤向西南推進克隨、復二州。口溫不花親自向南推進,蘄州(今湖北蘄春)、舒州(今江西潛山)守臣相繼逃跑,於是蒙軍得以將俘獲的光、蘄、舒三州的攻城器具會師於黃州。黃州城西有個大湖,名“張大湖”,湖水與長江通流。宋軍想集中水軍在這裡布置防線。口溫不花派張柔發動進攻,大敗宋軍,俘獲宋軍大批戰船。張柔進而順水而下包圍黃州。宋軍守將王鑑、黃文勝出戰不利,只好退守城中。至此,蒙古軍自1236年2月後再次兵臨長江。
宋廷急令沿江制置副使史嵩之組織救援,史嵩之當即派名將孟珙前去支援黃州。孟珙從鄂州出發,沿水路衝破蒙軍的阻攔,直入黃州城內。由於當時孟珙官至京西湖北安撫副使、鄂州諸軍都統制,在對蒙戰場上已頗有名氣,黃州軍民大振,都歡呼說:“吾父來矣!”入城後的孟珙將此前四十九名畏敵退縮的士兵處斬以正軍法,出示宋理宗的撫慰詔書和賞賜,並安排軍醫治療傷病員,大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又親自“駐帳城樓,指畫戰守”,率領全城共同防禦。
蒙古軍這邊,試圖利用俘獲的宋軍船隻,繞過黃州搶渡長江,於是戰爭首先在江面展開,孟珙派遣部將同鼎、葛懷率領南宋水軍攻擊蒙古水軍,宋軍奮勇作戰,致使蒙古軍陣勢大亂,“欲引船遁”。蒙軍水軍被迫退縮在長江北岸。同鼎又率領水軍乘風直逼北岸,再次擊敗蒙古水軍,並俘獲戰船兩百餘艘,使蒙古水軍渡江計畫完全破產。
於是蒙古軍便轉移攻擊目標,進攻黃州東堤,想切斷黃州與水軍的聯繫,孟珙挑選精兵壯士組織敢死隊,經過奮戰又重新奪回並守住東堤。這樣,蒙古軍便不得不直接攻打黃州城。
口溫不花增派西域兵和原西夏地區的歸附軍參與攻打黃州城,連續不停地組織進攻,黃州處於危急之中。為了破壞蒙軍的攻城之勢,經過暗中準備之後,孟珙派部將劉全等兵分七路,趁夜裡悄悄出城,利用蒙軍攻城多日的疲憊和大意突襲蒙軍。突襲出於蒙軍的意料之外,其中的六路宋軍獲得勝利,使蒙軍營盤大亂,軍心動搖,在重整之前無法繼續攻城。然而偷襲張柔部隊的那一路宋軍,由於張柔預判準確、防備嚴整,使宋軍的偷襲行動未能取得全勝。
蒙古軍整頓之後,便再次向黃州發動晝夜不停的輪番進攻。蒙軍使用了火炮轟擊黃州,把黃州城牆上的城樓全部燒毀,但是由於黃州的堅守,城頭隨時補上缺口,使蒙軍無法趁機攻上城頭。
蒙古軍又不惜損失衝到黃州城下挖城牆,想直接在城牆上挖洞殺進城,孟珙派人預先在蒙軍挖牆地方的城內,再築一道城牆,並在被挖城牆的內側挖大坑當陷阱,號稱“萬人坑”。當蒙軍最終挖開城牆衝進來時,前面還是堅固的城牆,並且前軍在後軍的推擠下紛紛掉進坑裡而被宋軍用石頭檑木砸死。

戰役結果

蒙古軍一直進攻到1238年春天,參與攻城的部隊中戰死、凍死和逃兵已經達到十之七八,士氣低落。而黃州城“備御甚堅,矢石如雨”,軍民戰鬥不息,未嘗稍卻。由於另一路攻打安豐的蒙古軍在名將杜杲的抵禦下也占不到便宜(詳情見安豐之戰),蒙古軍最後撤圍而去。孟珙則因此戰升任湖北路安撫制置使。

評價

失淮則失江,這是南北雙方的共識。蒙古軍此處從東線的淮西地區突破,快速推進至長江北岸的黃州,並在水戰上顯示出不俗的實力。而南宋由於丟失襄樊地區,在中、東線上處於極為被動的位置,直到蒙古軍深入腹地才做出反應。黃州之戰中,孟珙的表現堪稱厥功至偉。他從相對薄弱的水軍包圍圈進入黃州,整頓了士氣低迷的宋軍,親自指揮軍民防守,化解了蒙古軍各式各樣的攻城戰術。不僅如此,孟珙還發揮他一貫的機動防禦風格,敢於出城襲擊蒙古軍,多次打亂其作戰計畫,使消極的守城戰變成積極的防禦戰,最終迫使蒙古人退去。黃州之戰是宋蒙開戰以來南宋取得的一次大捷,同時也為孟珙之後收復襄陽奠定了基礎。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