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之戰

崑崙關之戰

崑崙關位於南寧市東北方59公里處,崑崙山東側。它是邕柳(南寧――柳州)、邕梧(南寧――梧州)公路必經的隘口。崑崙山巍峨峻險,谷深坡陡,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9次戰役,其中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在北宋農民戰爭中,宋將狄青於崑崙關(今廣西南寧東北尹擊敗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的一次反擊戰,史稱崑崙關之戰。

基本信息

簡介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在北宋農民戰爭中,宋將狄青於崑崙關(今廣西南寧東北尹擊敗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的一次反擊戰。

背景

皇祐四年四月,儂智高起兵反宋,進破邕州,鏇率7000(一說5000)兵順鬱江(今廣西境)東下,連破9州,直抵廣州。攻城受挫後,撤圍退走。回師途中,又破昭(今廣西平樂)、賓(今廣西賓陽)等州,退據邕州(今廣西南寧),擊殺宋將、知州等官吏數十人。是年六月至八月,宋廷先後遣廣南西路鈐轄陳署,廣南東西路安撫使楊畋、廣西經略安撫使余靖,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撫使孫沔等率軍進擊,均無建樹,一時嶺南震動,宋廷深以為憂。九月,樞密副使狄青自請出戰。他針對儂軍多執長槍的作戰特點與宋軍失利的原因,制定了以騎制步的方略。

經過

崑崙關之戰遺址崑崙關之戰遺址

1053年十月初,狄青被命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率鄜延、環慶;涇原路蕃落、廣銳軍1.5萬步騎啟行。次年正月初,進抵賓州(今廣西賓陽),與孫沔、余靖等會師,合軍3.1萬。時嶺南諸軍兵疲意沮,紀律松馳,有令不行。狄青未至前,傳令諸軍占據要地,勿擅自出戰。陳署恐狄青獨得戰功,違令率8000步卒輕出,因軍紀渙散。將無威令,兵敗金城驛(今廣西南寧東北),喪師2000餘。狄青整飭軍紀,嚴申軍律,數陳署敗軍之罪,將其與所屬將校32人處斬。諸將相顧失色,全軍肅然,令行禁止。鏇聲言休兵,令諸軍備10日糧,借上元節,張燈3日,分宴將佐軍校,佯作按兵不動。儂軍偵探不知狄青兵謀,返報宋軍不會即進。儂智高部將建議扼守崑崙關俟宋軍糧盡兵疲而擊。儂智高輕敵,未加戒備。

十六日夜半,狄青稱疾退席,乘風雨夜暗,出其不意,率輕騎倍道潛出,襲取崑崙關,于歸仁鋪(今廣西南寧東北)列陣。黎明,軍侯來報,諸將方知狄青已經出關,孫沔、余靖遂引軍急進。儂智高見險關已失,傾數萬眾布陣迎戰。狄青依儂軍陣勢,令右班殿直張玉為先鋒,如京副使賈逵、西京左藏庫副使孫節分別率左、右軍,孫沔、余靖率中軍,自率精騎隱蔽於陣側後。初戰,儂軍氣勢甚銳,頻頻猛攻,孫節力戰而死,宋軍稍退。賈逵見儂軍蜂擁而至,引軍占據高地,麾眾自上而下衝擊,斷儂軍陳為二。

是時,鼓聲大振,狄青手持白旗,揮旗從兩翼殺出。兩路騎兵互相穿插,忽左忽右,不時變換衝擊方向。儂軍猶疑,不知所為,陣勢大亂,紛紛逃遁,退回邕州。宋軍追殺50餘里,殺其弟儂建中、侍郎黃師宓及士卒2200餘人,俘500餘人。是夜,宋軍兵臨城下,虛張聲勢,鼓譟大呼,儂智高以為宋軍欲將攻城,縱火焚城。逃往大理(今屬雲南),廣南平。

評價

此戰,狄青精心籌謀,出征前充分準備,改制兵器,確定了以騎制步的正確方略。臨戰,整飭軍紀,激勵將士,出其不意,襲取崑崙關。及戰,巧施迷陣,發揮騎兵優勢,自兩翼夾擊,一舉平定儂智高十月之亂,鞏固了宋南部邊疆

相關人物

崑崙關之戰崑崙關之戰

狄青(1008~1057)
北宋名將。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農家出身,從軍後,被選充任皇帝宿衛的班直。宋仁宗寶元(1038~104O)初,出任延州指使,在對西夏的防禦戰爭中以勇敢著稱,屢立戰功,深得當時負責陝西防務的大臣范仲淹、韓琦的賞識,屢官至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宋、西夏和議訂立後,被召入京,屢官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拜彰化軍節度使。狄青行伍出身,宋仁宗趙禎讓他用藥除去面涅(士兵臉上刺的字號),他說,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地。我願留此以激勵士氣。皇四年(1052),被擢任樞密副使,鏇被任命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率軍迅速平息了廣源州儂智高的軍事反抗。五年,升任樞密使。狄青以武將任執政,在士兵中有很高聲望,在一向對武將嚴加防範的宋廷中卻為朝論所不容,僅僅在樞密院任職四年,就被排擠出朝廷,以使相銜出判陳州。嘉二年(1057),卒於陳州。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