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金戰爭

蒙金戰爭

蒙金戰爭是金朝大安三年至天興三年(公元1211年~公元1234年),蒙古國出兵攻滅金朝的戰爭。

基本信息

戰爭背景

蒙古與金國,結怨仇甚久。女真貴族建立的金立國後,於公元1125年(天會三年)滅遼,公元1127年滅北宋,公元1153年(貞元元年)遷都中都(今北京),逐步統治中國北方,迫使蒙古各國臣服。金

形勢圖形勢圖

長期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人對金統治者怨入骨髓。成吉思汗的先祖巴駭曾被金國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世宗時,金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3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金國為防蒙古報復襲擾,自達裡帶石堡子(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區北),經魚兒泊(今達來諾爾),到夾山(今呼和浩特西北),築成一條長達3000餘里的界壕(亦稱金長城)。

公元1206年(金泰合六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建立蒙古國,用軍民合一的千戶制組織百姓,擴充怯薛軍(護衛軍),組成一支強大的、善於野戰和遠程奔襲的蒙古軍。建立蒙古汗國後,成吉思汗即想伐金,一則報祖宗之仇,更主要是逐鹿中原,掠奪財富和擴張勢力,以圖天下。只因金是大國,勢力雄厚,未敢輕舉妄動。

公元1208年(金泰和八年),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衛紹王本是庸碌之輩,在未即位時,曾奉命到靜州接受蒙古的貢物,當時成吉思汗便知其人。當衛紹王即位後,傳詔蒙古拜受,成吉思汗得知是衛紹王為帝,便說:“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作,此等庸懦者亦為之!何以拜為?”說完,即乘馬北去。衛紹王聞知大怒,乃伺機殺成吉思汗,企圖等成吉思汗入貢時擒殺。成吉思汗得知後,遂與金絕交。蒙金戰爭在即。

為伐金,成吉思汗做了5年的戰爭準備。從戰略上,3次(1205、1207、1209)出兵西夏,迫其臣服,先剪除金國的一翼,也除掉了攻金的牽制力量;掃除境外殘敵,以保障後方的安全;招納為金守衛界壕的汪古惕部,使陰山以北地區成為攻金的基地;策反金軍內部,招納金戍邊官兵為內應;利用商人、使節等刺探金趄的情報,並麻痹金軍等。

金衛紹王雖早已得知成吉思汗與金絕交,力圖反金,卻自以為泱泱大國,未把新興的蒙古放在眼裡,而將其主要兵力置於金宋邊界。乃至蒙、金邊界一部將報告邊境吃緊,蒙古正加緊練兵之事,衛紹王竟以混淆視聽之罪將其下獄。對蒙古征金,沒有積極的準備,失去了戰略主動地位。

戰前,成吉思汗利用各種渠道,刺探金朝的政治、軍事情報;使陰山以北地區成為攻金的基地;還招納金戍邊將領作為內應。金朝昏憒的衛王卻疏於戒備,邊將報告敵情反受懲罰,還禁止百姓議論邊事,從而使自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戰爭簡介

蒙金戰爭歷時24年,雙方多次易帥,戰策方略也屢有改變,其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蒙古軍發揮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縱橫馳騁,殲滅大量金軍,擄獲無數戰利品,終於奪取了中都,削弱了金朝的實力。

第二階段

蒙古軍隊的太師木華黎父子廣用漢人武裝,把勢力範圍由河北、山東山西擴至陝西,進一步削弱了金朝的力量。

第三階段

成吉思汗由西夏揮師南下,準備一舉攻滅金朝,但不久後病死。他臨終遺囑正確分析了戰爭形勢,提出了借道於宋、聯宋滅金的決策,成為其繼承人滅金的總方略。窩闊台即蒙古大汗位,率軍攻金。他遵父遺旨,借道南宋進軍南京。蒙古軍分兵三路出師,經16晝夜激戰,金軍主力已所剩無幾,京城內糧盡援絕,宋軍、蒙古軍相繼攻入城內,金哀宗自殺,金國就這樣滅亡了。

戰爭經過

蒙金戰爭歷時24年,雙方多次易帥,作戰謀略也屢有改變,按其進程大致分為成吉思汗攻金,木華黎、孛魯攻金,窩闊台滅金三個階段。

成吉思汗攻金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

蒙古成吉思汗六年二月,成吉思汗自龍駒河(今蒙古克魯倫河)誓師伐金,越過沙漠,襲擊金朝邊地。同年秋,兵分兩路,以鉗形攻勢大舉攻金。成吉思汗親率東路軍,襲取烏月營、烏沙堡(今河北興和西北),迫使金軍棄撫州(今河北張北縣),退屯宣平(今河北萬全)。八月,金將完顏承裕率軍30萬,列陣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以北迎戰。成吉思汗命萬戶木華黎率敢死士在前衝殺,自率主力跟進。金軍潰敗,退至會河(今河北懷安之洋河),大部被殲,蒙古軍遂拔宣德(今河北宣化)。九月,蒙古軍進抵中都(今北京),因城垣堅固,金屯有重兵,蒙古軍攻城失利,被迫撤圍。與此同時,西路蒙古軍由成吉思汗之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率領,破雲內(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東勝(今托克托)、武(今山西五寨北)、朔(今屬山西)等州。金西京(今山西大同)守將紇石烈胡沙虎聞訊棄城逃跑。兩路蒙古軍擄掠大批人畜和財物後撤兵(參見邊堡寨之戰)。

七年,金千戶耶律留哥在遼東起兵叛金,成吉思汗派兵應援,大敗金軍。秋,成吉思汗率軍圍攻西京,同時在西京東北之密谷口設伏,殲滅了金援兵。攻城時,成吉思汗中箭,遂撤圍北歸。十二月,蒙古軍先鋒哲別率軍攻打金東京(今遼寧遼陽)未克,便佯退500里。東京守軍以為蒙古軍退走,疏於戒備,不料蒙古軍以輕騎馳還,城被襲破。 八年七月,蒙古軍再渡南下伐金,克宣德,在懷來(今河北懷來東)、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將完顏綱、術虎高琪,乘勝直抵居庸關北口(今北京八達嶺)。金軍恃居庸天險,冶鐵封固關門,布鐵蒺藜百餘里,並以其精銳戍守。

成吉思汗避實擊虛,以少部兵力在北口牽制, 自率主力迂迴南下,襲取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攻克涿州(今屬河北);另遣哲別率軍走小道襲取南口,南北夾擊,奪取居庸關。時,金廷發生政變,完顏永濟被殺,完顏珣稱帝(即宣宗)。成吉思汗得知金朝內地兵力空虛,遂兵分三路攻掠中原、遼西等地,至次年三月,除中都等1l城未克外.幾乎踏遍黃河以北廣大地區。蒙古軍回師中都城下,迫金宣宗奉獻完顏永濟之女岐國公主和金帛、馬匹後,退出居庸關(參見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五月,金宣宗因畏懼蒙古軍再攻中都,下令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六月,金北方部族人組成的糺軍在良鄉(今屬北京)一帶譁變,轉降蒙古。成吉思汗乘機命部將石抹明安、三摸合拔都魯率軍從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南下,會合糺軍攻中都。成吉思汗為切斷遼西與中都聯繫,命木華黎率軍進攻遼西。十年二月,木華黎平遼西,攻占金北京(今內蒙寧城西南)。三月,圍中都蒙古軍擊潰金援軍,盡獲所運糧餉,使中都陷於糧盡援絕的困境。五月。金中都留守、都元帥完顏承暉服毒自殺,蒙古軍占領中都(參見中都之戰)。十一年秋,成吉思汗命三摸合拔都魯率萬騎,由西夏進克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拔汝州(今屬河南),奔襲南京,兵至京西杏花營,因金援兵趕到,被迫渡黃河北去(見潼關、南京之戰)。

木華黎、孛魯攻金

十二年(金興定元年,1217年)八月,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其率汪古部、兀魯特、弘吉剌等10軍及糺、漢諸軍攻金。木華黎改變以前肆意殺掠和奪地不守的戰法,招降和重用漢族地主武裝為其爭城奪地。木華黎自中都率軍南進,連克金遂(今河北徐水西北)、蠡(今河北蠡縣)等州,破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北)後,轉軍山東,克密州(今山東諸城)、益都(今山東青州)等l0餘州縣。十三年,木華黎於紫荊口(紫荊關)俘降金行元帥事張柔,復其原職。張柔招集部曲,南下雄、易、保(今河北雄縣、易縣、保定)等州。木華黎則自西京(今山西大同)南攻太原、汾陽(今屬山西)等地。十四年,蒙古軍乘金軍三路攻宋之機,張柔於新樂(今河北新樂西南)大敗金將武仙,擴地30餘州縣。木華黎遣軍連克苛、嵐、吉、隰(今山西苛嵐、嵐縣北、吉縣、隰縣)等州。十五年,金宣宗為守土抗蒙,於河北、河東封九公,劃地分守。木華黎復由中都南進,金恆山公武仙以真定(今河北正定)降;鏇轉軍趨濟南,降宋金將嚴實以所轄彰德(今河南安陽)、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二府六州,30萬戶降蒙;繼而率軍攻黃陵岡(今山東曹縣西南),大敗金軍20萬,占領黃陵岡。十六年,嚴實破東平(今屬山東)。木華黎率軍出陝西,攻延、鄜、坊(今陝西延安、富縣、黃陵)等州、。十七年,木華黎率軍攻長安(今西安)、鳳翔(今屬陝西)未克。次年三月,還軍至聞喜(今屬山西)病死。其子孛魯襲職,繼續攻金。金宣宗完顏珣卒,子完顏守緒繼位(哀宗)。二十年,武仙叛蒙降金,孛魯遣都元帥史天澤率軍擊敗武仙,復真定。繼而孛魯與史天澤合軍擊敗紅襖軍彭義斌部。成吉思汗征西返回舊營,準備舉兵攻西夏(參見蒙古與西夏的戰爭)。二十二年,蒙古軍圍攻益都。成吉思汗盡克西夏諸誠,於清水縣(今屬甘肅)行營病死。拖雷監國元年(金正大五年,1228年),金益都被圍日久,城中食盡,李全降蒙。孛魯力排處死李全的建議,委以重任,使許多州縣聞風歸附。山東盡為蒙古所有。金哀宗為集中兵力抗蒙,停止攻宋,通好西夏,全力西守潼關,北守黃河,蒙金兩軍遂成隔河對峙局面。

窩闊台滅金

成吉思汗在攻滅西夏途中病死,未能實現攻滅金朝的宿願,遂在臨終遺囑中詔示後人,利用宋金世仇的矛盾,借道於宋,迂迴至唐(今河南唐河)、鄧(今屬河南),聯合宋朝,直搗金朝都城南京的滅金方略。 蒙古窩闊台汗元年(金正大六年,1229年)八月,窩闊台即蒙古大汗位,次年率軍攻金。金朝急忙調整部署:增加鳳翔、京兆(今西安)等州府守城兵力;抽調忠孝馬軍入關,加強京畿外圍突擊力量;改陝西西路行省及陝西東路行省為陝西兩路行省,置於閿鄉(今河南靈寶西北),增強潼關防禦。三年二月,蒙古軍攻克金軍事要地鳳翔。

五月,窩闊台在官山(今內蒙古卓資北)召開諸將大會,議定分道伐金。七月,分兵三路出師:左路軍由斡陳那顏率領,出濟南,趨南京;中路軍由窩闊台親率,由官山入晉,經白坡(今河南孟津東北)渡河趨南京;右路軍由拖雷率領,從鳳翔南進,繞道宋境,由金州(今陝西安康)沿漢水東進,迂迴趨南京。金哀宗聞訊,急調黃河沿岸守軍20萬,至鄧州禹山(今河南鄧州西南)地區阻擊蒙古右路軍。十二月,拖雷與金軍戰於鄧州不勝,遂棄鄧州北進。金軍又尾其後由鄧州馳援南京。兩軍且戰且行,蒙古軍不斷遣輕騎襲擾金軍,致使金軍數日不得休息和飲食,又逢連降大雪,將士精疲力竭。

四年正月,金軍進至三峰山(今河南禹縣西南)與蒙古軍對壘相峙。鏇窩闊台率軍白白坡渡過黃河,遣將口溫不花等率軍會拖雷,拖雷遂乘機向金軍發起進攻,全殲金軍精銳15萬,俘殺金帥完顏合達、移刺蒲阿(參見三峰山之戰)。繼而,潼關守將李平獻關降蒙古,河南十餘州被蒙古軍占領。三月,窩闊台遣大將速不台率軍三萬圍南京。蒙古軍置百餘炮併力攻城;守城軍民使用震天雷、飛火槍奮勇抗擊,經16晝夜激戰,雙方傷亡慘重。四月,窩闊台北還,留速不台繼續攻城。金遣使議和成,蒙古退兵,速不台屯汝州。七月,蒙古遣使至金被殺,和議遂絕。八月,蒙古軍在鄭州附近擊敗金援兵10餘萬。至此,金軍主力已所剩無幾,京城內糧盡援絕。金哀宗於十二月帶少數臣僚和將士逃往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五年正月,金南京守將崔立向蒙古軍獻城投降。六月,金哀宗去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軍兵馬都元帥塔察兒率部進圍蔡州。十一月,南宋應蒙古之約,遣鄂州江陵府副都統制孟珙率軍2萬、運米30萬石,與蒙古軍會師蔡州城下。六年正月,宋軍、蒙古軍相繼攻入城內,金哀宗自殺,金亡(參見蔡州之戰)。

戰爭影響

此戰,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在政治上以反抗壓迫為號召,激發了新興民族的鬥志;在謀略上善於利用金、宋、夏以及金朝內部矛盾,聯此擊彼,各個擊破,尤為突出的是成功地運用了假道於宋、聯宋滅金、招降安撫之方略;在戰法上長於聲東擊西,迂迴夾擊,突襲殲敵;注重吸收中原先進技術,改進武器裝備,增強攻堅能力,故屢戰屢勝。而金朝統治者,政治腐敗,多方樹敵,戰法消極,士氣不振,終至敗亡。蒙古滅金為爾後攻滅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戰爭評析

成吉思汗帥蒙古軍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開始伐金,至1234年(窩闊台汗六年)滅亡金朝,歷時23年。以下依次對蒙軍及金軍的戰略戰術略作分析。

第一階段雙方的戰略戰術

蒙軍的戰略戰術

自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春到1216年(成吉思汗十一年)期間,大部分交戰、會戰都是成吉思汗部署指揮的。此間,成吉思汗及其蒙古軍的戰略戰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周密謀劃,首戰必勝。

成吉思汗指揮的會河堡會戰,是進攻金國的首次重大會戰。在此次會戰中,金主力被殲,損失慘重。金軍的失敗震撼了金國朝野,平庸無能的金主永濟束手無策,對逃回中都金軍首領不治罪,而仍委以重任,使朝廷上下皆怨。而蒙古軍初戰的勝利,鼓舞了全軍鬥志,增強了滅金信心。

蒙古軍之所以取得初戰的勝利,除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以外,戰前進行周密謀劃是重要的因素。為了征金,成吉思汗抓緊練兵,進行了5年準備。其間,從戰略上剪除了金朝的一翼,降服了西夏;平定了蒙古境外的諸部落,使自己無後顧之憂;特別是派人進入金國領土,刺探情報,做到知己知彼,在戰爭中處於主動地位。  

2.迂迴包圍,攻取要害。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在進攻中,一般都採取迂迴包圍的戰法,這是蒙古軍慣用的戰術。第2次進攻中都時,金居庸關有重兵把守,且依恃天險,設定障礙,蒙古軍不能直攻。於是由一條小路迂迴到紫荊關,在五回嶺大敗金軍,遂克涿、易二州。金軍獻居庸關北口,於是蒙古軍南北夾擊,奪南口。

蒙古軍的大迂迴戰略,實為高明之舉。攻破涿、易二州之後,居庸關便失去扼守京門的作用,通向中都的大門遂被打開,使金朝上下陷入混亂之中。

3.誘敵出城,智取巧奪 。

蒙古軍將領哲別攻取東京時,採用了這種戰法。不能進時,佯退,待金軍出城追來時,反攻,再進。這一退一進之間,充滿著軍事辯證法思想。

4.圍困城池,消滅援軍。

1212年(成吉思汗七年),成吉思汗率兵親自圍西京。金主派元帥右都監奧屯襄帶兵馳援。成吉思汗援軍誘至密谷口,殲滅之。

5.力主機動,避免攻堅。

蒙、金戰爭中,金軍大部屯於州府,修築城堡,且牆高池深,難攻易守。蒙古軍儘量減少攻堅戰,而是充分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力主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金軍。

金軍的戰略戰術

金國在這一階段,處於被動防禦。首先,對蒙古將要伐金的思想準備不足。當蒙古軍備戰練兵於漠北時,金國守邊將領納哈買住得知,知道此情況至關重要,乃急告金主。金主永濟卻說:“彼何威然!且無寡,何能入犯?”納哈買住說:“近見蒙古已迫其鄰邦,而修弓甲不休,凡行營則令男子乘而惜馬力,其意非圖我而誰?”金主卻以納哈買住擅生邊隙,擾亂軍心,囚禁入獄。其次,孤立守城,不能立攻出擊。對此,金平章政事徒克單鎰曾說:“自與蒙古用兵以來,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吾敗必然。”第三,金軍自滅遼和北宋占據中原以來,承平日久,畏戰術安,其猛安謀克已經衰落,面對蒙古軍的強大攻勢,只有處處挨打、節節敗退。第四,金主在蒙軍首戰勝利後,嚇昏了頭腦,束手無策,而且賞罰不明。完顏承緒敗逃中都後,金主不加罪,反而升遷,對抗蒙戰爭產生了不利影響。第五,當金主不斷失敗後,其統帥部發生內亂,終於導致宮廷政變,自相殘殺,使蒙古軍乘亂而進,奪得金半壁江山。在中都危急時,金主不得不納女請和。

第二階段雙方的戰略戰術

蒙軍的戰略戰術

1217年(成吉思汗十二年)秋,成吉思汗授權木華黎指揮攻金。木華黎征金達10年之久。此間,木華黎只率領1萬餘蒙古軍和歸降的漢族地主武裝等軍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承襲了成吉思汗的戰略戰術思想。具體作法是:

1.降服與重用大批漢族地主武裝,為蒙古軍服務。  

1218年(成吉思汗十三年),木華黎在紫荊關俘獲張柔,委以重任。張柔果不負厚望,奮力殺敵,攻克河北30餘城。此後收降並委以重任的漢族將領越來越多,幫助蒙古軍占領並管理了各州府。蒙古軍的戰略也較之過去有了很大變化。過去,攻略一地之後,又走,多半是秋來春去。但蒙古軍一走,金軍又很快將各州府恢復起來。此時,情況完全改變了。對此,金臣郭文振曾奏告金廷日:“河朔受兵有年矣,向皆秋來春去,今已盛暑不迥,且不嗜殺,恣民耕稼,此殆不可測也。”

2.鉗型合圍,殲滅敵軍。

木華黎在平定遼西時,將降蒙金將張致(張鯨弟)反叛,占據錦州。木華黎將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蒙古不花率領,另一路親自指揮,部署了圍溜石山打援的計畫,對張致所派援軍實行鉗型合圍、夾擊,使援軍損失巨大,被斬首3000餘級。不久,張致被俘,處死。

3.以“忠誠”為根本,消滅金軍為目的。

成吉思汗西征以後,木華黎牢記成吉思汗的囑咐與期望,奮力殺敵,以報國家。最後,他病死在征金戰爭中。1222年(成吉思汗十七年)舊曆二月,木華黎率蒙古大軍圍攻鳳翔。久攻不下時,他對諸將說:“吾奉命專征,不數年取遼西、遼東、山東、河北,不勞餘力;前攻天平、延安,今攻鳳翔皆不下,豈吾帝將盡耶!”這表現了他誓死也要征戰到底的決心。尤其可貴的是木華黎在征戰中,不相信占卜、邪說,注重客觀實踐,而打了勝仗。“八月,有星晝見,隱士喬靜真曰:今觀天象,而河南、秦、鞏未下,若因天象而不進兵,天下何時而定耶?且違君命,得為忠乎!” 金軍的戰略戰術

這一時期金軍的戰略戰術與前一段相比未有多大變化,仍處被動挨打。金都自遷都汴京以後,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均被蒙古軍占領,金都遷都本身,實為失策之舉,不僅失去了河北,而且失去了遼東根本之地。時值成吉思汗率主力軍西征,金軍本可以利用這個時機,重整軍威,改變戰略戰術,以奪回河北,占據遼寧。但是,金朝在蒙古軍的打擊下,朝廷內亂,永齊被殺後。宣宗即位,也未能挽回局勢。而金軍在節節畋退時.又曾錯誤地與西夏、南宋大動干戈,不能集中全力對付蒙古軍,而使自己大受挫折,傷了元氣.為自己步步走向滅亡,鋪平了道路。

第三階段雙方的戰略戰術

蒙軍的戰略戰術

窩闊台時期的滅金戰爭,基本上遵循了成吉思汗在臨終遺訓中制定的“聯宋滅金”的戰略計畫,完成了“假道於宋,下兵唐鄧,直搗大梁”,滅亡金朝的任務。

1.實施戰略大迂迴。  

1231年(窩闊台汗三年)舊曆四月,窩闊台率領蒙古軍攻克鳳翔不久,即分兵三路,迂迴進軍金國首都汴京。窩闊台自率中軍攻河東;斡陳那顏率左軍進攻濟南;拖雷率右軍自鳳翔入寶雞,入小潼關,進入宋境沿漢水而下,達唐鄧,攻取汴京。1232年春,拖雷軍與窩闊台軍會合,蒙古軍完成了戰略大迂迴。

2.利用宋金世仇,聯宋滅金。

“聯宋滅金”是成吉思汗臨終前的戰略部署。窩闊台堅定地執行了這一戰略計畫。宋、金世仇,金滅北宋後,多次派兵進攻南京,以“怕”、“倒”關係迫使南宋訂立屈辱和約。就在蒙古軍進攻金國,攻略金廣大土地之時,金國也沒有放棄對南宋的征戰,南宋政府對金國早有報復之心。當蒙古軍假道於宋,進逼汴京的時候,南宋認為復仇的機會已到,遂配合蒙古軍,派江海、孟珙協助蒙古軍進攻蔡州,滅亡了金國。

金軍的戰略戰術

這一時期金國已遍地四面楚歌之中,鈞州三峰山會戰之前,尚有一部分主力,可以抵抗。但在三峰山之戰中,15萬大軍被消滅殆盡。從此,逐步走向滅亡,這時的金軍,只能利用少部分殘餘勢力,困守汴州、蔡州等城,已無戰略戰術可言。滅亡之日,危在旦夕。但是,金主在這種情況下,還沒有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卻愚蠢地向南宋政府借糧,被南宋政府理所當然地拒絕。遷到蔡州後,又想選宮女等,昏庸腐敗已極,其滅亡是必然的。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