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之戰

秦州之戰

秦州之戰:南宋開禧三年(金泰和七年,1207年)五月,在宋金戰爭中,金軍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附近擊敗宋軍的一次作戰。

基本信息

戰爭開端

秦州之戰秦州之戰

南宋開禧三年(金泰和七年,1207年)五月,在宋金戰爭中,金軍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附近擊敗宋軍的一次作戰。

開禧三年三月,李好義收復吳曦降金所獻四州之地後,乘勝率部攻秦州。五月,率軍3萬進圍皂郊堡(今甘肅天水南)。金命都統術虎高琪率部馳援。李好義布陣于山谷,將軍車分為左右翼,伏弩於車下,自率軍一部與金軍戰,佯退,誘金軍入伏,將金軍擊退,李好義乘勢追擊,金軍結陣防禦。交戰中不分勝負,術虎高琪乃將騎兵分為兩部輪番出擊,暗遣精騎一部自山馳下合擊宋軍,宋軍陣動,傷亡慘重,遂解圍而退。

亦稱剡家灣之戰。中國南宋紹興十一年(金皇統元年,1141),金西路軍統帥完顏杲,在攻取陝西部分地區後,八月,派部將蒲察胡盞、完顏習不主,合軍5萬餘人,進據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北劉家圈,伺機南下入川。宋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命右護軍都統制吳璘,率軍2.8萬,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南)北上,抗擊金軍,收復秦州等地。九月十六,吳璘攻克秦州後,移師至劉家圈以南。劉家圈地處高原,前臨峻岭,背靠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易守難攻,金軍憑險紮營,自信宋軍不敢來攻。吳璘察看地形後,為避金軍騎兵自上而下衝擊宋軍,決定上原列陣。二十一日,吳璘佯約金軍次日決戰,當天深夜,乘其不備,率精兵越嶺上原,並命部將張士廉繞至原後,控扼臘家城,斷金軍退路。吳璘上原後,在剡家灣組成“疊陣”,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層配置,以騎兵居於側後。陣成,萬炬突燃,引金軍出戰。胡盞恃勇率兵出擊,吳璘指揮“疊陣”中的弓弩手輪番發射,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衝擊,其退卻,派騎兵追擊,金軍大敗,被殺數千,降者萬餘。由於張士廉誤期,致使胡盞、習不主率餘部退入臘家城。宋軍圍城猛攻,將破之際,宋高宗為向金求和,卻詔令吳璘回師。

戰爭爆發

秦州之戰秦州之戰

黃天盪之戰後,金朝雖長期未大舉進攻江南,但滅亡南宋的國策並未改變。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九月,完顏亮篡奪了金朝帝位,第二年即著手部署和準備伐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顏亮發兵60萬人,分4路進攻南宋。一路由鳳翔(今陝西鳳翔)攻取大散關,作戰略配合,牽制宋軍。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進軍,威脅荊襄,控制長江中游戰略要地,從側翼掩護主力。完顏亮親率主力出壽春(今安微壽縣),企圖渡淮河,過長江,進窺臨安。另由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制、完顏鄭家奴為副率領水軍3萬、水手4萬、戰船600餘艘,由山東半島浮海南下,企圖在杭州灣登入,與主力夾擊臨安,一舉滅宋,於十月抵陳家島。

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南宋原岳飛部將,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自告奮勇,願率所部戰船120艘、水軍3000人,浮海北上,阻擊金國水軍。八月十四日。李寶率水軍自平江(今蘇州)啟航。出海以後,一連三日狂風大作,船隻被吹散,只得退泊明州關澳(今舟山群島),收集失散的船隻,進行休整。九月,李寶得知宿遷人魏勝乘金軍即將南犯之機,起兵收復了海州,遂從關澳出發,十月進至東海。這時,海州正在受到金軍圍攻,處於危急之中。李寶聞訊立即率軍登入支援,大敗金軍,立解海州之危。隨後,李寶水軍繼續北上。李寶水軍駛抵石臼島(今山東日照附近)時。巧遇前來投誠的金軍漢族水兵,得知金水軍已經出海,泊陳家島(又名唐島,今山東靈山衛附近),與石臼島相距不遠。金水軍共有戰船600艘,官兵10萬人,在兵力數量上占居絕對優勢。但金軍不習水戰,害怕風浪,水手多由被征來的漢人擔任,而金人官兵則王艙內休息。根據這一情況,李寶決定蔭蔽接敵,突然襲擊,火攻破敵。

十月二十七日,風向由北轉南,宋水軍戰船乘風疾馳,李寶率舟師轉山而出,突然向金軍進攻,金軍不習慣海上風浪,都睡在船艙里,金水軍戰船的水手都是被迫征來的漢族人。遙見宋軍戰船駛來,便把金兵騙至艙中,因此,宋水軍得以突然沖入金水軍泊地。一時間,“鼓聲振壘,海波騰躍。敵大驚,掣碇舉帆(起錨升帆),帆皆油纈,綿亘數里,風浪卷聚一隅,窘束無復行次。寶亟命火箭環射。箭所中,煙焰鏇起,延燒數百艘。火所不及者,猶欲前拒。寶叱壯士躍登其舟,短兵擊剌殪(殺死)之……溺死者甚眾,俘大漢軍三千人。斬其帥完顏鄭家奴等六人,擒倪詢等上於朝。獲其統軍符印與文書器甲糧斛以萬計。余物不能舉者,悉焚之,火四晝夜不滅。”

戰爭評析

秦州之戰秦州之戰

此戰全殲了超過自己20倍兵力的金軍艦隊,粉碎了金從海上侵襲宋都城臨安的戰略計畫,創造了中國古代海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在中國海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能長途遠航奔襲,並以少勝多,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宋軍進行的是一場反對外族入侵的正義戰爭,士氣高昂。面對強敵,敢打敢拼,同時又得到金軍中漢族水兵的幫助,初則提供情報,繼則誘騙金兵,後則臨陣倒戈,嚴重地削弱了金軍實力,壯大了宋軍力量;其次,李寶水軍雖然人數不多,卻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幹部隊,不畏風浪,不怕疲勞,遠程奔襲,白刃格鬥,打出了威風;第三,李寶不斷了解敵情,正確地採取了蔭蔽接敵、出其不意、先發制人、火攻破敵的戰法,使金兵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只好束手就殲。。這次海上勝利,同陸上的采石之戰的勝利一起,粉碎了完顏亮吞滅南宋的戰略計畫,使宋轉危為安,此後出現了宋金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影響了整個歷史發展的進程。金軍在被動的情況下,積極創造戰機,採取正面牽制,利用騎兵輪番出擊,爾後分兵一部繞至宋軍側翼,實施突然攻擊,最終擊敗宋軍。

西晉秦州之戰

秦州刺史胡烈討鮮卑禿樹機能於萬斛堆,兵敗被殺。都督雍、涼州諸軍事扶風王亮遣將軍劉旗救之,旗觀望不進。既而石鑒討樹機能,卒不能克。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