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悖論

節約悖論

“節約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儉悖論”、“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但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基本信息

概述

節約的悖論是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它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長期中或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在,節約的悖論是不存在的。

核心理論

節約悖論節約悖論
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分析,是在非自願失業存在的前提下進行的短期、靜態分析。另外,還要注意到凱恩斯的分析是一種總量分析,沒有具體分析消費結構與收入結構。

1936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節約悖論,他引用了一則古老的寓言: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繁榮興隆,每隻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它們說,不能如此揮霍浪費,應該厲行節約。蜜蜂們聽了哲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迅速貫徹落實,個個爭當節約模範。但結果出乎預料,整個蜂群從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景象就是節約悖論的一個生動而可嘆的例子。由於人們對未來預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儘量多儲蓄。但是,他們不願意消費的心理和行為又導致其收入繼續下降。

數字推理

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是I=S,即投資=儲蓄。

其中 S=Y-C,即儲蓄=國民收入—消費

而消費則被假定為一線性函式:C=C。+cY,其中C。為不受收入影響的自發消費,c為邊際消費傾向,即增加的消費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於假定邊際消費傾向不變,c同時也為平均消費傾向,即消費占收入的比重。

於是有:S=-C。+(1-c)Y

又假定投資固定不變,即:I=I。

於是得兩部門經濟國民收入決定方程:

I。=-C。+(1-c)Y

解之得:

均衡的國民收入Y*=(C。+I。)/(1-c)

在這一式子中,c作為邊際消費傾向,是一個小於1的數,當c變大時,1/(1-c)的值變大,國民收入Y*增加;當c變小時,1/(1-c)值變小,國民收入Y*變小。這意味著,當國民增加消費在收入中的比例時,將會導致更多的國民收入,使整個經濟呈現繁榮局面;而當國民降低消費在收入中的比例時,則會引起國民收入下降,使整個經濟陷入衰退。簡而言之,就是:揮霍導致繁榮,節約導致蕭條。
應該指出,這是因為在收入不成問題的基本理論前提下的現代社會,是消費制約生產,而不是生產限制消費。如果不消費或者降低消費就會使資本的運動停滯,隨後又會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停滯,最終導致生產的停滯。

理論解釋

節約悖論節約悖論
要理解這個問題,關鍵是要注意到: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分析,是在非自願失業存在的前提下進行的短期、靜態分析。通俗地講,就是經濟陷入了嚴重的蕭條狀態,市場上有大量產品積壓在倉庫中,找不到銷路,也就不能計入國民收入統計數字中。顯然,如果國民增加消費,積壓的產品就能實現其市場價值,從而使統計到的國民收入數字增加;反之,如果國民減少消費,積壓產品增加,統計到的國民收入數字就會下降。這就是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分析的實際意義所在,凱恩斯提出“節約悖論”實際上不過是推銷積壓產品罷了。
但現實經濟並非保持靜態不變,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從長期、動態的角度來看,人們會將節約下來的錢,用於投資,以增加生產能力,從而使經濟趨向更加繁榮。相反,若只圖眼前繁榮,大肆揮霍浪費,則會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甚至導致經濟停滯和崩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般人們強調節約,反對奢侈浪費。
在這裡,需要提醒讀者注意:千萬不要將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混為一談。一般地,靜態分析的結論常常與動態分析的結論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靜態地來看,當一種商品價格下降時,該商品需求量會增加,但是動態地來看,則有“買漲不買跌”之說,即當一種商品價格動態地隨著時間下降時,消費者將持幣待購,從而導致市場需求量下降。
再如西方經濟學中著名的“消費函式之謎”實際上也是混淆了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結果。靜態地來看,一個人收入越高,其用於消費的比例越低,但動態地來看,在人們收入隨著時間增加的同時,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結果消費在收入占的比例並不下降。所以,當庫茲涅茨試圖用動態統計資料來驗證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定理時,就會弄得混亂不堪了。
另外,還要注意到凱恩斯的分析是一種總量分析,沒有具體分析消費結構與收入結構。在凱恩斯看來,只要增加消費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國民收入。其實不然。
抽象地來講,個人收入的一部分會用於消費,另一部分則用於儲蓄,而儲蓄則會通過金融機構轉到廠商手裡,用於增加投資。這樣廠商生產的產品就會全部銷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費者購買用於消費,另一部分被其它廠商購買用於投資,整個國民收入就實現了充分就業的均衡。
但實際上,廠商生產的產品並不會完全銷售出去,原因在於產品結構與需求結構不一致。例如,中國在2000年前後,市場上積壓了大量彩色電視機,儘管彩電價格一降再降,但市場反應卻十分冷淡。為什麼呢?因為消費者家庭已經普遍購買了彩電,整個彩電市場已經飽和。消費者手裡儘管有錢,但並不會用於購買彩電。於是進一步影響到彩電廠商也不會進一步增加彩電生產投資。這樣,就導致了市場疲軟。在這種情況下,單純地刺激消費或刺激投資,必然徒勞無功。
那么怎么辦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調整產品結構,使之與需求結構相一致。更明確地講,必須開發新興替代產品,使之與消費者潛在的市場需求結構相一致。例如,在模擬信號彩電市場飽和的情況下,應該開發數位化的液晶彩電或等電離子彩電,這樣消費者手裡的錢就會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從而使市場走出蕭條的困境,逐漸復甦起來,進入新一輪的繁榮佳境。而要開發新興替代產品,必須有大量投資支持,從而必須有大量居民儲蓄。從這個角度來講,節儉非但不會導致經濟蕭條,反而會促進經濟成長,因而它依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

解決措施

節約悖論節約悖論

應該指出,這是因為在收入不成問題的基本理論前提下的現代社會,是消費制約生產,而不是生產限制消費。如果不消費或者降低消費就會使資本的運動停滯,隨後又會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停滯,最終導致生產的停滯。

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出口受到一定影響,而我國經濟發展更要仰仗內需和投資拉動。如果我們花錢多,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就大,因為額外的需求將拉動生產和就業
比較起“儲蓄是惡習”的說法,勤儉節約一直作為我國的傳統美德被頌揚。然而現在,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裡,出現了一群獨特的“都市新貧族”,他們薪水豐厚,卻幾乎沒有存款,一發薪就立即花到服飾、化妝品、餐館酒吧、旅遊等方面,一旦花完就開始過著數日子等發薪的貧窮生活,他們年輕、浪漫,有著體面的工作,秉著“錢就是用來花的”心態,周期性經歷著從有錢到赤貧的過程。這樣盲目地消費、支出而不留儲蓄,一旦碰上需要用錢的時候,馬上就會斷糧而陷入困境,因為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可能把他們的問題全包下來。中國現在大多數家庭還沒有真正邁入小康,一部分人還在貧困邊緣掙扎,如果沒有平時一分一厘的節省,又怎能拿出錢來支付孩子高額的上學費用,又怎能在有病時買得起昂貴的藥品?
事實上,對於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迫切需要積累資金(資本),應該提倡節儉,鼓勵儲蓄,通過降低利率而增加廠商對資金的需求,總支出不一定會下降。要解決“節儉悖論”,關鍵在於不要讓儲蓄的資金閒置起來,而是要把儲蓄轉化為投資,擴大和提高生產能力。因此重要的是銀行應增加有效貸款,把錢用到刀刃上。

盤點各博弈論

博弈論(Game Theory),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是套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