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和社會集團)在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比例關係。有實物和價值兩種表現形式。實物形式指人們在消費中,消費了一些什麼樣的消費資料,以及它們各自的數量。價值形式指以貨幣表示的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的比例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表現為各項生活支出。

作用

考察消費結構,目的在於掌握和探索消費的變動趨勢,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銜接好產需關係;同時,可以藉此剖析和評價一定的產業系統的經濟效率以及衡量與檢驗人們的需求獲得滿足的狀況。

合理的消費結構一定的消費結構,是一定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相互作用的產物。同時,一定的消費結構又轉過來給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以積極的影響,或促進供給的改善與需求的滿足,或延緩著供給的改善與需求的滿足。建立一個合理的消費結構模式是實行有計畫的商品經濟、實現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在中國,當前人們公認的合理消費結構具備以下特點:消費構成要同社會的人口構成和需求構成相適應;要運用消費對生產的信息反饋,使供給結構同需求結構更加吻合;要同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相適應;要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消費結構是隨著需求與供給的矛盾運動而不斷變動。考察消費結構的合理性,還應該考察它的變動性質。消費資料的良性變動反映為:生存資料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比重逐步上升;在各種消費形式的支出中,食品比重逐步下降,衣著、用品的比重逐步上升;食品的支出比重中,主食品的比重下降,副食品的比重上升;在穿用的消費支出中,購買中檔、高檔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比重上升,低檔品比重下降;在住房建設中,新建擴建投資比重上升,維修投資比重下降;商品性消費比重增加,自給性消費比重下降;在消費總量中,服務性支出比重上升,商品性支出比重下降;用於精神消費比重上升,用於物質消費比重下降,等等。在總的良性變動趨勢中,不排除個別時期內某個局部的逆向轉化。例如,由於供應條件的改善和需求質量的提高而使食品支出增大。

恩格爾係數

恩格爾係數衡量標準恩格爾係數衡量標準

從食品開支在家庭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大致推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這是由19世紀中葉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提出的。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被稱為恩格爾係數。【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家庭總支出)*100%】

恩格爾係數過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支出,特別是影響發展資料、享受資料的增加,限制消費層次和消費質量的提高。恩格爾係數減小,通常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