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群謬誤

區群謬誤

區群謬誤又稱生態謬誤,層次謬誤,是一種在分析統計資料時常犯的錯誤。和以偏蓋全相反,區群謬誤是一種以全蓋偏,如果僅基於群體的統計數據就對其下屬的個體性質作出推論,就是犯上區群謬誤。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又稱生態謬誤,層次謬誤,這謬誤假設了群體中的所有個體都有群體的性質(因此塑型(Sterotypes)也可能犯上區群謬誤)。區群謬誤的相反情況為化約主義(Reductionism)。

調查研究

區群謬誤區群謬誤
區群謬誤經常出現在人口研究之中,Ecological fallacy這名詞最先見於William S. Robinson在1950年的文章。

在1930年美國人口普查結果中,Robinson分析了48個州的識字率以及新移民人口比例的關係。

他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53,即代表若一個州的新移民比率愈高,平均來說這個州的識字率便愈高。但當分析個體資料時,便發現相關係數便是-0.11,即平均來說新移民比本地人的識字率低。

出現這種看似矛盾的結果,其實是因為新移民都傾向在識字率較高的州份定居。Robinson因此提出在處理群體資料,或區群資料時,必須注意到資料對個體的適用性。

這並非指任何以群體資料對個體性質作出的推論都是錯誤的,但在推論時必須注意群體資料會否把群體內的變異隱藏起來。

謬誤舉例

區群謬誤區群謬誤
區群謬誤經常出現在人口研究之中,以下是兩個虛構例子:

例一:

一項研究發現甲城市民的智商平均比乙城市民高,若因此認為在兩個城市各自隨機抽取一個市民,甲城那位市民的智商都會比乙城的那位高,便犯上了區群謬誤。因為統計結果只是對兩城的平均智商作比較,乙城個別市民智商可能比甲城的個別市民高;在極端情況下,兩城之中智商最高的一位市民可能生活在乙城。

例二:

假設甲城和乙城都各有相同人數的富人和窮人,富人都住在山上,而窮人都住在排放致癌物的工廠附近,故此在兩個城市的窮人癌症發病率都比富人高很多倍。在甲城的都是高增值高污染工業,故此在甲城無論是富人和窮人的平均工資都比乙城高,但同時甲城窮人的癌症發病率也因此比乙城高。

一位教授希望找出癌症的風險因素,他在國家統計刊物找到甲城和乙城的癌症發病率和工資中位數,發現工資中位數較高的甲城有更高的癌症發病率,得出高收入是癌症風險因素的結論。然而事實上,貧窮才是癌症的風險因素,區群謬誤帶來相反的結論。

盤點各博弈論

博弈論(Game Theory),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是套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