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謬誤

協和謬誤

協和謬誤即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進行到一定程度而後發現不宜繼續下去,卻苦於各種原因而將錯就錯,欲罷不能。如何才能讓自己避免沉沒成本的羈絆,走出協和謬誤困境?一是在進行一項事業之前的決策要慎重,要在掌握了足夠信息的情況下,對可能的收益與損失進行全面的評估;二是一旦形成了沉沒成本,就必須要承認現實,認賠服輸,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概念基本介紹

協和謬誤即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進行到一定程度而後發現不宜繼續下去,卻苦於各種原因而將錯就錯,欲罷不能。

示意圖示意圖

20世紀60年代,英法政府聯合投資開發大型超音速客機,即協和飛機。開發新型商用飛機簡直可以說是一場豪賭,單是設計一個新引擎的成本就能高達數億美元。想開發更新更好的飛機,實際上是把公司作為賭注押上去。因此英法政府被牽連進去,竭力為本國企業謀求發展空間。但是在研製過程中,他們發現研製經費急遽增加,研製風險大且收益前景不明朗。但是如果中途停止研製,那么之前的財力物力投資將血本無歸。研究工作越往後,就越無法作出停止研製的決定。最後飛機終於研製成功,但因飛機缺陷大,成本太高,不適合市場競爭,最終被淘汰,英法政府為此蒙受了巨大損失。如果在研製過程中能夠及早放棄計畫,會使損失減少,但是他們沒能做到。博弈論學者把這種“騎虎難下”的博弈稱之為“協和謬誤”。
人們把那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稱為“沉沒成本”。沉沒的意思是說,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如果一旦交易不成,就會白白損失掉。但如果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就會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我們的決策,然而,人們常常由於想挽回或避免沉沒成本而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為,從而陷入欲罷不能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如何才能讓自己避免沉沒成本的羈絆,走出協和謬誤困境?一是在進行一項事業之前的決策要慎重,要在掌握了足夠信息的情況下,對可能的收益與損失進行全面的評估;二是一旦形成了沉沒成本,就必須要承認現實,認賠服輸,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難承受的代價

媽媽花2000元給亞莉買了一架電子琴,可亞莉生性好動,對音樂沒有什麼興趣,電子琴漸漸落了灰。不久,亞莉媽媽的同事介紹說有一位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老師可以給亞莉做家教。這個時候你覺得亞莉媽媽會做何決定呢?亞莉媽媽決定請家教,理由是:“電子琴都買了,當然要好好學,請一個老師教教,要不這個琴就浪費了!”於是,每月500元的付出又堅持了半年,最終不得不放棄了。為了不浪費2000元的電子琴,亞莉媽媽繼續浪費了3000元的家教費。
當你進行了一項不理性的行動後,應該忘記已經發生的行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慮這項活動之後需要耗費的精力和能夠帶來的好處,再綜合評定它能否給自己帶來正效用。比如進行投資時,把目光投向前方,審時度勢,如果發現這項投資並不能贏利,應該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項成本:精力、時間、金錢……
這就是亞莉媽媽的教訓,她所陷入的困境,在博弈論上稱為“協和謬誤”。

示意圖示意圖

20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政府聯合投資開發大型超音速客機,即協和飛機。該種飛機機身大、裝飾豪華並且速度快,其開發可以說是一場豪賭,單是設計一個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達數億元。難怪政府也會被牽涉進去,竭力要為本國企業提供更大的支持。
項目開展不久,英法兩國政府發現:繼續投資開發這樣的機型,花費會急劇增加,但這樣的設計定位能否適應市場還不知道;但是停止研製也是可怕的,因為以前的投資將付諸東流。隨著研製工作的深入,他們更是無法做出停止研製工作的決定。協和飛機最終研製成功,但因飛機的缺陷(如耗油大、噪音大、污染嚴重等)以及運營成本太高,不適合市場競爭,英法政府為此蒙受很大的損失。
在研製過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棄,本來可以使損失減少,但他們沒能做到。最後,英國和法國航空公司宣布協和飛機退出民航市場,才算是從這個無底洞中脫身。這也是“壯士斷腕”的無奈之舉。
人們往往會陷入類似的誤區:一項工作的成本越大,對它的後續投入就越多。其實不僅是在製造協和飛機這樣的重大項目上,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在決定是否繼續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它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過於注意自己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
人們把那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稱為“沉沒成本”。沉沒的意思是說,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如果一旦交易不成,就會白白損失掉。但如果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就會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對於沉沒成本,炒股的朋友更容易理解。因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由淺入深被套的經歷,其原因就在於最初的“不甘心”。如果在股票發生虧損後能夠及時止損,就可以把損失降到較低的限度。而越是猶豫不決,曠日持久,沉沒成本就越來越大,就更不願意做壯士斷腕之舉,導致難以自拔。
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向一家健身俱樂部付了一筆會費後,突然被醫生告知他在一段時間內不適宜劇烈運動。這個人非常可能不顧劇烈運動帶來的痛苦和後果,繼續健身。顯然,如果尚未支付這筆會員費,他會很樂意接受退出俱樂部的選擇。問題在於,冒著身體的痛苦繼續運動,可以使自己不用面對會員費變成一筆巨大的損失,但是由此帶來的痛苦和損害健康的後果,很可能會遠遠大於會費的損失。這裡的會員費就是一筆沉沒成本,不應再去考慮。
也許,在健身的問題上很多人還可以清醒過來,但在其他很多類似的事情上,卻往往在沉沒成本的誤區里泥足深陷。
做錯了一件事,明知是自己有問題,卻怎么也不肯認錯,反而花加倍的時間來找藉口,這又造成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被人罵了一句,花了無數時間生氣難過,道理相同。為一件事情發火,不惜損人不利己,不惜血本,不惜時間地進行報復。所有這些不是一樣無法從沉沒成本中自拔?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我們的決策,然而,我們常常由於想挽回或避免沉沒成本而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為,從而陷入欲罷不能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認賠服輸智慧

一位老太太的獨生子死了,雖然已埋葬多日,但是她仍然整日以淚洗面,悲傷不已:“兒子是我唯一的寄託,唯一的依靠。他離我而去,我再活下去還有什麼意思,不如跟他一塊去吧!”她心裡這樣想著,連續四五天呆在墓地里,不思飲食。
釋尊聽說了這件事,帶著弟子趕到墓地來。老太太看見釋尊,忙向前施禮。釋尊問道:“老人家,你在這裡做什麼呢?”老太太傷心地說:“獨生兒子棄我而去,但是,我對他的愛心卻愈來愈熾烈,我總想跟他一塊離開人世算了。”釋尊說:“寧願自己死去,也要讓兒子活著,你是這樣想的嗎?”老太太聞言滿懷希望地問道:“佛陀啊,您認為能做得到嗎?”釋尊靜靜地回答:“你給我拿火來,我就運用法力,讓你的兒子復活。不過,這個火必須來自未曾死過人的家庭,否則,我作了法也沒有效果。”老太太趕緊去找火,她站在街頭,逢人就問:“府上曾經死過人嗎?”大家回答她:“自古以來,哪有不曾死過人的家庭呢?”老太太需要的火始終無法找到,只好失望地回到釋尊的面前說:“我出去找火了,就是找不到沒有死過人的家庭。”
釋尊這才說道:“自從開天闢地以來,沒有不死的人。死去的人已經死了,可是活著的人仍然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你卻不想面對這個現實,難道不是執迷不悟嗎?”老太太如夢初醒,不再想尋死。
沉沒成本對決策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以至於很多英明的決策者都無法自拔。很多時候,他們開始做一件事,做到一半的時候發現並不值得,或者會付出比預想多得多的代價,或者有更好的選擇。但此時付出的成本已經很大,思前想後,只能將錯就錯地做下去。但實際上,做下去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具體說來,我們怎么才能讓自己擺脫沉沒成本的羈絆呢?一是在進行一項事業之前的決策要慎重,要在掌握了足夠信息的情況下,對可能的收益與損失進行全面的評估;二是一旦形成了沉沒成本,就必須要承認現實,認賠服輸,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盤點各博弈論

博弈論(Game Theory),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是套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