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

秦人

秦代統一全國,開展對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往往稱中國人為“秦人”。直至漢晉,仍沿用此稱。《史記·大宛列傳》:“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漢書·匈奴傳上》:“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 顏師古註:“秦時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孫尚號秦人。”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二·漢人唐人秦人》:“馬永卿引《西域傳》言:‘秦人,我匄若馬。’註:‘謂中國人為秦人。’”。

基本信息

人群代稱

為陝西人的簡稱,因陝西省大部地區為秦國故地,故稱陝西人為秦人。

歷史演變

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宗族世代為周王室的養馬官周孝王的祖先護王有功,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秦始皇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秦作為統一的大帝國雖很短暫,但秦的影響非常大。至兩漢時期,北方和西北各族還稱漢朝人為“秦人”,而漢朝人自稱“華夏”。當時邊疆各民族也往往稱漢朝郡縣之民為“漢人”,但它還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漢朝的人”。不過漢時已出現“胡漢”、“越漢”、“夷漢”等合稱,大概已初具族稱含義。及至魏晉,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人自稱“中國人”、“晉人”,但邊疆各族卻仍稱之為“漢人”。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具有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了。不過也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人”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自稱的“中國人”,這時已為居於漢地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所共享。這是東漢以來邊疆各族內遷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的結果。以“五胡”為代表的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據有以兩京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自稱“中國皇帝”,與晉室爭正統。這樣,具有文化優越感而基於地域概念的“中國”、“中國人”就不再適應於居於內地的漢族所專有了。“中國”或“中國人”為入居內地的各族所共享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為了將漢族區別開來,即用“漢”或“漢人”來專稱漢族。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少數民族出現了“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五代繼唐,依舊有“蕃漢”之稱,時亦沿用。至元代,由於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被完全漢化,被稱為漢人了。

日本秦氏

一些秦人在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中逃到了朝鮮半島,一些以後又遷徙到日本,還有一些是直接跨海島日本。對中國而言從大陸跑去日本的很多都是動亂年代出去的, 出去前人家也不會留下個什麼音訊, 陳勝吳廣那時候,秦始皇的宗親是很危險的。難道他們逃難前還和陳勝吳廣說一聲“你們起義成功後當了皇帝記得讓史官記錄下我們去東洋了”? 在《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日本早期史書中,對這段時間大量來自大陸的歸化人到達日本有著非常詳盡的記載。在日本文書中常被提到的漢族“歸化人”的代表,有弓月君(秦氏)、東漢直(劉氏)、西文首(王氏)等人。他們大都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漢族“歸化人”,例如,改名成弓月君及其所率領的秦人,為秦始皇的後裔;另外還有一個秦始皇后裔的秦氏,向日本傳播了造絲綢的方法。
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應神紀所載,大約在四世紀初弓月君率其部民一百二十縣(或一百二十七縣)歸化日本。這是後來被稱作秦氏一族的來源。到雄略紀時(即倭王武時代,大約在五世紀後半),收集秦氏遺族,共得九十二部一萬八千六百人,賜其首領名為酒公。秦氏一族在長期的養蠶制絲業、農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的生產活動中,逐漸蓄積財富,變為具有實力的地方豪族,成為倭王的得力官吏,形成地域集團的首領,並加入倭王高級統治集團,由倭王賜姓為直,成為日本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 渡來秦氏族人遷徙到日本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公元前二~三世紀 前來彌生時代的日本定居。
2)公元五世紀前後 倭五王時代,來自朝鮮半島的渡來人特別多。
3)公元五世紀後半葉~六世紀 今來漢人帶來了最新技術(注1)。
4)公元七世紀 從被滅亡的百濟高句麗等地逃亡日本。
在五世紀前後的渡來人中,最有代表性和勢力的是秦氏(はた)和漢氏(あや),據《日本書紀·應神紀》記載,前者是應神天皇十四年(403年)由弓月君(融通王)率領,後者是應神天皇二十年(409年)由阿知使主及其子率領,渡海而來的。同書還記載:“秦造之祖、漢直之祖參渡來也”。可見秦氏與漢氏是從朝鮮半島移居日本的。這裡著重介紹渡來人秦氏。
秦氏的祖先是五世紀初從朝鮮半島渡海而來的弓月君,他率領一百二十縣的百姓來到了九州(注2),在從大陸逃到朝鮮試改名為弓月君,據日本《新撰姓氏錄》記載是秦始皇五世孫,擅長土木、農業等技術的秦氏利用灌溉技術大力進行土地的開發,並且從事養蠶、機織、造酒和製作金屬工藝品等各項勞動。京都盆地北有賀茂川,西北有大堰川,東北有高野川,十分適宜大面積開墾。古時這裡稱為愛宕郡,“愛宕”就是“猶如瀑布般的水在盆地中翻滾流淌”之意。秦氏對開發京都盆地貢獻巨大,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奠定了大和王權的經濟基礎。不僅如此,秦氏還曾擔任大和王權負責財政的大藏官,早在欽明天皇時秦大津父就曾擔任大藏省的長官(注3)。秦氏以京都山背為根據地,並遷居太秦(今京都市左京區)。秦氏的勢力以山城國為中心,遍布東至美濃、伊勢,西至贊歧、筑前的廣泛地域。與同為“渡來人”的漢氏相比,秦氏不僅與地方土豪勢力結合緊密,而且還與稻荷、鴨荷、宇佐八幡等神靈信仰以及賀茂神社、松尾神社等有密切關係,成為古代日本屈指可數的大勢力。
據《新撰姓氏錄·左京諸藩上》記載:“太秦公宿彌,出自秦始皇三世孫孝武王也。男功滿王足仲彥天皇八年來朝,男融通王(一雲弓月王)譽田天皇十四年來率二十七縣百姓歸化。獻金銀玉帛等物。大鷦鷯天皇御世,以百二十七縣秦氏,分置諸郡。”此外《古語拾遺》也稱“秦漢百濟內附之民,各以萬計”,《新撰姓氏錄》中記載著很多稱為太秦公宿彌、秦連、秦忌寸、秦造的家族。根據《日本書紀·雄略紀》和《新撰姓氏錄》的記載可知雄略天皇時秦人有九十二部,一萬八千六百七十人,而秦酒公奏曰“今見在者,十不存一”(注4),那么這一萬八千人還只是秦氏移民的一小部分,可以想見秦氏移民人數之眾。《欽明紀》記載欽明天皇元年(540年)時秦人戶數為七千零五十三戶(注5),按平均每戶十人計算那么大約有七萬人。從上面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秦氏在日本的發展。

歷史其一

“秦”這個字眼,總是能勾起人們最強烈的感情。每當提起它,憤怒、讚嘆、敬畏會一起湧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郡縣制王朝,秦一直以來被後世視作問題王朝。這個在東周初期仍絲毫不起眼的西部附庸國,憑著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從一卑微的藩屬逐漸成長為一方霸主,又經過一次次主動的或被動的學習,一次次成功的或不成功的出擊,進而成為實力最強、制度最先進的諸侯國。在一番大規模地外交和戰爭之後,秦國最終成功地統一了整個華夏文明區域,將中國歷史帶入新的階段。
從戰爭中一路走來的秦人對自身的制度和文化有強烈的優越感,然而卻沒有意識到其中蘊含著毀滅的種子。這不能怪他們,幾百年不間斷的戰爭讓秦人成為戰爭大師,他們善於在戰爭中求生,卻不知如何維持和平。勝利助長了他們的驕傲,他們頤指氣使地對待戰爭中的失敗者及其文化。於是,各諸侯國的王室後裔成了平民,諸子百家只剩下了法家一家。公元前221年以後的十幾年裡,華夏兒女生活在灰色的、高壓的狀態下。他們毫無樂趣可言,辛勤勞作以滿足君王的各種欲求,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稍不留神就觸犯法律,招來的是官府的嚴懲。痛苦不堪的處境使被秦人蔑視的黔首們選擇了起義。大澤鄉的那個雨夜揭開了秦國滅亡的序曲,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的統治被推翻。十五年短暫的統治深深地傷害了中國民族的感情,以至於“秦”成了暴虐統治的代名詞。到了漢朝,好不容易才喘過氣來的智識階層開始不遺餘力地對秦朝進行口誅筆伐,有的人甚至想抹殺它在歷史上的存在。敵視秦的做法被一代代儒家王朝傳承了下來,秦一直被刻意地塑造成了反面的典型。於是秦的祖先被打扮成了文化落後的西戎秦始皇被虛構成呂不韋別有用心生出的兒子……。這樣的醜化在歷史上數不勝數,連以尊重史實名稱於世的司馬遷都無法分辨。在醜化秦的同時,後世的王朝幾乎忘了,它們所沿用的典章制度大部分都來源於秦。直至今日,秦留下的中央集權政治結構仍在我們的政治生活中穩定地發揮著作用。
面對秦在歷史上的巨大貢獻和罪過,曾經有很長一個時期,我們明知無法逃避可又不想承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直到今天,我們才意識到我們曾經努力反對的,卻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當我們蒼茫四顧,失望於人們頭腦中有太多的虛偽、怯懦、世故圓滑,卻忘了兩千多年前的秦人正是以我們所羨慕的方式在思考和行動著。有人說我們的文化中缺乏鐵與鈣,其實原本是有的,只是後來流失了。

秦人史話:過著遊牧生活的氏族部落

當居住在我們遼闊的中國土地上的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社會的時候,在一些水草茂盛的區域,散布著一個個原始氏族部落,秦就是其中之一。秦的祖先是黃帝之孫顓頊的一個支系,以燕子為圖騰,作為他們部落的標誌。顓頊又稱高陽氏 ,與黃帝、帝嚳、堯、舜並稱為我國歷史傳說中的五帝。秦人的祖先叫女修 ,相傳她吞食了燕子蛋而懷孕,生了一個孩子叫大業。這個傳說反映了當時秦人還處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那時,秦人部落還過著遊牧的生活,他們的活動區域大約在黃河下游的東海之濱 。
到了大費作秦人部落首領時,他幫助著名的賢人舜調馴鳥獸,很有成績,舜便賜他為"嬴"姓,當時"秦"這個名稱尚未出現。大費還同大禹一起治過洪水。治水成功後,大禹受到舜的誇獎,禹說:"這不是我一個人能幹成的事,多虧有大費協助啊。"大費也受到舜的獎勵。公元前21世紀,黃河中游地區出現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王朝,秦人便在它的控制之下。夏代末年,大費的後代費昌 脫離夏桀,投奔商族,並參加了商首領湯發動的推翻夏朝的戰爭。商朝建立後,費昌為湯駕車,其後代世世為商做事,社會地位比較高。這時,有一部分"嬴"姓氏族來到黃河中游,同商族保持著聯盟關係。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動滅商戰爭,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史稱西周。西周建立不久,發生了一件大事,幾乎斷送了秦人部落的命運。周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成王年幼,所以國政由大臣周公執掌。這時,以武庚為首的商朝殘餘勢力發動了叛亂,包括"嬴"姓氏族在內的一大批氏族部落均參加了這次叛亂。周公親自率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了叛軍。平叛後,西周統洽者用極殘酷的方法懲罰參與叛亂的人們,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將他們趕離故土,遷往他鄉,逐到遙遠的地方。秦人的祖先就是在這時從黃河中下游被趕向西方荒涼的黃土高原,在周的西部邊陲"守邊"。秦人被征服後,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整個氏族都淪為奴隸,受西周奴隸主的驅使和奴役。因此,當西周勢力逐漸強盛,一步步向東發展時,秦人部落被摒棄於西周統治中心之外,默默無聞地徘徊於茫茫的黃土高原,仿佛已被世人所遺忘。
秦人部落與西周奴隸主貴族的關係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在西周奴隸主眼裡,秦人就像牲畜、物品一樣,可以買賣、贈送和賞賜。秦人的首領也常常被周天子徵調去服役。傳說周穆王曾經到西方巡遊,同西王母相會於瑤池,最遠曾到達中亞和歐洲,為他駕車的就是秦的造父 。由於造父技術精湛,趕的車一日千里,很討穆王的歡喜,被封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周孝王時,為了對外戰爭的需要,對養馬業十分重視。他聽說秦人首領非子 特別善於養馬,就把非子召來,讓他在汧水和渭水會合處(今陝西寶雞一帶)的平原上主管養馬之類的事宜。由於非子對馬調教有方,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對非子十分賞識,便將非子的異母弟成 封於秦(今甘肅天水附近),作為周王的一個附庸,繼承嬴氏血緣,號稱秦嬴。所謂"附庸"就是還沒有資格向周天子直接進貢,只能附屬於某一個諸侯。儘管如此,秦在這時的地位畢竟比以前高了一點,周天子還允許秦人在"秦"這個地方築城,此後,"嬴"姓居民才正式被稱為"秦人"。
西周的西部邊境之外,有一些少數民族部落,其中比較大的有"戎"、"狄"等,它們經常騷擾周的邊境,甚至入其境內掠奪財物和人口。在周王室強大的時候,根本不把秦人放在眼裡;當周王室衰落,在戎、狄進攻面前無力抵抗的時候,秦人才被重視起來。周宣王時,周王室為利用秦人抵禦戎、狄,就封秦人的首領秦仲 為"大夫"。秦仲受到周宣王的寵遇,非常賣命,率秦人向戎進攻,無奈力量單薄,屢遭失敗,最後在一次伐戎戰鬥中,連秦仲自己也喪了命。秦仲死後,他的大兒子莊公 率兄弟五人帶兵繼續同戎作戰,取得一些小小的勝利,被封為"西垂大夫"。儘管秦人在戎、狄的進攻面前沒有多少抵抗力,但對於周王室來說,秦人已經不再是從前那樣無足輕重了,他們的首領在西周末年被升為級別較高的"大夫",這反映了秦人正在發展和壯大,即將在中國歷史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歷史其二

那些快要失憶的精神元素曾是我們祖先的一部分,拂去史書上的厚厚的灰塵,秦人的形象原本光彩照人。下面是一些最為典型的秦國元素,對應著的是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場景。

一.務實

秦惠王面對張儀誘人的伐韓建議和司馬錯平實的平蜀主張,卻不動神色地選擇了後者;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後,朝廷充斥著排外的呼聲,秦王政考慮到鄭國的專長和鄭國渠將來的實際效益後,讓鄭國留在了原位上。

二.求變

秦簡公讓百姓和官吏戴上了佩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又通過“初租田”,承認了那些勤勞的小地主和農民對土地的占有;秦獻公廢除了秦國流傳已久的從死制度,又將所有秦人編入戶籍,置於國家的管理之下;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變法,先進的社會制度在秦國生根發芽,確保秦國奪得最後的勝利。

三.百折不撓

建國伊始,秦襄公就戰就死於伐戎的過程中,後世子孫接過襄公手中的劍繼續向前,幾經磨難,直至據有西戎。秦穆公為了稱霸中原與晉國長期角逐,因決策失誤和實力不濟,接連在崤和彭衙兩地遭受兩次打敗,但敗軍三將依然受到重用,直至他們在王宮之役中取得大捷;秦國數次兵臨魏都大梁城下,卻又鎩羽而歸,後來轉變策略才取得新的進展;長平之戰後,秦國因行動遲緩,連續被趙軍個各國聯軍擊敗,將軍被俘,得地復失,可秦國奮力一搏,轉眼間又重新占據了優勢。秦國從失敗中奮起的事跡很多,如果全列出來,將是一個很長的單子。

四.海納百川

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楚國那裡換來了百里奚,又連蒙帶詐地將來自西戎的由余留在了秦國秦康公並不介意士會不得已才留在秦國的心態,照樣予以信任;秦孝公將秦國命運交到了在魏國混不下去的商鞅身上;口才華麗、權欲薰心的張儀受到了重用,胸懷錦繡、氣量狹窄的范雎被拜為相邦;商人出身、唯利是圖呂不韋也主導秦政十多年;秦王尉繚如長者一般,謙恭到無以復加李斯一封《諫逐客書》便阻止了秦國的排外運動。

五.先進的制度

秦國是一台絕佳的戰爭機器,所有部件全部圍繞戰爭高效運轉,不做任何無用功。僵化的舊等級被取締,取而代之的是以爵位劃分的新等級,爵位不是固定的,取決於耕戰的功勞。人們沒有自由可言,但在機會面前卻人人平等;官僚掌控了一切,但卻恪盡職守兢兢業業。這樣的制度之下,秦人在田野上拚命勞作,在戰場上奮力廝殺。

總結

秦的這些獨有特徵很難在以後的歷史中看到。這群個性鮮明的人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走過了一段不同尋常的道路。《從部落到帝國》將講述秦人從部落時期到帝國時期的整個過程,這是一段百折不撓、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充滿了挫折和自我突破,也不乏凱鏇和苦苦求索。
中華民族的童年時代,外在的征服和內在的求索總是同時進行的。
再有趣的故事看多了也會忘,但歷史之美卻會在人的心靈上留下永久的印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