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陵園

秦公陵園

秦公陵園位於陝西禮縣城東12公里處的大堡子山。占地約51平方公里,整體上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3公里。294年間在雍城執政的19位秦國國君皆葬於此,有12座分陵園,墓葬49座。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雍城遺址的一部分。

簡介

秦公陵園秦公陵園

秦公陵園位於陝西禮縣城東12公里處的大堡子山。占地約51平方公里,整體上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3公里,294年間在雍城執政的19位秦國國君皆葬於此,有12座分陵園,墓葬49座。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雍城遺址的一部分。秦雍城遺址還包括雍城城址、國人墓地、離宮別館等區。

秦公陵園陵區南北長3000米,東西寬7000米,北、西和南面有長達7000餘米的防衛濠溝。陵區內部分布著13座大小不等的陵園,每座周圍亦有一或兩周濠溝環繞。其中陵區中部偏北的一座陵園規模最大,從南向北排列著兩座雙墓道大墓及一座單墓道大墓,最南面的一座即著名的秦公1號大墓。整個陵區已發現大墓43座,均無墳丘,有的墓上有享堂遺蹟,還發現車馬坑21座。

勘探發掘

秦公陵園秦公陵園

從20世紀80年代起至20世紀末,雍城秦公陵園先後經歷了三次大規模勘探與發掘,在南指揮、三岔兩座陵區的14座秦公陵園內共探出中兆溝以內有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目字形和刀形等各類大墓總數48座,初步判斷中字形當系秦公墓葬,其他形制可能分別為秦公墓陪葬的車馬坑、秦公夫人及王公大臣等。

一號陵園

在2009年對一號陵園復探中,首先確認該陵園中兆溝內占地34萬多平方米內兆溝與陵門的結構、布局、走向,以及8座分別系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坑等,在陵園中兆溝緊鄰外側東北方向又新發現占地約24萬平方米墓區,共探出446座與陵園同期或稍晚於該陵園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及車馬坑,其中有“目”字形中型墓葬9座,其餘437座為小型秦墓葬或車馬坑

六號陵園

在對一號陵園進行復探之後,為了探尋雍城秦公陵園是否具有相同布局與結構上的規律性,又選擇對六號陵園進行勘探,結果除確認原6座分別為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坑外,又新發現屬該陵園的中兆溝及門的布局、2座目字形祭祀坑、兆溝四角未挖通的缺口,首次確認出六號陵園中兆溝以內總面積為31萬多平方米。隨後在15號中字形大墓之上又新發現了夯土建築遺蹟。與一號秦公陵園重要新發現具有相同規律的是,同樣也在該陵園中兆溝緊鄰外側西南方向新發現占地約16萬平方米、共有703座同期或晚於該陵園年代的中小型陪葬墓區,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多達29座,其餘674座皆為小型秦墓葬或車馬坑
為進一步確認在一、六號陵園兆溝外側新發現中小型陪葬墓區的布局、性質、年代及沿革,2009年底又對六號陵園所屬的其中5座中小型墓葬、車馬坑進行考古發掘。雖然所發掘對象均遭嚴重盜擾,但從布局關係上依然清晰地表明在中型墓葬的東南方必有一座陪葬車馬坑的存在,依據既往對秦陵及國人墓地的發掘與研究,以單一車馬坑陪葬則是秦國貴族墓葬的顯著標誌。所發掘的中型墓葬與車馬坑主人的較高等級身份說明在整個墓群中應包括少數貴族墓和大批平民墓葬。如M598為貴族墓,形制結構為長方形深豎穴土坑墓,因早年被盜,墓內僅存部分陶器有繭形壺、陶盂、陶罐等,從器形上判斷為戰國早期,該墓與其它中型墓葬及車馬坑距離中兆溝最近,表明該墓墓主人是以與重要身份且最早陪葬於該陵園的。這次勘探發現中小型墓葬及車馬坑的布局規律較為明顯,即離中兆溝愈近,墓葬等級愈高,時代愈早;而離中兆溝愈遠,墓葬的時代愈晚,形制亦相對較少。該陪葬墓區以戰國早期為上線,其沿革可能到戰國末期。

考古意義

秦公墓的開掘,解開了“西垂陵園”和“秦人發祥地”這兩大千年謎團,也證實了《史記》記載的準確無誤。

另外,雍城一、六號秦公陵園考古工作所獲得的重要發現,對其後秦雍城大遺址的全面保護、秦國陵寢制度的研究,以及雍城考古工作的長遠規劃均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及工作借鑑。

具體收穫及其意義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通過全面細緻的考古復探,一方面利用新的記錄手段重新確認了以往在陵園兆溝以內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尤其在陵園兆溝以外的新發現又擴大了工作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雍城秦公陵園兆溝內、外的整體布局結構及內涵。通過全站儀測繪及GPS點記錄,將對《雍城遺址保護規劃》的制訂與實施提供準確、詳實的依據。
其次,兩座陵園中雖未發現新的“中”字形秦公大墓,說明在整個雍城已發現的21座“中”字形大墓數基本與當時在雍城執政的秦公人數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當初關於“中”字形大墓即為秦公的陵寢的推測。

再次,按照對秦雍城遺址考古工作規劃,未來在城址、國人墓地及郊外宮殿建築遺址也將逐步展開系統、微觀的考古工作,因此在一、六號陵園考古勘探的新收穫將對今後大規模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鑑。

被盜事件

被炸出得“黃腸題湊”木料被炸出得“黃腸題湊”木料

2011年6月初,鳳翔縣文物看護人員在巡查秦公陵園時,發現了一座大墓上有新鮮盜洞。經文物、公安等部門現場勘查發現,出現盜洞的大墓是秦公六號大墓的主墓室,由於盜洞深達19米,盜洞已炸到了作為棺槨的“黃腸題湊”,但墓室內的珍貴文物幸免於難。被盜擾墓主是哪個秦公,無法準確判斷。

秦公六號陵園大墓盜案發生後,陝西省寶雞市公安局成立特偵組,初步確定此案系團伙作案,犯罪嫌疑人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曾涉足文物犯罪。

2011年9月中旬,初步確定6名犯罪嫌疑人,均來自河南三門峽市陝縣。2011年10月12日,在三門峽警方協助下,寶雞警方抓獲張某、南某、任某3名犯罪嫌疑人。經犯罪嫌疑人供述,此案系由寶雞姜某組織,由浙江葉某出錢所為。警方遂於10月19日在寶雞金台區將姜某抓獲,於10月20日至22日,分別在河南和浙江將犯罪嫌疑人南某、曹某、張某和葉某抓獲。

調查發現,盜墓分子形成出人的、出錢的與出技術、出貨的等地下產業鏈。此案中,主要犯罪嫌疑人對秦墓的了解程度可與專業考古人員媲美。經審理,犯罪嫌疑人供述,此案是由寶雞姜某組織,由河南張某與浙江葉某出錢所為。具體分工先是姜某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負責勘察清楚墓室,河南張某出了約8萬元負責設備、炸藥、交通、人員等費用,浙江葉某參與出錢欲進貨,以便文物及時“出手”。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對於犯罪事實均供認不諱,其中8人已被關押在鳳翔看守所,1人仍在押解途中,仍有幾名嫌疑人在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