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

雍城

雍城是中國東周時代的秦國國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長達294年,有19位秦國國君在這裡執政,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為城的“城塹河瀕”,是“水上秦都”,秦以水禦敵200年後首築城牆。其位置在今陝西寶雞鳳翔境內,現有秦雍城遺址,為我國十大考古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雍城城址區復原圖雍城城址區復原圖
雍城是中國春秋時代的秦國國都,位於今鳳翔縣城南、雍水以北。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即位以後定都於此,至秦獻公二年即公元前383年遷都至秦國東部地近河西的櫟陽,共歷長達294年,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城市。

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經過十九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作為國都,雍城築起了規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壯麗宏偉的宮殿,成為當時全國發達的大都市之一。

獻公東遷後,雍城雖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寢及秦人宗廟仍在此地,許多重要祀典還在雍舉行。

考古歷史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就對雍城進行過調查,50年代又進行了試掘工作。

1973至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有城南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

1977年後,發現了44座各種類型的大墓(包括圓形陪葬坑)。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雍城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的考古調查發現,初期雍城分別以四周的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環圍。由於當時的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禦敵於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後來夯築城牆延續了“以水禦敵”的功能,堪稱2000多年前中國的“西北水城”。此次發掘還首次確認了東城牆與南城牆東部的走向與結構,城牆牆體寬度為8至14米不等,分三重分別構築。

環境布局

城址東南角城牆復原圖,河流、城牆和壕溝形成了多重防禦。城址東南角城牆復原圖,河流、城牆和壕溝形成了多重防禦。

根據考古調查發現,當時的雍城民眾屬於逐水而居,河堤沿岸往往有臨河道路,同時城內各條陸路之間又有縱橫交錯的相互連線。當時臨河而建的聚落形成多個相對集中的片區,沿河而居則方便地利用了向河中自然排水的功能,同時通過地下引水管網將河水引向城中各個區間,用於諸如作坊生產、聚落生活以及苑囿池沼用水等。

考古調查資料顯示,在約11平方公里的城址範圍內,各聚落之間有成片的廣闊土地,除發現道路遺蹟外,沒有發現雍城時期城中居住或工場遺蹟,推斷其用途為農田占地,如此寬闊土地面積可支撐城中的糧食供給,尤其在戰事緊張時刻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雍城數條河流與豐沛的水資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區環境,又提供了富實的漁獵經濟。多元經濟結構壯大了秦國國力,成就了秦公讓“子孫飲馬於河”的東擴願望。

雍城遺址

雍城雍城
雍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城南,是秦國歷史上時間最長、保護最好的都城遺址。雍城遺址分為都城、陵園、國人墓地和郊外宮區四部分。

都城

1、雍城城垣,根據鑽探資料證實,位於今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之上。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東西長3300、南北寬3200米,面積約10.56平方公里。

2、雍城城外,除東、南以紙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為天然屏障外。還在西垣外挖掘人工城壕作為防禦設施的一部分。經探明西垣外城壕長約1000米、寬12.6至25米、深5.20米。

3、雍城城內,在春秋戰國時先後建有姚家崗附近宮殿區,馬家莊附近宮殿區和鐵溝、高王寺三大宮殿區。

(1)、姚家崗宮殿區

在城內中部偏西,發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陰(冰窖)遺址和一處宮殿遺址。宮殿遺址僅發現西南部分,殘存夯土基東西長8.9米、南北寬2.8米、厚1-1.2米,西高東低。上有夯土牆,殘高0.8-0.96米。夯土基的西南西側各有河卵石鋪成的散水,厚0.4米左右。散水多用直徑0.04米的白色河卵石鋪成。三批64件銅質建築構件分出於3座窖穴。有曲尺形、楔形中空形、小拐頭等10個類型,是宮殿木壁柱、壁帶之類上面所加的飾件和門窗構件。宮殿區、凌陰、窖藏均居同一宮殿區,可能是春秋時秦康公、共公、景公居住的雍高寢。

(2)、馬家莊遺址

位於雍城中部偏南,是保存較好的春秋中晚期大型宮殿宗廟區,可能是秦桓公居住的“雍太寢”之所在。

(3)、鐵溝、高王寺宮殿區

位於雍城北部,發掘了鳳尾村遺址和高王寺銅器窖藏。窖藏內出有、鑲嵌射宴壺、盤等十餘件中原和吳、楚等國銅器。其中一鼎內鑄“吳王孫無土之鼎”。這批中原、吳楚之器在雍城出土,反映了秦和吳楚之間交往的關係。

三大宮殿區內發現有大量陶器,有盆、罐、缸、瓮、、豆、盂、繩紋水管道、井圈、板瓦、筒瓦以及雲紋、葵紋瓦當等。

陵園

秦公陵園在雍城西南的三疇原,陵園內埋藏著秦始皇的多位先祖,是秦始皇先祖諸陵園中延續時間最長、陵墓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園。陵園內的秦景公墓系20世紀所發掘的最大的墓葬,建有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

陵區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近3公里,總面積約21平方公里。陵區的西南、北側均發現有寬2至7米,深2至6米的城壕作為其防護屏障,44座大墓根據其形制可分為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和圓形六個類型。

墓共分屬13個陵園,陵園均座西朝東。布局以右為上,中字形的大墓作為主墓居右。陵園周圍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圍設有中隍和內隍。

郊外宮區

在雍城郊外還發現有秦人宮殿和其他遺址。蘄年宮是秦代著名的宮殿,秦王政曾行加冕禮於此。出土有“蘄年宮當”和漢代文字瓦當。推測其建造年代為戰國中晚期,直到西漢仍沿用。

在城關北街發現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手工業作坊遺址,內有青銅窖藏,出土28件青銅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