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首

黔首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國戰國時期和秦代對百姓的稱呼。戰國時期已經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同。黔首(qián shǒu)黔字從黑從今。因黔與黎同義,故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用黎民、三十二年碣石石刻也用黎庶稱謂百姓。從此,原秦國的一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國範圍內施行。《呂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山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為之。”參閱《禮記·祭義》:“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孔穎達疏。祿山大悅,加杲卿章服,仍舊常山太守,並五軍團練使,鎮井陘口。

基本涵義

黔首(qián shǒu)黔字從黑從今。“黑”指“黑色頭巾”,“今”意為“當面的”。“黑”與“今”聯合起來表示“戴黑色頭巾出門見人”,即以黑色頭巾作為出門的行頭。

引申含義

黔首是秦代對百姓的稱謂。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本業為農業與小手工業,末業是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

因黔與黎同義,故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用黎民、三十二年碣石石刻也用黎庶稱謂百姓。秦始皇三十一年,發布“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占有的田數,向封建政府呈報,即可取得國家的承認。從此,原秦國的一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國範圍內施行。

歷史記載

《呂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山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為之。”

漢賈誼《新書·過秦論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更民曰黔首。”參閱《禮記·祭義》:“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孔穎達疏。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這是秦統一中國後更定名物制度的內容之一。黔,黑色。

《說文解字·黑部》:“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秦詔令稱百姓為“黔首”,是由於秦為水德,水德尚黑。

《資治通鑑·安祿山之亂》中“……若景命已移,謳歌所系,即當長驅岐、雍,飲馬渭河,黔首歸命,孰有出鉞下之右者!祿山大悅,加杲卿章服,仍舊常山太守,並五軍團練使,鎮井陘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