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腔

白話腔,彝族說唱曲種。

相關文化簡介

白話腔是彝族特有的民間曲藝曲種。彝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年節祭祀,歡慶豐收,或婚喪嫁娶時,就有民間歌手彈四弦唱長詩,或敘述民族歷史,頌揚英雄豪傑,或傳授生產知識,宣講為人之道。有《彝吉喜花妮》、《魯巴林與都荻鶯》等在民間流傳。

相關文化

形式

1980年以後,文藝工作者繼承並豐富革新這種彈唱形式,以彝族民歌音調為主,融入唱詞韻白動作,用以表現故事情節和人物,形成了“白話腔”這種新穎的彝族說唱曲種。

著名曲目

先後編演了《彝家女兒上大學》、《勤儉歌》、《桃花小妹的八字鬍》等一批曲目,受到彝族民眾的歡迎。

表演方式

白話腔的表演以一人為主(即表演者或說書人),眾人為伴。表演者自彈四弦,自唱自說,眾人或敲擊煙盒伴舞,或加入巴烏竹笛二胡等樂器演奏,烘托氣氛。

各個分派

音樂在元江一帶多採用彝族民歌中的“阿哩調”,為敘事性曲調,鏇律性不強,屬說唱或吟唱的類別;在新平則採用鏇律、節奏較強的“阿色調”和“阿乖樂”曲調。

楚雄彝族白話腔,流傳於牟定縣的蟠貓安樂戌街鳳屯軍屯,姚安縣的前場適中,大姚縣的龍街倉街等地。這是彝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

與民間民歌

在民間,它屬即興創作,靈活多變,語言生動,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彝族白話腔歷史悠久。彝族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為了使語言精煉,而又能表現出自己的才華,慢慢形成了漢語彝音的彝族白話腔。“白話腔”和民歌一樣,內容豐富,多為談情說愛。有句、有韻,如民歌對唱,男女二人對說,或男女集體多人對說。所不同的是,“民歌”對唱是用歌唱來表達感情,“白話”則是用吟詩般的美妙語言來表達。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