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場

前場

上一次;體育用語。指某些球類比賽中距離進球目標近的那部分場地;劇場中的前部座位;上一場次。前場鎮轄9個(莊科、石河、新街、王朝、新村、小河、木暑、稗子田、新民)村委會,105個自然村,155個村民小組。前場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們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龍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從事狩獵和種植水稻。共籌集2009年度新型農村醫療合作資金292300元,參合人員14615人,參合率達92%;認真落實計畫生育“獎、優、免、補”政策,積極推行計畫生育“知情選擇、契約管理”,全面開展優質服務創建活動,切實加強出生缺陷干預工程,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切實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全面實施農村醫療合作運行機制和農村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農村及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為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提供就業環境和創造條件,不斷降低失業登記率;加快“文化前場”建設步伐,充分利用文化服務中心文物展室、閱覽室、圖書室、娛樂室及民族運動場的有利條件,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彝族文化氛圍。

詞語釋義

詞目:前場

基本解釋:

1. 上一次。

沙汀 《煩惱》:“前場講理信, 張麻子 特別把 招貴子 領上街,叫大家看。”

2·《體育報》1984.4.7:“ 高洪波 和 傅博 在前場打了一個漂亮的二過二配合,突破至對方禁區後;由 高洪波 打進關鍵的一球。”

3. 劇場中的前部座位。

4. 上一場次。

地名

簡介

雲南省姚安縣一個鎮 【自然地理】前場鎮位於姚安縣東部,地處東經101°24′53″,北緯25°29′48″,東臨本本縣適中鄉,南枕牟定縣共和鎮,西連本縣棟川鎮,北壤大姚縣金碧鎮。鎮政府駐地新街距縣城23公里,姚(安)牟(定)公路貫穿而過,素有“前場關”、“姚安東大門”之稱。是一個集高寒、冷、涼、民族集聚為一體的山區鄉鎮,全鎮總面積305.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57米,最低海拔1840米,中心海拔2140米,年平均氣溫13.5℃。

行政區劃

前場鎮轄9個(莊科、石河、新街、王朝、新村、小河、木暑、稗子田、新民)村委會,105個自然村,155個村民小組。

人口狀況

前場鎮2008年末實有農戶4432戶,總人口17886人,男女性別比為1.07:1,農業人口17435人,占總人口的97.5%。境內居住著漢、彝、回、滿、藏、苗、傣、白、哈尼、僳僳、拉祜等十一個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82.7%,是一個頗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風情園”。

歷史沿革

前場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們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龍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從事狩獵和種植水稻。在東漢時期曾經設前場關,有重兵把守,自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就有彝族人立寨定居前場,把守姚安東大門。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場屬於弄棟縣轄地,第一次納入大一統西漢封建王朝的管理。唐代時期設長明縣,為姚州府所轄七州之一。戰國時期屬滇國地,彝族先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1991年在前場新街國小出土的戰國編鐘和1994年在新街瓦鮓坡出土的戰國時期銅鑿、銅斧、銅鋤等青銅文物,折射出前場地區古代文明的光芒,是前場悠久歷史的史物見證。元代為姚安軍民總管府轄地,從元朝開始,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場成為姚安通往雲南省昆明的咽喉要道, “前場”之名由此而得。明洪武十七年,姚安軍民府成立,前場關為姚安府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設前場巡檢司(前場巡檢司印於民國三十三年由前場鎮土人發現上交縣博物館),編制人員25—136人,主要辦理入境業務,是姚州府四個巡檢司之一。清代一直延續未變。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名為新街。1949年12月26日前場解放後,姚安縣人民政府於此先後設區、公社和鎮人民政府,逐步形成縣境東界經濟、文化中心。

經濟發展狀況

2008年末,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347.3萬元,比2007年增728.3萬元,增長11%。完成地方財政自收收入272.4萬元,比2007年增45.02萬元,增長20%。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883元,比2007年增171元,增長9.9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55.2萬元,比2007年增305.2萬元,增長21%,非公經濟從業人員達542戶1717人,實現產值17277萬元,比2007年增601萬元,增長3.6%。

產業結構調整

烤菸生產任務圓滿完成。堅持“突出特色、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平穩發展”的工作方針,轉變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著力提高民眾的烤菸生產水平。一是在引導和組織產業結構調整中,努力解決烤菸生產和其它農作物種植的茬口矛盾,堅持“一年生產,兩年準備”的原則,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的思路,以莊科、石河、新村、小河等具有良好民眾基礎,烤菸種植及管理水平相對較高,經濟效益比較優勢明顯的老煙區為重點,以新街、木署、稗子田、王朝、新民等次煙區為突破點,在保面積、保總量、提均價等方面認真進行分析和研究,在工作落實上下功夫,確保了烤菸生產得到有力推進。二是嚴格執行烤菸產量政策。繼續推行鎮村幹部掛村分片包乾負責烤菸生產責任制,及時把工作任務進行了分解落實。三是大力宣傳烤菸生產產量政策、收購政策、扶持政策和推行種植保險政策。利用鎮村幹部會、民眾會、戶長會、廣播、黑板報等形式,進一步統一幹部民眾的思想認識,大力宣傳烤菸生產的各種優惠扶持政策,最大限度調動菸農的積極性。四是堅持平穩收購,確保民眾增收。2008年全鎮共落實種煙村委會9個,村民小組77個,種煙戶1126戶,落實種植面積3100畝,落實連片種植面積14片2530.5畝,占種植面積的82%,完成烤菸移栽3130.9畝。圓滿完成了縣下達我鎮的菸葉收購任務,完成收購總量368560公斤,實現均價13.62元,比2007年10.30元增3.32元,增長32.2%。其中完成正組煙收購任務310000公斤,實現均價15.07元,比2007年11.43元增3.64元,增長31.8%;完成出口備貨煙收購任務58560公斤,實現均價6.00元,比2007年4.55元增1.45元,增長31.9%。 “彝州高山小菜園”初具規模。在農業生產中,結合實際,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統籌發展,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這一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扶貧整村推進工程的實施,在科技示範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副產品加工行銷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為民眾和客商提供方便和優質服務,全面落實好我鎮2008年產業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小春壓縮小麥種大蒜、大春壓縮檔谷種高山反季蔬菜的發展思路,切實加強引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2008年,我鎮大春農業生產總播種面積19326畝,其中糧食作物10080畝,主要以包穀、水稻為主;經濟作物9246畝,主要以烤菸、大蒜、高山反季蔬菜為主,其中種植大蒜5000畝,種植以花椰菜為主的高山反季蔬菜1100畝,種植日本菱西一寸大粒蠶豆1000畝,糧經種植比例達52:48,逐步趨於合理,規模有較大突破,民眾增收能力明顯提高。蠶桑生產得到有效落實。全鎮蠶桑產業以示範推廣為重點,在努力發展新桑園的同時,重視老桑園的改造,聘請栽桑養蠶輔導員適時開展技術培訓,實施育種專業化管理。2008年縣下達我新栽桑面積200畝,實際完成203畝,全鎮桑園面積累計達1380畝。全年實現養蠶262張,完成蠶繭收購8168.9公斤,實現均價17.79元,產值達14.53萬元。晚秋繭收購工作中,在蠶繭收購公司15元每公斤收購保底價的基礎上,我鎮又實行每公斤補貼2元,使民眾晚秋繭均價保持在17元以上,確保蠶農增收。核桃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認真宣傳和落實各項林業政策,堅持生態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原則,打牢核桃產業的發展基礎。2007年底,縣下達我鎮的核桃種植任務為8000畝,截至2008年3月,我鎮實際落實核桃種植面積9146.7畝,超額完成1146.7畝,全鎮核桃總面積達15166.7畝。2008年縣級下達我鎮新栽核桃任務13101畝,已全面完成種植任務。畜牧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畜牧防疫工作方針,以雲南農大掛鈎扶貧前場為契機,實施畜牧獸醫千人培訓計畫,2008年共累計培訓畜牧醫技人員20期500多人,建立健全了鎮、村、組三級畜牧防疫體系。在動物防疫工作中,調動畜牧站及各村委會的醫技人員共460人次,實行畜牧醫技人員掛村包片負責制,鎮掛村幹部和村委會幹部積極支持配合,認真宣傳發動民眾參與,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和工作信息反饋,嚴把防疫工作的薄弱環節,有效消除防疫工作盲點,收到了實效。豬、牛、羊、家禽、犬的防疫密度分別達98.1%、98.8%、97.5%、100%、92.7%。其次是加大資金投入,爭取投資10萬元,實施了“畜牧業科學養殖示範工程”,共扶持養豬大戶126戶,養羊大戶50戶,投放優質長撒母豬121頭、優質約克種公豬5頭、優質奴比種羊50隻。2008年全鎮生豬期末存欄11671頭,出欄15530頭;黑山羊期末存欄16606隻,出欄15594隻,鎮內黑山羊集散累計達50121隻;大牲畜期末存欄1710頭(匹),出欄134頭(匹),全鎮畜牧業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基礎設施

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採取有效措施做好項目的儲備、爭取和實施工作,做到項目論證儲備一批、申報爭取一批、認真組織實施一批,真正發揮效益一批。2008年我鎮爭取實施的工程項目共有15項,總投資達1049.33萬元。一是投資185萬元木署、稗子田農業片區綜合開發及投資20萬元的木署梁家以工代賑整村推進項目已全面竣工。二是投資16.88萬元的稗子田國小學生宿舍樓,投資30.92萬元的前場國小學生宿舍樓順利完工。三是投資32.08萬元的王朝國小教學樓、學生宿舍,投資30萬元的鹽井國小附屬工程,投資10.34萬元的石河國小學生宿舍樓、食堂工程已交付使用。四是投資200萬元的新村、小河彈石公路建設已完工。五是投資18.2萬元的石河沙里果樹、王朝羅鍋塘、小河螃蟹箐村組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以獎代補項目已竣工投入使用。六是爭取雲南農大支持,投資31萬元,實施了豬人工受精網點建設、畜牧業科學示範養殖工程。七是投資41萬元的130戶農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設已全面竣工。其中恢復重建50戶,投資25萬元;加固改造80戶,投資16萬元。八是投資32萬元的小河何家至奢者簸村組公路建設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九是投資105.24萬元貧困村互助周轉金試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十是投資24萬元的集鎮舊街道改造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十一是投資130萬元的新民土地整理項目已順利完工。十二是投資80.21萬元(其中財政補助27.5萬元)的14戶異地扶貧搬遷工程已完工。十三是投資15萬元的新民團結橋、投資7萬元的石河舊村人飲工程、投資3萬元的木署普家凹子村組公路、投資1萬元的石河板橋、莊科二道箐村組公路、王朝村組公路等零星工程相繼完工投入使用。十四是投資13.7萬元的財政所辦公樓修繕工程已全面完工交付使用。十五是爭取投資22.76萬元實施司法所辦公樓建設。通過以上項目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全鎮的農業、教育、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夯實了發展後勁,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

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其他

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不斷提升教學管理水平,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明顯的提高。認真落實農村中國小“兩免一補”政策,大力救助貧困學生。“普實”和兩基成果得到鞏固,順利通過了省、州教育督導評估及驗收;衛生工作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廣泛深入開展愛滋病防治宣傳教育,2008年我鎮被評為全州“禁毒和防艾工作先進鄉鎮”。鎮村兩級衛生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切實加強農村自辦宴席等公共衛生、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採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大力發展醫藥和婦幼衛生事業,不斷提高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穩步提升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參與面和籌資水平,著力解決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2008年,全鎮參加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人數達14873人,籌資148730元,參合率達95.2%。共為719人次住院患者、38197人次門診患者報銷減免醫藥費用535460.80元。共籌集2009年度新型農村醫療合作資金292300元,參合人員14615人,參合率達92%;認真落實計畫生育“獎、優、免、補”政策,積極推行計畫生育“知情選擇、契約管理”,全面開展優質服務創建活動,切實加強出生缺陷干預工程,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切實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全面實施農村醫療合作運行機制和農村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農村及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為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提供就業環境和創造條件,不斷降低失業登記率;加快“文化前場”建設步伐,充分利用文化服務中心文物展室、閱覽室、圖書室、娛樂室及民族運動場的有利條件,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彝族文化氛圍。搞好新農村文藝匯演工作,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積極保護和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全民健身運動,促進文體事業全面發展。在2008年新農村文藝匯演中榮獲全縣第2名;完善保障機制,切實做好人民武裝工作。2008年為部隊輸送合格新兵12名,超額完成4名,積極開展擁軍優屬工作;認真組織開展好民政救災救濟工作,完成縣下達給我鎮因洪澇災害、土石流、滑坡受損的民房重建38戶。開展好特困戶救助、農村低保、城市低保等工作,實施農村醫療救助59人,救助資金4.5萬元,解決了弱勢群體一定的生產生活困難;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強化“安全重於泰山”的責任意識,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加大安全隱患整治力度,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落實安全防範措施,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尤其是加大對交通安全、非煤礦山及在建工程安全生產的監管力度,強化宣傳教育措施,提高人民民眾的安全防範意識。2008年,爭取全縣推廣交通安全丘北經驗試點工作在我鎮全面開展,為全鎮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集鎮利用總體規劃》,修訂和完善《集鎮管理辦法》,逐步配套和完善集鎮基礎設施建設,盤活集鎮土地存量,集鎮建設初具規模,市場交易較為繁榮。強化市場監管,充分發揮前場集鎮的市場輻射和帶動功能,推動了集鎮的發展。積極開展美化、綠化工作,職工集鎮綠化面積達700多平方米,單位職工人均綠化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加大垃圾清掃和清運的力度,充分發揮前場客運站的功能作用,狠抓集鎮車輛停放秩序規範工作,髒、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治理,鞏固和推進文明城鎮創建評比活動成果,城鎮面貌大為改觀。

非公經濟

為促進非公經濟全面發展,以蕎酒廠、綠康生態有限公司為重點,積極探索工業經濟發展新路子。實行黨政主要領導聯繫企業制度,搞好企業周邊環境整治,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需地方政府解決的一切問題,支持配合好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姚安蕎酒廠現有固定資產360萬元,安置原職工20人,到目前為止,已生產蕎酒系列產品114噸,產值287萬元,帶動烤酒戶50多戶,上繳稅金15.7萬元,帶動養豬60多戶,民眾實現生豬養殖收入100多萬元。綠康生態公司主要以加工銷售綠色農產品和野生菌為主,年產值達237萬元。

社會治安

嚴格治安管理,狠抓治安防範,有效預防案件發生;認真落實鎮黨委書記、鎮長信訪接待日制度,全面做好民眾來信來訪工作;加大社會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力度,建立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以“平安鎮”、“無毒鎮”等創建活動為載體,積極創建平安鎮、平安村、平安單位、平安校園;全面推進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群防群治,積極預防和處置各種群體性事件和突發事件,維護全鎮社會穩定;維護宗教信仰自由,打擊邪教組織活動。

重點領域改革

全面實施以退耕還林、農業綜合直補、能繁母豬保險等多項惠農政策,著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緊緊圍繞生態受保護和農民得實惠的目標,依法、有序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並初步通過州縣檢查驗收。全鎮共排查林權糾紛131件,調處結案126件,調處率達96.2%;實際確權面積33.5615萬畝(其中自留山2.9263萬畝;責任山2.7793萬畝;均山2.6877萬畝;均股2.6149萬畝;均利2.4598萬畝;集體統一經營16.6844萬畝;其它方式承包林地2.7591萬畝;其它方式流轉林地0.6508萬畝),占應確權面積33.7962畝的99.3%;制發《林權證》8954宗4229本,林權證發放率達1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