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播笛

萬播笛

萬播笛即布依彈唱,中國布依族曲種。原用布依語演唱。後又用漢語彈唱。相傳清代乾隆年間由廣西傳入貴州。

簡介

萬播笛萬播笛

貴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沒有固定的唱詞,只有10多種固定的曲譜,曲目多為布依族的神話故事。“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

常在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或婚嫁、建房、祝壽等場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民族說唱藝術形式。現今,主要在黔西南州的冊亨、興義、安龍等縣市沿南盤江畔的布依族村寨傳唱,被譽為“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
“八音坐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

歷史

早在唐朝(另一說為起源於北宋時期)就流傳於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

八音

所謂"八音",是由八種民族樂器組成樂隊而得名。通常有笛子、簫筒(無膜笛)、牛骨(馬骨)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木葉等樂器。因其以彈唱為 主,輔以說、唱做諸功和所奏樂器而得名,是布依族戲劇文化中的一朵曲苑奇葩。

取材

內容主要取材於布依民間口頭文學,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表現出布依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豐收的嚮往、對愛情的追求、對醜惡的鞭撻。因其源遠流長、婉轉優雅,民族特色濃郁而被稱為聲音活化石和天籟之音。

表演形式

一人自彈自唱,月琴為伴奏樂器。嘉慶年間發展為多人演唱形式,伴奏樂器增加了二胡、簫、笛、木葉等。經過不斷的改革發展,有坐唱、站唱,並穿插一些舞蹈動作。曲調較簡單,通常只是1、2個曲調的反覆彈唱。唱詞質樸,多用貼切的比喻表達事物,感情細膩,委婉動聽。

布依八音坐唱由八人至16人組成,演唱時唱腔用布依語,道白用漢語,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樂隊人員分擔角色。曲牌有正調、正音、走音、自路板、長調、倒長調、反簧調、倒茶調、吃酒調等三十多個,可單獨演奏,也可邊奏邊唱。表現形式有座彈唱和帶戲劇性的演彈唱等。

表演表演

套用場合

"八音坐唱"鏇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常在民族節日、婚喪嫁娶、建房、祝壽等場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族說唱藝術形式

彈唱曲目

彈唱曲目內容廣泛,有關於天體的神話傳說,有人類與洪水猛獸的鬥爭,以及風俗人情的描繪等,尤以反映王囊仙起義的故事最為動人。

從古流傳下來的曲目不超過13首,主要有:《福滿堂》、《賀壽堂》、《戈然》、《拜堂調》、《盼郎》、《哥妹調》、《來去來》;坐唱《胡喜與南洋》片段;布依戲《撒衣定情》片段;尾曲《盛世調:昂央》等。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