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戲

板凳戲

吹吹腔又名吹腔以嗩吶吹奏為主要音樂而得名,俗名“板凳戲”,是白族人民創造的一個古老劇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

 

基本介紹

好客的白族人,每逢結婚、建屋時都要邀集村裡的人唱板凳戲。板凳戲的程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唱三出首(財神、賜福、魁星)。先由德高望重,夫妻偕老的長者唱“財神”,“吾乃財神老爺,今日前來慶賀!天啟三陽開泰,地肥五穀豐登,農耕三春花柳,財發萬萬金。”接著由年事較高,知書達理的人唱“賜福”, “吾乃天官賜福,今日前來慶賀!天空紅霞萬朵,地上五彩繽紛,人間吉祥如意,幸福萬萬年。”然後,由鄉間“秀才”唱“魁星”, “吾乃魁星射斗,今日前來祝賀!天上星斗拱月,地上文人薈萃,敢與李杜比美,勤奮出天才。三出首唱畢,第二階段就由大家輪唱。輪唱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一字腔,有吹吹腔,有滇戲。至於唱詞,則要求歡樂喜慶,照搬照套,即興創作,隨人而定,其內容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板凳戲板凳戲

簡介

吹吹腔又名吹腔以嗩吶吹奏為主要音樂而得名,俗名“板凳戲”,是白族人民創造的一個古老劇種,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

歷史淵源

吹吹腔,源於代洪武年間傳入白族地區的中原戲曲"弋陽腔"聲腔系統,吸收了白族文學、音樂、舞蹈等方面的各種要素,經過白族藝人的發展創造,形成為一種獨具白族藝術風格的戲曲劇種,至清乾隆年間,發展到極盛時期。主要流傳在大理、鄧川、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市縣。從反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的傳統劇目《血汗衫》來看,約始於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派別

吹吹腔有南、北派之分,大理以南各縣流行的為南派,以北各縣流行的為北派。兩派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其唱腔有30多種,基本上分兩類,一類按行業分,比如鶴慶將生角唱叫生腔,旦角唱叫旦腔,淨角唱叫淨腔,醜唱叫醜腔等。丹一類是按人物類型和情感來分,比如雲龍縣將敘述性的腔調叫平腔,將風格詼諧、表現幽默含蓄感情的叫丑角腔,抒情性強的叫一字腔,強猛高亢的叫高腔,哀怨、傷感的叫二簧跨,悲憤、哀傷的叫大哭腔等。吹吹腔以項吶伴奏,與之相配合的有小鼓、板凳、大鼓、大缽、小缽、芒鑼、大鑼、梆子等,曲版有小開門、耍龍調、啞子哭娘等20多種。

劇本

劇目初步調查有300多本,其中歷史悠久、廣為流傳的有《血汗衫》、《火燒松明樓》、《蔡雄過年》、《八郎探母》等80多個本子。劇本獨具白族特色,文學性強,唱詞為“三七一五”的“山花體”,白語和漢語摻雜,講究韻律。表演有嚴格的套路,行當分工名目眾多。演出時載歌載舞,感染力很強。解放前,吹吹腔沒有專業性的劇團,多為季節性和業餘性的組織。解放後,為了弘揚民族文化,1959年,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吹吹腔劇團,演出過,《杜朝選》、《火燒磨房》、《三月三》等吹吹腔劇目。1962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劇團,開始以大本曲唱腔為主,同時使用吹吹腔音樂,並吸收白族民間的音樂,將吹吹勝發展為白劇。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