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伴光

喊伴光

“喊伴光”是傣語,意為“跟著鼓聲唱的歌”。

簡介

喊伴光喊伴光

傣族曲調名,直譯漢語為“跟著鼓唱的歌”。“喊伴光”是德宏傣族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以說唱為主,伴以簡單的舞蹈動作和民族的打擊器,唱腔明快、自由奔放,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唱詞多為祝賀、讚美之詞,內容因時間、地點、場合的不同而不同,歌者觸景生情,即興而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喊伴光”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演唱範圍更加廣泛,其唱詞除原來的節日祝福外,還融進了歌頌祖國欣欣向榮、邊疆形勢大好等許多內容。如今,“喊伴光”已經成為傣族民眾進行娛樂活動的主要藝術形式之一。

喊,為歌;伴,為跟著或者圍繞著;光,為鼓,即象腳鼓。喊伴光是傣族較為古老的傳統曲調之一。在德宏傣族地區均有流傳,只是曲調稍有區別。它起源於宗教(佛教)性祭把活動。

歷史

每逢傣族人民的傳統宗教節日“進窪”(即“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約在公曆7月間)、“出窪”(即“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公曆10月間)和“潑水節”(傣歷六月,農曆為清明後的第七天)等,或者私人做“擺”(有積功德意)的最後一天,本村寨男女去做“擺”的主人家“朵數”(傣語,有祝賀意)時,都要唱喊伴光。

喊伴光的唱詞多為祝賀、讚美和祈求,主要內容又視時間、地點、場合的不同而不同。如“進窪”唱的是求佛主保佑今年風調雨順,使農作物獲得豐收;“出窪”時則唱感謝神佛普渡功德,使今年獲得好的收成;“潑水節”唱詞多為祝福、洗去一年來的污穢和疾病,並祝願來年吉祥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除上述一般的內容程式外,主要還在於見景生情,即興而歌。

表演形式

如根據擺場的人多人少,歡樂程度,隆重程度,甚至可以具體到前來參加的某個少女的音容笑貌、內在的喜悅盼望心情,都可以作為唱詞內容。演唱此曲調時有一定的表演形式。

一般是由男女青壯年圍成圈跳象腳鼓舞,跳一會,停下來。然後由一名或兩名善歌者唱。歌者唱完一遍,全體參與人員發出一陣“亞壓嗚”的歡呼聲,伴之以緊促的鑼鼓聲,表示對歌者的讚美,對擺主的祝賀。然後又跳,跳完又唱,又歡呼,如此反覆多次。喊伴光唱腔曲調明快、自由奔放,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唱詞的音韻和漢族的音韻不同,而且比較嚴格,它像鏈條一樣,後一句的頭一個字押前一句的中間一個字的韻,一環扣一環,這又構成了傣族詩歌和唱腔的又一特點。

即嘎光弄

傣族民間歌舞。嘎是舞蹈,光是鼓,弄是大,意即大鼓舞。流行於雲南保山傣族居住地區。明代李思聰的《百夷傳》載:“其鄉村飲宴,則擊火鼓,吹蘆笙,舞(盾)牌為樂”。每逢春節,潑水節、秋收等節日舉行。大鼓鼓身長大、木製,一頭大,一頭小,蒙牛皮。擊鼓者將鼓挎在左肩,右手持鼓槌擊鼓,另外有十數人擊象腳鼓、鋩鑼和鑔配合。參加舞蹈的男女老少,隨著音樂跳孔雀舞和紗巾舞等。姑娘和小伙子圍成圓圈,唱起喊伴光,喊是唱,伴光是隨鼓,意即跟鼓調。歌詞內容大多是讚美家鄉、慶祝豐收,也有敘述各種節日來源的。有領唱與和唱,領唱歌手稱為莫喊,意即歌師,他們有即興編唱的才能,歌詞字數不定,但講究韻腳,每唱完—段,民眾歡呼“呀呀——喔”。喊伴光各地曲調不同。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