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達

簡介

買達少數民族說唱表演方式。維吾爾族特有的曲藝品種。類似漢族評書的買達(維語,意為“維吾爾族說書”),也以表現歷史宗教神話、戰爭故事見長,所不同者,評書為單檔表演,買達則一般由二至三人演出,主演連說帶做,繪聲繪色,助演則坐其身旁或混於觀眾之中,幫腔叫好渲染氣氛。與漢族快板相通的埃提西希(維語,意為“維吾爾族說唱”),以形式簡便、幽默風趣取勝,表演者僅持手鼓、石片、沙巴衣,甚至一對空核桃殼擊節伴奏,專門說唱嘲諷性的小故事,節奏鮮明,聲韻鏗鏘,寓教於樂。本世紀四十年代,維吾爾族著名說唱藝人姚勒瓦斯漢,將這一形式從街頭搬上了舞台。

維吾爾族曲藝

熾熱、活潑的維吾爾族民間說唱,為素以“歌舞之鄉”著稱於世的新疆增添著光彩。達斯坦(維語,意為“敘事長詩”)依靠半專業的民間藝人——達斯坦奇連唱帶說的表演得以流傳,由此,便成為了這種說唱形式的名稱。它起源甚早,據史學家考證,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公元三至七世紀,維吾爾族民間即已流傳著一部名為《阿里甫·埃爾吐額阿》的達斯坦。自此,一部又一部說唱敘事長詩開始在民間廣為傳播。達斯坦一般由一至三人表演,主演者手持熱瓦甫或都它爾自彈自唱,說唱交替,散韻相間,輔助者或演奏樂器,或擊打手鼓、石片等伴奏幫唱。音樂以古老的“木卡姆”(大型套曲)的選段及各地民歌為主,曲調優美婉轉,既富敘事性又有抒情性。作品講求完整的內容和曲折的情節,注重人物塑造,唱詞格律嚴謹,為若干首多段體分節式律詩的組合。

首創於十一世紀的另一種維吾爾族說唱形式苛夏克(維語,意為“押韻的短詩”),演出方式幾與達斯坦相同,一般也是一至三人演唱,演員有主、輔之分,但篇幅較短,多為藝人即興之作,不求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貫穿始終的人物。演唱內容所涉甚廣,自然風貌、男女情愛、生活習俗,盡可隨意道來。曲調比較簡單,鏇律活潑、跳蕩。

維吾爾族的民間說唱藝術非常豐富,常見的表演形式有"達斯坦"、"苛夏克"、"埃提西希"、"來派爾"和"瓦依孜勒克"等。
"苛夏克"意為民間歌謠,篇幅較為短小,內容風趣,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貫穿的人物,著名者如《問候》、《沙迪爾》等,其音樂曲調單一,有較強的喧敘性,常以熱瓦甫、都他爾等彈撥樂器伴奏。
"埃提西希"為單人或雙人的歌舞表演,有說有唱有動作,內容以插科打諢嘲弄諷刺為主,其音樂多為簡單曲調的重複,可有樂器伴奏,也可清唱表演。
"瓦依孜勒克"亦稱"買達",可意譯為"維吾爾說書",以宣講歷史故事、宗教戰爭、神話故事為主要內容,間或有唱,表演者繪聲繪色,頗能渲染氣氛、吸引觀眾。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