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帕黴素

異帕黴素

異帕黴素主要用於革蘭氏陰性菌所致敗血症,下呼吸道,泌尿道,腹腔及術後傷口等感染,尤其適用於對其他氨基糖苷類耐藥的嚴重G-菌感染和葡萄球菌感染,可與頭孢或青黴素類聯合使用。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藥物名稱:異帕黴素
藥物別名:異帕米星、依克沙黴素、異帕黴素、異帕沙星
英文名稱:Isepamicin
英文別名:Isepamicinllin
藥物類別:西醫藥物

藥理作用

異帕黴素阿米卡星
異帕黴素抗菌譜與阿米卡星相似,對慶大黴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的腸桿菌科細菌的作用比阿米卡星強2倍,MIC多數為2、2~4mg/L,對普通變形桿菌和普羅菲登菌屬的作用與阿米卡星同。
奇異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的作用與阿米卡星相同或稍差,對凝固酶陽性及陰性葡萄球菌以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均有良好作用。
淋球菌腦膜炎球菌作用差,對流感桿菌具中度作用。對腸球菌屬無活性。
本品的最大特點為對細菌產生的多數氨基糖甙類鈍化酶穩定。

動力學

異帕黴素
異帕黴素肌注後吸收迅速。成人1次注射200mg後,平均血藥峰濃度為10.2mg/L,於1h到達,血清消除半減期約為1.7h;血藥峰濃度與劑量成比例。
本品主要經排出,24h內尿中以原形排出給藥量的85%,尿中濃度可達328~818mg/L。成人1次靜滴200mg(30min內滴完),血藥峰濃度為17、1mg/L,尿排出量與肌注者相同。腎功能減退者血清半減期相應延長。
腎功能正常者多次給藥後無明顯積蓄。本品在乳汁、臍帶血、羊水、胎兒血清中濃度低;在腹水、傷口滲液和痰液中濃度較高,1次肌注200mg後分別可達8、4mg/L、8.0mg/L和1mg/L。
膽汁排出量少,成人1次肌注200mg後2~3h,膽汁濃度為5mg/L。本品蛋白結合率低,為3%~8%。

適應症

異帕黴素頭孢菌素
異帕黴素主要用於革蘭陰性桿菌所致敗血症、呼吸道、泌尿道、腹腔及術後等感染,尤其適用於對慶大黴素或其他氨基糖甙類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感染;亦可與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聯合用於病原未查明的患者作為經驗治療。
據報告本品治療皮膚感染、下呼吸道及尿路等感染的有效率達90%~92%,細菌清除率為78%;治療敗血症的臨床有效率為66.7%,細菌清除率為60.0%。

用法用量

尿路感染或輕度感染成人每日7、5mg/kg;較重感染每日15mg/kg,分1~2次肌注或靜滴。

不良反應

異帕黴素白細胞
實驗動物中本品的腎毒性與阿米卡星相似,耳毒性則較阿米卡星為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6%,大多為輕度或中度,主要為眩暈、耳鳴和重聽、靜脈炎、皮疹、胃部不適等。
亦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等;偶見周圍血中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嗜酸粒細胞增多;食欲不振、腸道菌群失調症也可發生。肌注部位可發生疼痛和硬結。

禁忌

異帕黴素胺基酸
有腎功能損害者應根據損害程度調整給藥劑量。高齡患者以及依靠靜脈高營養維持生命的體質衰弱者均應慎用。
孕婦用本藥可引起新生兒第八對腦神經損害,宜十分慎重。有絕對指征者在套用期間應進行血藥濃度監測。
幼兒一般不用此藥。兒童宜慎用。對氨基糖甙類過敏者禁用。本人或血緣親屬中曾因用氨基糖苷類而引起聽覺減退者應避免用本藥。

相互作用

異帕黴素藻酸鈉
本品與青黴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頭孢噻肟聯合具協同作用;與麻醉劑和肌肉鬆弛劑合用可致呼吸抑制;與強利尿劑合用可加重本品的耳腎毒性;與酸性溶液混合可降低本品抗菌活性。不與麻醉藥、肌肉鬆弛藥以及強利尿劑合用;不與酸化尿液的藥物合用。
(1)與右鏇糖酐藻酸鈉等血漿代用品聯用可加重腎損害作用。
(2)與肌松藥聯用可有加重神經-肌肉阻滯而致呼吸肌麻痹等危險。
(3)與襻利尿藥(呋塞米等)聯用,可加重腎損害和聽覺損害。
(4)與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同置一容器中,本品的活力可降低。必需聯用時應分別給予。

注射液製劑

藥理作用

異帕黴素蛋白質
1、藥理本品屬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抗菌譜類似慶大黴素。對大腸埃希菌、枸櫞酸桿菌、克雷白桿菌、腸桿菌、沙雷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有很強的抗菌作用。本品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修飾酶較其他同類藥物穩定,因此,耐藥菌少,與其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交叉耐藥性也少。本品的作用機制是與細菌核糖體30S亞單位結合,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
2、毒理在亞急性、慢性毒性實驗中,均出現了尿細管上皮細胞變性等腎臟損害,其程度與給藥量有關。在對聽覺器官的毒性實驗中,給豚鼠連續肌內注射本品28日,試驗組劑量大於100mg/kg/日時,動物的耳殼反射消失,劑量大於50mg/kg/日時蝸牛螺鏇器外有毛細胞消失。在對腎臟的毒性實驗中,給大鼠連續21日肌內注射本品50~300mg/kg/日,結果出現與藥物有關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值升高等現象。本品為無色澄明溶液。
動力學
異帕黴素腎小管
給健康成年人肌內注射本品200mg後45分鐘血藥濃度約為11、13mg/L,約1小時達血藥峰濃度(Cmax)。靜脈滴注同劑量的本品,結束時血藥濃度約為10、91 mg/L,至12小時降為<0、3 mg/L。體內分布較廣,可滲入痰液、腹水、創口滲出液、臍帶血和羊水中。乳汁中本品濃度<0、156 mg/L。體內不代謝,以原形經腎排泄,注射後2小時尿中回收40%,12小時回收80%。腎功能不全者本品的排泄減慢。
適應症
本品主要適用於敏感菌所致的外傷或燒傷創口感染、肺炎支氣管炎、腎盂腎炎、膀胱炎、腹膜炎及敗血症等。
用法用量
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成人一日400mg,分1~2次給藥。靜脈滴注按下述要求進行:一日1次給藥時,滴注時間不得少於1小時;一日2次給藥時,滴注時間宜控制為30~60分鐘。可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症狀適當調整。腎功能不全患者應根據腎功能受損程度調整給藥劑量和給藥間隔。
不良反應
1、常見聽力減退、耳鳴或耳部飽滿感(耳毒性)、血尿、排尿次數顯著減少或尿量減少、食慾減退、極度口渴(腎毒性)、步履不穩、眩暈(耳毒性,影響前庭)、噁心或嘔吐(耳毒性,影響前庭;腎毒性)。
異帕黴素蕁麻疹
2、少見視力減退(視神經炎)、呼吸困難、嗜睡、極度軟弱無力(神經肌肉阻滯)、皮疹等過敏反應、血象變化、肝功能改變、消化道反應和注射部位疼痛、硬結等。
3、極少見過敏性休克
禁忌
1、對本品或其他氨基糖苷類及桿菌肽過敏者、本人或家族中有人因使用其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引起耳聾者禁用。
2、衰竭者禁用。
注意事項
1、腎功能不全、肝功能異常、前庭功能或聽力減退者、失水、依靠靜脈高營養維持生命的體質衰弱者、重症肌無力或帕金森病及老年患者慎用。
2、交叉過敏:對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過敏的患者,可能對本品過敏。
異帕黴素氯化鈉
3、有條件時療程中應監測血藥濃度(本品血藥峰濃度超過35mg/L,谷濃度超過10mg/L時易出現毒性反應),並據此調整劑量,不能測定血藥濃度時,應根據測得的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尤其對腎功能減退者、早產兒、新生兒、嬰幼兒或老年患者、休克、心力衰竭、腹水或嚴重失水等患者。
4、本品靜脈滴注時,不能太快。靜脈滴注液的配製方法:靜脈滴注前須稀釋本品,一般用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複方氯化鈉注射液、複方胺基酸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5%)、複方乳酸鈉注射液。
5、本品不能靜脈注射,以免產生神經肌肉阻滯和呼吸抑制作用。
6、長期套用本品可能導致耐藥菌過度生長。
7、應給患者補充足夠的水分,以減少腎小管損害。早產兒、新生兒、嬰幼兒禁用;其他小兒慎用,若使用本品,應根據血藥濃度或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
8、由於本品可滲入臍帶血和羊水中,可能引起胎兒的第8對腦神經損害,因此孕婦禁用。
9、本品亦可在乳汁中少量分泌,故哺乳期婦女慎用或用藥期間暫停哺乳。老年患者慎用。老年患者套用本品後可產生各種毒性反應,因此在療程中監測腎功能極為重要。腎功能正常者用藥後亦可能產生聽力減退。此外,老年患者應採用較小劑量或延長給藥間隔,以與其年齡、腎功能和第8對腦神經的功能相適應。老年患者有可能出現因維生素K缺乏而造成出血傾向。
相互作用
1、本品與其他氨基糖苷類合用或先後連續局部或全身套用,可增加耳毒性、腎毒性以及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可能發生聽力減退,停藥後仍可能進展至耳聾;聽力損害可能恢復或呈永久性。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可導致骨骼肌軟弱無力、呼吸抑制或呼吸麻痹(呼吸暫停),用抗膽鹼酯酶藥或鈣鹽有助於阻滯作用恢復。
異帕黴素萬古黴素
2、本品與神經肌肉阻滯藥合用,可加重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導致肌肉軟弱、呼吸抑制或呼吸麻痹(呼吸暫停)。與代血漿類藥如右鏇糖酐海藻酸鈉,利尿藥如依他尼酸、呋塞米及捲曲黴素、順鉑、萬古黴素等合用,或先後連續局部或全身套用,可增加耳毒性與腎毒性,可能發生聽力損害,且停藥後仍可能發展至耳聾,聽力損害可能恢復或呈永久性。
3、本品與頭孢噻吩局部或全身合用可能增加腎毒性。
4、本品與多粘菌素類合用,或先後連續局部或全身套用,因可增加腎毒性和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後者可導致骨骼肌軟弱無力,呼吸抑制或呼吸麻痹(呼吸暫停)。
5、本品不宜與其他腎毒性或耳毒性藥合用或先後套用,以免加重腎毒性或耳毒性。
6、本品不宜與兩性黴素B、頭孢噻吩鈉、呋喃妥因鈉、磺胺嘧啶鈉和鹽酸四環素等(以上均為注射液)聯合套用,因可發生配伍禁忌。
7、本品與β內醯胺類(頭孢菌素類或青黴素類)聯合常可獲得協同作用。
8、本品與β內醯胺類(頭孢菌素類或青黴素類)混合可導致相互失活,需聯合套用時必須分瓶滴注。

抗菌活性分析

異帕米星細菌細菌
異帕黴素是半合成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與其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相比,除耳、腎毒性低之外,它還對細菌產生的多種修飾酶穩定,耐藥菌少,有良好的抗生素後效應。本文檢測了異帕米星對細菌室2004~2005年臨床分離的152株金葡菌的體外抗菌活性,並與其它抗生素進行比較,為臨床治療金葡菌感染提供參考。
材料
1、菌株來源北京通州潞河醫院2004年~2005年各類標本(主要包括痰、分泌物及各種引流液等)中共檢出152株金葡菌。在一周內從同一患者同類標本中分離到的菌株不重複計入。經冷凍保存的菌株融化後接種於新鮮羊血平板35℃孵育18~24h,再轉種於血平板孵育18~24h。
2、試劑血平板為天津金章公司產品;MH瓊脂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抗生素紙片為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產品(其中異帕黴素為海正藥業提供)。
方法
1、藥物敏感試驗採用瓊脂紙片擴散(KB)法,結果判讀按CLSI/NCCLS 2005年標準進行。
2、表型MRSA篩選頭孢西丁(30μg)紙片KB法結果用於預示mecA介導的耐藥性,篩選表型MRSA。
3、質量控制以金葡菌ATCC25923為質控菌,所得結果均符合質控範圍。
結果
異帕黴素氯黴素
1、耐藥率及耐藥模式152株金葡菌對常用的13種抗生素的耐藥率。結果顯示,在13種抗生素中金葡菌對萬古黴素、異帕黴素、氯黴素和複方磺胺甲口惡唑敏感(共90株),分離率為59.2%。
2、異帕黴素對MRSA的耐藥率當頭孢西丁(30μg)紙片抑菌圈直徑小於19mm時,可認為存在mecA介導的耐藥性,即表型MRSA。152株金葡菌中有120株為表型MRSA,分離率為78.9%,其中異帕黴素的耐藥率為8.3%(表2);32株MSSA中,異帕黴素耐藥率為0。
3、與其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比較異帕黴素與慶大黴素(χ2=173.4,P<0.05)、阿米卡星(χ2=140,P<0.05)的耐藥率有顯著性差異。
專家討論
異帕黴素金葡菌
金葡菌是醫院內感染和社區獲得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本文共檢測了152株金葡菌對13種抗生素的藥敏結果。如表1所見,152株金葡菌中萬古黴素敏感率最高(100%),青黴素G敏感率最低(2.0%)。敏感率大於50%的抗生素依次為萬古黴素(100%)、異帕米星(93.4%)、氯黴素(92.1%)、複方磺胺甲口惡唑(89.5%),其餘均較低,與文獻相似。在耐藥模式中最常見的也是僅對這四種抗生素敏感的耐藥譜,分離率高達59.2%。
異帕黴素(isepamicin)是在慶大黴素B結構的氨基上引入異絲氨酸所得的新型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敏感菌所致的外傷、燒傷、手術等引起的創表1 152株金葡菌對13種抗生素的敏感結果表2 120株MRSA對12種抗生素的敏感結果口感染、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腎盂腎炎、膀胱炎、腹膜炎及敗血症等。
異帕黴素DNA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藥的主要原因是細菌產生作用於抗生素不同功能基團的修飾酶,使其不能進入細胞漿內結合核糖體。由於異帕黴素對多數修飾酶穩定,較其他同類抗生素耐藥菌少。
共檢測了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異帕黴素三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藥率分別為81.6%、73%、6.6%。異帕黴素與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的耐藥率有顯著性差異,明顯優於後兩種。耳毒性、腎毒性及神經肌肉接頭阻滯作用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常見的毒副作用,而異帕黴素將這些副作用降至最低,達到安全的水平。
異帕黴素對金葡菌尤其是MRSA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對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性研究中發現異帕黴素不易被AAC(6′)I酶所破壞,對革蘭陰性桿菌感染也很有效,而且在與β內醯胺類抗生素聯合套用時能獲得非常好的協同效應,是氨基糖苷類藥物中一種安全性高,耐藥菌少,抗菌譜廣的藥物,可作為重症感染的首選用藥。

泌尿感染治療

疾病描述

異帕黴素泌尿系統
泌尿道感染(UTI)是指病原體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長繁殖,並侵犯尿路黏膜或組織而引起損傷,按病原體侵襲的部位不同,分為腎盂炎、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又稱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稱下尿路感染。由於小兒時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較少,且臨床上又難以準確定位,故常不加區別統稱為UTI。可根據有無臨床症狀,分為症狀性泌尿道感染(UTI)和無症狀性菌尿。針對細菌性泌尿系統感染,臨床醫學採用抗生素療法,對於症狀性首發泌尿系統感染,採用磺胺異惡唑藥物治療,對於再發性UTI治療,採用磺胺異惡唑、異帕黴素聯合治療。
據中國1982年全國調查顯示,尿路感染占本系統疾病的8.5%,1987年中國21省市兒童尿過篩檢查統計,UTI占兒童泌尿襲擊病的12.5%,無論成人或兒童,女性UTI的發病率普遍高於男性,但新生兒或嬰幼兒早期,男性發病率卻高於女性。
疾病病因
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UTI,但絕大多數為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綠膿桿菌、少數為腸球菌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是UI中最常見的致病菌。約占60%—80%。初次患UTI的新生兒,所有年齡的女孩和1歲以下的男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腸桿菌,而在1歲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是變形桿菌。對於10—16歲的女孩,白色葡萄球菌亦常見,克雷伯桿菌腸球菌多見於新生兒UTI。
抗菌藥物治療
異帕黴素腎盂
選用抗生素的原則:①感染部位:對腎盂炎應選擇血濃度高的藥物,對膀胱炎應選擇尿濃度高的藥物。②感染途徑:對上行性感人,首選磺胺類藥物治療。如發熱等全身症狀明顯或屬血源性感染,多選用青黴素類、氨基糖甙類或頭孢菌素類單獨或聯合治療。③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同時結合臨床療效選用抗生素。④藥物在腎組織、尿液、血液中都應有較高的濃度。⑤選用的藥物抗菌能力強,抗菌譜廣、最好能用強效殺菌劑,且不易使細菌產生耐藥菌株。⑥對腎功能損害小的藥物。
1、症狀性UTI的治療:對單純性UTI,在進行尿細菌培養後,初治首選異帕米星硫酸鹽注射液,按SMZ 50mg/(kg.d),TMP 10mg/(kg.d)計算,分2次注射,連用7~10天。待尿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對上尿路感染或有尿路畸形病兒,在進行細菌培養後一般選用兩種抗菌藥物。新生兒和嬰兒用氨苄西林75~100mg/(kg.d)靜注,加頭孢噻肟鈉50~100mg/(kg.d)靜注,連用10~14天,1歲後小兒用氨苄西林100~200mg/(kg.d)靜脈緩慢滴注。療程共10~14天。治療開始後應連續3天送尿細菌培養,若24小時後尿培養陰轉,表示所用藥物有效,否則按尿培養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停藥1周后再作尿培養一次。
異帕黴素苯丙酸諾龍
2、無症狀菌尿的治療:單純無症狀菌尿一般無需治療。但若合併尿路梗阻、VUR或存在其他尿路畸形,或既往感染使腎臟留有陳舊性疤痕者,則應積極選用上述抗菌藥物治療。療程7~14天,繼之給予小劑量抗菌藥物預防,直至尿路極性被矯治為止。
3、再發UTI的治療:再發UTI無有兩種類型,即復發和再感染。復發是使原來感染的細菌未完全殺滅,在適宜的環境下細菌再度滋生繁殖,絕大多數患兒復發多在治療後1月內發生。再乾是指上次感染已治癒,本次是由不同細菌或菌株再次引發UTI。再乾多見於女孩。多在停藥物後6月內發生。
再發UTI的治療在進行尿戲劇培養後選用異帕黴素配合青黴素G,兩種種抗菌藥物治療,療程10—14天為宜,然後予以小劑量藥物維持,以防再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