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縣

涇源縣

涇源縣,隸屬寧夏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南端,因涇河發源於此而得名。東與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相連,南與甘肅省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原州區、彭陽縣交界,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 之稱。轄4鄉3鎮,114個行政村。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27.3公里,總面積1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7.9萬畝。總人口12.68萬人(2011年),回族人口占98%。縣人民政府駐香水鎮。涇源縣境內六盤山地區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和中國第一個旅遊扶貧開發試驗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涇源縣風光涇源縣風光

涇源建縣始於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時名安化縣,自華亭縣析置。此後,縣名及隸屬關係曾多次變更。1950年9月,以其為涇河發源地而改今名。

春秋時為烏氏戎居地,戰國、秦朝時屬北地郡烏氏縣。漢承秦制,武帝時屬安定郡烏氏縣。

西晉時屬雍州安定郡都盧縣,東晉屬雍州隴東郡涇陽縣。隋時以涇河南北分屬安定郡華亭縣。宋設安化縣,屬渭州(今平涼)。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縣為化平縣,屬平涼府。元初廢化平縣,並歸華亭縣,屬陝西行中書省平涼府。

明屬陝西布政使司平涼府。

清初襲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遷徙當地土著漢民,安插陝甘回民起義9480餘名回民於此,置化平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

清末,設化平川直隸廳時,下轄化臨(今香水鎮、園子鄉)、香水(今惠台鄉、黃花鄉)、聖諭(今興盛鄉)、白面(今白面鎮、東峽鄉)4里66村。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化平直隸廳為化平縣,恢復了900多年前的縣名,屬甘肅省涇源道,後歸隴東專區。三年(1914年)改設東、西、南、北、中5個區。九年(1920年)又恢復為4里。十六年(1927年),改原4里為4個區,名稱不變。二十五年(1936年),改設原4區為1鎮(化臨鎮)3鄉(香水、涇源、白面)。之後,又改為黃花、涇北、涇南3個區。二十八年(1939年),3個區合併為2個區,原化臨里、香水裡地區合併為第一區,原聖諭里、白面里地區合併為第二區。三十年(1941年),改2區為面泉(今香水鎮)、崇義(今黃花鄉)、惠家(今惠台鄉)、聖諭(今興盛鄉)、白面(今白面鎮)、涇源(今東峽鄉)等6個鄉。三十一年(1942年),又將6鄉改為白泉、涇南2鎮和涇北、黃花2鄉,共轄27保、254甲。

1949年8月,涇源縣解放。

涇源概況

涇源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南端,因涇河發源於此而得名。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27.3公里。東與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相連,南與甘肅省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原州區、彭陽縣交界,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全縣轄4鄉3鎮,114個行政村。總面積1131平方公里。總人口12.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72%,農業人口占92.5%。縣人民政府駐香水鎮。

郵編:756400。代碼:640424。區號:0954。拼音:Jingyuan Xian。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涇源縣設為涇南、涇北、白泉、黃花4個區,下轄16個鄉。

1950年5月,改化平縣為涇源縣,屬平涼專區。

1953年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改為涇源回族自治區。

1955年5月,又改稱涇源回族自治縣。冬,3個區撤銷,並撤銷了雙營、金家、紅峽、西峽4個鄉。

1957年,華亭縣山寨區的新民、石嘴2鄉劃歸涇源縣。此時,全縣轄新民、澇池、興盛、城關、沙塘、石嘴、白面、園子、黃花、惠台、東峽、河北、橋關、紅土等14個鄉。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涇源劃歸寧夏,歸屬固原專區,更名為涇源縣。人民公社化,原白面、河北、澇池、東峽、新民、石嘴6鄉組建為涇河源公社,駐白面;原城關、橋關、園子、興盛4鄉組建為紅旗公社,後改為涇北公社,駐城關;原沙塘、黃花、惠台、紅土4鄉組建為躍進公社,後改為黃花公社,駐華興。

1961年4月,增置新民(駐羊堡)、興盛、惠台3個公社。

1967年,涇河源、涇北、興盛、黃花、惠台5個公社分別更名為紅衛、紅旗、東方紅、東風、星火公社,

1970年,恢復原名。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涇源縣屬固原地區。現屬固原市

1983年6月,自治區將銀川市郊區和永寧縣相連的蘆草窪劃為涇源縣的移民基地。12月,涇源縣在此設定了鐵東、鐵西2個鄉。

1984年,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

1990年,撤銷涇北鄉,分設香水鎮和園子鄉;撤銷涇河源鄉,分設為白面鎮和東峽鄉。至此,全縣共轄香水、白面2鎮和新民、東峽、園子、黃花、惠台5鄉。

2000年,涇源縣轄2個鎮、6個鄉。

2003年,將固原市原州區的大灣鄉、蒿店鄉、什字路鎮劃歸涇源縣。

2006年,轄3個鎮、4個鄉。縣人民政府駐香水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涇源縣轄3個鎮4個鄉:香水鎮、涇河源鎮、六盤山鎮、新民鄉、興盛鄉、黃花鄉、大灣鄉。計10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涇源縣位於六盤山下,涇水源頭,因涇河發源於此而得名,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

之稱。東與甘肅省平涼市相連,南與甘肅省華亭縣、莊浪縣接壤,西與隆德縣毗鄰,北與原州區、彭陽縣交界。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27.3公里,總面積1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7.9萬畝。

水文

涇源縣河流主要有涇河等大小河流16條,溪流343條,均屬徑河水系。海拔1608米-2942米。

氣候

涇源縣氣候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區,為森林草原類型氣候,有春寒無夏、秋短冬長的特點,年平均攝氏5.7度,極端最高氣溫40℃,極端最低氣溫-24℃,全年日照2236小時,無霜期132天。自然氣候適宜。氣候區域屬溫帶半濕潤區,為森林類型氣候,呈現出“春寒、夏涼、秋短、冬長”的特點。年均氣溫6.9℃,日照時數2370小時,無霜期141天,年均降水量為641.5毫米。

地形地貌

涇源縣地形、地貌奇特。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地貌可分為侵蝕構造石山區,剝蝕構造丘陵區和侵蝕堆積河谷平川區三種類型,分別占總面積的36%、24%和40%。

人口民族

2011年,涇源縣總人口12.6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75%,農業人口占92.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8人。是全區回族人口比例較高的縣份之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老龍潭老龍潭

截至2012年,涇源縣礦藏資源有銅、鐵、石灰岩、泥岩、油頁岩、白雲岩、石英砂岩、水銹石等。其中銅產地西峽、沙南、鞦韆架,含銅量0.2-0.5%。石灰岩產地鞦韆架,蓄量880萬噸。雲岩產地鞦韆架,蓄量162萬噸。銹石產地老龍潭,蓄量3萬立方米,可供制盆景、假山及工藝品。

水資源

涇源縣境內水資源以涇河為主,年均徑流量2.4億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涇源縣有各類植物113科788種,珍稀植物有桃兒七、黃芪等,中藥材530多種。野生動物21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二級保護動物有林麝、紅腹錦雞等。

經濟

綜述

涇源縣農村風光涇源縣農村風光

2013年,涇源縣生產總值達到10.9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億元,達到23.4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2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6000萬元,達到6300萬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70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62元,同比2012年相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5%。

第一產業

草畜產業

2013年,涇源縣舉辦中國(寧夏·涇源)六盤山第四屆黃牛節暨旅遊苗木產業推介會,開工建設5000頭肉牛養殖園區,建成300頭以上肉牛養殖園區3個,新建改建牛棚2000座,打造肉牛示範場5個、肉牛科技養殖示範村20個、示範戶2037戶,改良黃牛3.1萬頭,肉牛飼養量達到23.3萬頭。種植更新優質牧草3.4萬畝,多年生優質牧草留床面積達40萬畝。科技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均牧業收入1374元,同比增長17%。

苗木產業

2013年,涇源縣“六盤山苗木”被評為寧夏著名商標,苗木花卉交易市場建成運營。新增灌溉面積3.97萬畝、育苗面積1.02萬畝,苗木種植面積累計達27.8萬畝。銷售各類苗木2.6億株,銷售收入2.95億元,人均苗木收入2341元,同比增長20%。

第二產業

2013年,涇源縣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5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3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3%。非公經濟穩步發展,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到3922戶,從業人員18346人。

工業園區完成投資7165萬元,新修道路1.3公里,鋪設供排水管網2.6公里,入駐投資億元以上企業1家。預計園區全年實現總產值4690萬元、利稅938萬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涇源縣世紀購物中心、華聯購物廣場、興盛鄉農貿市場建成運營,“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現行政村全復蓋。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3.1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27億元和11億元,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56萬元。

2013年,涇源縣建成縣內生態移民安置區6處、移民住房557套、勞務周轉房776套,實現了縣內生態移民“五年任務三年完成”的建設目標。全年搬遷縣外生態移民734戶3159人、勞務移民314戶1222人,完成移民遷出區生態恢復20萬畝。

2013年,涇源縣全年接待遊客62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3.67億元。

社會

教育

涇源縣第一中學涇源縣第一中學

截至2013年,涇源縣有學校90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職中1所,初級中學3所,國小79所。在校學生20353人(含在園幼兒),教職工1337人(含特崗教師305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456人(專任教師430人);職中教職工43人(專任教師36人);國小教職工838人(專任教師818人)。幼稚園6所(含3所民辦幼稚園)學前教育757人,國小附設學前班1595人,教職工70人(專任教師58人)。

2013年,涇源縣投入社會資金6854萬元、縣財政教育專項資金1912萬元,實施6大類103個重點項目。為2609名學生免除學費196萬元。籌資254萬元,對聯考優秀學生及貧困家庭學生進行獎勵資助。榮獲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先進縣。與寧夏大學、銀川一中開展校地合作。

醫療衛生

2013年,涇源縣建成縣衛生監督所、急救中心、2個鄉鎮衛生院和99所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啟動健康涇源行動規劃,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開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籌資80萬元免費為教師、宗教人士和幹部職工進行體檢。婦幼衛生“六免一救助”政策全面落實。

文體

2013年,涇源縣5個村級文化廣場全面完成,數字衛星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復蓋。舉辦各類廣場文藝匯演12場(次),“三下鄉”活動28場(次),放映電影1720場(次)。“百名青年集體婚禮”民風教育活動社會反響良好,中央電視台和區市多家媒體給予重點報導。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進展順利,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5人申報成功。

社會保障

2013年,涇源縣新建保障性住房128套7100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71萬元。城鄉救助體系不斷完善,縣城中心敬老院主體封頂,全年發放低保資金3438萬元、高齡老人津貼180萬元、孤兒養育津貼122萬元。兌付醫療救助資金781萬元,發放基礎養老金1321萬元,統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3%和90%。全力開展防汛救災工作,籌資730萬元,購置應急救災物資,災後重建房屋110套。實施扶殘助困工程,完成殘疾人危房改造100戶,發放重度殘疾人生活津貼130萬元。

交通

涇源境內中寶鐵路橫穿縣域西北,312國道縱貫東西,101省道橫貫南北,涇隆、涇什公路等構建了呈輻射狀的交通網路,福銀高速建成通車,西蘭高速公路和銀成高速正在規劃,縱橫交錯輻射的大交通格局已經形成。

2013年,涇源縣完成公路客運量149萬人次,旅客周轉量9872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52.13萬噸,貨運周轉量16231萬噸公里。全縣公路里程76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3公里,國道29.2公里,省道89.4公里,縣鄉村道599.8公里,鐵路38公里,旅遊專用公路33.1公里。全縣109個行政村105個通瀝青水泥公路,4個通砂礫公路,行政村公路硬化率達到95.4%。開通農村客運班線68條,新建農村客運站7個,招呼站37個,行政村通公路96.7%,鄉鎮通公路100%。

地方文化

文學

眉戶現代戲《走出大山》眉戶現代戲《走出大山》

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70年代中期,李躍進的小說《牛虎大伯》、胡大雷的散文《在賽場上》首次在《寧夏文藝》、《寧夏日報》發表。20世紀80年代以後,有多人業餘從事文學創作,有多篇作品發表於區、市報刊。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區內外各種文學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小說、散文、詩歌作品,部分作者陸續出版了個人專著專集。拜學英、蘭煜被固原地區文聯評為“雙十星”作家和詩人。王文清創作的戲劇小品《人活一口氣》等連續獲2000、2001、2003年“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小品小戲獎”,寧夏“五個一工程”獎,固原市第四屆文學藝術作品評獎一等獎。大型眉戶現代戲《走出大山》在中國第三屆秦腔藝術節中獲“優秀劇目獎”,現代小戲《夜深人不靜》在2005年獲第四屆中國戲劇文學獎二等獎。

名稱 作者 體裁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六盤霧中行 拜學英 散文 1996年 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葉子的低語 禹紅霞 散文 1999年 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世紀末的行動 拜學英 報告文學 2000年 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青山綠水話涇源 拜學英 2001年 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別了,故土 楊友桐 著中短篇小說 2002年 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
王文清選集 王文清 劇本 2003年 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涇源文學作品選 馬文清、王鳳笙 文學 2003年 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窗外的蝴蝶 禹廣生 小說散文詩歌 2004年 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相約六盤 楊友桐、馬玲、馬平、拜曉玲 報告文學 2005年 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綠旗 蘭煜 詩歌 2005年 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綠島拾翠 王鳳笙 詩歌 2005年 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禹廣生書法作品集 禹廣生 書法 2005年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藝術

歌舞

涇源回族民間音樂的主要形式是民歌“花兒”。樂器有“口弦”、“泥哇嗚”、“咪啦子”以及用杏核、樹皮、馬蘭花、燕麥桿、箭竹製作的各種吹奏樂器等。漢民村內還有板胡、三弦、嗩吶、笛子等演奏樂器。以文化館專職演員為主體的演出隊伍創作表演了一批優秀音樂舞蹈節目。馬景西、張瀅、李紅、溫彩雲、吳勇、禹淑君、馬占昌等一批歌手演唱的歌曲《山里人都會把花兒唱》、《人說涇源好地方》、《六盤山下的莊稼漢》、《粗嗓門唱不夠對你的愛戀》,和馬玉芬、馬紅芳、宋彬編排的回族舞蹈《湯瓶舞》、《回鄉風情》、《黑眼睛·白蓋頭》在固原市、中國全國演出比賽中屢屢獲獎。

踏腳舞踏腳舞

“踏腳”流行於涇源縣園子村一帶,是回族傳統體育運動。1988年,由當地文藝工作者整理改編為“踏腳舞”。1989年,被選入中央電視台攝製的專題片《西部之舞》中。1989年7月,參加寧夏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金獎。以後連續參加寧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獲表演金獎。1991年至2007年代表寧夏連續五屆參加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獲表演金獎、銀獎;1996年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獲表演銀獎。2005年,

“涇源踏腳”被文化部確定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為保護這種獨有的伊斯蘭舞蹈文化藝術,涇源縣組建了以當地文化骨幹為主、區內外專家教授為成員的專家指導組,制定出台了《回族踏腳舞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保護與挖掘回族踏腳。2007年底,確定涇源縣一中、職中、園子國小為踏腳體育項目試點學校,全縣中國小將全面開設踏腳舞課程。

以“花兒”為主的涇源歌謠,表達了回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美滿婚姻的追求和對醜惡現象的鞭笞。經收集整理的“花兒”300首,民歌300首,小曲小調170首。主要有《夯歌》、《拉長工》、《割韭菜》、《吆騾子》、《馬家拉兵》、《櫻桃》、《咱倆說個悄悄話》、《伊瑪尼頌歌》、《十二復生》、《婚禮歌》等。涇源民間諺語內容豐富、樸實,富有生活哲理,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是研究涇源歷史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料。蒐集整理有2000多條。

剪紙

回族剪紙是涇源地方民間文化的一個亮點。1956年10月,縣文化館首次舉辦全縣婦女繡花剪紙工藝美術展覽。2000年,文化館舉辦首屆書畫暨民間工藝品展,展出了由農村婦女創作的一批剪紙作品。

口頭文學

涇源回族民眾在長期的生活、生產活動中,產生並流傳著許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主要有《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柳毅傳書》、《白馬泉的故事》、《曼蘇爾》、《堡子山的傳說》、《鞦韆架的傳說》、《米崗山的傳說》等。經文藝工作者蒐集的民間故事有1500餘篇,整理出版100篇。

民風民俗

清真寺

回族民居回族民居

清真寺是回族民眾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回族凡重大宗教節日等活動都在清真寺舉行。最早建成的清真寺是香水鎮園子村的北伍家清真寺,修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120餘年歷史。左宗棠特意題寫了“敬長愛親自求多福,型仁講讓同我太平”的楹聯。全縣已有清真寺200餘座。

宗教教派

涇源縣回族伊斯蘭教有四大教派,即“格底目”、“哲赫忍耶”、“依赫瓦尼"、“虎夫耶”。四大派在宗教儀式方面修持有別,禮俗有異。“格底目”教派俗稱“老教”,是涇源回族信教人數最多的一派,分布在全縣各鄉鎮;“哲赫忍耶”教派亦稱“高念派”,是中國回族伊斯蘭教現有門宦制度的蘇菲派,主要分布在黃花鄉的廟灣、華興、店堡、平涼莊、紅土、向陽、上胭、下胭和涇河源鎮的河北、白面、南莊、西溝等村莊;“依赫瓦尼"教派亦稱“新興教”,主要分布在香水鎮的大園子、小園子、陳昌、水溝、大莊、太陽溝及黃花鄉的沙塘等村莊;“虎夫耶”教派又稱“低念派”,主要分布在涇河源鎮的龍潭、蘭大莊村。

節日風俗

涇源回族伊斯蘭教傳統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節日,另外還有阿舒拉節和法圖麥節。

生活習俗

回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是以蒸雞為主菜餚的“九碗”菜、炸饊子、煎油香和蓋碗茶。心靈手巧的回族婦女善於粗糧細作,還能用洋芋、玉米以及蕎麥、莜麥等雜糧野菜,風味小吃有洋芋碎末、洋芋斕糕、洋芋魚子、洋芋丸子、蕎面油圈等。回族建房不信風水陰陽方位之類,在破土動工之前和房屋修成後,請來阿訇、親戚、鄰居過平安“乜貼”。

涇源回族孩子出生後,除了“官名”、“小名”外,還要請阿訇起“經名”。“經名”往往是伊斯蘭教經典中的先賢聖人,男孩的經名一般有“爾撒”、“努哈”、“尤素夫”、“曼蘇爾”、“大吾子”、“穆薩”、“爾里”、“伊斯瑪儀”、“伊斯哈”等。女孩的經名一般有“阿依舍”、“海撤”、“索菲燕”、“法圖麥”、“賽里賣”等。或者伊斯蘭教曆的出生日如“來麥丹”、“蓋得兒”、“主麻”等。

禁忌

涇源回族的禁忌習俗與整個回族習俗一樣,主要表現在①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一切動物與飛禽、家禽的血。②禁止抽菸、喝酒。③可以食用的牛、羊、駱駝、鹿、雞、鴨、鵝、鴿、兔、魚等,要請阿訇或懂得宰牲規戒的穆斯林來宰(魚類吃時不屠宰)。④禁止用滾水燙皮、燙毛。⑤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⑥在社會行為方面,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

風景名勝

水溝秦漢(回中宮)遺址

位於縣城北1公里香水鎮水溝村西側,面積約30萬平方米,為秦漢遺址。遺址地表散布著大量的繩紋板瓦、筒瓦、雲紋瓦當,出土有灰陶罐、鐵燈、鐵釜及“半兩”、“五銖”銅幣,還出土有銅弩機殘件及泥質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漢時期的建築材料。

瓦亭城

石窯灣石窟石窯灣石窟

地處縣城北30公里,六盤山東麓彈箏峽北口,是歷史上西北地區的重要關隘之一。曾經是“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古戰場,有“鐵瓦亭”之稱,為兵家扼要之地。東漢始設郵亭,歷代為驛道必經之地。。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定“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

石窯灣石窟(延齡寺)

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的新民鄉張家台村東800米處。背山面河,開鑿於石嘴河北岸岩石面上,據載此石窟開鑿於宋代,相傳濟公活佛修行於此。此窟自西向東有4個洞窟排列于山崖上。

1991~1993年,台灣佛教徒毛國雄和濟公活佛第十三代傳人馮敏堂帶領男女信徒40餘人,持圖溯源曾3次來此拜佛祭祖。

涼殿峽

位於縣城西南23公里處,又名良天峽,居六盤山腹地,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據史料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圍困西夏時,於1227年閏5月避暑崩殂於此。

臥龍山

北伍家清真寺北伍家清真寺

舊名堡子山,古名觀山,在縣城東南角。海拔1958米,相對高度約120米,巍峨挺拔。1934年,上建土堡1座,至今猶存。

北伍家清真寺

位於涇源縣園子鄉北伍家村,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其格局屬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是涇源縣內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左宗棠親筆題寫門匾、楹聯,門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楹聯至今清晰可見,上聯是“敬長愛親自求多福”,下聯是“型仁講讓同我太平”落款是“恪靖伯題”(恪靖伯即左宗棠)。

高原綠島

涇源縣有“高原綠島”美譽的的涇源,地形、地貌奇特,高山 碧水、風景瑰麗,旅遊資源特別豐富。老龍潭峰戀疊嶂、幽深莫測;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屯兵避暑、木蘭圍獵的涼天峽雄奇秀美、層林蔽日;與西北道教名山崆峒山連線的秋天架奇峰刺天、幽泉澗鳴;有“小九寨”美譽的十里荷廊—荷花苑,更是山含情、水含笑、碧荷含盡詩情與畫意。

水文氣候

河流主要有涇河等7 條較大河流,均屬徑河水系。海拔1608米-2942米。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地貌 可分為侵蝕構造石山區,剝蝕構造丘陵區和侵蝕堆積河谷平川區三種類型,分 別占總面積崐的36%、24%和40%。氣候屬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有春寒無 夏、秋短冬長的特點,年平均攝氏5.7度,全年日照2236小時,無霜期132天。

自然資源全縣土地面積113.3萬畝,其中耕地25.3萬畝,占地面積的22.3%;林地面 積45.2萬畝,占土地面積39.9%;牧草地面積26.6萬畝,占土地面積23.5%;其 它占地16.2萬畝,占地面積的14.29%。森林復蓋率39.9%。天然林木材蓄積量 108.5萬立方米,人工林蓄積量115.2萬立方米。全縣人均耕地面積2.7畝。

縣境內已探明的礦藏有銅、鐵、 石灰岩、泥岩、油頁岩、白雲岩、石英 砂岩、水銹石等。其中銅產地西峽、沙南、鞦韆架,含銅量0.2--0.5%,鞦韆 架C級金屬銅蓄量849噸,沙南C級金屬銅蓄量290噸,均有開採價值。石灰岩產 地鞦韆架,蓄量880萬噸,已開採利用。雲岩產地鞦韆架,蓄量162萬噸,尚未 開採。銹石產地老龍潭,蓄量3萬立方米,可供制盆景、假山及工藝品。

旅遊資源

涇源縣地處國家級六盤山自然保護區腹地,山翠水碧,風光旖旎,氣候宜 人,

自然景觀獨特,旅遊資源豐富,旅遊區被自治區批准為區級風景名勝區。 距縣城南20公里的老龍潭傳說是魏徵夢斬老龍的地方。這裡山高峽深,茂林修 竹,百泉匯流,滿目翠色.距縣城東北10公里的鞦韆架,河谷狹窄,柱石高聳 對峙,傳說是穆桂英盪鞦韆的地方。位於縣城西南23公里的涼殿峽、氣候涼 爽濕潤,風景幽美,據傳是元太祖成吉思漢曾避署於此。距縣城西7公里的荷 花苑,兩岸奇峰欲合,松林層層,野荷橫生,形成一道天然綠色長廊。其它景 點還有二龍河、香水峽、鬼門關、堡子山等。

民俗文化

作為古絲綢必經之地,這裡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和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宋代名僧濟公修行過的張台石窟、果家山秦漢遺址、唐代制勝關城垣,聞名遐邇;作為回族的聚居地,“踏腳”、“花兒”等回族歌舞及節日慶典,獨具特色,令人神往。涇源縣境內國家級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擁有眾多的珍稀動、植物和昆蟲,是人們從事科研、考察的理想天地。

地名文化

涇源縣的地名美麗雅致。米缸山、聖女川、涼殿峽、老龍潭……單看這些名字就使人心馳神往。

涇河支流香水河、胭脂河、暖水河,引人無限遐想。但也還有不少地名蘊含著一段悲壯的歷史和心酸的故事。回民反清鬥爭失敗後被安置的外地回民難忘故土,從家鄉照搬來了地名。白面鎮的澇池、涇河源鎮的十里灘,沿用的是陝西渭南故鄉村名。渭南秦家灘回民安置地分上、下兩個莊,故留下現在上秦、下秦和雙秦的地名。涇源縣城南、涇河北岸的南營和北營,是當年陝甘反清回民軍在此駐紮的兩個軍營,故名。園子鄉的沙南、陳倡村和香水鎮的王閣村(現名紅旗),是當年陝西大荔縣回民遷居地,沿用了原籍村名。現黃花鄉政府所在地平涼莊,系甘肅平涼回民遷居地,故得名。黃花鄉還有一個崇義村,現改名華興村,這個村名是因清宣統三年(1911年)回族教主馬光烈在此組建回民“崇義軍”,故名。

民間傳說

涇源山川俊秀,人傑地靈,千百年來,民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魏丞相遺書托冥吏”,說的就是涇河老龍潭發生的故事。傳說唐貞觀年間,連年大旱,顆粒無收。宰相魏徵扮作老農微服私訪到了老龍潭,信手卜卦,得知玉皇大帝已降旨八河總督涇河老龍次日子夜布雨,便在乾裂的地里種瓜點豆。變作凡人的涇河老龍見狀很是驚奇,魏徵實言相告,龍王此時並不知降旨布雨之事,便與魏徵打賭以爭輸贏。涇河龍王回宮後果然接到玉皇大帝的聖旨,為了不輸給魏徵,擅自將一天一夜的和風細雨改為三天三夜狂風暴雨,直下的洪水泛濫成災。一天,魏徵與唐太宗李世民對弈時突然熟睡,原來此時玉皇大帝召見魏徵,命其監斬觸犯天條的涇河龍王,夢中魏徵將涇河老龍斬首。

一百多年後的唐貞元年間,老龍潭又演繹出柳毅傳書的千古佳話。涇河老龍王被斬後,其子繼位,洞庭龍王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將獨生女嫁給涇河小龍王,但涇河小龍王性情殘暴、喜新厭舊,將龍女流放到涇河灘上牧羊。進京趕考落第的湖南書生柳毅,到涇陽尋訪好友途經此地奇遇龍女,遂幫龍女傳書洞庭,龍女的三叔父錢塘龍王率兵三千將其救回,後龍女變為凡女,與柳毅結為夫妻。至今,老龍潭附近的懸崖下還有“龍女洞”。相傳那位家喻戶曉的活佛濟公,曾在新民鄉張家台石窟修行;穆桂英掛帥鎮守三關時,曾在今黃花鄉境內“兩峰如柱”的鞦韆架身著戰袍盪過鞦韆。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最後一次征伐西夏,他領兵渡河攻占積石州、臨洮府和洮河、西寧二州後,回師六盤山,破德順等州後,盛夏時節避暑養病於今涇源縣城西南的涼殿峽,西夏國都興慶府尚未攻破,成吉思汗病死在此。如今在涼殿峽內有議事亭台、紅柳溝台、獅娃台和老城台等遺存,各處尚有殘留的門墩、石條、石座、石槽、插旗座等,據說這裡就是成吉思汗避暑行宮所在地。

歷史事件

涇源縣素有“秦鳳咽喉,關隴要地”之稱。她之所以能成為全國回族聚居最集中的縣,回族人口占到98%,是緣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那場聲勢浩大的回民暴動。當時,陝、甘、寧地區回民因不堪忍受官府的壓迫和欺凌,相繼起事反清,很快形成以寧夏金積堡為中心的西北回民反清鬥爭運動,各地回民軍相互支援,轉戰千里,歷時10年,給清廷以沉重打擊,但在清軍殘酷鎮壓下,慘遭失敗。為“渙其群,孤其勢”,分而治之,陝甘總督左宗棠奏準清廷於同治十一年劃平涼、固原、隆德、華亭四州縣地,也就是在已撤銷900多年的原化平縣境設定化平川直隸廳,築城駐兵,安置陝西西安、渭南、大荔、華州和甘肅秦安、張家川及寧夏金積堡等地反清“就撫”的近萬名回民,派道員馮邦棟、總兵喻勝榮駐廳鎮治,於是就有了今天的涇源縣。當時將這裡的土著漢民驅逐到固原、平涼、隆德、莊浪等地,僅留今縣城附近永豐村的15戶94名漢民,為官署官員眷屬服務,因官吏也多居此,該地被稱為官莊,是涇源縣為數不多的漢民村。

中國縣市四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涇源縣行政區劃

固原市行政區劃

固原市面積14421平方千米,人口151萬人(2003年)。
原州區面積4965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郵編756000。區人民政府駐政府街。
西吉縣面積3985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郵編756200。縣人民政府駐吉強鎮
隆德縣面積1269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郵編756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涇源縣面積 961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郵編756400。縣人民政府駐香水鎮
彭陽縣面積3241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郵編756500。縣人民政府駐白陽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寧夏回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
銀川市興慶區 | 西夏區 | 金鳳區 | 靈武市 | 永寧縣 | 賀蘭縣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 | 惠農區 | 平羅縣
吳忠市利通區 | 青銅峽市 | 鹽池縣 | 同心縣 | 紅寺堡開發區*
固原市原州區 | 西吉縣 | 隆德縣 | 涇源縣 | 彭陽縣
中衛市沙坡頭區 | 中寧縣 | 海原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